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在_________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_____,他就是________。都城是______,就是现在的__________。
(2)局部统一:宋太祖依照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君权的措施:
2. 重文轻武的国策
(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_的弊端重现。
(2)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使_______________局面逐渐形成。
(3)措施: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_____。大幅度_____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
(4)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绝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极影响:但也导致了军队__________________,官吏___________,国家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句,其中“宋祖”是指( )
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铁木真
2、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3.(2016春?揭西县期末)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4、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6、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 )
A、转运使 B、宰相 C、通判 D、节度使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政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文献、图片等资源的情境创设,培养解读史料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史实的对比,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以实名制!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本课难点:重文轻武政策影响。
二、说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说学法
学生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意义容易理解,措施和带来的利弊不易理解,教师要依据史料的分析讲解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毛泽东得眼里,他最佩服的五位帝王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其中宋太祖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北宋政治有着密切关系。宋太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了以后的分裂割据,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也带了军队战斗力弱,使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北宋王朝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从此兵威不振成为中原王朝顽疾,正是功也千秋,罪也千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功罪千秋的伟人做了那些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六课
2.阅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回答下列为题
(一)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事件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三)宋初的统治者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和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四)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和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并举例说明北宋的哪些措施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北宋通过一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措施(1)、集中军权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杯酒释兵权B、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C、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 D、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 军队战斗力削弱)
(2)集中行政权A、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B、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政府效率低下官僚机构臃肿)
(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立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4)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政府效率低下)
3.阅读重文轻武政策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一)北宋为什么会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难道北宋不重视军队防卫吗?
(二)学生阅读课件“为什么?”回答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三)北宋的科举制度有了哪些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四)怎样评价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发展?
4. 总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五、说板书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总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课件26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滦县三中 康丽艳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文献、图片等资源的情境创设,培养解读史料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史实的对比,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以史明智!1.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
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唐玄宗统治后期,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朱温建梁建国大业第一篇章陈桥兵变赵匡胤是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只有七岁。朝廷派他北上抗辽,当大军到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佯装醉酒。第二天早上,众多将士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成语。
千秋疑案陈桥驿,衣着黄袍便罢兵。
——清·查慎初
这句诗讲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 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史料探疑 北宋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方式:
3.都城: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陈桥驿兵变东京(现开封)
宋先南后北方针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局部统一治国方略第二篇章 赵普曰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原因。2、赵普的使战争平息、赵氏天下长久的良策是什么?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太祖问政宋太祖赵普史料探疑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夺其权在中央:分化宰相事权,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三年一换,并设置通判牵制知州权力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军权行政权财权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大大加强
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事务繁忙的样子),非朕所以优(优待、礼遇)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归丘园(回到家园),臣之愿也。”《宋史纪事本末》
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D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史料探疑 禁军是军队的主力,赵匡胤即位后从各方面加强禁军的实力。
首先是选练。禁军选全国精壮充任,……即肩宽腰细者,身高为五尺五寸至五尺八寸。禁军聚集在京师,太祖亲自教阅,加强训练,并给以优于外州的俸禄。
其次是建置。禁军约半数驻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分戍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 .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一则习于劳苦免于怠惰,二则因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 依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如何加强对禁军控制的?史
料
探
疑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并监督之,报与上”。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职权:通判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与知州共 同掌管户口、钱粮、赋役和诉讼等行政事务并且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作用:并且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分化了知州的权力史
料
探
疑材料一:“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初大将曹翰《退将诗》
材料二: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朝谚语
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汪洙史料探疑材料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重文轻武重
文
轻
武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目的措施 列举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在科举制方面的措施纵向提升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行政权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史料展示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1、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 )
2、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 )
3、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 )
4、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 )
5、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 )
6、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材料一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政治方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合作探究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材料一:“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到北宋中期,各级官 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三 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办事效率下降禁军人数文官人数增加了财政支出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宋朝以史为鉴 领略宋朝历史足迹
以史为鉴再耀中华滦县三中 康丽艳1.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句,其中“宋祖”是指( )
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铁木真
2、(2016春?揭西县期末)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4、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 )
A、转运使 B、宰相 C、通判 D、节度使
5、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当堂检测 现实反思
宋代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列防止舞弊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锁院”制度,即在主考官、副考官等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此外,还有“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
有了考试就会有考试作弊,谈谈你对考试作弊的看法。
请就如何杜绝之一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滦县三中 康丽艳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文献、图片等资源的情境创设,培养解读史料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史实的对比,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以史明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教学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导言:我们看遍了隋唐的繁华陨落,了解了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也体会了战乱中的生灵涂炭。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长卷走进宋朝,去领略它独特的政治风采!(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
新课讲授
(一)由学生带领大家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读,多媒体展示)
(二)回顾历史:
上回书我们说到: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爆发了?(学生齐答:安史之乱,幻灯片展示)安史之乱被镇压以后,逐渐形成了什么局面?(学生齐答:藩镇割据。幻灯片展示)统治腐败,藩镇割据,百姓揭竿而起,爆发了?(学生齐答:黄巢起义)农民起义出身的朱温投靠唐朝回身镇压了农民起义,建立了后梁。同时标志着?(学生齐答: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历史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些政权都是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将夺权。当时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战乱较多,在这种情形下,北宋是如何建立的?让我们走进第一篇章: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
1、北宋的建立
师:五代十国后期,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多媒体展示)
生:介绍陈桥兵变的历史史实。
师:下面咱们解读一则材料: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并回答问题。这句诗讲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多媒体展示)在解答历史问题时,一定要紧扣材料,找到相关的关键词,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答题技巧。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我们来梳理下一下北宋建立的相关情况:时间,建立者,方式,都城。(多媒体展示提纲)
生:依据提纲来介绍基础知识。
2、局部统一
师: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多媒体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图片的变换,并据此思考:北宋结束割据统一中原和南方的方式是什么呢?
生:先南后北
师:我们来观察宋朝疆域图(多媒体展示)宋朝是一个统一全国的政权吗?为什么?
生:不是,有辽和西夏,属于局部统一。
师:北宋建国后,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最关键的就是巩固统治。
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治国方略
治国方略
1、多媒体展示史料:太祖问政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回答问题: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原因?
赵普的使战争平息、赵氏天下长久的良策是什么?
师生分角色朗读材料,学生独自思考并解答问题。
师:下面我们依据课前自主预习的结果,对对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进行组内交流,并进行展示。
生:展示各个措施。并介绍“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事件。
多媒体展示史料,对各个措施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史料的协助,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
2、多媒体展示史料,从而引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师:交流自主预习成果并展示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重文轻武政策的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重视文官轻视武官;一是重视文教。
教师发起做题,让学生纵向比较: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发展科举的措施。
发起做题,当堂演练,深入了解重文轻武政策。
多媒体展示史料:文官比重大,掌握重权。让学生以数据来了解重文轻武政策。
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矛盾的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虽然带来了政治的稳固、文化和科技的繁荣,但是也带了贫穷和懦弱。如果可以力挽狂澜,你打算给宋朝统治者出何良策?
生:文武均衡发展
师:统治不能走极端,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协调发展。正如我们当下,学习七个科目,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成绩呢?
生:各科均衡发展,不要偏科。
师:老师相信以此为鉴,你们定会迎来学习上最美好的时代!
小结并板书
结束语:今天我们只是初识宋朝,接下来我们还会领略宋朝历史足迹,让我们以史为鉴,再耀我大中华!
?板书设计
建立
北宋的政治 统一(局部)
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政策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
但是个别环节的材料过于冗长和难懂,不太适合课堂上的教学,精选材料、细致分析,才是引导学生能力的重要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