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教学课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 六年级上册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极限思想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教学用途:
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后使用该微课程,帮助孩子梳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圆的面积公式,为后面的圆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微课堂,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圆的面积。
1.圆的半径是什么呢?直径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是什么?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通过圆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用字母表示是:d=2r或r=d/2
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
(长方形的面积=长乘以宽,字母公式s=ab)
二、怎么得到一个圆的面积呢?
(一)、第一次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1、我们能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剩下的怎么办呢?
2、用画方格的方法数一数,能数出有几个格子整个的格子,半个格子的不好计算。
3、用圆的半径做边长画正方形,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半径的平方)的3倍多一些。
4、能否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回忆在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求。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我们能不能用这种转化的方式来求圆的面积呢?
﹝设计意图:“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了?”这样设计,既在学生迷茫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又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二)、?第二次探究,明确方法,体验“极限思想”
我们试着把圆沿着直径分割成4等份,然后旋转、平移、拼接成一个图形;试着把圆沿着直径分割成8等份,拼接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分割成16等份有点接近平行四边形,分割成32等份就更接近平行四边形了。回顾刚才试着把圆沿着直径分割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学生沿着自主探究出来的思路继续研究时,一方面,从直觉上认为这样继续折下去,或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但最终能不能说就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了呢??直观感知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摆后的图形越像平行四边形。平分的份数的继续递增,拼摆的图形越来越像一个长方形了,再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
(三)、第三次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圆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
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为:?S=πr?×?r ?????????????????
s=πr2﹝学生通过观察,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计算应用
要想计算出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根据s=πr2 必须得知道圆的半径,如果没有告诉半径,我们要把半径求出来.〔学生在熟悉圆的面积公式后,要会在计算中应用得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题中已知直径或周长的时候该怎么求圆的面积。为今后做好练习打下基础。〕
?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微课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从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采用分割、旋转、平移、拼接等方式把圆转化成熟悉的平行四边图形来计算其面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后。还特别强调了在计算圆的面积时要知道圆的半径,没告诉半径的要先求出圆的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