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
771
犬戎
灭西周
B.C.
770
平王
建东周
B.C.
476
B.C.
221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六国一统
秦朝建立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兼并战争
改革变法
争霸战争
封建
社会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学习目标: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2.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前221年
秦朝建立
⑴灭六国的时间:
前230年——前221年
⑵灭六国的顺序:
韩、赵、燕、魏、楚、齐
⑶完成统一的时间:
⑷都城:
咸阳
⑸人物:
秦王嬴政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6)地位:
秦国统一天下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
①民心所向。 (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
②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善于任用贤人。
材料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孟子·离娄》
材料二:“秦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史记·李斯列传》
问题探究:
嬴政自称“始皇帝”,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嬴政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玺”。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连一连:分别指出相对应的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1)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哎,国家越大,朝事越多,寡人就是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一个人也难以处理好,是该想个办法来减轻寡人的负担了!
假如你是嬴政,你找谁来帮你?
(2)建立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A.秦始皇要在全国征发民工修筑长城,帮助皇帝起草文件的应是?
B.秦始皇要下达一道“焚书”的诏令,有权监督百官执行的应是?
C.秦始皇要调遣军队征战南越,应该由谁调遣军队?
权利的高度集中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秦统一之前地域
我该如何统治?
秦统一之后地域
集中
集中
皇帝
中央
地方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地方服从中央
(3)建立县制
血缘
(皇帝)中央任命
有俸禄无封地
地方行政
中央
独立
割据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建立县制
比一比: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点。
地域
世袭(嫡长子继承)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基础
官员产生
物质基础 土地 人口 物资 武装
官员职权 拥有政、财、军大权 ____________机构
与中央关系 承认权威,承担义务;
具有较强____性。 听命于_____,随时调换
影响 随时间推移,容易形成_________势力 地方服从中央,有利于国家统一,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共同点
故事:
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最后她不愿意要这条裙子了,打算退货,裁缝让她填一份文书。结果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文盲’了,因为文书上的文字她一个都不认识。
请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尺寸不统一
货币不统一
文字不统一
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那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文字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统一文字
作用:
文化上:
圆形方孔钱
(2)统一货币
作用: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度[长度]
衡[重量]
量[容积]
(3)统一度量衡
作用: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4)统一车辆、道路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作用:
——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辽东
临洮
长城
(6)北修长城拒匈奴——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北至长城一带
西到陇西
南到南海
东到东海
秦的疆域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秦王扫六合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军事
政治
经济
文化
思想
北
南
公元前221年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北修长城拒匈奴
南通灵渠平越疆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车同轨
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3.秦统一后,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是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草书
4.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B
D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