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位于灌阳县的新圩酒井红军烈士纪念碑。1934年11月,在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后,有100多名红军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丢进了这个深不可测的井中。为缅怀先烈,特立此碑。请指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前行的路线是( )
A. 井冈山方向 B. 湘西方向 C. 瑞金方向 D. 贵州遵义方向
2.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动了( )
A. 武昌起义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3.“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的含义是( )
A. 建立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 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C. 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D. 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4.秋收起义过程中,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而向农村进军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B. 工农革命军熟悉农村环境
C. 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
D. 农村环境适宜开展游击战争
5.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 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 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
C. 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 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6.“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1935年10月毛泽东途经六盘山时所作的一首词。词中“屈指行程二万”指的是( )
A. 北伐战争 B. 秋收起义
C. 井冈山会师 D. 红军的长征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
A. 南昌起义 B. 八七会议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遵义会议
8.“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谁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A. 毛泽东 B. 朱德 C. 陈毅 D. 贺龙
9.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在这里( )
A. 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为( )
①遵义会议 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 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 ⑤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A. ①③②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②③①⑤④ D. ②③⑤④①
11.每年的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是为了纪念( )
A. 秋收起义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会师 D. 红军长征胜利
12.“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唱着这首国民革命时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革命歌曲,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开展了( )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万里长征
13.黄埔军校是中国革命军事人才的摇篮,这所学校学习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立党代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学校的校长是( )
A. 孙中山 B. 廖仲恺 C. 蒋介石 D. 周恩来
14.北伐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这场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导致这次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帝国主义支持军阀 B. 封建军阀南北联合进攻北伐军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共产党和国民党协调不好
15.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创办的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学校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马尾船政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黄埔军校
16.下列是有关北伐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的统一
②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③两湖地区是北伐战争开始时的主要战场
④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失败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17.“你可记得南湖的红船,你可记得井冈山的烽烟,你可记得遵义的霞光,你可记得窑洞的风寒,苦苦追求,披肝沥胆,旗帜更鲜艳……”,与歌词中“井冈山的烽烟”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
C. 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D. 中国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18.如下图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一个片段,该片段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 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朱德和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后( )
①加强了革命军队的领导力量
②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
③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④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历程
⑤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②③ D. ①③④⑤
20.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的标志是( )
A.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中共一大召开
C. 国民党一大召开 D. 黄埔军校建立
21.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到了1930年已经形成燎原之势,但1934年红军却离开革命根据地转战大江南北,这是为什么( )
A. 国民党势力越来越强大 B. 蒋介石围剿红军
C.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 红军要攻占城市
22.“四一二”政变以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南京国民政府( )
A. 代表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C.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D. 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落后带来屈辱]
材料一: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这种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
[救国于危难]
材料二: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
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秋瑾《如此江山》
[革命新曙光]
材料三:“为血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时代的序幕。
材料四:2006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下图是2006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
(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指什么战争?
(2)有人将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救治行动”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中“一个时代”指的是什么?这次运动有什么意义?
(4)根据材料四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你有何感想?
2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地进行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有过怎样的探索和救国方案?
(2)1921年中共建立,以哪个国家的革命道路为蓝本进行探索?
(3)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他这一认知的实践基础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开创了一条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4)中共的探索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遭遇了怎样的严重挫折?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共独立解决内部军事和组织问题,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网、新浪网等曾组织过一次关于“五四精神”的网络调查。受访者中,40.2%选择“爱国主义”,23.4%选择“民主精神”,20.8%选择“科学精神”,15.6%选择“创新精神”。
材料二 (图一遵义会议会址、图二三军会师雕塑、图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认为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
(2)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概括长征胜利对中国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3)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请你概括它们的共同之处。
(4)图三所反映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何历史意义?
26.材料《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回答:
(1)这是谁写的诗?诗中提到的长征起止时间分别是哪一年?
(2)后四句涉及到的主要史实是什么?
(3)诗中的“三军”是指哪三军?他们会师是在哪一省的哪一地区?
(4)表现出红军怎样的精神?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1934年10月,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渡过乌江,夺取遵义,所以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前行的路线是贵州遵义方向,所以答案是D。
2.【答案】B
【解析】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故选B。
3.【答案】B
【解析】1927年,毛泽东回到湘赣边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军原本进攻长沙城,但遭到了敌人优势力量的抵挡,损失惨重,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改变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后转战来到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革命道路。
4.【答案】C
【解析】秋收起义中由于起义部队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并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召开了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从而向井冈山进军,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5.【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期间红军实施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和严明的军纪,因此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题干材料则说明了红军长征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红军的长征,红军长征从1934-1936年,行程两万里,故选D。
7.【答案】C
【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故本题选C。
8.【答案】A
【解析】1927 年9 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选A。
9.【答案】B
【解析】A本身说法错误,共产党的诞生在上海;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发动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B正确。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D错误,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题目是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事件先后排序。①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35年1月。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的时间是1933年10月。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的是时间是1934年10月。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的时间是1936年10月。⑤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时间是1935年10月。因此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⑤④,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每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其来历是: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2万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打倒列强”、“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1926年,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进入了高潮时期,B项符合题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不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项不符合题意;1934年10月,红军进行长征,1936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3.【答案】C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1924年军校成立,蒋介石为校长。故选C。
1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国民党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危机。蒋介石是军事实力极速膨胀,他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1927年7月15日,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爆发,武汉国民政府领导人汪精卫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原先采取的“联俄容共”方针逐渐演变为“反共清共”。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答案】D
【解析】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24年5 月,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故答案选D。
16.【答案】C
【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从北伐的目的、对象、主战场以及失败的原因几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都是正确的,故选C。
17.【答案】B
【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故选B。
18.【答案】A
【解析】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选A。
19.【答案】C
【解析】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毛泽东等中共优秀领导人以及他们领导的军队走到了一起,加强了革命军队的领导力量,同时也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所以第①②③小项都正确,而联系教材,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历程的事件应是南昌起义。所以答案为C。
20.【答案】C
【解析】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故选C。
21.【答案】C
【解析】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2.【答案】C
【解析】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由国民党一党专政,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答案是C。
23.【答案】(1)鸦片战争。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4)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精神等。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探索、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罪恶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抑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了。
(2)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层次(器物变革)-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主要引进西方先进军事生产技术。这是封建统治者一次自救运动,故称“自我疗伤”。第二阶段:政治层次(制度变革)-百日维新,宣传维新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变法。这是保留君主,在中国实行政治转变的运动,故称“温药慢治”。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一次推翻清朝统治的暴力革命,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称“猛药重治”。第三阶段:思想层次(观念转变)-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宣传马列主义。这三个层次即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观念转变,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3)“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时代的序幕”指的就是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4)伟大的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走上世界强国之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只有使我们国家强大起来,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4.【答案】(1)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2)苏俄。
(3)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
(4)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或长征;遵义会议。
【解析】(1)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他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1911年孙中山等人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的民族解放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后,称苏俄。
(3)1927年中共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和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后形成燎原之势。所以毛泽东这一认知的实践基础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5.【答案】(1)主旋律:爱国主义。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意义:保存了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意义: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解析】(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3)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都体现了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26.【答案】(1)毛泽东。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3)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
(4)表现了红军部队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
【解析】这是毛泽东写的诗,诗中提到的长征起止时间分别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后四句涉及到的主要史实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诗中的“三军”是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他们会师是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表现出红军部队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