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首歌谣流传于( )
A. 西周 B. 东汉 C. 西汉 D. 秦朝
2.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A. 国人暴动 B. 陈胜吴广起义
C. 楚汉之争 D. 赤壁之战
3.东汉建立的时间用公元、世纪、年代怎么表达,以下正确的是
A. 公元前1世纪20年代 B. 公元1世纪20年代
C. 公元前1世纪30年代 D. 公元1世纪30年代
4.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往哪里的著名商路( )
A. 西亚和欧洲 B. 日本 C. 朝鲜 D. 东南亚
5.对新疆疆独恐怖事件的宣判再次打击了分裂分子的气焰。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
A. 佛教传入我国中原 B. 开通丝绸之路
C. 设置西域都护 D. 册封达赖喇嘛
6.2014年2月,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的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A. 秦朝 B. 新朝 C. 隋朝 D. 元朝
7.2014年5月21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中国媒体丝路行”采访活动在陕西西安拉开序幕。关于古丝绸之路的表述有误的是( )
A. 有利于中国对世界的统治
B. 有利于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D. 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
8.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城濮之战 D. 马陵之战
9.宗教的影响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你知道我们经常说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因果报应”“下辈子”等与下面何种宗教有关(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10.巨清华同学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为她所收集的资料拟定一个正确主题( )
①“秦王扫六合” ②“伐无道,诛暴秦”
③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④汉通西域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B. 经过汉武帝的统治,西汉国势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 汉武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D. 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局面
12.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A. 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 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13.在位20多年间,大到宫室小到车骑都没有增加,以节俭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14.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文帝、汉景帝 D. 汉景帝
15.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铸造五铢钱
C. 开通灵渠 D.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6.下图是学生设计的某朝代“疆域四至”示意图,这个朝代是(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17.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 汉高祖时候 B. 汉文帝时候
C. 汉景帝时候 D. 汉武帝时候
18.“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A. 陈胜、吴广起义 B. 刘邦、项羽起义
C. 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 东汉黄巾起义
19.近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的感染。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 )
A. 《本草纲目》 B. 《千金方》
C. 《唐本草》 D. 《伤寒杂病论》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商鞅变法时, “不法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中“秦王”指的是谁?“秦王扫六合”之后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统治。
(3)材料三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4)以上三人实行的政治措施产生了什么共同作用?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8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14座古墓葬,其中秦墓葬13座,汉墓1座。这座汉墓是汉景帝时期的。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幅纸质地图(如下图),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纸质薄而软,因墓内积水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出土时呈黄色,现变为浅灰间黄色,表面沾满污点。纸面光滑平整,用细黑线绘制山脉、河流、道路等图形。
(1)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何时?你知道这张纸是在哪里发现的吗?
(2)什么事件后,纸才得到普遍的使用?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原因有哪些?
(3)请完成下面我国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到方框中即可。
A龟甲、兽骨 B竹木简 C青铜器 D纸 E陶器
(4)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这有何重要意义?
2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此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2)你能说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吗?
(3)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谈一谈你的感想。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铜钱,叫“半两钱”。其重量也正好是半两。秦以前的其他货币均被废除。
材料二:“今亡(逃亡)亦死,举大计(发动起义)亦死。等死(一样的死),死国(经营图国,意为推翻秦朝、夺取政权)可乎?”
——摘自《史记·陈涉世家》
(1)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哪三个官职,分别掌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
(2)材料二中所说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4.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道出了农民誓死抗争的心声,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这首东汉末年歌谣的出现,预示着农民革命的大风暴即将到来。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答案】B
【解析】成语“揭竿而起”源自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政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汉建立和公元纪年法的相关内容。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西汉王朝灭亡后,利用农民起义重建了汉朝政权,建都洛阳。一百年为一个世纪,十年为一个年代,年代则根据十位上的数字,是几就是几十年代,公元1年至100年是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25年是公元1世纪20年代。故选B。
4.【答案】A
【解析】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5.【答案】C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天新疆地区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C。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后期,朝廷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3年,王莽被攻进长安的起义军杀死, 王莽政权被推翻,所以王莽政权是个短命的王朝。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A
【解析】“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两个字可以看出这是条商路,主要体现了中国西汉与西域各国是贸易的交流;“之路”体现的是道路的开辟,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基础上,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在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开辟中西方陆上要道。所以此题表述错误的是A。
8.【答案】A
【解析】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刘邦进入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故选A。
9.【答案】A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是佛教术语,“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因果报应”“下辈子”均是佛教的专用术语,故选A。
10.【答案】B
【解析】“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反映的是秦朝的建立与灭亡。“汉朝与匈奴的和战”、“汉通西域”反映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和西汉开拓西域的相关内容。秦朝和西汉都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以上述主题可以拟定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指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是指宋元时期。所以答案选B。
11.【答案】C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熟悉的进行排除。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文帝和景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西汉的经济逐步恢复,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其中机构改革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因此,C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提倡勤俭治国的西汉皇帝是文帝和景帝,A和D项排除;文帝和景帝都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没有增加过宫室、园林和车骑,B项符合题意;汉景帝也以勤俭著称,但与题干例子不符,C项排除;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文景之治是指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注重“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史称“文景之治”。从题文看,文景之治是两个皇帝统治时期,所以A、B、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选C。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选项A统一文字,与秦始皇相关,不符合题意;选项C开通灵渠,与秦始皇相关,不符合题意;选项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与汉高祖刘邦相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疆域,要求学生掌握各个朝代的疆域地点,属于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难度不大。
1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时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逐渐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8.【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黄天当立可知,这是东汉黄巾起义的口号,公元前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D项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都是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农民起义。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9.【答案】D
【解析】东汉末年的张仲景钻研医学,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故选D。
20.【答案】(1)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建立县制。
(2)嬴政。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3)封国(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4)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1)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材料二中的诗句,李白表达了对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的赞美;材料二中“秦王扫六合”之后在政治方面采取了的政治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3)说明封国(诸侯、王国)势力过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以削弱大的诸侯国的实力。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战斗力不断加强,经济得到发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秦王嬴政的政治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封建统治。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以上三人实行的政治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21.【答案】(1)西汉早期,甘肃天水
(2)蔡伦改进造纸术。因为蔡伦所用的原材料容易收集,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如表
(4)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
【解析】(1)我国最早的纸出现的时间、地点,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和观察图片,此问不难回答出来;(2)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虽然属识记层次,而后面纸普遍使用原因的考查则隐含了更高层次的课标要求——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考查的是书写工具的变化,从而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从中领悟纸出现的划时代意义;(4)纸的应用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角变了吗?对,纸依然是纸,是重要的书写工具之一,但是我们更要保护我们的资源与环境,突出历史学科紧跟时代步伐的特征。
22.【答案】(1)“文景之治”时期。
(2)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同;注重以德化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身为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社会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库府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文景之治”。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等等,才出现文景之治的景象。
(3)本题属于开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通过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措施,我们认识到作为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社会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得民心者德天的道理。
点睛:重点掌握关于汉朝初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各自采取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西汉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从中得到那些认识启示等知识。
23.【答案】(1)秦始皇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李斯的焚书坑儒的建议。
(2)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解析】(1)材料一提供了关键信息“嬴政统一”,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李斯的焚书坑儒建议。
(2)材料二提供了关键信息“史记·陈涉世家”、“发动起义”,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秦朝因为实行暴政,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故答案为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4.【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
(2)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解析】(1)根据图片,是中原和西域沟通交往的情况。张骞出使西域。
(2)这一事件指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出使成为中西方进行交往的重要通道,所以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3)张骞出使西域后,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