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必修I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4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必修I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08-24 23: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温岭中学 赵坚志一、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课程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课程改革是教育理想的召唤
课程改革是时代精神的宏扬
课程改革是生命智慧的绽放1、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达成三维学习目标2、重基础、有层次、多样化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
都要学习化学
不同的学生
学习不同的化学3、要有意义的教学、有意义的建构概念 当学生发现知识对个人的价值或对社会的意义时,他们最想学。
教学要立足于存在的事实。 4、学习重体验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情景化教学的几个好处:图示:学习重“体验”培养兴趣出人才对学习内容进行“包装” 情景化教学5、“包装”(情景化教学)的目的(1)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2)容易接受所学知识(3)不知不觉中出成绩(4)培养了热爱科学、热爱化学的感情(5)“包装”过程中已直接联系生产、生活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减少了做无用功的机会6、新教材是如何“包装”学习内容的?培养兴趣出人才对知识进行“包装” 分成 “模块” (1)教材体系变乱(2)用栏目代替陈述性描写(3)分“模块”学习2模块6、如何“包装”培养兴趣出人才对知识进行“包装” 分成 “模块” (1)教材体系变乱(2)用栏目代替陈述性描写(3)分“模块”学习教材调整起来容易三套教材比较:以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二、关于“专题4”两单元的共同任务:
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专题4的知识框架:本专题的编写思路: 教材以空气资源的利用和空气污染问题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当使用也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只有掌握物质的性质并加以合理应用,方可避免出现某些负面现象,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编排线索: 以SO2为例你知道吗观察与思考调查研究1、酸雨与二氧化硫为何常联系在一起?
2、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有哪些来源?3个有关二氧化硫溶解、与品红溶液作用、氧化的实验当地雨水的酸度,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方法: )以SO2为例(老教材的编写方法: )1、“第一单元”新旧大纲的对比2、“第二单元”新旧大纲的对比增加的内容第一单元: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第二单元:氮肥的生产与使用,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删减内容第一单元:氧族元素简介(包括原子结构、单质物理性质及递变),硫化氢、臭氧 、过氧化氢。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和防止等。
第二单元:氮族元素简介(包括原子结构、单质物理性质及递变) ;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相互转化。氨的实验室制法;亚硝酸盐;磷及其化合物。新课程教材的几个特征(专题4)1、弱化了元素自然族
2、覆盖面上与现行教材差别不大
3、组织线索、内容的选取以及深广度、学习的重点和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变化。
4、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 。
5、更重视在社会生活背景下认识有关物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应用,而原大纲则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介绍。3、教学实践举例 理清教学思路 把握深广度 注重自身的生活积累 酸雨的危害和起因酸雨pH变小酸雨防治
食品卫生探究SO2的酸性实验:SO2溶于水并测定SO2酸性结论:SO2是易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探究二氧化硫还原性实验:二氧化硫溶液加入氯水、H2O2再加BaCl2媒体报导问题银耳验证二氧化硫漂白性结论:二氧化硫有还原性实验:二氧化硫漂白和可逆结论:二氧化硫有漂白性如何包装?——如:“二氧化硫”教学如:“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1、转变观念,减轻学生负担三、对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个人感想 不知道高考怎么考,我就什么都教。 以《化学1》为例,内容包括全部无机物及应用,要求在高一(上)完成,即后续教材中不再安排学习。 内容多,课时少(只有原教材的一半左右),必须用新的处理方法才行。例:《氯气》教学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件 )
2.氯气组成及物理性质 (色、态、味、溶……)
3.实验探究新制氯水的成分(有哪些微粒?Cl2、H2O、HClO、Cl-、H+、OH-、ClO-等)
4.氯气的其它化学性质(金属、非金属、碱)
5.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原理、收集、净化、检验、吸收)
6.氯气用途
7.小结
8.知识运用( 氯气泄漏事件发生后,如果你在事故现场,你应怎样自救?)
9.反馈练习
10.作业为大家呈上一份学生作息时间表资料来源:赵洪涛:《谁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教育参考》2006年4月教师: 重新设计相关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将原有的教学处理进行“搬家” 整合核心知识
提高教学时效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边教边研究
形成教学特色2、面对新课程,态度要积极、主动3、帮学生理清思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元素的存在单质的制备单质的性质实际应用化合物性质学生直接经验生活生产实际弊利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矿物大气N海洋ClS、Si酸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元单质氧化盐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处理好:循序渐进和持续学习的关系 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宏观上:“广一点”、“粗一点”、“浅一点”
微观上(知识点): “减一点”, “具体一点”,“深入一点”4、细节决定成败“化学反应”应当学习些什么?
(1)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3)怎样引起、控制、利用化学反应?

(4)怎样学习、研究化学反应?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化学反应? 要求能联系生产、生活、自然界中的事实,感悟、归纳化学反应的特征、现象、本质、类型、反应中的量变、质变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描述方法、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认识两类反应发生的本质:核外电子的运动(转移与得失);离子互换。外界条件对物质存在状态与物质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反应条件及其控制、反应速率与控制、反应程度及其控制,化学反应利用及其对社会的意义—获得新物质、实现能量转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观察、实验、探究反应规律、逻辑推理、数学方法,定性、定量研究。 学会用化学家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物质世界,提高自身素质。 例:奥苏贝尔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原子得失”是一个初级概念,观察比较氧原子得失过程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得到“化合价的升降可作为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基本特征”则是一个二级概念,是在初级概念“氧原子的得失”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合价的升降”这一属性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贯穿中学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观点,到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強弱的比较,到氧化还原反应化方程式的配平,及其知识的综合应用,都有阶段性目标,初学时盲目赶进度,加大容量和难度,沒有循序渐进,往往使学生对学习中学化学产生畏难情绪,造成高中化学教学的失败。 例: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不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目标5、多一份自信学习重“体验”培养兴趣出人才对学习内容进行“包装” 情景化教学相信自己是一个“包装”家请多包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