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为纪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的群像雕塑,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雕塑应安放于( )
A. 秋收起义纪念馆 B. 中共一大会址
C. 南昌起义纪念馆 D.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2.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应该是( )
A. 上海 B. 南昌 C. 庐山 D. 井冈山
3.下图再现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生动场面。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 开始了向农村进军的革命历程
C. 形成了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D. 建立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4.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 )
A. 湖南、湖北 B. 福建、江西 C. 广东、广西 D. 河南、河北
5.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位于( )
A. 广州 B. 长沙 C. 武汉 D. 上海
6.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
7.“长征开始时是被迫的,而且是在极端险恶的情势下进行的,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丢了……”造成“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丢了”的原因是( )
A.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C. 根据地粮食物资供应不足 D. 没有进行土地革命
8.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9.在湖南、湖北战场上被打败的北洋军阀是( )
A. 段祺瑞 B. 吴佩孚 C. 孙传芳 D. 张作霖
10.“红军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当。”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 ②过雪山草地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强渡大渡河
A. ①⑤④②③ B. ①②⑤③④ C. ②①④⑤③ D. ①③④②⑤
11.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
A. 吴佩孚 B. 孙传芳 C. 张作霖 D. 袁世凯
12.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第一支红军是( )
A.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B.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
C.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D.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3.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至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数快速增加的原因是( )
A. 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 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 国共实现合作,大革命迅速发展
14.在一次专题学习中,李军同学将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地位概述为: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如果需要你再补充内容,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是( )
A. 它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 它是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C. 它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15.北伐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这场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导致这次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帝国主义支持军阀
B. 封建军阀南北联合进攻北伐军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共产党和国民党协调不好
1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其中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的标志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国民党一大 D. 中共三大
17.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 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 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
C. 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 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8.穿越时空到近代中国,去和英雄们一起创造历史!假如你穿越到了1927年的井冈山,最有可能见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在( )
A. 秋收起义时 B. 井冈山会师后
C. 红军长征胜利后 D. 卢沟桥事变时
19.1931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是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朱德 D. 陈毅
20.下列标语口号出现在北伐战争时期的是( )
A.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D.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二、非选择题
21.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2)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你认为长征途中,我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事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材料二 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 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1)材料中学校的名称是什么?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为完成革命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一军事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
(4)参观这所学校的遗址有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进一步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这对于激励广大青年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长春讲话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五四运动中的哪一个口号最能体现运动的性质?
(2)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标志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 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长征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和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4)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请你概括它们的共同之处。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百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
材料二: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江泽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革命是指什么革命?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先生”是谁?“先生”在1905年创建了一个革命政党,这个政党的名称叫什么?
(3)这场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4)为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先生”后来创办了一所军校,这所军校叫什么?哪年创办的?
25.材料分析题:
“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请问:
(1)材料中的“军官学校”指的是什么?与旧式学校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请说说该“军官学校”对中国革命的奉献?
(3)他曾经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但后来背叛了革命,建立了反动的南京国民政府。请问他是谁?他背叛革命的标志是?他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选C。
2.【答案】D
【解析】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井冈山孕育了中国革命,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故选D。
3.【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故选C。
4.【答案】A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的直接目标是打倒北洋军阀,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北伐的主要敌人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和从直系分化出来的军阀孙传芳及奉系军阀张作霖。北伐战争开始时,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据此A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几个关键信息“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本题选A。
6.【答案】B
【解析】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答案选B。
7.【答案】A
【解析】1933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所以答案选A。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在北伐战争中,国共两党积极合作,奋勇冲锋,打倒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北伐军队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故选B。
9.【答案】B
【解析】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军10万人把守。所以在湖南、湖北被打败的北洋军阀是吴佩孚,故选B。
10.【答案】A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途径遵义、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由此分析可知①⑤④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11.【答案】D
【解析】回顾所学知识可知,A、B、C三个选项都是北伐战争时统治北方的主要军阀,都是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而选项D袁世凯这时已经死去,不可能是北伐的对象,故答案选D。
12.【答案】D
【解析】“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可知,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第一支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故选D。
13.【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25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数的增加,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答案】A
【解析】从题目中“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可知是南昌起义,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革命军队创建的开始,故选A。
1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国民党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危机。蒋介石是军事实力极速膨胀,他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1927年7月15日,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爆发,武汉国民政府领导人汪精卫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原先采取的“联俄容共”方针逐渐演变为“反共清共”。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 可知,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成立。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期间红军实施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和严明的军纪,因此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题干材料则说明了红军长征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27年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共毅然发动了三大起义,秋收起义后,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分部队进军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史称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本题选B。
19.【答案】B
【解析】
20.【答案】C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北伐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B项属于中国同盟会的纲领的内容;C项出现在北伐战争时期;D项出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故答案为C。
21.【答案】(1)以博古等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3)遵义会议。因为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因此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析】(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主要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指挥错误。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在长征途中,我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事是遵义会议的召开。理由就在于它召开的重要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2.【答案】(1)黄埔军校(或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中国革命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发动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解析】(1)依据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可知“某校”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是黄埔军校门前的对联。结合课本所学,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依据课本所学,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最终失败;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依据第一问可知“革命”指的国民大革命。结合课本所学,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重大成果是: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1926年,国民政府发动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依据第一问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北伐战争的历史。
23.【答案】(1)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 遵义会议;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4) 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一战期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中国外交上的失败,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中,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其中“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材料讲的是五四运动和红军长征,依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五四运动和长征都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24.【答案】(1)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2)孙中山;同盟会。
(3)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5月。
【解析】(1)材料一中的革命是指辛亥革命,它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2)材料二中的“先生”是孙中山,孙中山在1905年创建了一个革命政党,这个政党的名称叫中国同盟会。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为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孙中山后来创办了一所军校,这所军校叫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是1924年5月。
25.【答案】(1)①黄埔军校 ②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2)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①蒋介石 ②标志: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成立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其特点是把军事训练和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根据所学知识,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中的“校长和背叛革命”判断是蒋介石,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建立的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