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课)
主要内容一、物质变化和性质
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三、探究实验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A、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铁钉生锈 胆矾研碎
汽油燃烧 汽油挥发
火药爆炸 车胎爆炸
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
镁条燃烧生成白色粉末
海水晒盐 灯泡发光
呼吸作用 粮食酿成酒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A、一定有颜色、状态变化。
B、一定有气体生成。
C、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
D、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牛刀小试:铝箔燃烧时有以下现象:
A、剧烈燃烧
B、 发出耀眼白光
C、产生白烟
D、生成白色固体
E、放出大量的热。
其中最能说明镁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D写出在家里根据哪条物理性质区别下列各组物质:
⑴清水和白酒 ____________;
⑵蔗糖与食盐 ____________;
⑶酱油和黑醋 ____________;
⑷铜片和铝片 ____________。味道味道颜色颜色B、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熔点、沸点、密度、硬度。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可燃性。腐蚀性、毒性、与某种物质发生反应等。
B、物质的性质氧气有如下性质:
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⑵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⑶ 硫、细铁丝点燃后能在氧气中燃烧
⑷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
⑸氧气不易溶于水
⑹在一定条件下,氧气能变为淡蓝色液体,称为液态氧。物理 性质:2、4、5、6 化学性质:1、3拓展练习:
1906年,英国科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水中的到一种新金属,他对新金属作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取一块该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氢气。此金属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请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银白色 质软 密度比水小 熔点低化学性质: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药品的取用:固体 液体 少量 大量 定量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给物质加热
仪器的洗涤
托盘天平的使用
练一练:将下列实验所需的仪器,用品的名称填在题后的横线上。
⑴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用________,取用块状固体用________。
⑵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需用________和________。
⑶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应用________和________。 药匙镊子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给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中的(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石棉网 ⑦铁架台(带铁圈) ⑧坩埚钳
A、①③④ B、②④⑦ C、②④⑥⑦ D、④⑤⑧C动动手:取5mL水加热至沸腾,试回答下列问题:
(1)需要用到哪些化学仪器?
(标明主要仪器的规格)
(2)需要经过哪些基本操作才能完成上述实验?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10mL量筒、
胶头滴管
准确量取5mL水 倒入试管、用试管夹夹
持试管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选一选: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取5ml左右,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B.用托盘天平称量15.5gNaCl固体时,左盘放15g砝码,游码调至0.5g处
C.酒精灯用完后,可用嘴吹灭
D.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洗涤干净 D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A.洗干净的试管应放在实验台上
B.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灯帽盖灭,而且盖灭两次
C.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把被称量的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D.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一般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2 B动动脑: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同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肯定大于6毫升 B.肯定小于6毫升
C.肯定等于 6毫升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6毫升A俯视和仰视都会使量液不准动动脑: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 14.3g食盐时,误把食盐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当在右盘放食盐,左盘加砝码14g,游码移至标尺上0.3g处时达到平衡。这时,食盐的实际质量
A.14.3g B.14.6g C.13.7g
D.无法计算 ( )C三、探究实验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2、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探究实验报告的书写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3、 【收集证据】
4、 【 实验探究】
5、 【得出结论】
6、 【反思与评价】
7、 【应用】试一试: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⑤: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收集证据】 (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二)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⑤,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猜想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猜想①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不变色。猜想②将一小块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不变色。猜想③将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____________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变色。猜想④果肉表面不变色。猜想⑤温度高的先变色。【得出结论】影响切开的苹果“生锈”的因素是 。【反思与评价】 (1)在②~⑤四种猜想中,认为猜想②最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 。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