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回忆我的母亲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仪陇(yí) 溺死(nì) 私塾(shú)
B.勉强(qiáng) 调料(tiáo) 和蔼(ǎi) 旱灾(zāi)
C.和睦(mù) 衙门(yá) 横蛮(mán) 瞒着(mán)
D.不辍(chuò) 妯娌(zhóu) 周济(jì) 豌豆(wā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祖藉 劳碌 红薯饭 无可耐何
B.害病 分派 捣蛋鬼 任劳任怨
C.慰勉 继续 吃大户 勤劳简朴
D.聊叙 隔绝 标本式 结衣缩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C.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D.母亲沉痛的滔滔不绝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
(3)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
5.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中照应题目的语句是“ ”,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语句是“ ”,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语句是“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 (和睦 和蔼 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 (和睦 和蔼 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管教 管理 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6.第③段从母亲想方设法解决家庭的 、吃、 三个方面来表现她的聪明能干。?
7.从第④段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面的横线上。
8.从第②段看,母亲的勤劳对“我”有哪两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回答。
9.简要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2)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在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我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就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然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而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极轻,拍打掉沾在我身上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该多么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那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是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都挂念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些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地激励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⑩——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没事了,往后这就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⑦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做了铺垫。
B.第④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表露无遗。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处可见。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
11.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做简要分析。
13.“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妙笔生花
14.学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之后,班级开展了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组织编排】请结合活动主题,拟写一段开场白。
(2)【美文共赏】请你为大家推荐一篇有关母爱的精品美文,并写70字左右的推荐词。
??体验中考
15.(2016山东滨州)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 , , , , 。?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 D.④⑤③①②
16.(2017湖南衡阳)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寻家风】 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2)【展家风】 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选 项,理由: ?
?
(3)【扬家风】 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
答案:
夯基达标
1.B 解析 B项,“强”应读“qiǎng”。
2.B 解析 A项,“藉”应为“籍”,“耐”应为“奈”;C项,“简”应为“俭”;D项,“结”应为“节”。
3.D 解析 D项,“滔滔不绝”形容说话连续不断,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应改成“三言两语”。
4.(1)反复 (2)设问 (3)排比
5.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她勤劳一生
我爱我母亲
课内品读
6.用 穿
7.和蔼 和睦 管束
8.一是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二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9.(1)说明从无例外,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
(2)说明“我”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影响力很大。
课外拓展
10.A 解析 A项有误,“没事了,往后这就没事了!”这句是父亲针对“我”上大学而言的,没有为第⑦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做铺垫。
11.解析 (1)要寻找文章的线索,须注意题目和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题目为《淡淡的深情》,且“淡淡的深情”在文中反复出现,将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贯串始末,所以是文章的线索。(2)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不同的阶段儿子对母爱的感悟也不同,所以应按照不同阶段来一一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从入学送行时、大学四年、结婚后、取得一点成就时四个阶段来概括儿子对母爱的体悟。
参考答案 (1)以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2)①入学送行时,儿子委屈赌气,对母亲无牵无挂,心里轻松;②大学四年,想起母亲,常心里发热,泪水不禁流下;③结婚后,因母亲的询问,儿子恍然大悟;④取得一点成就时,对母亲的爱感到震惊,心情激动,热泪盈眶。
12.解析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文中找出两处,点明是什么之间的对比,并说明这样对比的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 (1)第①段,儿子考上大学后,将父亲的到处炫耀、一醉方休和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多喜进行对比,写出了母亲的爱子深情不易被发觉。(2)第③段,母亲为儿子入学送行,将其他父母的依依惜别、千叮万嘱与母亲决然地转身就走进行对比,以母亲决然的表现来反衬她隐藏在内心的强烈的爱子之情。(3)入学送行时,母亲是淡淡的;但儿子走后,母亲做了一个噩梦,一哭哭了个没气。(答出两处即可)
13.解析 第一问需要结合全文内容、主旨来解答。第二问需要结合修辞手法来分析这样写表达了人物的什么感情,同时要注意这句话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平静水面”指母亲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子之情。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恰切地表达出母亲的“淡淡的深情”,既收束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
14.示例 (1)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身体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宁静。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唱响对母亲的赞歌。“感恩母亲”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我推荐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篇优美的散文,道出了天下为人父母者久郁于心而又难以表达于外的心声,在两代人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15.C 解析 语段前两句介绍各地兴起了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及什么是家风,接下来应该阐述家风对家族与社会的影响,应选⑤③②;第④句“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中的“这”就指前面三句的内容,最后是全段的总结句①。所以选择C项。
16.(1)先人留下祖训,直接向父母学习。
(2)略(任选一项均可,选项与理由要统一。言之成理即可。理解各项内容,抓住其中关键词,说明其所表达的含义及对家庭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