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9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9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13 14: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yú),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fū)
??????
缃绮(qǐ)为下裙,紫绮为上襦(rú)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zī)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zhuó)帩(qiāo)头

注释:襦:短衣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苻坚亮剑
矛盾激化难一统
历史小档案之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成语典故
结果
383年
前秦VS东晋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
前秦失败 东晋胜利
特点
以少胜多





说一说
历史上我们还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呢?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
历史小档案之 北 魏
北魏骑兵俑
材料一: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北魏在统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高中历史·选修二》
北魏在统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

先进
相对落后
农耕为主
游牧为主
游牧
定居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比 一 比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社会性质 文化
汉族
农耕文明
鲜卑族
游牧文明
历史小档案之 孝文帝
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五岁继承皇位,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受其影响,继续推行改革
措施一:
平城
洛阳
迁都城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huì)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纥(hé)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北魏民谣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大意为:洛阳一带是古来帝王所居),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自然环境恶劣,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为了方便改革,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措施二:
汉化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措施二:
汉化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措施二:
汉化

拓 跋


贺 楼

独 孤


贺 赖

丘穆陵
步六孤
鲜卑姓
汉 姓
鲜卑姓
汉 姓
措施二:
汉化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鲜卑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措施二:
汉化
作用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作用二:增强了北魏实力
携手并进
民族交融铸辉煌
自主学习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1)生产生活上 (2)政治制度上
(3)文化上 (4)民族心理上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具有什么特点?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产生了什么影响?

汉人胡服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胡人汉食
席地而坐
材料一:西晋时,匈奴、羯、氐、羌、乌桓等族大多已用汉语。至北魏统一后,中原地区通行的只有汉语和鲜卑语。孝文帝改制,命令断“北语”,从“正音”,汉语成为主要通用语。
材料二:胡乐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胡笳、羌笛、琵琶等胡乐器及胡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民族大迁徙,漠北、西域音乐大量输入黄河流域,与汉族音乐交融汇合,其中龟兹乐和西凉乐对我国北方民族影响很大。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 化
民族心理
民族交融结硕果
1.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促进民
族交融
前秦灭亡
北魏统一
北方分
裂混战
战 争
大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