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6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6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13 14: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龟兹
汉水
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相关成语、特点、影响。
淝水之战
晋虽偏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前秦的丞相王猛
淝水之战
译文:“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
淝水之战
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
淝水之战
前秦
东晋
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
鲜卑族发祥地
——嘎仙洞遗址
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了北魏。
北魏孝文帝改革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材料一:在北方,汉文化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内迁的各族纷纷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了。随着民族交往的深入,民族交融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二: 鲜卑族内迁较晚,仍然保持鲜卑旧俗:打仗时让异族在前为肉篱,自己骑马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官吏没有固定的俸禄,战时以劫掠为生;统一北方后,官吏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之一——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改革内容之一——迁都洛阳
494年,孝文帝扬言“南伐”,亲帅20万大军南下。到达洛阳时,正值秋雨连绵,群臣叫苦不迭。孝文帝宣称,如果停止“南伐”,必须迁都,要不然兴师动众,什么事也不干,岂不让天下人笑话,于是臣下不再反对,从此定都洛阳。后来守旧的鲜卑族以太子恂为首,企图返回平城,遭到严酷镇压,太子恂被杀。从此,无人再提回平城之事。
改革内容之二:推行汉化措施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说汉语
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语,但三十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三十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革内容之二:推行汉化措施
穿汉服
胡服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尉迟 尉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革内容之二:推行汉化措施
改汉姓
改革内容之二:推行汉化措施
通汉婚
孝文帝带头娶中原汉族大士族女子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高门,还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总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迁都洛阳。
二、推行汉化政策: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着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从事着商品买卖活动。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发现北魏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想一想 ,议一议:
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成功?
北魏孝文帝改革
阅读课本P88——89
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农耕图
汉族畜牧图
生产方式
胡床
椅子
方凳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礼仪出行
穿少数民族服装的汉族
汉族使用少数民族用品
生活习俗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书法
少数民族民歌
汉族人在做蒸馍和烙饼
汉族人在吃烤串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畜牧、食品、服饰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华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范文澜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盛局。 ——陈寅恪
思考: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