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选择题
1.孟姜女在长城边上哭啊哭啊,哭得天昏地暗。一声巨响,长城轰然倒塌,她发现丈夫的尸骨就埋在下面(右图)。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和秦朝的哪一暴政有关系( )
/
A.赋税很重
B.徭役繁重
C.刑罚残酷
D.统一文字
2.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秦朝人民不喜欢穿鞋子,喜欢拄拐杖
B.秦朝法律的残暴
C.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D.拐杖是外来品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人在大泽乡的高地上喊着:“天下受秦的迫害时间太长了,我们要反对秦的暴政。”这个画面发生在( )
A.陈胜、吴广起义中
B.巨鹿之战中
C.楚汉之争中
D.刘邦建立汉朝后
4.在学习了陈胜、吴广起义后,小明又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准备和同学们交流。他的观点与史实不符的是( )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首创精神值得学习
B.作为统治者,必须轻徭薄赋才能维护社会安定
C.起义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
D.起义实际上没有失败,因为他们的余部项羽、刘邦最终推翻了秦朝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法严酷,其中,一人犯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B.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
C.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D.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
6.下列哪两次战役决定着秦国和秦王朝的成与败0( )
①垓下之战 ②城濮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巨鹿之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唐朝诗人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焚书坑儒和( )
A.统一中国
B.秦末农民战争
C.楚汉之争
D.修筑长城
8.下列对楚汉之争的性质叙述最恰当的是( )
A.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
B.诸侯争霸战争
C.刘邦反抗项羽的正义战争
D.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
9.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之争 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
材料二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历史事件作简要评价。
(3)材料二图中振臂高呼的两位主角是谁?你能根据该图概括出两个成语吗?
(4)图片反映的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11.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们学习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后,对秦末农民战争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你也一起来吧!
【秦朝统治篇】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 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被活活累死。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的“功”具体有哪些。
【改朝换代篇】
材料三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材料四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3)两则材料分别是刘邦、项羽所作,是两人不同结局的写照,“楚汉之争”的结局是什么?
【启示感悟篇】
(4)在历史课上,小文发言说:“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是因为他们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如果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了。”你同意小文的观点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5)由秦朝的衰亡,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探究题
12.学习秦朝的历史时,老师带领我们进行探究,在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我们对秦朝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你也试试吧!
【步骤一:搜集史料】
材料一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秦朝民谣
材料二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
【步骤二:解答疑惑】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末年什么样的政治状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与材料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3)请你结合材料二中的内容,说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怎样?
一、选择题
1.B
2.B 题干材料说明秦朝法律残暴,使人民饱受刑罚,成为残疾。
3.A
4.D 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下去了。项羽与刘邦领导的军队不属于陈胜、吴广的军队。
5.B A项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说法是正确的,不选。C、D两项都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史实,说法也是正确的,不选。B项中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应属于秦末农民起义的两个阶段,而不是两次农民战争,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6.B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秦统一全国已是必然;巨鹿之战后,秦军主力被消灭,秦王朝的覆灭只在旦夕之间。
7.B “竹帛烟销”“坑灰未冷”这些信息都反映了焚书坑儒,而“山东乱”和“刘项”指的是秦末农民战争。
8.D 刘邦、项羽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9.C
二、材料分析题
10.参考答案 (1)事件:焚书坑儒。
(2)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3)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1.参考答案 (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2)秦始皇的“功”: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项羽失败,刘邦胜利并建立政权。
(4)不同意。小文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决定了秦末农民战争必然爆发。戍边途中遇雨误期,只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因此,即使陈胜、吴广在戍边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也必定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5)要施仁政于民,要以人为本。
三、探究题
12.参考答案 (1)秦的暴政。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苛。
(2)大泽乡起义。
(3)900多个贫苦农民去渔阳戍边,遇雨误期,按法律当斩。结果被镇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