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同步练习(5份打包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同步练习(5份打包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2-14 10:22:17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变黄的杨树叶能够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这说明(  )
A.杨树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B.杨树能够繁殖和生长
C.杨树能够进行呼吸
D.杨树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2.下列对生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B.动物能进行呼吸,植物不能
C.动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植物也能
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一种叫跳舞草的植物,当它“听”到优美、欢快的乐曲时就跳起“舞”来,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生长
B.生物能运动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繁殖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 B.能生长和繁殖
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观察的是(  )
A.在树林中偶然发现一只野兔
B.观察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记录分析
C.用录音机录下昆虫的叫声,并加以分析
D.用照相机把水稻发芽、生长、拔节和抽穗的几个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6.人用手碰触含羞草时,含羞草的叶片会立即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哪一特征?(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7.下表中有关生物的特征与列举实例搭配不当的是0(  )
生物的特征
实  例
A
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兔吃草,猫吃老鼠
B
生物能进行呼吸
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C
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
人体排尿
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
8.黄鼬在遇到敌害时,会放出“臭气”,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探究创新/
9.仔细观察下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
上面五幅图分别描述的生物学现象体现了生物的什么特征?
A. ;?
B. ;?
C. ;?
D. ;?
E. 。?

知能演练·提升
1.D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植物产生的一部分废物。
2.C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需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植物和动物都能进行呼吸;动物能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的废物,植物可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C 4.B
5.A 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并及时做好记录,偶然发现不属于科学观察。
6.C 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也有这一特性。当含羞草的叶片受到手的碰触这一刺激时,就会对其作出反应,出现合拢的现象。
7.B 兔吃草,猫吃老鼠,说明生物需要营养物质;庄稼需要浇水,施肥,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人体排尿,说明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8.C
9.答案 A.生物能生长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繁殖 E.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某研究小组在通山县太平山附近发现一棵有着“植物大熊猫”美称的野生红豆杉,树龄360余年。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的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这种生物研究方法是0(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量法 D.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在调查过程中应选定调查范围 ②调查范围内偶尔飞过的鸟或昆虫可以不作记录 ③为了确定生物种类,小强爬到树上将鸟巢摘下来 ④调查到的生物数量不是这种生物在这个环境中的全部数量 ⑤进行调查时,有时要用数学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3.下面是某生物学习小组设计的“调查本省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几种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
A.对省内所有的中学生进行调查
B.选取省内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C.选取省内部分城市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D.选取省内部分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4.下列关于调查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分组 ②选择调查范围 ③选择调查路线 ④调查、记录 ⑤归类 ⑥将归好类的生物资料进行整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④⑤⑥
C.②①④③⑤⑥ D.③①②⑤④⑥
5.如果你是一个环保爱好者,在制订保护东北虎的行动方案之前,你需要先进行广泛的调查。那么你进行这个调查的目的不包括了解(  )
A.东北虎的生存数量 B.东北虎的生存地区
C.东北虎的药用价值 D.东北虎的生活习性
6.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时,可不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需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B.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C.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的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7.某生物研究小组要对初中生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
A.调查前应拟好提纲
B.只调查自己熟悉的同学
C.利用问卷的形式获得数据
D.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8.在调查校园生物时,下列几名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小军发现几株不认识的植物,就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梅拨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小伟的调查记录中有蜈蚣,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感到太恶心了,于是不作记录
9.柳树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被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短文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          。?
(2)你能告诉大家,它们为什么是生物吗?               。(至少答出一点)?
(3)如果把它们分为两组,你如何分?                         。你的分类依据是 。?
/探究创新/
★10.请你设计一张调查七~九年级视力状况的表格。从调查表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应该怎么做?

知能演练·提升
1.A 2.C 3.D
4.B 在调查的过程中应该首先选择调查的范围。还要进行合理的分组,确定一位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组长。在选择调查路线时,应该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沿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边调查边记录,记录时一定要认真、仔细。要注意记录各种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小动物。将调查到的生物按照某种特征进行简单的归类,并简要说明归类的理由。将归好类的生物资料进行整理。
5.C
6.A 在调查身边的生物时,要爱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取舍,要如实记录,注意安全等。
7.B
8.B 在调查中,应做到不损伤植物和不伤害动物,调查到的生物种类要如实记录,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取舍。所以,小梅的做法是正确的。虽然蟋蟀蹦到校园外面去了,但是在调查时,它在校园内生活,应属于记录的范围。
9.答案 (1)柳树、小花、小鱼、蜻蜓 (2)因为它们都能进行呼吸(合理即可) (3)一组是柳树和小花;另一组是小鱼和蜻蜓 按照形态结构特点
10.解析 调查时,可以几人一组分工合作,逐班逐年级调查,统计相关数据,但难度较大;也可以到学校医务室请校医帮助调出相关数据。在调查到不同年级的相关数据后,应重点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年级越高,近视率越高”的一般规律,从而时刻提醒同学们保护视力。
答案
调查人
班级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天气状况
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总人数
近视人数
近视率(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
一般情况下,年级越高,近视率越高;应时刻提醒自己和同学们保护视力。

知能演练·提升
1.C
2.B 在自然界中,植被的分布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3.A A项为捕食关系,B项为寄生关系,C项为竞争关系,D项为合作关系。
4.D 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5.A 极地狐耳朵小,可减少散热,适应寒冷环境;大耳狐耳朵大,有利于散热,适应炎热环境。
6.D 7.B
8.A 竹节虫形似竹节是一种拟态,有防御敌害的作用;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是一种保护色;蜥蜴遇到敌害自动断尾,是防御敌害、保护自身的行为。这些都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9.B 在水槽边的石头下和花盆底下找到的鼠妇数量较多,而干燥环境(如干草地等)中的鼠妇数量较少,比较这两种环境,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
10.B 冬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变温动物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
11.D 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当光为变量时,鼠妇会向较暗的环境中运动,因此曲线起点为
1
2
m,并逐渐上升,最终达到m,保持不变。
12.答案 (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水 干旱 生物适应环境
13.解析 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的色彩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蝗虫的生存,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当环境发生改变,生物缺少适应环境的能力时,则会被环境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答案 (1)适应
(2)环境 保护色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3)被吃光 环境的改变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成语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植被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3.下列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
A.狼和羊
B.生活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和豆科植物
C.稻田中的水稻和稗草
D.一起搬运食物的蚂蚁
4.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
A.制约环境  B.影响环境
C.改变环境 D.适应环境
5.下列关于极地狐与大耳狐(见下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极地狐与大耳狐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
B.大耳狐耳朵较大,能及时散失体内大量的热量
C.极地狐适应寒冷的生活环境,大耳狐适应炎热的生活环境
D.极地狐耳朵短小,尾巴也短小,有利于防止热量过分散失
6.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
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
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
D.杂草和玉米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
7.“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这句话直接说明了0(  )
A.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8.下列不能体现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
A.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
B.竹节虫形似竹节
C.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D.蜥蜴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他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通过分析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地  点
鼠妇数量/只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庭院里的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中
2
A.高温、干燥 B.阴暗、潮湿
C.空气污浊 D.阳光充足
10.每当冬季来临时,蛇类、蜥蜴等动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环境能适应生物
★1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的环境中,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两种环境是相通的)。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
12.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       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10多倍,适于在        环境中生活。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探究创新/
★13.某生物兴趣小组捕捉了160只蝗虫,分成两组,每组80只,做以下实验: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材料
蝗虫80只
蝗虫80只
生活环境
放在与蝗虫体色一致的草坪中
放在与蝗虫体色不一致的草坪中
实验处理
放入6只鸡
放入6只鸡
实验结果
1分钟内12只蝗虫被吃掉
1分钟内76只蝗虫被吃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昆虫的体色与生活环境的色彩大体一致,在生物学上叫做保护色,是对环境的一种        。?
(2)上述实验中第一组和第二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实验结果说明                        。?
(3)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第一组蝗虫所在的草坪被破坏,颜色与蝗虫体色差别很大,则蝗虫可能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

知能演练·提升
1.C
2.B 在自然界中,植被的分布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3.A A项为捕食关系,B项为寄生关系,C项为竞争关系,D项为合作关系。
4.D 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5.A 极地狐耳朵小,可减少散热,适应寒冷环境;大耳狐耳朵大,有利于散热,适应炎热环境。
6.D 7.B
8.A 竹节虫形似竹节是一种拟态,有防御敌害的作用;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是一种保护色;蜥蜴遇到敌害自动断尾,是防御敌害、保护自身的行为。这些都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9.B 在水槽边的石头下和花盆底下找到的鼠妇数量较多,而干燥环境(如干草地等)中的鼠妇数量较少,比较这两种环境,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
10.B 冬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变温动物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
11.D 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当光为变量时,鼠妇会向较暗的环境中运动,因此曲线起点为
1
2
m,并逐渐上升,最终达到m,保持不变。
12.答案 (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水 干旱 生物适应环境
13.解析 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的色彩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蝗虫的生存,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当环境发生改变,生物缺少适应环境的能力时,则会被环境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答案 (1)适应
(2)环境 保护色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3)被吃光 环境的改变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铅、汞等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下列各项中能够表示某食物链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数量关系的图示是(  )
/
2.关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0(  )
A.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
B.如果具有充足的食物,生物就能不断地繁殖下去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3.下列各项能正确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物质循环关系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
/
D.
/
4.在一个由草、野兔、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狼杀绝,在一段时间内野兔的数量变化可用下列哪幅图来表示?(  )
/
5.某淡水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毒素含量如下表所示,则正确的食物链是(  )
生物种类




毒素相对含量
0.03
0.12
1.26
26.7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丙→甲→乙→丁
D.乙→甲→丙→丁
6.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  )
A.相互制约  
B.多种多样
C.不断进化  
D.谁也离不开谁
7.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是生产者
B.丙不是消费者
C.丁是分解者
D.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只有1条食物链
8.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最复杂的一条食物链包括     个环节。昆虫与鼠的关系是         。?
(2)青蛙数量减少,一般不会引起蛇数量发生很大变化,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对于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来说,上述能力较大的是       生态系统。?
9.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是该生态系统的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        。?
(2)图一的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组成。?
(3)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表示“草→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         。?
(4)图一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图一食物网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5)若图一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草的数量会            ,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探究创新/
★10.初夏的黄河口,景色迷人。风吹芦苇,绿波荡漾,水草依依,随风摇曳;欢快的鱼儿在水草间自由嬉戏,清脆的鸟鸣从苇丛中阵阵传出;野兔贪婪地享受着美味,不时晃动着警觉的耳朵。当鹰在天空出现的瞬间,水鸟、野兔迅速地躲藏起来,顷刻间,这里变得十分静谧。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情景是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一幕,作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除了上述场景中的生物,还应包括                。?
(2)请根据上述场景中的描述,用文字和箭头绘制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注:水鸟为杂食性动物)。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4)湿地生态系统中,鹰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兔的数量,原因是??? 。?
(5)野兔的体色一般为灰黄色,有利于逃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够        。?

知能演练·提升
1.B
2.B 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因此A、D两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一限度,则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C项正确。生物的生存除了食物外,还需要空间等,故B项错误。
3.D
4.C 如果将狼杀绝,野兔由于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数量急剧增多,大量的野兔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结果野兔会因食物的缺乏而数量减少。
5.A 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的,因此,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按照表中各种生物体内毒素含量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食物链。
6.A
7.B 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甲、乙、丙构成1条食物链。
8.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1)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构成了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端是生产者。图中有两条食物链:①植物→昆虫→青蛙→蛇;②植物→鼠→蛇,其中第一条较复杂,有4个环节;昆虫和鼠都以植物为食,是竞争关系。(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答案 (1)4 竞争
(2)自动调节 森林
9.解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题中图一所示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3)在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有机物总量最多的生物应是草。(4)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题中猫头鹰处于最高营养级,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5)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兔、鼠的数量会大量增多,草的数量会大量减少。
答案 (1)分解者
(2)4
(3)草
(4)猫头鹰
(5)大量减少
10.解析 (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水等,因此,组成成分中需要添加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食物链反映的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食物网。(3)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属于生产者;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4)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经过的营养级越多,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消耗越多,鹰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因而鹰的数量远远低于野兔的数量。(5)野兔的体色一般为灰黄色,与环境相似,有利于保护自己逃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答案 (1)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答出分解者即可)
(2)如下图。
/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经过的营养级越多,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消耗越多。鹰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因而鹰的数量远远低于野兔的数量
(5)适应环境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是独立的
B.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是脆弱的
D.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较简单
2.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3.“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森林对环境具有的作用是(  )
A.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
B.过滤尘土和净化空气
C.降低噪音和调节气候
D.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
4.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B.生物圈的厚度大约是20千米
C.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组成
D.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5.下列各项中属于描述各生态系统中生物间联系的是(  )
A.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会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
B.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
C.河流流动时灌溉沿途农田
D.空气流动过程中会经过所有的生态系统
6.人们有时会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开垦草原和毁林造田,其共同特点是(  )
A.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更加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C.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得以维持
D.丰富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7.如果有一天太阳毁灭了,那么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有哪些?(  )
A.只有人类
B.只有人类和其他动物
C.只有人类和绿色植物
D.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8.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下列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的是(  )
A.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B.沼泽是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C.湿地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D.湿地是在多水和过湿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探究创新/
★9.“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郭沫若《女神》,1927)这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让人感动,更启迪我们对人和地球关系的思考。请你仔细阅读理解上面的诗句,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诗中的“你”是指        。?
(2)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不良行为,不经意间就可能会对诗中的“你”造成危害。请试举两例发生在你身边的这种不良行为:?           。?
(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某些乡村大面积兴建基础设施,导致绿化面积大大减少。请你针对上述情况,从生物学角度考虑,列举两条保护措施。
① ;?
② 。?
(4)请你设计一条永久性的环保宣传标语:? 。?

知能演练·提升
1.A 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需要依靠农田生态系统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蔬菜和粮食等,城市中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也要排放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因此不是独立的。
2.C 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很容易被破坏。
3.D 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说明了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4.C 生物圈既包括了生物生存的环境,又包括了生物圈里面所有的生物。
5.A 6.A
7.D 植物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果有一天太阳毁灭了,则地球上的生物会失去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将会无法生存。
8.C
9.答案 (1)生物圈
(2)乱扔纸屑果皮,乱吐口香糖、泡泡糖,乱扔废旧电池等(只要列举两例即可)
(3)①植树造林 ②退耕还林(只要列举两条合理保护措施即可)
(4)善待地球、保护环境或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等(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