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12 09:10:27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率军攻入咸阳,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2.“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材料中包含哪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道路和车辆的宽窄
⑤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3.现在仍有人习惯于将钱戏称为“孔方兄”,其渊源和秦朝的钱币有关,秦朝的标准货币应该是(  )
A.刀形币 B.铲形币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半两钱
4.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由博士任教授,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太学初建时有50位学生,王莽时增至10000人。如果你是那时的一名“博士弟子”,你将学习到(  )
A.儒家的经典 B.法家治国之道
C.墨家的学说 D.天文算术之理
5.西汉刚建立时,汉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D.废除严刑苛法
6.“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治世。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汉朝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文帝、景帝重视农业、提出以农为本
C.文帝、景帝“以德化民”,废除肉刑
D.汉武帝北击匈奴
7.推翻秦朝统治的决定性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城濮大战 C.巨鹿之战 D.攻占咸阳
8.为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太尉 B.设御史大夫
C.设刺史 D.盐铁官营、专卖
9.歌词:“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本歌词反映的“国计”掌握在谁的手中(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周文王 D.汉景帝
10.最早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高祖
11.“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推行大一统措施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2.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发明了印刷术 B.制造了指南针
C.发明了火药 D.改进了造纸术
13.下列对佛教和道教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都曾被统治阶级利用
C.起源于不同的国家
D.都对我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14.如图是残疾人艺术团在表演《千手观音》。那么,与“千手观音”等词语相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5.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到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个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1)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2)到长城视察了军事防御情况
(3)朋友送给我一部《伤寒杂病论》
(4)和子女一起学习《九章算术》
A.(2)(4) B.(1)(3) C.(3)(4) D.(1)(2)
16.下列人物在如图历史著作中没有记载的是(  )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诸葛亮
17.新生入学时,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甲说:“我姓陈”,乙说:“我姓刘”,丙调皮地说:“我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丙同学姓什么(  )
A.周 B.秦 C.唐 D.夏
18.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实行分封制
⑤修建灵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9.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开始大举反击匈奴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的西汉大将有(  )
①蒙恬 ②卫青 ③霍去病 ④韩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是在(  )
A.商朝 B.汉朝 C.西周 D.秦朝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3)材料三“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
2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是什么?
材料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3)材料三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3.读图,请回答问题。

请回答:(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2)图二中丞相的职能?
(3)图二反映了秦朝在地方开创的什么制度?
(4)图三、图四分别反映了秦朝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什么措施?
(5)图一的人物是一位历史上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谈谈对于他的看法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暴虐,之子而亡(秦始皇残暴,到他儿子的时候就灭亡了)”。
﹣﹣《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二: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具体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毛泽东肯定了秦始皇,秦始皇有哪些正面的贡献?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
(2)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有何意义?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5)请列举出两项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之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秦统一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摘编自《秦诏版铭文》

材料三: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材料一“商君”的改革措施对“始皇并天下”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秦统一天下”是由谁完成统一大业的?为“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3)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综上所述,秦国到秦朝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率军攻入咸阳,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起义军。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解答】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故选:D。
2.“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材料中包含哪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道路和车辆的宽窄
⑤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分析】本题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现在仍有人习惯于将钱戏称为“孔方兄”,其渊源和秦朝的钱币有关,秦朝的标准货币应该是(  )
A.刀形币 B.铲形币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半两钱
【分析】本题以“孔方兄”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
【解答】据所学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秦朝用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全国流通的货币。
故选:D。
4.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由博士任教授,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太学初建时有50位学生,王莽时增至10000人。如果你是那时的一名“博士弟子”,你将学习到(  )
A.儒家的经典 B.法家治国之道
C.墨家的学说 D.天文算术之理
【分析】本题以材料为依托,主要考查西汉武帝时加强思想统治的主张。
【解答】依据材料信息“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由博士任教授,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可知,材料中的“博士弟子”,将在太学里学习到儒家的经典。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派学说如法家、道家等均受到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故选:A。
5.西汉刚建立时,汉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D.废除严刑苛法
【分析】本题以“西汉刚建立时,汉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依托,考查的是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
【解答】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故选:C。
6.“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治世。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汉朝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文帝、景帝重视农业、提出以农为本
C.文帝、景帝“以德化民”,废除肉刑
D.汉武帝北击匈奴
【分析】本题考查了文景之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解答】“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治世。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汉武帝北击匈奴。汉武帝北击匈奴是在文景之治以后。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故选:D。
7.推翻秦朝统治的决定性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城濮大战 C.巨鹿之战 D.攻占咸阳
【分析】本题以推翻秦朝统治的决定性战役为切入点,考查巨鹿之战的相关知识。
【解答】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巨鹿之战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是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是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
故选:C。
8.为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太尉 B.设御史大夫
C.设刺史 D.盐铁官营、专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把握为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设刺史。
【解答】为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设刺史。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
故选:C。
9.歌词:“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本歌词反映的“国计”掌握在谁的手中(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周文王 D.汉景帝
【分析】本题以“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为切入点,考查秦始皇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歌词“夷平六国”“统一称霸”,结合所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可知歌曲“国计”掌握在秦始皇手中。
故选:A。
10.最早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高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原因。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解答】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最早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是汉高祖。
故选:D。
11.“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推行大一统措施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分析】本题以“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有关内容。
【解答】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耕织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减轻刑罚,废除一些酷刑,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⑤推行大一统措施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⑤。
故选:B。
12.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发明了印刷术 B.制造了指南针
C.发明了火药 D.改进了造纸术
【分析】本题以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纸的发明和改进。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
【解答】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3.下列对佛教和道教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都曾被统治阶级利用
C.起源于不同的国家
D.都对我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佛教的传入、道教兴起。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解答】对佛教和道教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故选:A。
14.如图是残疾人艺术团在表演《千手观音》。那么,与“千手观音”等词语相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分析】本题考查了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
【解答】与“千手观音”等词语相关的宗教是佛教。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故选:A。
15.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到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个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1)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2)到长城视察了军事防御情况
(3)朋友送给我一部《伤寒杂病论》
(4)和子女一起学习《九章算术》
A.(2)(4) B.(1)(3) C.(3)(4) D.(1)(2)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依据史实进行判断的能力。
【解答】(1)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的长官称县令。可信;(2)为抵御匈奴的进攻,秦朝修筑了万里长城,可信;(3)《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的著作,不可信;(4)《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不可信。
故选:D。
16.下列人物在如图历史著作中没有记载的是(  )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诸葛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的《史记》的相关史实。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答】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诸葛亮生活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没有在《史记》中记载,选项ABC均可能在《史记》中记载,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7.新生入学时,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甲说:“我姓陈”,乙说:“我姓刘”,丙调皮地说:“我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丙同学姓什么(  )
A.周 B.秦 C.唐 D.夏
【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子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所以丙同学姓夏。
故选:D。
18.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实行分封制
⑤修建灵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分析】本题以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统一、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解答】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说他是千古一帝,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距、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凿灵渠,修长万里长城,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因此①②③⑤符合题意。
故选:D。
19.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开始大举反击匈奴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的西汉大将有(  )
①蒙恬 ②卫青 ③霍去病 ④韩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题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开始大举反击匈奴的战争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汉武帝时对匈奴进行反击。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率领骑兵二十四万,步兵十万,分两路出击。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北越大漠,大败匈奴单于,匈奴再不敢南下,②③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20.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是在(  )
A.商朝 B.汉朝 C.西周 D.秦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把握在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
【解答】为促进文化的交流,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统一推广使用。
故选:D。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3)材料三“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朝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相关知识。
【解答】(1)依据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可知,材料一中的“制度”是秦始皇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郡县制。
(2)依据材料二“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统一度量衡,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3)材料三“扫六合”是指秦灭六国,完成统一;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故答案为:
(1)秦始皇(嬴政);郡县制。
(2)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
(3)灭六国,完成统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是什么?
材料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3)材料三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解答】(1)依据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可知,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郡县制;为了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2)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是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3)材料三中的“上”是汉武帝;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4)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知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取缔除儒家之外的其它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当时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这样使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奠定,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故答案为:
(1)郡县制;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
(2)小篆;圆形方孔钱。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23.读图,请回答问题。

请回答:(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2)图二中丞相的职能?
(3)图二反映了秦朝在地方开创的什么制度?
(4)图三、图四分别反映了秦朝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什么措施?
(5)图一的人物是一位历史上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谈谈对于他的看法
【分析】本题以四张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统一、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解答】(1)图一中的人物是秦始皇。
(2)图二中丞相的职能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3)图二反映了秦朝在地方开创了郡县制。
(4)图三反映的是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图四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
(5)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说他是千古一帝,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距、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凿灵渠,修长万里长城,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说他是暴君,是因为他统治时期,刑罚残酷,赋税徭役繁重,统治残暴。
故答案为:
(1)秦始皇。
(2)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3)郡县制。
(4)图三:统一货币;图四:统一文字。
(5)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说他是千古一帝,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距、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凿灵渠,修长万里长城,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说他是暴君,是因为他统治时期,刑罚残酷,赋税徭役繁重,统治残暴。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暴虐,之子而亡(秦始皇残暴,到他儿子的时候就灭亡了)”。
﹣﹣《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二: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具体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毛泽东肯定了秦始皇,秦始皇有哪些正面的贡献?
【分析】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朝统治残暴的表现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1)依据材料一“始皇暴虐,之子而亡(秦始皇残暴,到他儿子的时候就灭亡了)”可知,材料一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具体表现有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多,刑法苛严。
(2)依据材料二“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可知,材料二中毛泽东肯定了秦始皇,秦始皇的贡献有:统一中国,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创设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
故答案为:
(1)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多,刑法苛严。
(2)统一中国,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创设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
(2)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有何意义?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5)请列举出两项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秦朝的建立及巩固。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莫定了经济基础,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解答】(1)据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结合所学可知,“卫鞅”指商鞅。“孝公”指秦国国国君秦孝公。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2)材料一指的是商鞅变法。它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増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一中的商鞅变法为材料二中的秦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材料二中的秦王是秦始皇嬴政,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据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统一道路和车辆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故答案为:
(1)商鞅;秦国。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増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嬴政;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分封制;郡县制。
(5)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统一道路和车辆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之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秦统一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摘编自《秦诏版铭文》

材料三: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材料一“商君”的改革措施对“始皇并天下”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秦统一天下”是由谁完成统一大业的?为“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3)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综上所述,秦国到秦朝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正确理解秦国到秦朝的变迁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解答】(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商君治秦,法令之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商君”是商鞅;第二问“商君”的改革措施对“始皇并天下”的影响是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秦统一天下”是由秦王嬴政完成的;为“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秦朝统一了度量衡。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第二问郡县制的推行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依据所学可知,秦国到秦朝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故答案为:
(1)商鞅;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嬴政; 统一度量衡。
(3)郡县制;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由分裂走向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