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菌落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培养基上只能长出一种菌落
B.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可能由几种细菌共同形成
C.细菌形成的菌落都有明显的颜色
D.霉菌形成的菌落有的呈蜘蛛网状
2.想检测硬币上有没有细菌,需要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此步骤属于细菌培养过程中的0( )
A.配制培养基 B.灭菌
C.接种 D.放在适宜环境下培养
3.夏天,馒头放久了会长出霉菌,霉菌的菌落常常呈0( )
A.絮状或球状
B.绒毛状或杆状
C.蜘蛛网状或螺旋状
D.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
4.誉有“中国双孢菇之乡”的山东莘县种植的双孢菇闻名遐迩。双孢菇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不包括( )
A.水分 B.温度
C.有机物 D.阳光
5.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四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你认为哪一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
A.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B.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C.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D.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6.下图所示的培养基上有两处菌斑:A处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B处为黑色,呈绒毛状,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
A.B处可能是某种真菌的菌落
B.A处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
C.A处可能是细菌或真菌的个体
D.B处可能是由一种霉菌形成的
7.在Ⅰ、Ⅱ、Ⅲ三个培养皿中,加入含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分别接种等量的大肠杆菌,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培养皿中的菌落数(见下表)。实验结果能说明大肠杆菌生长需要糖类的是( )
培养皿
培养基成分
培养皿中的菌落数/个
Ⅰ
琼脂、糖类
35
Ⅱ
琼脂、糖类和维生素
250
Ⅲ
琼脂和维生素
0
A.培养皿Ⅰ和Ⅲ B.培养皿Ⅱ
C.培养皿Ⅰ和Ⅱ D.培养皿Ⅱ和Ⅲ
8.(2017·江苏苏州)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右上图)。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
/
/探究创新/
9.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探究实验作了如下设计。
材料用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若干个、无菌棉棒、标签纸、培养箱。
检测环境:手和教室内的空气。
实验设计:
①取3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编号为1、2、3,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②取1支无菌棉棒,擦拭某同学的手心,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在培养皿上涂抹,盖好封严,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空气中约10分,盖好封严,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③将1、2、3号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并作好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设计3号的目的是 ,它最适合与 号实验组形成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 。?
(3)科学地讲,3号是否可以作为1号实验的对照组? ,理由是 ?? 。?
★10.口香糖因具有芳香、清甜、耐咀嚼的特点,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零食,咀嚼它可以起到清洁口腔、清新口气、活动面部肌肉、舒缓情绪等作用。某科学兴趣小组就“口香糖对口腔的清洁作用与咀嚼时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
资料显示,口腔中主要的菌群为细菌、放线菌,这两个菌群的菌落多少可以反映口腔微生物的变化。探究小组决定在采样对象咀嚼口香糖的过程中,每隔5分采样一次。
实验过程
①消毒:将移液管、培养皿等仪器和试剂都按医用要求进行消毒。
②采样:每隔5分在采样对象口腔内的不同位置用棉签蘸取口腔液,溶于2毫升生理盐水中,制成菌液。
③培养:用移液管将菌液等量分置于5个富含营养液的培养皿中,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④计数、计算:在菌落计数器上点数并计算出5个样品的平均值,再转化为百分数(起始口腔菌落数记为100%)。
记录数据如右上表:
取样时间
分
0
5
10
15
细菌/%
100
90.65
79.89
124.66
放线菌/%
100
90.94
80.26
115.72
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适宜的温度”应该为 左右。?
(2)结合本实验的数据和结论,请你为经常咀嚼口香糖的人提一个合理的建议:?? 。?
(3)某同学认为该实验结果还不够精确,为使实验结果更精确,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个时间段再进一步探究? 。?
A.0~5分 B.5~10分
C.10~15分 D.15分以后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D 2.C 3.D
4.D 双孢菇为真菌,其生长不需要阳光。
5.D 6.C 7.D
8.C 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将来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还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抗生素的有无或抗生素的种类。
9.答案 (1)手上和教室内的空气中细菌数量一样多吗
(2)形成对照 2 是否接种细菌
(3)不能 打开1号培养皿用无菌棉棒接种时,空气中的细菌也可进入培养皿,因此有两个变量
10.答案 (1)37 ℃
(2)咀嚼口香糖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以内(能体现咀嚼口香糖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左右或不超过10分等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C
第二节 细菌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B.有些细菌具有鞭毛
C.荚膜和细胞壁都对细菌起保护作用
D.细菌细胞内没有遗传物质
2.下列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生物且细胞内没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
A.海带
B.细菌
C.蚯蚓
D.水螅
3.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假设人的手上原有1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1小时分裂2次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5小时后人手上的细菌数是( )
A.500个
B.5 120个
C.5 130个
D.10 240个
4.在医疗器械灭菌的过程中,只有彻底破坏细菌的哪一结构,才能达到灭菌的目的?( )
A.荚膜 B.芽孢
C.鞭毛 D.细胞膜
5.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细胞壁
B.遗传物质是DNA
C.大多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D.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能形成孢子
6.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很小,肉眼观察不到其形态结构
B.细菌包括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基本形态
C.细菌进行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很快
D.细菌的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探究创新/
★7.李明同学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总想探究这些现象的本质。当他观察到医生打针前总是用一个含酒精的棉球擦拭皮肤,他推测这种棉球有杀菌作用。你认为他的推测是否合理?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李明的推测。
(1)作出假设: 。?
(2)设计实验方案:
①制备两个 的培养基并编号为甲、乙;?
②把两个培养基同时 、冷却;?
③取一个无菌棉棒擦取手背,在 培养基上轻轻涂抹几下;用 擦拭该手背,然后取一个无菌棉棒擦取手背,在 培养基上轻轻涂抹几下;?
④把两个培养皿放在 ,?
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菌落的情况。
(3)结果预测:?
。?
★8.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所示),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
甲
/
乙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 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 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D.温度的高低
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 。?
(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D 芽孢是细菌为度过不良环境而形成的休眠体;有些细菌具有鞭毛;荚膜和细胞壁都对细菌起保护作用;细菌细胞内的DNA是其遗传物质。
2.B 海带、蚯蚓和水螅都属于多细胞生物且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3.D 细菌的繁殖速度按1小时分裂2次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5小时后人手上的细菌分裂了10次。因此,假设人的手上原有10个细菌,5小时后人手上的细菌数目=10×210=10 240(个)。
4.B 芽孢是某些细菌的休眠体,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特别强。一般情况下,没有形成芽孢的细菌比较容易被杀死,而芽孢不容易被杀死。所以灭菌的标准应该是杀死芽孢,否则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会再形成细菌。
5.D 细菌在不良环境下形成的结构是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6.D
7.答案 (1)含酒精的棉球有杀菌作用
(2)①相同 ②高温灭菌 ③甲 含酒精的棉球 乙 ④同一恒温箱内培养
(3)甲培养皿中出现的细菌菌落数比乙培养皿中出现的细菌菌落数多
8.答案 (1)A 细菌
(2)B 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
(3)是
第三节 真菌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下列生物中,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
A.球菌 B.螺旋菌
C.牛肝菌 D.大肠杆菌
2.在闷热的夏季,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菌,而脏衣服、脏鞋容易发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闷热的夏季湿度大,为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B.闷热的夏季温度高,为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C.与洗净的衣服相比,脏衣服上霉菌孢子的数量多
D.衣服上有机物的多少与是否容易发霉无关
3.下列生物都有药用价值,其中与真菌有关的是( )
A.鹿茸 B.人参
C.冬虫夏草 D.银杏
4.拍打发霉物体时,常有粉尘飞扬,这些粉尘主要是0( )
A.物体上的灰尘
B.霉菌的孢子
C.霉菌的种子
D.细菌的芽孢
5.真菌的特征是( )
①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②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③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发育成新个体 ④通过分裂方式繁殖后代 ⑤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
6.显微镜下看到某霉菌的直立菌丝的顶端呈扫帚状结构,而且每一分枝上都有成串的孢子,这种霉菌是( )
A.青霉 B.酵母菌
C.匍枝根霉 D.毛霉
7.酵母菌比乳酸菌高等、复杂,主要是因为酵母菌细胞具有(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成形的细胞核 D.遗传物质
8.下列有关细菌、真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都是单细胞的个体,真菌都是多细胞的个体
B.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酵母菌都是单细胞的细菌
C.细菌和真菌都既有单细胞的个体,也有多细胞的个体
D.青霉、曲霉、香菇、木耳属于多细胞真菌
9.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适应性很强,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
B.潮湿的粮食堆容易生长霉菌,霉菌与动植物一样也属于真核生物
C.细菌与植物叶肉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细菌无细胞壁,有荚膜
D.细菌和真菌都能形成菌落,所以无法从菌落上区分它们
/探究创新/
10.请认真阅读短文,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一粒“尘埃”悄悄地落在一只蟋蟀的背上,细长而闪亮的丝线从“尘埃”中伸出来,开始进入蟋蟀湿润的身体。这些丝线还释放一些化合物,慢慢地溶解蟋蟀体内的组织,并进一步深入蟋蟀的体内。数日后,这只蟋蟀就成为一只塞满致命丝线的空壳。然后这些丝线开始向这只死蟋蟀体外延伸。它们长出柄,并且在顶端生有结状物。一旦一个结状物裂开,就会有数千粒尘埃般的微粒散发出来,风将带着它们再次去“犯罪”。
(1)文中所说的“尘埃”指的是 ;“丝线”指的是 。?
(2)这种神秘的“尘埃”以及它内部长出的“丝线”,与蟋蟀是什么关系? 。?
(3)文中“风将带着它们再次去‘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
(4)你认为使蟋蟀死亡的是哪种生物? 。?
★11.小红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先将一块新鲜的面包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洁净培养皿中,再将三个装置按下表所示步骤进行处理(其他条件都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
甲
乙
丙
实验步骤
①
不滴水
滴入少量的水
滴入少量的水
②
在同一环境的空气中暴露30分后,盖上培养皿盖
③
室温培养
室温培养
低温培养
(1)小红所探究的实验变量有 个;她在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可以选用装置 和 作为对照实验。?
(2)小红将三个装置放在空气中暴露30分的目的是 。?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一段时间后,装置 中的霉菌数量最多。?
(3)根据本实验所提供的材料,小红若想进一步探究“有机物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她应该再设计一个装置是? 。?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C 2.D 3.C
4.B 发霉的物体上面有较多的霉菌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5.B
6.A 青霉是多细胞真菌,菌体由菌丝构成,直立菌丝的顶端呈扫帚状,青霉成熟的孢子是青绿色的。
7.C
8.D 细菌都是单细胞的个体,真菌既有单细胞的个体(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个体(如霉菌和大型真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属于细菌,酵母菌属于真菌。青霉、曲霉、香菇、木耳都是多细胞真菌。
9.B 细菌适应性很强,但都进行分裂生殖,A项错误;潮湿的粮食堆容易生长霉菌,霉菌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霉菌与动植物一样也属于真核生物,B项正确;细菌与植物叶肉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和叶绿体,C项错误;从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D项错误。
10.解析 真菌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孢子成熟以后,就散落下来,随风飘散。孢子一旦落到适宜的地方,就萌发长出菌丝,之后从菌丝上生出子实体。
答案 (1)孢子 菌丝
(2)寄生
(3)孢子随风飘散到适宜的地方,可以去感染其他蟋蟀(生物)
(4)真菌
11.答案 (1)两 甲(或乙) 乙(或甲)
(2)让空气中的霉菌孢子落在面包上 乙
(3)除不放面包外,其余条件均与装置乙相同(意思相近即可)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分解无机物
B.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C.生产有机物
D.参与物质循环
2.大豆植物的根部生有许多根瘤,根瘤中有根瘤菌,这一实例主要说明根瘤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0( )
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能引起植物患病
C.与植物共生
D.与植物竞争
3.细菌和真菌的共同特征是( )
A.都是单细胞
B.都不含叶绿体
C.都有细胞核
D.都是分裂生殖
4.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B.细菌和真菌通过与动植物共生而使其患病
C.细菌和真菌必须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腐生细菌和腐生真菌可以把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5.(2017·浙江金华)下图1为某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图2为该微生物的一种生殖方式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
A.图1所示的细胞属于真核细胞
B.图2所示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C.与图1细胞相比,植物细胞没有液泡和细胞壁
D.为了减慢该微生物的生长,可以将其保存在较湿润的环境中
6.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
B.真菌与细菌一样进行分裂生殖
C.大多数细菌与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D.细菌和真菌都能使人患病,属于对人类有害的生物
7.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人们有时会对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探究创新/
★8.为了探究细菌是否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同一棵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二: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将两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两组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方案一中的实验变量是 ,你认为实验的对照组是 。?
(3)方案二中的实验变量是 ,最终可能获得的实验结果是 组的落叶被分解。?
(4)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科学的是实验方案 ,原因是该方案符合 原则。?
(5)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 条件。?
★9.小明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将经过灭菌处理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按下表设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放在无菌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并得到如下实验现象。
组别
腐生细菌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无
25
第25天落叶还没变化
乙
有
25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
丙
有
35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
(1)该实验的假设是? 。?
(2)实验时,甲、乙、丙三组所取的落叶应满足的条件是 。?
(3)从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D 2.C 3.B 4.D
5.A 图1是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含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图2所示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植物细胞也具有液泡,与图1细胞相比,植物细胞具有叶绿体等结构;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有机物等,如果将该微生物放到较湿润的环境中,会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6.C 大多数真菌是多细胞的生物;大部分真菌进行孢子生殖;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是既有利又有害。
7.C 在寒带地区的森林中,由于温度较低,分解者的种类、数量以及活动时间都受到很大限制,分解能力较弱,所以很大一部分物质就会滞留在残枝落叶中,使物质循环受到影响。人工火烧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解析 (1)该实验是“为了探究细菌是否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所以,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的假设是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
(2)在方案一中,实验的变量是有无细菌,对照组是乙组,实验组是甲组。
(3)方案二中的实验变量有两个,分别是有无细菌和落叶类型(或细菌和落叶),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细菌的丙组的落叶会被细菌分解,有腐烂现象,丁组的落叶没有细菌,不会出现腐烂现象。
(4)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比较科学的是方案一。
(5)实验中,除了要探究的条件,其他条件一般要满足实验进行的基本需要。细菌生活需要水,实验中添加蒸馏水,可以满足细菌生活的水分条件。
答案 (1)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
(2)是否接种细菌 乙组
(3)落叶类型和是否接种细菌 丙
(4)一 实验的单一变量
(5)水分
9.答案 (1)腐生细菌对落叶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2)同种树的落叶且质量相等
(3)腐生细菌对落叶的分解有促进作用(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分解作用越明显)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吃剩的饭菜放在冰箱内,一定的时间内不容易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冰箱内( )
A.温度低,细菌繁殖速度慢
B.温度低,把细菌都冻死了
C.没有空气,细菌无法繁殖
D.温度低,营养物质分解慢
2.下列食品的制作没有用到发酵技术的是( )
A.酸奶 B.馒头
C.泡菜 D.豆浆
3.控制环境温度,降低食品自身的含水量,都可以减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下列食品保存的方法与原理不一致的是( )
A.牛奶盒装——加热灭菌并隔绝外界空气
B.香菇晒干——减少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
C.鲅鱼盐渍——降低咸鱼表面细菌的繁殖速度
D.剩菜冷藏——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4.抗生素是某些真菌产生的,可以杀死某些致病细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
B.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真菌引起的疾病
C.抗生素可以用来杀死某些致病细菌,所以用量越大,病好得越快
D.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
5.下列关于细菌、真菌与人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0( )
A.酵母菌等应用于食品制作
B.青霉等应用于生产抗生素
C.链球菌(细菌)引起人患手癣、足癣
D.有些细菌被应用于污水处理
6.温度、水分、有机物等因素均可影响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他们将蒸熟冷却的糯米与酒曲搅拌后,分成三等份分别装入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放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发酵,其结果如下。
组 别
甲
乙
丙
控制温度/℃
0
30
50
实验结果
没有制出酒酿
制出酒酿
没有制出酒酿
(1)该实验设置的变量是 。?
(2)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曲线图,其中能正确反映温度与酵母菌产酒量关系的是 。?
/
★7.小芳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盆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酵得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热水。一段时间后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芳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得松软多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粉中含有酵母菌,它的营养方式是 ,它与细菌的细胞相比,其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 。?
(2)分析上面的过程,小芳不成功的原因是? 。?
(3)小芳经过思考提出问题: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吗?请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 。?
/
(4)小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她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右图所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 。小芳设计的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 。?
/探究创新/
★8.家庭制作米酒有如下工序:
①将酒曲粉末与糯米饭拌匀;②将糯米饭放入容器中盖好,用毛巾包裹起来置于温暖的地方;③用凉开水将糯米饭冲淋一次,冷却到30 ℃;④将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后浸泡一昼夜;⑤将糯米倒入蒸锅煮熟。(以上容器、毛巾等均要求消毒)
请对照制作工序,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制作米酒的操作步骤: (用序号表示)。?
(2)酒曲粉末里含有的主要菌种是 。?
(3)酿好的米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由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气体)造成的。发酵过程中除了产生气体,还产生了 。?
(4)有一位同学按工序制作米酒,几天后,发现糯米饭发霉了,米酒没制出来。他没有制作成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答出一条即可。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A 2.D
3.C 鲅鱼盐渍是利用较多的盐渗出食品内的水分,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来延长保质期。
4.D 抗生素是某些真菌产生的,是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物质,抗生素只用于治疗细菌性疾病,但不是用量越大越好。
5.C 引起人患手癣、足癣的是真菌,不是细菌。
6.答案 (1)温度
(2)C
7.答案 (1)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或异养) 有真正的细胞核
(2)热水使面团温度过高,不利于酵母菌的生活
(3)酵母菌适于生活在适宜温度的环境中(或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
(4)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中缺少对照组
8.答案 (1)④⑤③①②
(2)酵母菌
(3)二氧化碳 酒精
(4)①经常打开容器,杂菌污染;
②器皿消毒不彻底;
③器皿没盖严;
④酒曲含杂菌等。(任答一点,其他答案合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