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第十册 古代诗、曲四首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 第十册 古代诗、曲四首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13 13: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12 古代诗、曲四首 你去过梅子黄时的三衢道吗?你欣赏过春雨添花的小溪深处吗?你游览过新月初上的浔阳吗?你观赏过晴雨相间、或浓或淡的西湖吗?这些景物在作者眼里都是那么令人神往。那生花妙笔里会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打开书美美地去读几遍吧!目 录 读对下列生字的读音,眼泪一样的小水滴就会消失,快来帮它们吧! lí 鹂 妆 淮 淀 疾 zhuāng huáidiàn jí字词乐园 同学们在朗读这首诗时,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富有气势。朗读指导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说一说 这首诗是诗人曾几在游浙江三衢山时写的,描写了初夏时节他在三衢山中旅行的情景。请根据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每句诗的大意,并对每句诗赏析。课堂点拨 题解:这是诗人在游浙江三衢山时写的,描写了初夏时节他在三衢山中旅行的情景。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诗意:
梅子黄在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我坐着小船游到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句子品析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赏析:
第一句诗先写时令(梅子黄时),然后转折(日日晴)表现喜悦之情,为全诗定下基调。第二句写行程。“泛”表明去时乘船而行。“泛、行、溪、山”不仅表明行程,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句子品析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意:
一路上绿荫浓浓,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又传来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句子品析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赏析:
前一句表明诗人乘小舟来到溪水尽头,舍舟登岸,沿着山间小路继续游览。绿荫蔽日,黄鹂啼鸣,令人神清气爽。此时诗人与来时相比,更觉无比欢畅。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史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想一想 请根据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每句诗的大意,并对每句诗赏析。课堂点拨 题解:通过描写春天泗水河边的美丽的景象,赞美了春天无限的生命力,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诗意: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到孔子曾经待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句子品析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赏析:
前一句点明天气、地点和主题,描绘了春景之美,万籁复兴的一片大好春光。后一句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诗人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意:
人们平常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之后,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句子品析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赏析:
“识”字承接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最后一句是说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地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mǒ(涂抹) 小明拿着抹(mā)布在认真得擦桌子,可一转身却发现弟弟用爸爸抹(mò)灰用的刷子又把桌子涂抹(mǒ)得乱七八糟。mā(抹布)mò(抹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想一想 请根据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每句诗的大意,并对每句诗赏析。课堂点拨题解:这是一首即景诗,当时诗人正在杭州任通判一职。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恰逢天气由晴转雨。诗人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意: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粼粼,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缭绕,又显示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赏析:
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金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很奇特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评价与赞誉。句子品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
我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不管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装扮总是那么合适。句子品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诗人用一个巧妙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是他们都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认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元代音韵学家。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寻鬼薄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想一想 请根据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每句诗的大意,并对这首元曲进行一些赏析。课堂点拨题意:此曲写作者初秋傍晚登得浔阳城楼所见。作者选择了客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副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塞鸿秋”为曲牌名,“浔阳即景”为题名、点出小令的内容。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曲意:
长江流经万里,至此江面开阔,不再有波涛汹涌,在月色的映照下,平静的像一匹白色的绸缎。远处的青山环江矗立,点点如淀。句子品析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曲意:
在如练的江上,几点风帆顺流而下,快捷似箭。青山上飞瀑直下,快如闪电。 赏析:
前一句着眼于江帆数量之少,速度之快;后一句着眼于“千尺”之势与“如电”之谜。句子品析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曲意:
秋天夜晚的云彩都凝结为露水,上半月的月亮还未圆,像一把打开的扇子。 赏析:
这两句视点转向天空,着眼云彩的变化,着眼月的形状。句子品析 塞鸿一字来如线。 曲意:
向更远处眺望,但见雁阵飞来,一字排开,如一条嵌在晴空中的线条。句子品析 《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三衢山时写的,描写了初夏时节他在三衢道中旅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明快的感情。
《春日》是诗人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天,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主题概括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里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塞鸿秋·浔阳即景》为写景之作,写作者初秋傍晚登浔阳楼所见,作者选择了客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副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词牌和曲牌的知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
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如《点绛唇》《山坡羊》《醉花阴》等。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可据以填写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拓展延伸 1.朗诵这四首古诗、曲。想象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自然之美。 提示:
描述诗、曲中所描写的景物时,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可以适当添加修饰的词句。但不要把“描述”当成“翻译”。课后习题 2.背诵这四首古诗、曲。 提示:
背诵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边想象画面边背诵,这样才能记得牢。一、读拼音,写词语。
zhuāng bàn chén diàn huáng lí ( ) ( ) ( )
装 扮 黄 鹂沉 淀随堂演练 二、回答问题。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和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
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万紫千红中
认识了春天。这两句诗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了光景之
新,寻芳所得。 如何理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