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化学 【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元素-氯(2课时)-新人教[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下化学 【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元素-氯(2课时)-新人教[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11-02 16: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1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元素——氯
第一课时
(福鼎第七中学 喻仁滔)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并通过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科学史,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方式:
讲解与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3、教学过程:
[提问] 同学们知道海水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水,氯化钠等)
你知道其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什么?
[引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富集在海水中含量很高的元素——氯。
[电脑播放引入] 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的生动故事。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的过程中,用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且有强烈的刺鼻气味,使他感到非常难受,但他继续对该气体进行研究,发现它可与很多的金属和非金属反应,再将这种气体溶于水,又发现该气体还能使有色的纸张、花朵、衣物等褪色。
通过以上的信息材料,讨论以下的问题:
问题1:推测氯气的物理性质。
问题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及反应。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1页图4-15,并给学生示范。
展示一瓶氯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氯气的物理性质,得出结论后,再与课本上的结论进行对比,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书写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创设问题] 请画出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根据你已有的知识,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具有强氧化性还是还原性?为什么?并与氧原子的结构及氧气的性质比较,有什么相似性吗?
[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讲解]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讲解Cl2与金属的反应,并通过氯气与Na、Fe、Cu的反应归纳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实验4-3:氯气与氢气点燃反应
①提出问题: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怎样?
②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制取H2,检验H2的纯度,将燃着H2的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
③实验过程: 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④实验现象:H2在Cl2 中继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有白雾出现。
⑤实验结论:纯净的H2可以在Cl2 中安静地燃烧。
⑥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实验安全,H2在点燃前必须验纯;氢气导管要从集气瓶口慢慢地逐渐伸向瓶底;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氢气燃烧完毕后,立即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吸收HCl气体。
(通过课件小结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1:从钠、铁、铜、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分析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并验证前面推测的氯气化学性质是否正确?
问题2: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启发:金属和非金属氢气在氯气中反应有什么共同点?燃烧是否一定有氧气参加?比较铁、硫、碳在氧气中燃烧与铜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其共同特点。
[得出结论]:1、氯气很活泼,具有强的氧化性。
2、燃烧的概念:凡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均可称为燃烧。
4、作业设计:
例1、下列气体中,既有颜色又有毒性的是:( C )
A、N2 B、CO C、Cl2 D、CO2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氯原子和氯离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氯离子比氯原子多一个电子
C、氯气有毒,氯离子也有毒
D、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2
例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3、HCl的工业制法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重点 从物质种类上来看,重点学习氯元素的单质──氯气;从氯气的知识结构来看,重点学习氯气的强氧化性;从氯气的氧化性来看,重点学习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教科书对重点知识不仅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而且安排了“实验”“思考与交流”等活动,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并不断加深。而教科书对氯气的实验室制取等只是通过“科学史话”作了简单的介绍。
2、讲究实用性 重点知识选择的依据之一是实用性。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是工业上制盐酸的重要方法。因此,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用意义不大,若介绍就要安排实验,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仅在“科学史话”中作了介绍。
3、体现思想性 。例如,学生可以从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中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相关资料】
【标题】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元素——氯
第二课时
(福鼎第七中学 喻仁滔)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氯气与水、碱溶液反应的性质。
(2)了解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氯水的性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加强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氯气与碱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教学方式:
讲解与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相结合。
3、教学过程:
[提问] 开自来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回答] 自来水厂用氯气消毒,刺激性的气味是余氯的气味。
[活动与探究] 氯气溶于水后是否与水发生了反应?氯水中含有哪些溶质?下面的实验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上述问题。
[实验一] 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和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并比较现象。
[实验二] 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两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三] 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小结实验] 氯气可溶解于水,所得的水溶液叫氯水。溶于水中的部分氯气可与水反应:
Cl2+H2O = HClO+HCl(HClO:次氯酸)
次氯酸的重要性质:次氯酸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
2HClO 2HCl +O2↑
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杀死水里的病菌,自来水常用氯气杀菌消毒,就是因为氯气溶于水产生次氯酸,次氯酸起杀菌作用。次氯酸可用作漂白剂,因为它能使染料和有机色质氧化而褪色。
[实验探究] 实验4-4、实验4-5
[讨论] Cl2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结论] 起漂白作用的不是氯气而是次氯酸。
[思考与讨论] 久置氯水与新置氯水有何区别?
[结论] 久置氯水中只含有HCl。
[知识介绍] 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做漂白剂,但因氯气不稳定溶解度小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的漂白液、漂白粉。
[补充实验] NaOH与Cl2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阅读与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碱反应的有关内容。阅读后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Cl2跟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了什么物质
2、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
3、漂粉精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又是什么
[讨论] 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有何区别?存放漂粉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解 ] 讲解上述问题,并通过课件小结氯气与碱的反应。
[学生阅读] P73 5自然段,了解氯气的用途和毒性。
[学生阅读] p73 6自然段、“资料卡片”、p74 第1 自然段,了解氯气的毒性和自来水的消毒。
二、氯离子(Cl—)的检验
[实验与探究]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4-6,并填表:
加入试剂 实验现象 结论 化学方程式
盐酸
NaCl
Na2CO3
自来水
蒸馏水
[强调] 先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再加几滴稀硝酸。
小结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讨论与交流] 为什么检验Cl-时,要加几滴稀硝酸?
[结论] 加几滴稀硝酸是为了防止CO32-等对Cl-检验的干扰。
[学生阅读] 成盐元素—卤素
4、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BD )。
A、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
B、新制氯水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C、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D、氯水放置数天后Cl2浓度会变小
(2)将下列物质分别滴加到干燥的红色布条上,不能使其褪色的是( BC )。
A、新制的氯水 B、盐酸
C、液氯 D、盐酸与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
(3)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重点是氯气与水的反应和氯离子的检验,而氯气与碱的反应可以看作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的HCl和HClO再与碱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因此,应以氯气与水的反应作为突破口。在讲授氯离子的检验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已经有了初中的基础,所以本课时主要应强调加入硝酸的作用。除了这两个重点之外,其余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了解即可。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