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帝国结构”对秦的统治产生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强了秦的中央集权
B.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C.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D.为秦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2.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 )
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万里长城
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带了很多圆形方孔半两钱
C.始皇帝巡视地方,统一的车辆威风凛凛,行走在四通八达的驰道之上
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
3.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刑罚苟严
C.解决王国问题 D.尊儒术兴办太学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上述反映了丝绸之路的( )
A.背景 B.内容 C.时间 D.作用
5.《汉书》写到董仲舒的以下观点,由下表我们可推断(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
①董仲舒强调用儒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②董仲舒强调以儒家思想教化人民
③董仲舒只强调儒家思想的作用,反对使用“法度”
④董仲舒也一定程度上强调“法治”,把儒法糅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卫,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见( )
A.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严格限制商贸活动
C.西汉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7.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如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
A.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当时世界
C.手工技艺发达 D.绘画成就卓越
8.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的强大 B.顺应时代潮流
C.秦军英勇奋战 D.远交近攻策略应用
9.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垓下之围
C.建立张楚政权 D.长平之战
10.“壮士不死则已,死既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段话出自陈胜吴广起义
B.该起义在大泽乡建立政权
C.这段话反映了人民的革命精神
D.这场起义最终失败
11.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民族矛盾尖锐
C.秦统治者的暴政
D.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1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郡县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夏朝 D.商朝
13.“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官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
⑤重视商业,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4.西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时期,其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是( )
A.公元前207年 汉高祖 B.公元前207年 汉光武帝
C.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 D.公元前202年 汉光武帝
15.下列关于汉高祖刘邦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于公元202年建立汉朝,定都洛阳
B.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
C.释放因战乱、饥荒为奴婢的人为平民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
16.2010年11月11日到12日,代表全球最重要国家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在韩国首尔聚首,举行第五次首脑峰会。与会各国在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购买力)这一关键问题上分歧依然巨大。实际上,因“汇率”而产生的贸易问题在秦朝初期的中国也出现过,秦朝的统治者解决问题的措施是( )
A.统一各国文字 B.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C.修筑万里长城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7.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按历史纪年方法,这个时间为公元前( )
A.6世纪末期 B.5世纪末期 C.4世纪末期 D.9世纪末期
18.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建立“张楚”政权
③楚汉之争
④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⑤西汉建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①⑤④②③
19.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推行郡县制
C.设刺史制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罚残酷
B.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
C.陈胜、吴广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22.“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这是歌曲《长城长》中的一段歌词。秦朝长城的东、西起点与终点分别是( )
A.辽东﹣﹣嘉峪关 B.辽东﹣﹣临洮
C.山海关﹣﹣临洮 D.山海关﹣﹣嘉峪关
23.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相关的是(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楚汉战争
2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引起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设立的官职是( )
A.郡守 B.丞相 C.刺史 D.太尉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秦王指谁?写出“扫六合”的具体时间?
材料二 如图所示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秦王巩固统治的哪些措施?
材料三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
﹣﹣唐?胡曾
(3)材料三中的“胡”指哪个少数民族?为了抗击这个少数民族,秦王采取了什么措施?
(4)有人说“秦王”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通过学习,你有何看法?请说出理由。
26.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他采取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在地方管理上采取了什么创新举措?
材料二 有一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裤,他去齐国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再做一条同样尺寸的裤子,取货时发现:竞然是短裤!付款时裁缝又拒收他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而要他付刀形币!
(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我总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好的。
﹣﹣《怀念匈奴》
(3)秦始皇为解决匈奴的威胁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7.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以下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1)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统一了中国。请问:他于哪一年统一天下?
材料二: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见图)
(3)从图片一可以看出,汉武帝为了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什么官职?而在图片二中,哪位官员是负责监察百官的?
材料四: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汉书?诸侯王表》
(4)材料中汉武帝为应对西汉王朝初期出现的问题听从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的?
28.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最初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在此基础上开通了一条什么道路?这一道路的起点在哪里?
(5)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6)两汉初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请列举两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帝国结构”对秦的统治产生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强了秦的中央集权
B.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C.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D.为秦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统一后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根据材料“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可知反映的“帝国结构”是指秦朝统一后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加强了秦的中央集权、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D不符合史实。
故选:D。
2.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 )
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万里长城
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带了很多圆形方孔半两钱
C.始皇帝巡视地方,统一的车辆威风凛凛,行走在四通八达的驰道之上
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
【分析】本题以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为切入点,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解答】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各级官员由中央任免,因此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是不可能的。
故选:D。
3.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刑罚苟严
C.解决王国问题 D.尊儒术兴办太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君主的专制统治。
【解答】为了强化思想统一和君主专制统治,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西汉初期采用的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使国家经济逐渐强盛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针对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了其他各家学说。其尊儒和秦朝坑儒的态度截然相反,但根本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强化君主的专制统治。
故选:A。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上述反映了丝绸之路的( )
A.背景 B.内容 C.时间 D.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知道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解答】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和西汉的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而题干中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正是反映了丝绸之路的作用。
故选:D。
5.《汉书》写到董仲舒的以下观点,由下表我们可推断(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
①董仲舒强调用儒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②董仲舒强调以儒家思想教化人民
③董仲舒只强调儒家思想的作用,反对使用“法度”
④董仲舒也一定程度上强调“法治”,把儒法糅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汉书》写到董仲舒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
【解答】分析材料古代可知,体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强调用儒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强调以儒家思想教化人民,董仲舒也一定程度上强调“法治”,把儒法糅合,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6.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卫,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见( )
A.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严格限制商贸活动
C.西汉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需要掌握汉代丝绸之路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张骞出使西域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设置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涉及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D项错误。
故选:C。
7.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如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
A.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当时世界
C.手工技艺发达 D.绘画成就卓越
【分析】本题以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科技成就。
【解答】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研制成全身麻醉的药剂“麻沸散”,实施手术时减轻病人痛苦,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被人们誉为“神医”。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因此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科学技术发达。
故选:A。
8.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的强大 B.顺应时代潮流
C.秦军英勇奋战 D.远交近攻策略应用
【分析】本题结合材料考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由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说明秦王灭掉其他六国,实现统一。主要原因是顺应了当时统一的历史潮流。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兼并战争,人民渴望统一,过上安定的生活。ACD选项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选:B。
9.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垓下之围
C.建立张楚政权 D.长平之战
【分析】本题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切入点,考查项羽的相关知识。
【解答】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和刘邦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ACD三项与项羽无关。
故选:B。
10.“壮士不死则已,死既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段话出自陈胜吴广起义
B.该起义在大泽乡建立政权
C.这段话反映了人民的革命精神
D.这场起义最终失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解答】据“壮士不死则已,死既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出自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1.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民族矛盾尖锐
C.秦统治者的暴政
D.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统治者的暴政。
故选:C。
1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郡县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夏朝 D.商朝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把握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与“郡县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秦朝。
【解答】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的“郡县时代”指的是秦朝时期实行的。秦国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推行郡县制。
故选:B。
13.“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官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
⑤重视商业,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A。
14.西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时期,其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是( )
A.公元前207年 汉高祖 B.公元前207年 汉光武帝
C.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 D.公元前202年 汉光武帝
【分析】本题以“西汉时期”“建立时间与建立者”为切入点,考查西汉的建立。
【解答】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西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时期,其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
故选:C。
15.下列关于汉高祖刘邦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于公元202年建立汉朝,定都洛阳
B.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
C.释放因战乱、饥荒为奴婢的人为平民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
【分析】本题以“汉高祖刘邦”为切入点,考查西汉的建立。
【解答】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选项A于公元202年建立汉朝,定都洛阳,错误,应为定都长安。
故选:A。
16.2010年11月11日到12日,代表全球最重要国家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在韩国首尔聚首,举行第五次首脑峰会。与会各国在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购买力)这一关键问题上分歧依然巨大。实际上,因“汇率”而产生的贸易问题在秦朝初期的中国也出现过,秦朝的统治者解决问题的措施是( )
A.统一各国文字 B.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C.修筑万里长城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把握秦朝把圆形方孔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推行全国。
【解答】据题干“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分裂割据时期,各国货币各异,严重地影响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秦统一后,废除原有各国的货币,把圆形方孔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推行全国。
故选:B。
17.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按历史纪年方法,这个时间为公元前( )
A.6世纪末期 B.5世纪末期 C.4世纪末期 D.9世纪末期
【分析】本题考查了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
【解答】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509年为公元前6世纪末期。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故选:A。
18.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建立“张楚”政权
③楚汉之争
④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⑤西汉建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①⑤④②③
【分析】本题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解答】①大泽乡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②建立“张楚”政权发生在公元前209年;③楚汉之争发生在公元前206到公元前202年;④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发生在公元前206年,⑤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因此①②④③⑤。
故选:B。
19.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推行郡县制
C.设刺史制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分析】本题以史书记载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解答】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颁布“推恩令”。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故选:A。
20.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分析】本题考查水利工程的修建。把握灵渠的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知,它是灵渠。秦始皇在统一东南、岭南地区的时候,为了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故选:A。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罚残酷
B.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
C.陈胜、吴广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史实。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此后秦朝一蹶不振。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选项ACD均表述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2.“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这是歌曲《长城长》中的一段歌词。秦朝长城的东、西起点与终点分别是( )
A.辽东﹣﹣嘉峪关 B.辽东﹣﹣临洮
C.山海关﹣﹣临洮 D.山海关﹣﹣嘉峪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解答】据题干“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故选:B。
23.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相关的是(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楚汉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楚汉战争的相关史实。楚汉战争实质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解答】公元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而此时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趁项羽决战之际,攻取咸阳,灭掉秦朝,之后项羽与刘邦决战与垓下,刘邦军队唱起楚歌,四面楚歌使项羽军队军心涣散,项羽大败,最终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西汉。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战争实质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战争。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相关的是楚汉战争。
故选:D。
2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引起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设立的官职是( )
A.郡守 B.丞相 C.刺史 D.太尉
【分析】本题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依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解答】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引起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设立的官职是刺史。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督朝内的大臣与皇亲国戚。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
故选:C。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秦王指谁?写出“扫六合”的具体时间?
材料二 如图所示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秦王巩固统治的哪些措施?
材料三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
﹣﹣唐?胡曾
(3)材料三中的“胡”指哪个少数民族?为了抗击这个少数民族,秦王采取了什么措施?
(4)有人说“秦王”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通过学习,你有何看法?请说出理由。
【分析】(1)本题以李白的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统一的相关史实。
(2)本题秦王巩固统治的措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本题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焚书坑儒。
(4)本题以有人说“秦王”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此的看法及理由。
【解答】(1)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材料一中秦王指嬴政(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中的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颁行天下,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3)材料三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中“胡”主要指匈奴,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4)有人说“秦王”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这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因为: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凿灵渠。秦始皇实行的这些政策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些方面看,可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他焚书坑儒,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消极作用。他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严酷的刑法,使人民无法生活,所以从这些方面看,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
故答案为: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匈奴;蒙恬北伐匈奴;修筑长城。
(4)这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①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③在全国推行郡县制。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⑤修筑长城。⑥开凿灵渠。秦始皇实行的这些政策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些方面看,可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他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严酷的刑法,使人民无法生活,所以从这些方面看,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给出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6.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他采取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在地方管理上采取了什么创新举措?
材料二 有一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裤,他去齐国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再做一条同样尺寸的裤子,取货时发现:竞然是短裤!付款时裁缝又拒收他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而要他付刀形币!
(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我总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好的。
﹣﹣《怀念匈奴》
(3)秦始皇为解决匈奴的威胁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和秦始皇在地方管理上采取的创新举措。
(2)本题考查秦始皇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3)本题考查秦始皇在军事上的措施和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解答】(1)从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导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混战不休。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来管理国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3)秦始皇为解决匈奴的威胁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故答案为:
(1)分封制;郡县制。
(2)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3)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巩固(封建)统治。
27.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以下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1)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统一了中国。请问:他于哪一年统一天下?
材料二: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见图)
(3)从图片一可以看出,汉武帝为了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什么官职?而在图片二中,哪位官员是负责监察百官的?
材料四: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汉书?诸侯王表》
(4)材料中汉武帝为应对西汉王朝初期出现的问题听从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的?
【分析】本题以四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统一、秦朝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解答】(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赞扬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由“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分封制,主张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3)从图片一可以看出,汉武帝为了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司隶校尉。在图片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4)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是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故答案为: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
(2)分封制;郡县制。
(3)司隶校尉;御史大夫。
(4)主父偃;颁布了“推恩令”。
28.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最初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在此基础上开通了一条什么道路?这一道路的起点在哪里?
(5)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6)两汉初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请列举两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
【分析】本题以丝绸之路和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答】(1)材料两张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张寒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
(2)张寒以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标志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
(4)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5)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是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6)两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文景之治,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光武中兴。
故答案为:
(1)张寒出使西域。
(2)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3)西域都护;标志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
(4)丝绸之路;长安。
(5)颁布推恩令。
(6)文景之治;光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