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7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13 14: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鲜卑族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苻坚
提倡儒学
统一黄河流域
任用汉人
厉行汉法
1.民心不一
2.刚愎自用
苻坚
80多万
谢安
8万
前秦在淝水之战中为什么会失败?
苻融劝谏
淝水之战前,苻坚有了攻打东晋的打算后,当时鲜卑族首领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cháng)等劝说苻坚早做决断。
苻坚的弟弟苻融劝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危,穷兵黩武,没有不灭亡的。”苻坚不听。
后来,苻坚将要入侵中原时,苻融又劝谏说:“慕容垂、姚苌都是我们的仇敌,他们的意见不足以采纳。”
苻坚又不听。等到在淮南大败,慕容垂、姚苌真的反叛了。
3.民族隔阂
东晋
前秦
匈奴
鲜卑
羌族
氐族
羯族
民族矛盾
非常突出
一统天下
壮志未酬
汉族
北方分裂混战
386年,拓跋珪(道武帝)
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太武帝)
统一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族拓跋部
398年,定都平城
494年,拓跋宏(孝文帝)
迁都洛阳
洛阳
北魏建立者
拓跋珪
(道武帝)
北魏第三代皇帝
拓跋焘
(太武帝)
北魏第六代皇帝
拓跋宏
(孝文帝)
他们的谥号发生了什么变化?
注:谥号,是古代帝王、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所给予的一种称号。
视频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 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
落后
中原地区
先进
巩固统治
二、孝文帝改革
——(一)为什么改?
二、孝文帝改革
——(二)怎么改?
迁都洛阳
学习汉语
改穿汉服
采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
移风易俗
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二、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平城为鲜卑族保守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很难。
?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
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 洛阳曾经是东汉、西晋
的都城,是中原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材料一:
《北魏帝王出御图》
《帝后礼佛图》
这些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种服装的流行说明了什么?
二、孝文帝改革
——全盘汉化
鲜卑骑马武士俑
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降职或罢官)。
——【北齐】魏收:《魏书》卷二十一上
具体怎样规定的?
材料四:
怎么改的?
——全盘汉化
二、孝文帝改革
材料三:
鼓励鲜卑族与门第相当的汉族通婚。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之女为后宫嫔妃。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与汉人通婚有何影响?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 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 孤 刘
乙旃zhān 叔孙 勿忸于 于
邱穆陵 穆 尉迟 尉
如果你是生活在洛阳的鲜卑族人,想象一下,你的生活从改革之前到改革之后,会有什么变化?
畅所欲言
促进了
民族交融,
促进了北方的文化、经济发展,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大意是:以前认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 风气,现在才知
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二: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城中不少富商“资财巨万”。

材料一: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
二、孝文帝改革
——(三)变了吗?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服饰佣和鲜卑服饰佣
鲜卑族自大兴安岭中走来,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为泥土,化为养分,融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黄雪寅《追梦中原——从嘎仙洞到龙门石窟的鲜卑人》
民族交融
前秦与北魏
前秦:
(氐族)
苻坚
学习汉族文化
政治经济改革
统一
黄河
流域
淝水之战
北方
分裂混战
北魏:
(鲜卑族)
拓跋部
建立北魏
统一
黄河
流域
孝文帝改革
移风易俗
北方
民族融合
民族
融合
经济:
政治:
文化:
民族心理:
《扬场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牧马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 砖画)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牧牛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 砖画)?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 砖画
民族
融合
经济:
少数民族:
汉族:
畜牧业
农业生产
学习畜牧经验
胡饼
烤全羊
汉族人民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齐《较书图》中的胡床
胡床 椅子 方凳
汉代讲学图
民族
融合
经济:
少数民族:
汉族:
畜牧业
农业生产
学习畜牧经验
食物、用具
政治:
少数民族:

君主专制制度
二胡
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
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胡旋舞
饮食
服饰
礼仪
习俗
语言
婚姻
姓氏
……
“胡”“汉”观念
逐渐淡薄
民族隔阂
逐渐减少
民族
融合
经济:
少数民族:
汉族:
畜牧业
农业生产
学习畜牧经验
胡服、胡食、胡床
政治:
少数民族:
学习汉族
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
少数民族:
汉族:
学习汉族文化 使用汉语
胡乐、胡舞
民族
融合
经济:
少数民族:
汉族:
畜牧业
农业生产
学习畜牧经验
胡服、胡食、胡床
政治:
少数民族:
学习汉族
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
民族心理:
少数民族:
汉族:
学习汉族文化 使用汉语
胡乐、胡舞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民族隔阂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
民族交往、
交流与交融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伟大时代,匈奴、鲜卑、羯、氐、羌,和汉,轮番弯弓射雕、飞马逐鹿、纵横驱驰、叱咤风云,演绎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瑰丽磅礴的历史歌剧,真是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鲜卑族拓跋部所创建的北魏王朝无疑是这歌剧中最精彩的一段乐章,其余韵直至引领出历史歌剧的最高潮——煌煌盛唐的横空出世。
寄怀魏晋南北朝
因创建了北魏王朝而在历史上煊赫一时的鲜卑族拓跋部虽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而湮没无痕,但其因何而兴,因何而亡,仍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索、不断发掘的历史课题。
拓展延伸:



西 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 朝




东 汉
南 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从220年至589年为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段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乱迭起、国家分立,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确立一种新的思想: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没有高低之分,没有正统与非正统之分。
尽管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确实存在着残酷的仇杀、战争和压迫,但同时,也有和亲、联姻和各族的友好往来。通过北方各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少数民族与汉族互相交流学习,他们熔铸成为新的民族——汉族的共同体。
这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展现提供了条件,也为以后隋唐的重新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南朝
北魏
匈奴
鲜卑
羌族
氐族
羯族
饮食
服饰
礼仪
习俗
语言
婚姻
姓氏
……
“胡”“汉”观念
逐渐淡薄
民族隔阂
逐渐减少
《牵羊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 砖画)
扬场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内迁各族:
畜牧业
农业生产
族平民男子多穿圆 领或交领的褊衣,着长裤、长靴,腰系装带扣的革带,头戴后垂披幅的鲜卑帽。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牧马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 砖画)
族平民男子多穿圆 领或交领的褊衣,着长裤、长靴,腰系装带扣的革带,头戴后垂披幅的鲜卑帽。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