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4 比《比的应用》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4 比《比的应用》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12-14 08:5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的应用1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
授课时间
?
教学目标
1.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买来300本图书平均分给了六个年级的同学,每个年级的同学可以分到多少本图书?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汇报交流。
2.导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2。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稀释情况。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的是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
(3)所求问题: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1:4”表示的意思。
提问①:题目中有一个比“1:4”,同学们知道这个比表示什么意思吗?
提问②:从这个比中可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得出:1:4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从这个比可以知道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每份的体积,再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有:100×1=100(mL)
水有:100×4=400(mL)
方法二:先找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分的总份数:1+4=5
浓缩液有:500×=100(mL)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检验呢?
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①把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量500mL。
100+400=500(mL)
②计算浓缩液体积和水体积的比,看是不是等于1:4。
100:400=1:4
(2)书写答句。
4.小结。
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类似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分配,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出每一份是多少,再求每个部分数是多少;也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转化为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这道题是配合例题的练习,解题思路和例题相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的解法,提醒学生要注意检验。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
这道题也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题目中没有给出比,只给出了兑蜂蜜水所需要的蜂蜜和水的份数,在用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可以将它们转化成份数比“1:9”。
3.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这道题也没有给出每个橡皮艇上救生员人数和游客人数的比,解题时可以根据每个橡皮艇上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得出它们的比是“1:7”。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
?
?
?
?
?
?
?
?
?
?
?
?
?
?
?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汇报交流
?
?
?
?
?
?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汇报交流
?
?
?
?
?
?
?
?
?
?
?
?
?
?
?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小组讨论
?
【教后反思】
?
?
?
?
?
?
课题
比的应用2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
授课时间
?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巩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3.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巩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这一主备教师,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许多知识,大家想想,我们学过的知识有哪些?
(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比的应用。)
比的应用: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比相关的练习。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题。
(1)指名说说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组织练习。
(3)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说化简比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6题。
这道题有三个小题,第(1)小题是比和除法、分数关系的练习;第(2)小题是比的意义的练习;第(3)小题是求比值的练习。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第(3)小题求比值,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单位不统一,要先将单位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后再化简,比值不要写单位名称。
3.出示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4题。
这道题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题目当中没有直接给出按比例分配的比,而是提供了三个班的人数,学生要先根据题目信息得出三个班人数的比46:44:50,再进行按比例分配。
4.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这道题将按比例分配问题和分数问题相结合。进行分配的数量是剩下的菜地,而不是800m,要先用总共的菜地面积减去种西红柿的面积,求出剩下的面积,再按照2:1进行分配。
5.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先根据信息寻找合适的量,写出这些量之间的比,再联系生活实际,用比来表示这些信息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练习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6.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题。
这道题是化简比知识的拓展,和一般化简比知识不同的是,这道题是一个连比,化简时要将这个比中的三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7.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11题。
这两题都是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拓展练习。题目中呈现的都是三个数的连比。由于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有4条,因此要先将120除以4求出长、宽、高各一条的长度,再进行按比例分配。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
?
学生练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
?
?
?
?
?
?
?
?
?
?
?
?
?
学生回答
?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