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样
?
备课时间
12.11??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12.11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3
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12.5?
项??? 目
内?????????? 容
修改栏
教
?
学
?
目
?
标
知? 识
能? 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
过? 程
方? 法
通过阅读,交流感受,体会谈迁的毅力?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感受信念的力量。2、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 学 ??? 流??? 程
评论或修改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 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 1、板书课题:
?? 2、“厄运”是什么意思?(不幸的遭遇)带着对这个词的理解,?
一、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呢?
(1)是谁遭到了厄运?
?
?
?(2)他遇到了什么样的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4)厄运给他带来怎样的打击?
(5)他是怎样面对厄运的?
二、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1)学生读第一组生字词(一类字、二类字组成的词,简单的)
小组开火车读,纠正字音——齐读。
?浙江? 谈迁? 抄写??? 锁在? 挣脱? 遗迹?
?诞生? 逸闻? 撰写??? 崎岖? 坎坷
(语文本完成★题走进字词天地1、抄写词语)
(2)孩子们,学生读第二组词(课后练习词语及文中的四字词语,难读的)
?A、全班轮读,纠正字音——齐读。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 鸿篇巨制
?家境贫寒?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 夜难安寝
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 流传千古
?B、自由练读——指名读——师生合作各读一行——分大组读
(语文本完成★题走进字词天地2、积累词语)
3、学生课文朗读。(大组分段朗读,订正,评价。)
4、学生思考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
1、学生浏览课文,用双竖线划分段落。
2、交流。
第一段(1自然段)谈迁第一次写成了《国榷》。
第二段(2、3自然段)《国榷》书稿被偷,谈迁再次撰写《国榷》。
第三段(4自然段)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2自然段主要写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的原因,因此2、3自然段可以合为一段。)
?
?
?教
?
?
学
?
??
环
?
??
节
再齐读课题,看同学们有哪些疑问?
?? (预设: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厄运?面对?信念?)
(过渡: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坐着时空穿梭机回到明末清初去看一看吧。)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词和难度的词句多读几遍。
2、(1)检查生字词。
?
(2)课后练习词语及文中的四字词语,难读的。
过渡:孩子们,中国的汉字很神奇,有时一个词可以读出一幅画面、一个动作、一种心情、一种品质等)来,孩子们,读出你对这些词的理解。
?
?3、检查课文朗读。
4、通过刚才的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过渡: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明末清初时期了。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 1、教师提示:
?? 谈迁两次撰写《国榷》。第一次立志撰写《国榷》,第二次《国榷》书稿被偷,谈迁再次撰写《国榷》。
2、用双竖线划分段落。
四、作业
?? 完成语文练习册“初读点拨”?
板
?
书
?
设
?
计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第一次写《国榷》
重写《国榷》
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
?
课
?
后
?
反
?
思
?? ?课文的字词教学中,我突出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训练。这是从低年级就开始的一项练习。可是,到五年级,甚至六年级学生也未必能熟练掌握。教学“家徒四壁”一词,我让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课文内容,谈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可是学生的答案还是:谈迁家里穷得只剩下墙壁。没办法,我引读了课文内容:谈迁家里穷得——买不起书,穷得——小偷无物可偷,穷得北上奔波时穿了——,穷得只有——一盏孤灯……所以课文中这个词是形容——谈迁家里十分贫穷。“家徒四壁”是夸张的说法,并不是说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这时我小结:在课文中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意思,不能照着词典里的解释生搬硬套。后来,在理解“崎岖”和“坎坷”两个词语时,我先请学生谈词典中的本意,再说说课文中指什么?(谈迁写史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艰难困苦,十分曲折)
?
?
?
?
?
?
?
?
?
?
?( 五 )年级( 上)册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样
?
备课时间
? 12.11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12.11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3?
第?? 2?? 课时
上课时间
12.6?
项??? 目
内?????????? 容
修改栏
教
?
学
?
目
?
标
知? 识
能? 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
过? 程
方? 法
?通过阅读,交流感受,体会谈迁的毅力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感受信念的力量。2、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
教 ??? 学 ??? 流??? 程
评论或修改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 1、我们接着学习史学家谈迁的故事。(齐读课题)
??? 2、这篇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非常多,老师这里有几个,谁来读?
?
一、
1、齐读课题。
2、读四字词语。
3、学生用上其中几个词语来说说谈迁。
?
?
(1)交流语段: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2)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是“家徒四壁”吗?(家里只剩下四面墙壁,形容很穷。徒,只有、仅有。)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板书:书稿被偷)
?
?
交流引导体会:
??? 谈迁治学刻苦、认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齐读第三句话,(“一点、一百多里”对比体会,在谈迁的心中,再小的一点史料也是件大事,绝不能马虎。因此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
??? 敲开门,吃了闭门羹;敲开门,热潮冷讽;敲开门,横眉冷对……(用演电影式的情景描述法)
?
??? 脚底走出了血泡,风餐露宿,累了就地休息一会,渴了喝口路边的冷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
冬天,冒着风雪;夏天,顶着烈日。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把交流中精彩的句子做笔录)
?
??? 学生齐读第三句话。“有一次,谈迁……”
??? 学生齐读第四句话。谈从这些数据中感受到了什么。
??? 学生齐读数字。(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
交流这些大量的数据,增强表达效果,更突出的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
自由练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
?
??? 学生大声读: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1)自由读,用心体会,从这段话中能感受到什么?
(2)指名读第一句,学生交流体会到了什么?
悲痛欲绝? 伤心难过
欲哭无泪? 绝望之极
痛不欲生
? (积累在语文本上)
个别读——个别读——齐读
?? 读第二句,学生谈感受。( 不屈不挠、不认输、不向厄运低头、坚强 )? (板书:从头撰写)
??? 男生读——女生读——齐读(要读出表达出坚强,在厄运面前不低头的精神。)
?
?? 学生大声读: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机动环节:朗读、2自然段,再次感受谈迁的品质。?
?
?教
?
?
学
?
??
环
?
??
节
?
?
出示:家境贫寒 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 鸿篇巨制 一袭破衫
?年老体弱 终日奔波 奋笔疾书 ?
???? 翔实精彩 明史巨著
小结:
?? 用得很恰当。同学们对谈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一块儿走近谈迁,体会他那——(读课题)!
二、感悟谈迁的信念。
1、浏览课文找找谈迁遭遇了什么样的厄运?
?
?
??? 过渡:对于谈迁来说,书稿被偷不仅是一个天大的厄运,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谈迁难道仅仅是丢了一本书吗?让我们镜头锁定第一自然段。
3、默读一自然段
(1)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
??? 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2)交流引导体会:
?
?
??? 教师:当你读到“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借书的情景?
?? ?
??? 教师:是啊,就是如此的遭遇,谈迁却从没想到过放弃。
?? 教师:当你读到“带着干粮了一百多里”时,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情景?
?
??? 师:谈迁这样风餐露宿,啃干粮喝冷水,忍受严寒酷暑去抄史料仅仅是只有一次么?不,肯定还有许多许多次。引读:有一次,谈迁--
?
??? 教师: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吗?从这些数据中你感受到什么?这些数据引用有什么好处?
?
??? 教师:二十多年的追求,这期间谈迁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经历了多少的困难。这需要多么顽强毅力和意志,所以小偷偷走不仅仅是一部书稿,而是他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
?
?
?
?
?
?
(3)指导朗读句子:孩子们,读到这你是否能通过朗读,把谈迁经历的磨难,不怕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体现出来。
??? 教师:老师不由得想问:支撑谈迁20多年完成《国榷》的信念是什么?
?
??? 过渡:就这样,为了这部5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谈迁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奋斗了二十多年,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50多岁的老人,可是二十年的心血却在转眼间化为乌有,这怎么能不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呢。
?
?
?4、谈迁在遭受到如此的厄运之后,文章中是如何描写他的表现?想象他会是怎样的心情?
?
? 交流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
?
指导朗读:一个50多岁的老人,整天老泪纵横,以泪洗面,可见是多么伤心啊,谁来朗读,表达出他悲痛万分的心情。
?
?
(3)指名读第二句,谈谈你的感受?
?
5、教师: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有一个疑问:谈迁遭受了如此致命的打击,为什么能很快站起来了呢?再次快速浏览1自然段,仔细想一想。
?
?
6、教师小结:是啊,信念是力量,信念是勇气,信念是希望。是坚定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谈迁。谈迁是怎样重新撰写《国榷》一书的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
板
?
书
?
设
?
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国榷》
书稿被盗?? →?↓?→? 重头撰写
信念
名垂青史???
?
课
?
后
?
反
?
思
? ?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几组数字。并引导学生将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等数字,我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20多年”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风霜雨雪、酸甜苦辣!“6次”修改,意味着谈迁不知查阅了多少史料,不知亲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复查证,反复修改,这“6”字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心血啊!从中学生感受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五 )年级(上 )册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样
?
备课时间
? 12.11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12.11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3
第?? 3?? 课时
上课时间
12.7
项??? 目
内?????????? 容
修改栏
教
?
学
?
目
?
标
知? 识
能? 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
过? 程
方? 法
?通过阅读,交流感受,体会谈迁的毅力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感受信念的力量。2、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 学 ??? 流??? 程
评论或修改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回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谈迁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 过渡:从头再来,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这节课继续学习谈迁从厄运中站起来重写《国榷》。
?
?
?
?
?
?
?1、学生回答。
2、学生自由发言。
(1)学生默读、想象。
(2)学生回答:我仿佛看到了谈迁在外面四处寻访的画面,终日奔波的画面,奋笔疾书的画面……
?
?
?
?
?
?
?
?
?1、学生读中想,读中思,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书上做批注。
2、小组交流互为补充。
3、集体交流。
?? “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看出他访了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看出他治学的严谨。可以看出他重写《国榷》,为使《国榷》更完备、准确的决心……
?
?
?
?
?
?
?
学生朗读这句话
?
? “一袭破衫,终日奔波”让我感受他整天在外劳碌奔波,受尽了各种苦,衣服又破又脏的。
?? 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似乎在和时间老人赛跑,他争分夺秒,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写成《国榷》。?
学生:
?
?
?
?
?
?
难、苦、累、孤、病。
学生齐答:他的信念。
学生大声的朗读出“谈迁自幼……立志要编写……”
齐读课题。
学生朗读
学生回答;
?
?
?
?
不屈不挠??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指名说(抽十几个学生)
1、学生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生谈从话语中读懂了什么。学生也可结合实际来谈。
(学生的理解:
?
?
?
?
?
?
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 坚定的信念是迈向成功之门的钥匙。
? 信念是我们战胜困难,提升自我的法宝。)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两句摘录在自己的语文本上。
?
?教
?
?
学
?
??
环
?
??
节
二、谈迁再写《国榷》
?? 1、 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想一想:300多年前,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他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一起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文字中读到他的那份信念吗?
? (1)默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一说。?
出示: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A、哪一幅最打动你?请细细读一读,划出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B、交流,指导朗读:(四处寻访,搜集考察——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好多资料;一袭破衫,终日奔波——整天在外,受尽了各种苦,衣服都又破又脏的;面对孤灯,奋笔疾书——时间不多,抓紧时间写书)?? ?
师:是啊,此时他已是五十九岁的老人啦,还在外奔波劳累,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 师: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阳光下,引读:(他一袭……)无论是寒风刺骨,(他一袭……)他就是这样终日奔波着。谁再来读。??
师:他要与生命抗争。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小结:同学们,我们就该这样用双眼去读文字,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谁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此时的谈迁???
过渡:是啊,再写《国榷》是多么不易!即便如此,谈迁也没有垮掉,让我们一起再读感受。?? (3)他哪是在用笔书写,他是在用生命书写啊!是什么在支撑他如此奋斗????
师:对,是他“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 师:“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引读:“新写的《国榷》……正因为它更加翔实可信,直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板书)齐读这个词。
小结:《国榷》这本史书很重要,但更可贵的是谈迁的精神,你从文章无时不在感受谈迁的什么精神??
? 5. 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终于在60多岁的时候重新编写出了一部《国榷》,大家想看看吗?(课件展示《国榷》)
500万的鸿篇巨制,就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头来过写成的,如果你站在湖北省图书馆看到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史书,你想对谈迁说什麽?(说话中整体回顾所学内容)
过渡: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我们还有理由放弃吗?让我们大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
?
三、谈迁写《国榷》带给我们的启示。
1、读最后一段
2、谈理解。
四、拓展延伸。
1、 还有有许多人也像谈迁这样,不会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
2、交流并积累有关战胜挫折的名言
3、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他们很平凡,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敢于从头再来。
五、作业
1、战胜挫折的人物资料梳理在读书笔记本上。
2、读有关战胜挫折人物的书籍。?
板
?
书
?
设
?
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国榷》
书稿被盗?? →?↓?→? 重头撰写
信念
名垂青史?
?
课
?
后
?
反
?
思
?? 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我创设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但放而不散,最终能把握住课堂,回到理解词句,感悟人物情怀的基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