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I(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I(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08-15 21:32:00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新课程实践与体会元素化合物知识温州中学 徐丹青wzxdq@wzer.net2007.8一.新旧对比——内容一、新旧对比——卤素一.新旧对比——氮族一.新旧对比——氧族一.新旧对比——碳族一.新旧对比——碱金属一.新旧对比——铝一.新旧对比——铁删减内容非金属元素1、卤素:卤族元素部分内容: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单质的物理性质及递变、卤化氢生成条件、稳定性比较;氟及其化合物等;溴、碘的部分物理性质。
2、硫:氧族元素简介(包括原子结构、单质物理性质及递变),硫化氢、臭氧 、过氧化氢。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和防止等。
3、氮:氮族元素简介包括原子结构、单质物理性质及递变 ,氮气的化学性质(跟氢气、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相互转化。氨的实验室制法;亚硝酸盐;磷及其化合物。
4、硅:碳族元素包括原子结构、单质物理性质及递变 、硅的性质。
增补内容1、卤素:氯气的工业制法、二氧化氯
2、氧: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3、氮:氮肥的生产与使用,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4、硅:分子筛化学组成、结构和作用金属元素删减内容1、钠: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物理性质递变、过氧化钠的性质。
2、铝:/
3、铁:氢氧化亚铁增补内容1、钠: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和流程
2、铝: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
3、铁:不锈钢的主要组成元素及其用途
4、铜:铜的物理性质,铜的冶炼和精炼与教学大纲的比较弱化了元素自然族
覆盖面上与现行教材差别不大
组织线索、内容的选取以及深广度、学习的重点和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变化。
更重视在社会生活背景下认识有关物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应用,而原大纲则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介绍。常见无机物知识物质的量物质分类物质转化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电解质电离生
活技
术常见无机物知识的功能与价值二、教学实践教学示例 理清教学思路 如何把握深广度 注重自身的生活积累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元素的存在单质的制备单质的性质实际应用化合物性质学生直接经验生活生产实际从教材线索到教学线索弊利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金属元素海洋矿物金属单质还原金属氧化物盐碱Na、MgAl、Fe、Cu氧化非金属元素矿物大气N海洋ClS、Si酸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元单质氧化氧化盐问题式教学——碳酸钠问题:一包失去标签的白色粉末,如何检验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讨论:充分回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多种实验操作方法,检验溶于水
水溶液呈碱性
与盐酸反应
与石灰水反应
与氯化钙溶液反应实验:取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样品,分别溶于水、测溶液pH值、与盐酸反应、与石灰水、氯化钙溶液反应。冲突:碳酸氢钠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结论:结合实以上验及书本提供的更多信息,得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对比。讨论:如何选择实验方法检验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水溶液碱性
与盐酸反应
与石灰水反应
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加热固体与盐酸反应
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加热固体确定:实验方法检验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应用制备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和流程情境式教学——二氧化硫酸雨的危害和起因酸雨过程变化PH变小酸雨防治
食品卫生探究SO2的酸性实验:SO2溶于水并测定SO2酸性结论:SO2是易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探究二氧化硫还原性实验:二氧化硫溶液加入氯水、H2O2再加BaCl2媒体报导问题银耳验证二氧化硫漂白性结论:二氧化硫有还原性实验:二氧化硫漂白和可逆结论:二氧化硫有漂白性讲授式教学——硅与信息材料各种硅酸盐矿石光导纤维沙子、石英、水晶、硅藻土等陶瓷 玻璃 水泥集成电路高纯硅用生动实例:讲述硅是普通而又丰富元素硅酸盐组成及硅酸钠硅酸盐产品的原料及生产古老的陶瓷文化与现代硅谷文化融为一体三、教学体会1、站一定高度
2、找一个支点
3、做一些尝试
4、留一份激情 站一定高度找一个支点做一些尝试案例:3-1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教材线索——从矿物到基础材料认知线索——从已知推测未知溶解过滤酸化过滤灼烧电解铝土矿残渣NaOH溶液铝二氧化碳滤液H2O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留一份激情氯水有效期及失效原因的研究
二氧化硫遇石灰水为什么不沉淀?
FeCl3对H2O2作用机理的研究
案例新制氯水保质期及失效原因的研究将氯水盛装在三个不同的试剂瓶置于避光阴凉的橱柜中约60天后检测情况FeCl3 KSCN H2O2FeCl3 KSCN H2O2停止产生气泡残液中加入K3[Fe(CN)3]谢谢!课件60张PPT。浙大附中 顾建辛 化学《必修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教学体会 gujxhzzj@hotmail.com
0571--87979101第一部分
《必修1》《必修2》中
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内容归纳 1.新课程对必修模块的内容要求 (1)课程标准关于必修模块学习主题的相关内容(2)苏教版必修模块学习主题与教学内容排列方式
★《化学1》中的学习主题及呈现方式:2.《化学1》中核心概念的执行情况 (1)认识化学科学主题:
★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
★物质的分类
★胶体
★晶体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常见无机物的性质主题:
★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酸、碱、盐的电离
★强弱电解质的电离附录:中学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层次 附录:必修《化学2》中设置了两大概念原理主题: 物质结构基础
★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
★元素周期律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速率
★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平衡)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原电池3. 必修课程中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1)《化学1》《化学2》涉及到的化学核心概念★《化学1》核心概念及教学要求
★《化学2》核心概念及教学要求(2)《化学1》《化学2》涉及到的化学基本原理★《化学1》中的化学基本原理及教学要求
★《化学2》中的化学基本原理及教学要求★《化学1》核心概念及教学要求★《化学2》核心概念及教学要求★《化学1》中的化学基本原理及教学要求★《化学2》中的化学基本原理及教学要求第二部分
对部分核心概念
基本原理的教学要求分析 1.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求 (1)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
转移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2)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呈现方式 ★从氯气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例子出发,分析了氧化
还原反应的表现和实质;
★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并介绍了用双线桥来
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
★问题解决――介绍了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教材栏目:
①你知道吗 ②分析结论 ③概念引出
④问题解决 ⑤练习与实践 (3)不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目标 ★试题选编:
化学1 P46 练习与实践:第3题:
氮化铝(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陶瓷工业等领域。在一定条件下,氮化铝可通过如下反应合成:
Al2O3+N2+3C==2AlN+3CO
(1)在化学方程式上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时存在的困难 (1)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通过实验事物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2.对离子反应的教学要求★第一专题(物质的分散系)
由实验明确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第二专题(离子反应):
活动与探究--由电解质溶液(NaCl、NaOH、Na2CO3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交流讨论--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信息提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问题解决--书写部分离子反应方程式
★知识模块:
①活动与探究 ②概念引出 ③交流与讨论
④概念引出 ⑤信息提示 ⑥问题解决 (2)教材对离子反应知识的呈现方式:(3)不同阶段的“离子反应”的教学目标 ★专题一中对电解质的电离的教学要求
☆知道根据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能例举一些典型的非电解质;
☆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能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不宜做过多的有关电解质判断的习题);★专题二中对离子反应的教学要求
☆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初步建立起用微粒观(电离的观点)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所发生反应;
☆能够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分阶段逐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科学的化学概念 ★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的内涵与外延:
H++OH- = H2O ,Ba2++SO42- = BaSO4↓
(溶液中离子间的反应)
Cl2+2OH- = Cl-+ ClO- +H2O
Cu +2Fe3+ = Cu2+ +2Fe2+
(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CH3COOH+NH3·H2O=NH4++CH3COO-+H2O
2Na +2H2O = Na+ + 2OH- + H2↑
(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反应)★全面认识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H++OH- = H2O ,Ba2++SO42- = BaSO4↓
2H++CO32- = CO2↑+ H2O
(生成沉淀、弱电解质、气体,离子浓度减少的反应)
Cl2+2OH- = Cl-+ ClO- +H2O
Cu +2Fe3+ = Cu2+ +2Fe2+
CH3COOH+NH3·H2O=NH4++CH3COO-+H2O
2Na +2H2O = Na+ + 2OH- + H2↑
(△G < 0反应能自发进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学生如何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②学生在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过程中的模糊认识
③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中存在的主要错误教学案例(1)通过实验和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建立离子反应的真实图象,形成离子反应概念;
★观察与思考:在含酚酞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滴加含等物质量的硫酸溶液,实验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颜色、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
★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分析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探究该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2)通过练习,掌握如何利用离子符号、分子式描述离子反应;
★要怎样表示上述反应才能够反应变化的实质?(3)理解、把握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正确方法
★下列各组两个反应出现的现象完全相同,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分析其原因。能否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两个反应?
盐酸或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
盐酸或硫酸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铵或硝酸铵溶液混合加热。 ★A、B、C、D、E为可溶于水的固体,组成它们的离子有
阳离子 Na+ Mg2+ Al3+ Ba2+
阴离子 OHˉ Clˉ CO32- SO42- HSO4-
分别取它们的水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①A溶液与B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
②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
③A溶液与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盐酸;
④B溶液与适量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D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
据此推断它们是
A ;B_____;C____;D_____;E______。题设4种阳离子、5种阴离子,它们组成5种可溶性固体,哪种组合可以确定是唯一的答案?它的确定可以推断什么组合?题设无氢离子,溶解沉淀的酸,是什么?某白色沉淀加过量D,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说明什么? 附录:两大反应知识的分层呈现第三部分
对《化学1》中概念及基本原理教学的建议1.把握教材编写理念
----着眼于对学科知识的全面认识
2.明确教材作用地位
----恰当把握概念原理知识的深广度
3.关注基本概念形成
----注意概念学习中过程与方法指导
4.利用教材各项栏
----创设问题情景倡导多元学习方式
5.努力改进实验教学
----设计实验情景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6、改进作业习题编选
----研究作业试题分析试题评价功能1.把握教材编写理念
-----着眼于对学科知识的全面认识
(处理好:循序渐进和持续学习的关系)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重视学生对核心观念的建构
★关注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过程 宏观上“广一点”、“粗一点”、“浅一点”
微观上(知识点)“减一点”, “具体一点”,“深入一点”化学反应方面的内容应当学习些什么?
(1)什么是化学反应?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3)怎样引起、控制、利用化学反应?

(4)怎样学习、研究化学反应?联系生产、生活、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感悟化学反应的特征、现象、本质、类型、反应中的量变、质变与能量变化、反应的描述方法、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认识两类反应发生的本质:核外电子的运动—转移与得失;离子互换。外界条件对物质存在状态与物质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反应条件及其控制、反应速率与控制、反应程度及其控制,化学反应利用及其对社会的意义—获得新物质、实现能量转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观察、实验、探究反应规律、逻辑推理、数学方法,定性、定量研究 案例:★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化学1》首先以化学家认识、研究物质世界为主线索,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物质世界的过程,学习研究物质世界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然后以化学在海水资源的利用、材料的研制和环境保护3个方面的应用为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学习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虽然知识的系统性不及原来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强,但有利于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或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重视学生对核心观念的建构案例:★关注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过程 2.明确教材作用地位
----恰当把握概念、原理、知识的深广度
(处理好:课时要求与教学容量的关系) ★把握必修模块内容的教学要求
★必修模块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
★化学1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贯穿中学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观点,到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強弱的比较,到氧化还原反应化方程式的配平,及其知识的综合应用,都有阶段性目标,初学时盲目赶进度,加大容量和难度,沒有循序渐进,往往使学生对学习中学化学产生畏难情绪,造成高中化学教学的失败。 ◎物质结构相关知识的层级发展情况分析表:3.关注基本概念形成
----注意概念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指导
(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探究活动的关系)(1)关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要通过合理的、富有逻辑性的问题线索及各种直观证据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2)要关注概念、原理的应用
要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点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知道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3)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要明确高中化学必修课程领域内的科学方法要素,使科学方法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关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奥苏贝尔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原子得失”是一个初级概念,观察比较氧原子得失过程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得到“化合价的升降可作为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基本特征”则是一个二级概念,是在初级概念“氧原子的得失”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合价的升降”这一属性的概念。 ★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利用限定型概念图建立概念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模型法、假说法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与简单运用--定量研究法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分类法
◎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 补充材料:教材的宏观结构体系4、改进作业习题的编选
---研究作业练习分析试题评价功能化学习题与试题编制改革要求
(1)引导学生在新的实际情景中运用知识,分析、
解决问题;
(2)通过练习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启迪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观察进行学习;
(4)应用开放性习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5)练习探究活动方案设计与评价;
(6)通过练习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目标的分步推进和一步到位的问题,赶进度,加大练习量,加深习题的难度,盲目增加难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注意“外编的”练习对正常教学的干扰,一些“外编的”练习过于商业化,编写练习沒有很好地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意向,闭门造车,甚至换汤不换药编写练习,严重干扰新课程正常的教学。中学教材有一定的知识面要求,但要注意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性目标,要注意掌握教学内容的绝对化和相对化的问题,不要简单“对”和“错”解决问题,对一些知识点要把握其原则性和延展性。 ◎对于学生关于化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分析 我们要求学生在下面叙述中,找出电解质要求的说法:
①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②因为SO2的水溶液能导电,且又是化合物,所以SO2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因此他们是电解质;
④ BaSO4不能溶于水,其水溶液不导电,因此该化合物不是电解质甲给出的答案是①、②、③和④;乙给出的答案是①、③和④;丙给出的答案是①和③ 关于强弱电解质概念的辨析
1、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取决于离子浓度大小
2、盐酸和硫酸均属于强电解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相同。
3、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4、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强.甲给出的答案是①、②、③和④;乙给出的答案是①、③和④;丙给出的答案是①和③ 补充内容:各类作业的功能能分析 5.充分利用教材栏目编制
--创设问题情景倡导多元学习方式 (1)必修课程的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明确高中化学必修课程领域内的科学方法要素,使科学方法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教材编写设计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栏目共计160多个,蕴涵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课程的理念,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析教材
知识线索——确定知识的深广度及呈现方式
活动线索——确定教学过程的学生活动
资料线索——选择合适的STS内容
分析学生
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
确定问题线索;
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补充内容: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联系自己原有的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
【活动与探究】让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材料,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交流与讨论】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充分表现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力提供机会。补充内容:部分栏目的功能分析《化学2》教材栏目设置情况 补充内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6.努力反思并改进实验教学
---设计实验情景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认识物质的变化,增加帮助学生认识、体验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实验活动,设计能揭示变化规律和原理的简单实验。
(2)学习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条件、测定实验数据,来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不妥之处,敬请包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