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教材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教材分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08-15 21: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专题一:化学家 眼中的物质世界富阳中学 董 君(311400)
dong8707@msn.com1、面对新课程,态度要积极、主动
2、要落实三维目标
3、要追求阶段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4、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5、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 五点体会教学目标的转变不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目标2三个阶段的中学化学课程义务教育阶段 高中必修课程模块 高中选修课程模块科学探究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实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物质构成的奥秘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7文科学生必修内容理科学生必修内容教师必备工具书初中科学教材必修1的主要内容专题一
化学家
眼中的
物质世界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
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
的实验方法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
结构的认识①物质分类及其转化
②物质的量
③物质聚集状态
④物质的分散系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②常见物质的检验
③溶液的配制及其分析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②原子的构成专题一的主要内容 专题一的编写意图第一单元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单元 省学科指导意见第一单元 省学科指导意见第一单元 省学科指导意见第一单元 省学科指导意见第一单元教材和学情分析第一单元教材和学情分析第一单元教材和学情分析本单元课时分配建议本单元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3)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5)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三维目标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明确第一单元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 1、学生如何去构建“分类”思想
2、学生怎么学习基本概念
3、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及其计算
4、如何把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电解质溶液性质教学的尺度本单元教学建议(二)熟悉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nN×NAmV (标准状况)÷NA×M÷M×Vm÷Vm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浊液分散系颗粒直径>100nm胶体分散系1nm<颗粒直径<100nm溶液分散系颗粒直径<1nm第二单元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单元 省学科指导意见第二单元 省学科指导意见第二单元 省学科指导意见第二单元教材和学情分析本单元课时分配建议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蒸馏和分馏、萃取和分液、过滤、重结晶、层析分离物质等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2)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 本单元三维目标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2)设计简单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3)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单元三维目标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定量测定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3)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本单元三维目标教师应该明确1、教材中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都已提到,针对课时较紧,学生的实验基础较差,应如何处理教材?
2、焰色反应实验如何改进?
3、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本单元教学建议焰色反应实验的改进:
(1)配制含相应离子物质的饱和溶液,并与95%的酒精溶液,按1:7的比例混合。
(2)把上述混合溶液装入简易喷雾器中,向酒精灯火焰喷射即可。
本单元教学建议第三单元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单元 省学科指导意见第三单元 省学科指导意见第三单元教材和学情分析本单元课时分配建议本单元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情况;
(3)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4)通过氧化镁的形成反应初步了解镁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5)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6)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7)知道同位素和核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认识模型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2)通过从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等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3)通过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等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和科学想象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本单元三维目标教师要明确本单元涉及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学习有关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原子结构示意图核素同
位素的
概念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本单元教学建议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科学家们根据有关事实和实验结果,进行科学想象,形成各种模型的演变过程。
要创设情景尽可能让学生去想象,形成各种模型
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呈现: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与分析:
1、分析氦、氖、氩原子结构示意图,请问有什么特点?
2、列举几种典型的金属原子,分析它们的结构示意图,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几种典型的非金属原子,分析它们的结构示意图,有什么共同点?原子呈电中性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想一想: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如何?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想一想:原子的质量有哪几部分组成?m(原子) = m(质子) + m(电子) m(中子) +Ar== 1.007 Z + 1.008 N + (1.007Z)/1836≈Z + N近似相对
原子质量= Z + N质量数:A= Z + N练一练:某原子,Z=6 N=6 则 A=12某原子,Z=6 N=8 则 A=14有关专题一的使用意见1.P10:图1-6 图中把1mol的氧气装在气球里用来表示标准状况下氧气所具有的体积不妥。
2.建议把P17中的“观察与思考”改成“活动与探究”,并可以增加CCl4、酒精作为试剂的对比实验,溶质把溴改成碘。
3.P22:nB、cB应表示成c(B)、n(B)。有关专题一的使用意见4.常见物质的检验部分是否可以增加一个“问题解决”,内容是设计实验鉴别多种离子的混合物(液),学习鉴别特定离子时可能产生的干扰问题。
5.建议删去第三单元,把“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这一单元放到第一单元的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之后,物质的量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