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同步练习(5份打包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同步练习(5份打包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12-14 20:49:06

文档简介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1.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
             
A.a B.b
C.c D.d
2.下列关于透镜光学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
B.经透镜后其光线是发散的,该透镜肯定是凹透镜
C.经透镜后其光线是会聚的,该透镜肯定是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
/
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内有一个呈双凸面(球面)的空气泡,可以看作透镜。一束平行光束按如图所示方式射向气泡,则这束平行光将(  )
A.穿过气泡后仍保持平行
B.穿过气泡后会聚
C.穿过气泡后发散
D.不能穿过气泡,全部被反射
4.一种手电筒上所用的聚光电珠如图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的凸透镜,为了使灯丝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灯珠放在(  )
/
A.焦点处
B.焦点以内
C.焦点以外
D.任意位置
5.在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
6.张家界因山而著名,吸引许多中外游客来旅游,有少数游客在山上游玩时将空纯净水瓶扔在山上,这样做既污染了环境,同时还可能引起山林火灾。这是因为当下雨时纯净水瓶装入水后,就相当于一个    透镜。晴天强太阳光照射它时,它对光线会产生    作用,可能会引起枯叶着火。因此我们在山中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
7.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的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这时叶面上的水珠相当于      ,它对光起    作用,使透过它的光可能         而将叶子烧焦。?
8.
/
往试管里注入清水,用橡皮塞堵住管口,留一稍大的空气泡。让阳光垂直照射试管,发现阳光透过空气泡在白纸上形成一橄榄状的暗影,如图所示,原因是                                           ,用掌握的物理知识分析,阳光透过试管的其他部分,呈现在白纸上的是               。?
9.给你一个透镜,不知道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请你简要写出两种判断方法。
(1)?
            。?
(2)?
            。?
10.如图所示,可以利用不同的光学元件来改变入射光线OA的传播方向。请在图中分别画出两种合适的光学元件(只要求画出光学元件大致位置的示意图,但须与光学规律相符)
/
/探究创新/
★11.小明有3个凸透镜,它们用同种材料制成,形状如图所示。
/
(1)你猜想它们的焦距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你认为哪个焦距大?哪个焦距小?
(2)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3)小明根据实验观察画出的三组光路图如图所示。根据这个实验记录,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使光线发散,这是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而凹透镜的形状是中间薄、边缘厚。
2.A 解析: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会聚是指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更靠近主光轴,但折射光线可能是会聚的,也可能是发散的。发散是指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更远离主光轴,但折射光线可能是会聚的,也可能是发散的。
3.C 解析:
/
在玻璃砖内部的双凸空气泡,易错误地认为是一个凸透镜。用切割法将玻璃砖在气泡处左右拉开一段距离,有气泡的玻璃砖等效为两个玻璃做成的凹透镜。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知,平行光先被右侧凹透镜发散,再被左侧凹透镜发散,最终会发散射出玻璃砖,故选C。
4.A 解析: 此题以日常生活中的聚光电珠作为研究对象,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结合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所以选A。
5.A 解析: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另一侧的焦点,故A正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即折射光线偏近主光轴,但B图中光线远离主光轴,故B错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即折射光线偏离主光轴,但C、D图中光线都靠近了主光轴,故C、D错误。
6.解析: 装入水的纯净水瓶能透光,并且中间厚、边缘薄,此时就是一个水凸透镜,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会因为会聚的阳光恰好使易燃物因温度升高而燃烧,发生火灾。
答案: 凸 会聚
7.解析: 叶面上的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它对光起会聚作用,使透过它的光可能会聚于一点而将叶子烧焦。
答案: 凸透镜 会聚 会聚于一点
8.解析: 用作图法分析:画出玻璃管空气泡处截面图和没有水处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可知有空气泡处相当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阳光通过这部分后会形成一片阴影区;没有气泡的玻璃管相当于凸透镜,阳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处,通过试管后会出现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
/
答案: 空气泡下的水相当于一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
9.答案: (1)利用透镜的形状进行判断:用手去摸,中间厚、两边薄的是凸透镜 (2)利用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进行判断:让透镜对着太阳光(或平行光源)移动,能会聚光线的是凸透镜,反之是凹透镜
10.解析: 可选用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在选用平面镜时要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凸透镜、凹透镜要注意画出主光轴。
答案: 如图所示(画出两种即可)。
/
11.解析: 要证明自己的猜想,关键在于测出三个凸透镜的焦距进行比较。测定凸透镜焦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太阳光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凸透镜会聚于一点。
答案: (1)不相同 A的焦距最大,C的焦距最小
(2)分别测出3个凸透镜的焦距,具体方法是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过阳光的一侧前后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一个小亮点(焦点),用刻度尺测量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比较3个凸透镜焦距的大小,看猜想是否正确。记录数据的表格见下表。
凸透镜
A透镜
B透镜
C透镜
焦距/cm
(3)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表面越扁平,焦距越大)。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1.以下物品中没有应用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是(  )
A.穿衣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放大镜
2.小华用相机拍摄的桂林市杉湖上的双塔相片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双塔在湖中的倒影是实像
B.要使双塔的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向双塔靠近些
C.要使双塔的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双塔更远些
D.要使双塔的像更小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双塔更近些
3.使用幻灯机时,在银幕上得到的像是幻灯片上图案的(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4.关于实像和虚像,正确的判断是(  )
A.实像能用光屏得到,虚像不能用光屏得到
B.虚像是人的错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实像却相反
C.平面镜只能成虚像,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D.光的反射和折射都成虚像
5.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关于这些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6.如图所示,凸透镜的应用事例中,所成像的性质完全相同的有(  )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7.小伟同学拿着放大镜看书,当他把放大镜放到一个位置上时,从放大镜中看到的字如图所示。则此图原理与      (选填“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
★8.图甲是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相似。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所成的像变小,与此对应的像距将变    。?
/
★9.
/
在如图所示的漫画中,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请你根据照相机成像特点判断,像A处和像B处分别是图甲、乙、丙、丁中的哪个像:A   ;B/。 ?
/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穿衣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原理,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都利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故A项正确。
2.B 解析: 本题考查照相机成像原理。双塔在湖中的倒影是虚像,A错;要使塔的像更大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故B对,C错;要使塔的像更小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塔更远些,D错。
3.D
4.A 解析: 是否能用光屏呈接是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呈接不到,A正确。我们能看到虚像和实像,一定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不是错觉,B错误。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C错误。光的反射成虚像,光的折射可以产生实像,也可以产生虚像,D错误。
5.C 解析: ①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③放大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跟投影仪原理一致,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⑤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故选C。
6.D 解析: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放大镜观察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监控器摄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7.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
答案: 照相机
8.解析: 摄像头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似,都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远时,成像越小。
答案: 照相机 小
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并且像物左右颠倒。我们把两个人看作一个整体,让他们倒立、缩小,就能够找到他们所在的位置。
答案: 凸透镜 乙 丁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
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透镜5 cm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15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2.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
A.幻灯机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在距凸透镜40 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若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所得像一定是(  )
A.放大的虚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缩小的实像
4.图中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的操作是(  )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10 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 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
A.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B.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放大的实像
C.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
6.
/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0(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 cm
B.当u=12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动到24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7.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6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那么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 cm B.5 cm C.7 cm D.9 cm
8.
/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看到的一种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其成像的条件是           。?
9.王军在房间里用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将明亮的窗户成像在一张作业本的空白纸上。根据王军的实验情况,可推测窗户距凸透镜的距离范围为       ,所成的像是             (填成像的性质)。?
10.(2017·河南中考)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    (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11.数码相机同普通照相机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底片,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感光层CCD,将图像的光信号转化成为数字信号保存起来。下表是某数码相机的一些参数,请你根据这个表格,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感光层离开镜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件:                ;要成像,物体离开镜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件:         。?
型号
镜头焦距
光圈快门
CCD度
××-S70
34 mm
8~
1
1 000
s
1 024×768
12.小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 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 cm刻度线处,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的成像特点。?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 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 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 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    的像。?
A.倒立、放大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
★13.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等。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    大致在同一高度。?
(2)调整好器材后,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的某点,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说明像距太大了,导致像距太大的原因是 。?
(3)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某点,所成的像是正立、    的虚像。如果将蜡烛从该点向凸透镜移动,在这个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       (选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大小不变”)。?
(4)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以外的A点,移动光屏找到像。光屏和凸透镜不动,把蜡烛从A点移到B点,如果在B点和O点之间加一个透镜,使烛焰的像还成在光屏上,则所加的透镜应该是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题图可以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A、B、C都是正确的;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故D是错的。
2.A 解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由题图所示可知烛焰所在物距f2f。此时物体在光屏上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规律应用是幻灯机。
3.B 解析: 由题可知所成像是缩小的实像,蜡烛是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当蜡烛和光屏对调位置后,蜡烛便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则所成像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4.B 解析: 由题知所成像为清晰缩小的像,因此物距u>2f,像距f2f,因此答案为B。
5.A 解析: 由“先用焦距为10 cm的透镜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u>2f。改用焦距为20 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减小了物距,且此时物距u>20 cm。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须向右远离透镜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实像,故A正确,B、C、D错误。
6.D 解析: 当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题图可知,u=v=2f=16 cm,所以f=8 cm,A错;当u=12 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当u=20 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应用于照相机,C错;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 处移动到24 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
7.B 解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特点,物距为u=20 cm,像距为v=6 cm,因为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u=20 cm>2f可知f<10 cm,f8.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所以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小于焦距。
答案: 虚 物距小于焦距
9.解析: 王军将明亮的窗户成像在一张作业本的空白纸上,所成的像应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窗户距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2倍焦距,即大于30 cm。
答案: 大于30 cm 倒立、缩小的实像
10.解析: 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当无人机高度上升时增大了物距,这时需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答案: 缩小 减小
11.解析: 照相机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成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表中参数可知,数码相机的镜头焦距等于34 mm,所以物距应大于68 mm,承接实像的感光层离开镜头的距离(即像距)应大于34 mm、小于68 mm。
答案: 大于34 mm、小于68 mm 大于68 mm
12.解析: (1)如题图所示,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够说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故A符合题意;(2)保持透镜在50 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使物距减小,则像距变大,所以应将蜡烛右移,同时光屏也向右移,故D符合题意;(3)保持透镜在50 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 cm刻度线处,则此时物距大于2f,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
答案: (1)A  (2)D  (3)B
13.解析: 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所成像的性质不同,所以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以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为分界线,把物距分成三个区域。只要明确物距所在的区域,就能准确判断所成像的性质。
/
(1)为了保证烛焰的像能够成在光屏上,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当物距在“②”区内时,物距越近,像距就越远。实验中像距太远,说明此时的物距太近。
(3)当物距处于③区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且当物距减小时,像逐渐变小。
(4)把蜡烛从A点移到B点,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即像的位置在光屏的前方;要使像仍然成在光屏上,就必须让光“发散”一些,所以需要加一个凹透镜。
答案: (1)中心 (2)物体太靠近焦点 (3)放大 逐渐变小 (4)凹透镜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1.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  )
A.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B.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小莉和外公视力都不正常,小莉看书时总把书放得很近,而她外公看报纸时却把报纸放得很远,小莉和外公应分别戴什么样的眼镜矫正视力(  )
A.都是凸透镜 B.都是凹透镜
C.凸透镜和凹透镜 D.凹透镜和凸透镜
/
3.右图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B.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4.张大胜同学眼睛近视。自习课上他戴着眼镜看书,如果摘下眼镜,要想还能够看清书上的字迹,关于他的做法以及书上的字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书靠近眼睛,像是倒立的
B.将书靠近眼睛,像是正立的
C.将书远离眼睛,像是倒立的
D.将书远离眼睛,像是正立的
5.报纸上放有小明的近视眼镜、爸爸的老花眼镜、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眼镜及妈妈的平光眼镜,如图所示,则奶奶的眼镜是图中的(  )
/
6.人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例如观察一棵树,其光学原理就像下图中的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一样。    就相当于图中的蜡烛,人眼睛的     就相当于凸透镜,      就相当于光屏。?
/
7.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甲醛丙烯酸(HEMA)制成的,中心厚度只有0.05 mm。近视眼患者戴的HEMA超薄镜片的边缘厚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0.05 mm,此镜片对光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8.阅读文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透镜的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作透镜的焦度,用Φ表示,即Φ=
1
??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 m,它的焦度就是Φ=
1
0.5m
=2 m-1。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4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4 m-1,它的焦距是0.25 m。
注意: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1)小明的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则他的眼病及需要用来矫正的透镜分别是(  )
/
A.近视 凸透镜 B.近视 凹透镜
C.远视 凸透镜 D.远视 凹透镜
(2)若他所戴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 m,则该镜片的透镜焦度为    m-1,度数为    度。?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人眼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当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也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2.D 解析: 小莉看书时把书放得很近,说明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她的眼睛是近视眼,需要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视力;小莉的外公看报时,总是把报纸放得很远,说明外公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因此是远视眼,需要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视力。
3.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图中外界的光线会聚在眼球的视网膜后,说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较弱,所以是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应当佩戴凸透镜来矫正,故A错误,B正确。乙图中外界的光线会聚在眼球的视网膜前,说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较强,所以是近视眼的成因示意图,应当佩戴凹透镜来矫正,故C、D错误。
4.A 解析: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比正常眼变凸,折光能力增强,焦距变短,摘下眼镜后,要想还能够看清书上的字,需要将书靠近眼睛,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A 解析: 因为奶奶的眼镜是老花镜,由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u6.解析: 树相当于题图中的蜡烛,人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答案: 树 晶状体 视网膜
7.解析: 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方法是佩戴近视镜,近视镜实质就是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而凹透镜是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故HEMA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大于0.05 mm。
答案: 大于 发散
8.解析: 题图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如果是平行光线则会聚在视网膜前方,说明此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为近视眼,应该戴凹透镜来矫正。若他所戴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 m,则该镜片的焦度为Φ=
1
0.2m
=5 m-1,因为是近视镜片,所以度数为-500度。
答案: (1)B  (2)5 -500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1.如果你想仔细观察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最好使用0(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放大镜 D.显微镜
2.李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被观察的物体已经处在视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
A.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3.
/
2016年11月14日夜空出现的“超级月亮”如图所示。下列对“超级月亮”的解释,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
A.月亮本身变大了
B.月亮距离我们很近时,视角变大了
C.月亮距离我们很远时,视角变小了
D.月亮变大且距离我们很近
4.关于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
B.宇宙就是指天体中的银河系
C.宇宙只包括太阳系和银河系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
5.一种光学显微镜如图所示,其中目镜和物镜都是由      制成的,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反光镜可以选用      (选填“平面镜”或“凹面镜”)。?
★6.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图甲中箭头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图乙中的    方向。?
/
7.
/
右图是一种光学仪器的原理图,图中L1是物镜,L2是目镜。这种仪器是       (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       (选填?
“放大镜”或“投影仪”)。
★8.如图所示,在自制的水滴显微镜实验中:
/
(1)应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    上,且始终保持凸透镜是水平的,眼睛离凸透镜不要太近。?
(2)图中的小水滴相当于    (选填“物”或“目”)镜,透过小水滴应该能看到一个    、    的箭头,如果箭头离小水滴的距离为1.6 cm,则小水滴的焦距最好在       范围内。?
(3)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不起放大作用;凹透镜不能将物体放大;放大镜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放大倍数也是有限的;显微镜的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放大,这样就能放大很多倍,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结构了。故D正确。
2.B 解析: 物镜所成的像要变大,就应该靠近物体一些,这时像距会增大,像离目镜的距离就会减小,所以目镜应远离物镜一些。
3.B 解析: 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最近的状态,此时,月亮围绕地球转动,到达离地球最近的地方,距离我们最近,使视角增大,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好像比平时的增大了。实际上月亮本身的大小不变。
4.D 解析: 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星系,太阳系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宇宙的特点有物质性和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可根据运动组合关系组成各种天体系统,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围绕恒星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天体系统是有层次的,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又属于总星系。
5.解析: 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刚才的实像再次放大,所以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当光线较暗时,依靠凹面镜反射更多的光线,使物体更亮,像更清晰。
答案: 凸透镜 凹面镜
6.解析: 本题考查显微镜成像时像随物体移动的变化规律:由于物体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也正好相反。因此应把载玻片向D方向移动。
答案: D
7.解析: 由题图可见,远处的物体先通过物镜,物体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放大(正立、放大的虚像),就能看清很远处的物体了,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答案: 望远镜 放大镜
8.解析: 要使小箭头能通过小水滴和放大镜成两次像,三者必须在同一直线上;由于小水滴靠近被观察物体,故小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又由于小箭头在它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为2f>u=1.6 cm>f,所以1.6 cm>f>0.8 cm;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变大,像变大,要看到更大的像,目镜应远离小水滴,向上适当移动。
答案: (1)直线
(2)物 倒立 放大 0.8~1.6 cm
(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