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件(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件(4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14 10: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三、历史巨著《史记》
二、张仲景与华佗
四、道教和佛教
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
帛书
龟甲、兽骨
竹木简
看图思考: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材料书写?
陶器
青铜器
一、造纸术的发明
思考:以上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后来,人们发明了便捷的书写材料是什么?
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后来,人们发明了便捷的书写材料是什么?
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质脆、书写不流畅)
(二)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伦
(?--121年)
东汉人
蔡伦作了哪些改进工作
原料:
树皮
麻头
破布
旧鱼网
如何将这些原料变成纸?
造纸工序
①把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进行漂洗、浸泡
②用草木灰除去原料中的油脂、色素
③把原料捣碎、煮烂
④把原料捣成细纤维,并放入水池搅成纸浆
⑥码放成纸。
⑤用模具捞取纸浆,并晒干使之成型
记载文字的东汉纸
有学者曾估算过《史记》的重量。如果每枚简可写38个字,《史记》共130篇,52.65万字,就要用简13855枚,重量达43.7-48.1千克。如果用新鲜的的竹简,会重达58.33千克,体积则是现在纸本的225倍。
(1)原料易找,造价低廉,容易推广普及。
(2)纸面平整光滑,便于书写成文,质量提高。
(3)纸质轻薄,便于装订、携带和保存,有利
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纸的优点:
放眼世界:
在造纸术传播前,世界人民在什么材料上书写?
传播路线
公元4世纪(朝鲜)
公元7世纪(日本)
公元8世纪
(阿拉伯国家)
公元12世纪(非洲)
公元12世纪(欧洲)
公元19世纪
(大洋洲)
公元16世纪(美洲)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蔡伦衣冠冢
  位于湖南耒[lěi]阳县东南,相传为蔡伦故居。冢坐北向南,冢前牌坊额题“蔡伦之墓”四字,为郭沫若手书。冢南30米处有“蔡伦祠”。
蔡伦祠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1、张仲景
生活时代:
职业:
成就及地位:
东汉末年
太守、医学家
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
二、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流行。张仲景家族200多人中,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死于流行疾病的竟占三分之一,其中因患伤寒而病死的又占十分之七。于是他发奋学医,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在晚年时写成《伤寒杂病论》共16卷。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系统地总结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阐述了各种情况下的治疗原则和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疗专著,收方剂两百多副,其中许多至今还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等。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1、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2、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实践出真知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感冒症状:
处方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阴虚感冒
辨证论治

张仲景与饺子
成就及地位:
擅长技术:
生活时期:
东汉末年
针灸,汤药,
外科手术
制成“麻沸散”编制“五禽戏”
“神医”
2、华佗
二、张仲景和华佗
A、发明“麻沸散”。
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
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
2、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鹿形
虎形
猿形
飞鸟形
熊形
猜一猜这些动作分别模仿什么动物?
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
内容:
作者:
西汉 司马迁
地位: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书的典范,文学的杰作。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三、历史巨著《史记》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
《史记》书影
明初抄本《史记》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后专心致志写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司马迁采访史迹(想象画)
司马迁
字子长
前145~前90
西汉夏阳县(今韩城)龙门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动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汉武帝,被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为其辩护,终激怒汉武帝,遭受腐刑。
三年后,获赦。司马迁发愤著书,约于55岁写成《史记》。
想一想:
司马迁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夏桀、商纣、秦始皇的残暴行径;颂扬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作用;还大胆抨击当代最高统治者的丑恶行为,“不虚美,不隐恶”,如揭露了汉武帝晚年搜刮人民的情况,抨击他迷信、梦想会仙人的荒唐事。
正直不屈、
百折不挠
秉笔直书、
不畏权贵
见贤思齐
陕西韩城司马迁故乡的太史祠
教义:
创立背景:
1、道教的兴起
东汉末年 ,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尊奉黄帝和老子及神仙方术
四、道教和佛教
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早期代表:
动脑筋:
道教为什么要尊奉黄帝和老子?
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吸引民众的加入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道教就是道家。这种说法正确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家是春秋末期由老子创立的思想学派;道教在两汉时期逐渐形成的宗教
前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张骞通西域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传入:
起源:
2、佛教的兴起
基本教义:
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
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四、道教和佛教
影响: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西汉
思考: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兴起?
你能从常见的文学影视作品、日常用语、建筑雕塑等方面找出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吗?
动脑筋
道教与中华科技
火药的发明
佛教、道教与中华文学
《西游记》
《东游记》
佛教与中华艺术
千手观音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高71米的乐山大佛
佛教四大名山
峨眉金顶
九华山
普陀山
五台山
1.西汉用麻造纸,最早发明了造纸术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造纸术发明和改进的意义
造纸术的
发明和改进
1.《史记》的内容、体例
2.《史记》的价值
司马迁和《史记》
1.“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著名民间医生华佗——麻沸散
张仲景和华佗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
1.佛教的产生地点与传入时间
2.道教的产生时间
3.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小结
发明造纸术
蔡伦
改进造纸术
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司马迁
《史记》(纪传体)
佛教传入中原
张陵
张角
太平道教
五斗米道教
领域 时代 人物 成就
造纸 西汉
东汉
医学 东汉

历史学 西汉
宗教 东汉
西汉
1.在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且对文明发展作用最为显著的是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B


2.生活在东汉时期、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郦道元
B
4、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佛法的主要原因是
A、宏扬佛教文化
B、用佛教来减轻自己的罪过
C、借助佛法维护其统治
D、兴趣所致
5、下列哪一种宗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7、《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因为它:
A、内容丰富
B、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
D、开创了编写史书的新体例
学习测评
1.将下列人物和相关称谓连接起来。
蔡 伦
祖冲之
张仲景
郦道元
数学家
医学家
地理学家
发明家
2.西汉以前,人们用哪些材料书写或刻写文字?和这些材料相比,纸有什么优越性?
  答:用于书写和刻写的材料有竹简、木简(牍 dú)、龟甲、兽骨、帛、石头、陶器、青铜器、铁器、纸草、泥版、贝叶和其他树叶、羊皮,等等。
  纸的优点是制作材料易得,成本比帛等便宜,便于书写,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