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学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教学案 班级 : 姓名: 9/16/2007
课时3.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及判断;
2、 理解氧化剂、还原剂,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及判断;
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
教学过程:
1、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1)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2)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角度)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不仅能分析有得失氧的反应,还能分析虽没有得失氧,但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的反应。
〔练习〕用化合价升降观点分析下列反应的氧化还原情况:
(1)2KClO3 2KCl+3O2↑
(2)2KMnO4 K2MnO4+MnO2+O2↑
(3)MnO2+4HCl MnCl2+Cl2↑+2H2O
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价升高(特征),氧化反应(被氧化)(“升氧”)
化合价降低(特征),还原反应(被还原)(“降还”)
〔练习〕分析下列反应的化合价、被氧化、被还原的情况:
Cl2+2NaBr=2NaCl+Br2
2Na+2H2O=2NaOH+H2↑
6NO+4NH3→5N2+6H2O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讨论〕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问:氧化还原反应和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有哪种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哪种肯定不是,或者不一定呢?
总结 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有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吗?
〔结论〕
练习:
用化合价升降观点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
1.C+2H2SO4(浓) CO2↑+2SO2↑+2H2O
2.2SO2+O2→2SO3
3. 2KClO3 2KCl+3O2↑
4.Fe+Cu2+=Fe2++Cu
5.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6.2HClO→2HCl+O2↑
7.Cl2+H2O=HCl+HClO
8.Cl2+2NaOH=NaCl+NaClO+H2O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吗?
小结: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价升高(特征),氧化反应(被氧化)(“升氧”)
化合价降低(特征),还原反应(被还原)(“降还”)
复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1弘扬中学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教学案 班级 : 姓名: 9/16/2007
课时4. 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 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过程: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 。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指 ,
用符号 表示,常用单位为 。
2.若某溶液的体积为V,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为n ,则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B) = 。
3.容量瓶是用于配制 体积 浓度的溶液的容器,在使用之前必须先 。其瓶颈上有一道 ,瓶壁上标有 和 ,
此三者的含意是 。所以,在配制溶液过程中,热或冷的溶液一定要 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通常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 、 、 、 。
[例题分析]
例1. 在4℃时向100ml水中溶解了22.4L HCl气体(标准状况下测得)后形成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
B.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D.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2.5L
解析:解此类题的关键在于从定义出发,找源头。气体与液体混合时体积不能简单加和,液体与液体混合,如果给出密度也不能简单加和。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本题的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可求得:36.5g,100g,所以可求出质量分数。选项A:溶液的体积不能简单等于0.1L,便可推知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应等于10mol/L。选项D:溶液的体积不能是溶质与溶剂的简单加和。即不等于22.5L。
答案:B
例2. 某实验中需要90mL0.5mol/L的NaOH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NaOH固体配制,求需要NaOH多少克。
(2)若用2mol/L的NaOH溶液配制,求需要此溶液多少毫升。
(3)上述两种配制方法中实验操作有何不同?所需主要仪器有何不同?
解析:首先应明确一点,容量瓶的规格(容积)是不连续的,若所需溶液体积与容量瓶的常见规格不符,则所选的容量瓶规格应大于且尽量接近于所需溶液的体积,所以实验需要90m溶液,应选大于90mL而又最接近于90mL的常见规格100mL容量瓶,并按100mL溶液进行计算。
其次,在溶液配制前的计算中,应抓住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守恒这一特点进行计算,即配制后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等于配制前的固体(不含结晶水)质量或浓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1)m (NaOH ) = 0.5mol/L×0.1L×40g/mol = 2g
(2)设需2mol/L NaOH溶液 x mL
则有 x /1000L×2mol/L=100/1000 L×0.5mol/L
解之得:x =25mL
(3)用溶质固体配制时,计算其用量后所需操作是“称量”,所需仪器是“天平”,用浓溶液配制时,计算其用量后所需操作是“量取”,所需仪器是“量筒”或碱式滴定仪。
[基础训练]
1.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1mol NaCl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B.把0.1molNaCl投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充分振荡后,浓度为1mol/L
C.把7.4gCa(OH)2放入烧杯并加水搅拌冷却后全部转接到100mL容量瓶并加水至刻度,浓度为1mol/L
D.需要48mL0.1mol/L的Na2CO3溶液,应选用50mL容量瓶
2.准确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
A.50mL量筒 B.10mL量筒 C.50mL酸式滴定管 D.50mL碱式滴定管
3.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液润洗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2-3cm处,用滴管滴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D.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到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2-3cm处,用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4.下列各项中,在容量瓶上必须标明的是( )
①容量 ②刻度线 ③温度 ④压强 ⑤物质的量浓度 ⑥用于配制酸溶液或碱溶液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③⑤ C.只有②④⑥ D.只有③⑤⑥
5.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渡的溶液时,需用到容量瓶,容量瓶是一种颈部细长的梨形瓶,由于其颈部细长,所以在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需一定的耐心和技巧,有人建议将容量瓶的瓶颈改粗,对该建议的正确评价是( )
A.可以按此建议改进,便于使用容量瓶
B.不能按此建议改进,因为会降低容量瓶的精度
C.如果加粗瓶颈,可将原来刻在容量瓶瓶颈上的刻度改刻在容量瓶的瓶身上
D.不必加粗瓶颈,因为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少量液体倒出瓶外,不会对溶液的浓度产生影响
6.下列实验操作中,所用仪器合理的是( )
A.用25mL的碱式滴定管量取14.80mLNaOH溶液
B.用100mL的量筒量取5.2mL的盐酸
C.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gNaCl
D.用100mL容量瓶配制50mL0.1mol/L的盐酸
7.用已称取的10.6 g Na2CO3 配制1000mL 0.1 mol/L标准溶液的正确顺序是 。
A.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次,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
B.把样品加入烧杯并加适量水溶解,冷却至室温后转移至容量瓶中
C.选择1000mL容量瓶,并检验是否漏水
D.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
E.向容量瓶中加水至距刻度线2 ~ 3cm处
F.把容量瓶塞好,反复摇匀
8.实验室需要配制下列溶液,试回答相关问题:
(1)用NaCl固体配制200g16%的NaCl溶液,试计算所需NaCl质量并分步写出配制过程。
(2)某实验需要93mL2mol/L的NaCl溶液,试计算所需NaCl质量并分步写出配制过程。
(3)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100mL3mol/L的稀硫酸,试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并写出你认为配制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弘扬中学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教学案 班级 : 姓名: 9/16/2007
课时1. 物质的分类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分类方法及其基本应用;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分类;
2、 了解分散系和胶体。
教学重点。难点:物质分类方法及其基本应用,分散系和胶体。
教学过程
一、物质分类
举例说明常见物质类别
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金属、非金属、酸、碱、盐…
单质 ;化合物 ;纯净物 ;
混合物 ;金属 ;非金属 ;
酸 ;碱 ;盐 ;
对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碘酒、氢气、石墨、食盐水进行分类:
1、 从物质组成分类
其中混合物 ;纯净物 ,
化合物 ,单质
是金属单质, 是非金属单质…
2、 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
是绝缘体; 是导体;
硫酸铵的晶体 导电,硫酸铵的水溶液 导电。
3、 从物质的状态分类 是气态物质; 是液态物质;
是固态物质。
小结: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
:
例题1、对钠、氯气、氯化铁溶液、硫酸、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钠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例题2、今有下列三组物质,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跟其他三种属于不同的种类。将此种物质和分类依据写在下面相应的表格内。
(1) O2、F2、S、N2 (2) Fe、Na、Al、Si (3) Na2O、CO2、SO2、P2O5
组别 被选出的物质 分类依据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二、化学反应的分类
人们常根据物质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将化学反应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就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完成表1-4的填充。
反应类型 实例
A+B=AB
AB=A+B
AB+C=A+CB
AB+CD=AD+CB
化学反应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人们也常常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例如,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像这样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在生产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下面是其中的几个例子,请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完成填空
1、 铵(NH4HCO3)是一种常用化肥,应保存于阴凉处,因为在较高温度下,碳铵会发生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2、 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3、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西气东输”计划,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逐步代替煤气作为燃料
4、 将生石灰(CaO)投入水中,既可得到建筑用的熟石灰(Ca(OH)2)
5、胃舒平中含有氢氧化铝,可用来治疗胃酸(盐酸)过多
在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1、 SO3+H2O=H2SO4
2、 H2SO4+Ba(OH)2=BaSO4↓+2H2O
3、 Zn+CuSO4=Cu+ZnSO4
4、 Cl2+H2O=HCl+HClO
5、 2H2S+SO2=3S↓+2H2O
6、 CO2+CaO=CaCO3
三、分散系
1.分散系的概念:化学上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分散系。
举例:
2.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强调:划分溶液、胶体、悬浊液或乳浊液的依据是分散质的大小。
3.各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的直径 <1nm 1~100nm >100nm
分散质微粒 分子或离子 粒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分子集合体
特征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3、胶体的分类:⑴按分散质的构成—— 、 ;
⑵按分散剂状态—— 、 、 。
4、胶体的性质
胶体的性质由分散质大小所决定,胶体分散质大小是区别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1、丁达尔现象
现象:一束光线照射到胶体上,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解释:光的散射造成,与分散质粒子大小有关,只有胶粒才对光产生散射,光亮的通路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发亮的胶粒组成。
应用:区别溶液与胶体。
2、布朗运动现象
现象:胶粒作类似花粉的杂乱无章的无规则运动。
解释:胶粒受到各方面的作用力不平衡,方向不断变化。
3、电泳现象*
5、胶体的应用
1、改善金属、固体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的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
2、医疗应用;
3、土壤化学应用;
4、日常生活中应用(净水原理)
【课后练习】
1、 选择题:
1、 对下列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
(1) 纯碱(2)食盐水(3)石灰水(4)烧碱(5)液态氧(6)KClO3
A、 碱——(1)(4) B、 纯净物——(3)(4)(5)
C、 盐——(1)(6) D、 混合物——(2)(5)
2、 下列物质中与Na2SO4,NH4NO3可归为同一类化合物的是 ( )
A、 Na2CO3 B、 CaCO3
C、 H2SO4 D、 KNO3溶液
3、 下列物质所属的类别正确的是 ( )
A、液态氧——化合物 B、食盐水——纯净物
C、Na2O——金属氧化物 D、NaHSO4——含氧酸
4、 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
序号 氧化物 酸 碱 盐
A 熟石灰 氯酸钾 氢氧化钡 胆矾
B 生石灰 硝酸 纯碱 苏打
C 氧化钠 硝酸 碱式碳酸铜 氯化铁
D 氧化钠 硫酸 烧碱 纯碱
5、 要证明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哪组物质进行实验
A、 铜、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镁溶液
B、 铁、铜、氯化镁溶液
C、 镁、氧化铜、硫酸亚铁溶液
D、 铁、硫酸铜溶液、氯化镁溶液
6、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 Na2CO3→NaOH
B、 CaCO3→Ca(OH)2
C、 NaNO3→NaCl
D、 FeSO4→CuSO4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复分解反应有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8、下列反应中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N2+3H2=2NH3
B、 Zn+2HCl=ZnCl2+H2↑
C、 2Na2O+H2O=2NaOH
D、 Cl2+2NaOH=NaCl+NaClO+H2O
1.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胶体微粒不能穿过半透膜 B.有丁达尔现象
C.有电泳现象 D.分散质的直径在10-9~10-7m之间
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
C.胶粒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D.胶粒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3.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丁达尔现象的透明溶液一定是胶体溶液
B.胶体分散系在电场中一定有电泳现象
C.因为Fe(OH)3胶体带正电,所以在电场作用下有电泳现象
D.不能穿过半透膜的微粒一定是胶体微粒
4.不能证明胶体微粒比溶液中溶质微粒直径大的实验是( )
A.电泳 B.丁达尔现象 C.布朗运动 D.渗析
5.与胶体性质无关的事实是( )
①MgCl2能用于止血 ;②硅胶能用作吸附剂;③明矾用于净水;④一束平行光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⑤药皂里加苯酚能消毒;⑥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⑦KMnO4溶液通电时阴极区溶液颜色变浅,阳极区溶液颜色加深.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⑤⑥⑦
6.下列事实与胶体知识有关的是( )
①用盐卤点豆腐;②水泥的硬化;③水厂同时使用FeSO4与Cl2处理自来水;④河海交接处易形成沙洲;⑤硬水会降低肥皂的去污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全部.
7.胶体微粒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因为( )
A.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 B.有很大的表面积
C.有很强的分散力 D.有电泳现象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非金属单质:O2
金属单质:Fe
单质
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碱: NaOH
酸: HCl
CO2、H2O
氧化物
Fe3O4、CaO
盐:CuSO4、CaCO3、BaCl2
有机化合物
⒅
⒄
⒃
⒂
⒁
⒀
⑿
⑾
⑩
⑨
⑧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盐
盐
酸
碱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
金属
4弘扬中学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教学案 班级 : 姓名: 9/16/2007
课时4. 物质的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摩尔、NA、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
2、 理解物质的量、NA、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与微观微粒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摩尔、NA、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微粒集体多少的物理量,符号为n
2.摩尔的基准:以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摩尔的基准。
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约为6.02×1023mol-13.摩尔: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练习〕1.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 ,物质的量为 。
2.2×6.02×1023个碳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3.N个C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小结〕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mol)、微粒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间关系
n=
〔注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与长度、时间、质量等一样。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摩尔这一单位,只用来表示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微观微粒,不能表示宏观物体。
3.使用摩尔时,微粒的化学式必须写在“mol”后面。
4.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有单位的(mol-1)。
〔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B.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
C.物理量的单位是摩尔 D.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2.下列关于摩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尔是国际单位制的一种基本单位 B.摩尔是表示物质质量的单位
C.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D.摩尔既是质量单位又是数量单位
3.下列表示方法不正确的是
A.1molFe B.1mol氮 C.1molH2SO4 D.0.5mol氯气 E.mol氦
4.0.5molH2SO4中约含 个H2SO4分子,在水中能电离出H+ 个,SO 个。
5.3.01×1023个O2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O mol
二、摩尔质量
1.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1
2. 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练习〕
①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molO的质量为 ,M(O)=
②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molH2的质量为 ,M(H2)=
③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molH2O的质量为 ,M(H2O)=
④Na+的式量为 ,1molNa+的质量是 ,M(Na+)=
⑤SO的式量为 ,1mol SO的质量是 ,M(SO)=
〔小结〕摩尔质量:M=(g·mol-1)
〔例1〕483gNa2SO4·10H2O中含Na+和SO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水分子的数目是多少?
解:
〔总结〕
N n m
有了物质的量、M和NA 反应方程式中的量的关系就可以用物质的量表示
如: H2 (g) + Cl2(g) = 2HCl (g)
微粒数比 1 ∶ 1 ∶ 2
质量比 2 ∶ 71 ∶ 73
物质的量比1 ∶ 1 ∶ 2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意义
如: 2H2 (g) + O2(g) = 2H2O (g)
微粒数 2 1 2
扩大NA倍 2NA 1 NA 2 NA
物质的量 2mol 1mol 2mol
质量 4g 32g 36g
M 2g·mol-1 32g·mol-1 18g·mol-1
【例题】
1.nmolH2和nmol氦气具有相同的
A.分子数 B.原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2.22.2gCaCl2溶于( )g水中,才能使每10个水分子中溶有一个Cl-
A.18 B.36 C.72 D.90
3.FeO、Fe2O3、Fe3O4三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A.1∶3∶4 B.2∶3∶6 C.6∶9∶8 D.3∶8∶9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 、
那么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当微粒数一定时(1mol),决定体积大小的因素是 和 。
1. 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符号Vm ,表达式:Vm=,单位: (L·mol-1)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即标准状况下Vm=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1molH2的体积是22.4L
2.1molH2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
3.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都约是22.4L
4.标准状况下,一定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5.温度为0℃,压强为505kPa时,CO2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L·mol-1
6.当温度高于0℃时,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大于22.4L
7.标准状况下,1molN2的体积约是22.4L
8.1molCO和1molCO2所含分子数相同,体积也相同。
注意:①描述对象:气体
②只有标准状况下Vm=22.4L·mol-1
③Vm有单位:L·mol-1
〔例题1〕13.0 g锌与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准状况)的氢气?
解:
〔例题2〕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计算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小结〕
N n m
〔练习〕
1. 在同温同压下,两种物质的量相同的单质气体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体积都是22.4L B.具有相同的体积
C.都是双原子分子 D.具有相同的分子数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
A.在常温常压下,11.2LN2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在标准状况下,18gH2O所占的体积约是22.4L
C.32gO2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有的原子数相同
V(气体)
×NA
×M
÷M
÷NA
1弘扬中学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教学案 班级 : 姓名: 9/16/2007
课时2. 离子反应
教学目标
1、 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简单判断离子共存问题;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简单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共存;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电离?
举例: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
2、非电解质:
注意:(1)描述的对象:
(2)条件:
(3)化合物本身电离
三、强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各类化合物的电离情况:
(1)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
【结论】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是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电解质。
4、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
项目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定义
物质种类
举例
导电实质
5、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项目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别
电离程度
溶液中微粒的种类
电离方程式
四、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①强用“=”,弱用“ ”
②多元弱酸分步写,多元弱碱一步写
③强酸酸式盐(NaHSO4)完全电离(产生H+),弱酸酸式盐完全电离产生两种离子。
④复盐完全电离出多种离子
⑤注意配平(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
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如:
弱电解质:HF、HClO、H2CO3、H2SO3、H2S、H3PO4、NH3·H2O、CH3COOH、 Fe(OH)3、Cu(OH)2、Al(OH)3、Pb(Ac)2等。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2SO4 ,Ca(OH)2
CaCO3 ,NaHSO4
HF ,HClO
H2S ,H2SO3
H3PO4 ,NaHCO3
NH3·H2O ,Al(OH)3
【小结】
【练习】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明矾,NO2,Cl2,Fe,乙醇,HF,HClO4,NH4NO3,NaHCO3,Al(OH)3,NH3·CO2,Al2O3,AgCl,BaSO4,氯水。
2、下列叙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1)无水硫酸铜不导电,而胆矾中含结晶水,所以胆矾可以导电。
(2)强电解质由于完全电离,溶液的导电性一定强。
〔思考〕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一定弱?
2. 溶解度小的物质导电能力一定弱,溶解度大的物质导电能力一定强?
〔学生回答,分析〕
三、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问题
1. 导电的原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 导电性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与电解质的强弱和溶解度皆无关。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 写出反应方程式
2.拆 易电离的物质
3.删 没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 检查两个守恒
注意事项:
1. 易溶且完全电离的,例如强酸、强碱、可溶性盐等改写成离子.
2. 难溶物、弱酸、弱碱、H2O、气体、单质、氧化物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在讲述时进行举例说明。例如,难溶物:BaCO3、 CaCO3 、Fe(OH)3;难电离物质:H2O 弱酸 弱碱 ;气体:CO2、 SO2 、SO3 ;单质:H2、 Cl2、 Fe 、Cu ;氧化物:NaO CaO )
3. 在检查时注意两个守恒: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思考与交流]
1.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 HCl+NaOH ②H2SO4+KOH ③HNO3+Ba(OH)2
2.有什么发现?
三、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归纳与整理]
4. 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练习:
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1、Al与NaOH溶液
2、Al与HCl
3、Al2O3与盐酸
4、Al2O3与NaOH溶液(离子)
5、Al(OH)3与盐酸(离子)
6、Fe与HCl(离子)
7、Fe与FeCl3(离子)
8、FeCl3与Cu(离子)
9.BaCl2(aq)+H2SO4(aq)
10.Ba(OH)2(aq)+H2SO4(aq)
11.Ba(OH)2(aq)+CuSO4(aq)
12. CaCO3+足量HCl(aq)
13 CaCO3+醋酸
14 氧化铁与盐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