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水制放大镜第九课水制放大镜实验器材:水、保鲜膜、大碗1个、彩色珠子
实验步骤:
1. 把彩色珠子放入碗中。
2. 用保鲜膜封住碗口。
3. 用手轻轻把碗口上面的保鲜膜向下按下去一些,使保鲜膜成倒锥形。
4. 将水倒在保鲜膜上,透过水看碗中的物体,观察彩色珠子有什么不同。做一做思考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如何?你觉得谁的实验做得最成功?
你觉得要成功做好这个实验,前期要做好哪些准备?
亲自做了这个实验后,你认为哪一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哪一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在亲自做了这个实验后,你学到了什么?2 实验已经完成了,怎么用水制作放大镜,你已经清楚了吗?请认真回忆一下本次实验的过程,把经过详细、具体地写下来,写一篇作文。 我来描述实验:1. 这个实验的器材,简简单单,就是一杯水,一些保鲜膜,一个大碗,一些彩色的珠子。你准备好了吗?
2. 压膜可不简单,压得太紧,一不小心会弄破它;要是压得松了,又会撑不住水,会掉下去。
3. 咦,那些彩色的珠子有了变化!你们看,它们变大了!一个个圆滚滚的,红的更红,绿的更绿,黄的更黄了。怎么样?你也来描述一下吧。 我来刻画人物:1. 张欣小心翼翼地撕着保鲜膜,生怕一不小心给撕坏了。她那专心致志的样子,就好像在绣花。
2. 小虎这是在干什么呀?这么用力地往下按,你当保鲜膜是铁板呀?你得轻点才行。
3. 小慧的眼睛一眨不眨,盯着那碗里面看,顷刻间,她的脸上绽开笑容,眼睛放光,好像发现了新大陆。相同的实验,不同的人物。你也来刻画一下。学会细致观察 写作文之前,请大家先读读下面的观察妙招,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1. 全面观察与细致观察相结合。我们在观察时,既要观察事物的全局和总貌,又要观察事物有代表性的重点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观察老师操作实验的全过程,又要观察实验当中的重要关节。我们要运用多种感官,从位置、形状、质地、色彩、声音、气味、结构等方面多角度去观察重点部分,力争做到“全”与“细”有机结合。我们来看一个片段:
一会儿,我帮表哥找来了工具和材料,他便动手做了起来。只见表哥把橙子切成两半,然后左手拿起半个橙子,右手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片金属导片,将它一半插进橙子的中心偏右处,一半露在外面;用镊子夹住剩下的一片,插进橙子的中心偏左处,也是一半露在外面。“完成了,我的‘橙子电池’完成了!”表哥轻轻嘘了一口气。(《橙子电池》)
这段话写了表哥制作橙子电池的过程,写得很“细”,是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
2. 观察不忘比较,比出事物特点。这就是说,我们要注意实验前后的变化。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只有比较了,我们才会更清楚地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写作起来就更顺手了。
3. 要把实验观察和人物刻画结合起来。实验是由人来做的,写实验离不开写人。比如人物的心情,就值得描写。在实验的不同阶段,人物的心情是有所不同的。实验开始前的期待和猜想;实验进行之时的种种设想;到结果即将出现的时候,又会有对于实验成功的期盼。随着实验的进展,人物的活动可以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使瞬间的情景“动”起来。
比如下面这个写实验的段落:
上课铃响了,刘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他左手端着一个玻璃杯,里面盛着透明的液体,液体中泡着几块白色的东西。刘老师说这是梨块。然后,他故作神秘地用筷子夹起一块,划着火柴点燃了它。接着刘老师把冒着蓝火苗的梨块送到嘴里,马上闭上嘴,过一会儿,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想:刘老师这是怎么了?难道他不怕烫?这时刘老师故意张开嘴让我们看。咦,梨块没了。老师说:“啊,可好吃了!”我们都不信,一个个摇着头。刘老师说:“不相信吗?我可以让一位同学上来试一试。”我们听了,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冯琳,你来做。”老师笑眯眯地说。我一听,既高兴又害怕。(《一次惊险而有趣的实验》)
这个片段对刘老师的动作刻画下了不少功夫,而刘老师的行动过程,就是实验进行的过程。同学们的惊奇和跃跃欲试的样子,从侧面说明了实验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也诱发了我们的求知欲望。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叙述: 接下来就是盖膜了,我要用保鲜膜封住碗口。我把保鲜膜撕下一块,小心翼翼地,反复了好几次,我才把碗口封住了。接下来不是需要压一个锥形出来吗?我轻轻往下一按,可惜的是,保鲜膜整个儿都掉进了碗里。 我们一起看看修改后的片段: 接下来就是盖膜了,我要用保鲜膜封住碗口。我把保鲜膜拿在手里,薄薄的膜粘在硬纸筒上,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扯下一块。然后是小心翼翼地封碗,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保鲜膜有点沾手,而且又那么薄,稍不小心就把它撕破了。反复了好几次,我才把碗口封住了。接下来不是需要压一个锥形出来吗?我轻轻往下一按,保鲜膜很听话地下去了,可惜不是锥形,而是整个儿都掉进了碗里。看来,做事还是不能太马虎啊! 修改后的片段细致描述了实验中出现的小插曲,做实验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还有对实验过程的感悟,这就使得文段生动多了。小结 你见识过“水制放大镜”吗?今天我就带你去见识见识。(《水制放大镜》)
——用问句直接带入主题,有一种交流的亲切感。 今天,我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水制放大镜。(《有趣的实验》)
——开门见山,简洁清晰。 今天的实验让我明白,世界万物都很奇妙,只要你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水做的放大镜》)
——以感悟结尾,强调发现和思考的价值。 水制放大镜是利用放大镜的原理来做实验的,把水倒在用保鲜膜做的漏斗里,就相当于制作了一个放大镜,透过这个漏斗来看物体,就跟用放大镜来看是一样的。(《水制放大镜》)
——以阐释实验原理来结尾。描写实验的好词描写现象:变幻莫测 纹丝不动 果不其然
描写动作:摩拳擦掌 小心翼翼 举重若轻
描写氛围:鸦雀无声 欢呼雀跃 人声鼎沸描写放珠子:
我很小心地把那些彩色的珠子一颗颗地放进那只花边大碗里,放进去的时候,珠子碰到碗壁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煞是好听。
——“小心地”“一颗颗地”,两个修饰语就充分表现出了放珠子时的认真和谨慎。描写实验的好句描写压膜:
我捧起碗,想把保鲜膜压出一个锥形,可保鲜膜裹得太紧了,我压了两下都没压下去,只好加大力气再次按下去,哈哈,终于成功了!
——短短一句话,写出了压膜的曲折过程,而最后的成功,渲染了快乐开心的心情。描写实验的好句描写感受:
看似简简单单的实验,没想到做起来却这么不容易,每一个步骤,稍不留神,就会出岔子,可真是一点儿也放松不得。
——“看似”“没想到”“稍不”“就会”“可真是”,这些词语的运用,有助于描写出内心细腻的感受。描写实验的好句水制放大镜点评:
1. 详略得宜。在文章中,小作者对先前的实验过程进行详写,对最后一次实验进行略写;对实验结果进行略写,但是对收获结果的心情进行详写;对探寻科学原理的过程进行略写,却对科学原理进行详写。这样一详一略的行文安排,使文章看起来重点突出,结构合理。
2. 描写生动。小作者对实验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还有与之相配的实验时的心理活动,让读者有同步参与实验的感觉。水制放大镜点评:
1. 注重细节描写。小作者对实验的关键步骤进行了细节刻画,让整个实验更加清晰直观。其中,在倒水之前,小作者对因为不放心对保鲜膜又按了按这一细节的描写,将“我”的严谨和紧张刻画得活灵活现。
2. 联系生活。一场科学实验,小作者并没有为大家讲解一段严肃、呆板的科学原理,而是联系生活,列举事例,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蕴藏其中的道理,深入浅出,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