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汽化与液化(2)》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
【知识梳理】
1.液化:物质由 态变成 态的过程。液化过程要 热。
2.液化的方法:① ;② 。
【知识广场】
火箭发射塔下的导流槽
在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这些白雾是怎样产生的呢?
原来,在火箭发射塔的底部有一个导流槽,槽内装有水。这些水对火箭的发射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火箭发射时,导流槽内的水既可防止火焰上蹿,又可为火箭提供巨大的反推力。其次,由于火箭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震动,而且燃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导流槽内的水既能起到缓冲作用,又能吸收或稀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再者,火箭发射时,其尾部喷出的火焰温度高达3000 ℃,导流槽里的水会被汽化,从而起到吸收热量、降低温度的作用。
【精选例析】
【例1】 夏天,当我们打开冰箱门时,常可以看到“白雾”,这是 ( )
A. 冰箱中的水形成的水蒸气
B. 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C.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D. 冰箱内食物中的水分遇热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首先确定“白雾”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应当是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冰箱中的水蒸气热,应当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例2】 将分别装有热水和冰水的甲、乙两只玻璃杯,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两杯壁都会出现小水珠,其中在内壁出现水珠的是盛________(填“热水”或“冰水”)的玻璃杯。
液体产生水珠,是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杯中的热水冒出热的水蒸气遇到杯壁冷却液化,所以水珠出现在内壁上;空气中的水蒸气较热,在盛冰水的玻璃杯外壁遇冷液化,所以水珠出现在盛冰水的玻璃杯外壁。
【例3】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杯壁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 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 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 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解析】 甲杯中盛有冰水,烧杯壁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外壁。乙烧杯中盛有热水,热水先汽化,水蒸气到达烧杯上部内壁后遇冷液化,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内壁。
【重点归纳】
1.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白气”,其实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滴,因为眼睛是看不见水蒸气的。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打开棒冰纸,棒冰冒出的“白气”;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这些“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2.解释液化现象时,一定是温度高的物体被液化。其描述的标准格式为:某某遇冷(的某某)液化成小水珠(滴)。
3.气体在液化时,温度不变,同时向外界放出热量。
【巩固提升】
1.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冰雕变小了 B. 湿衣服晾干
C. 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D河水结成冰.
2.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到“白雾”,这里的“白雾”是( )
A. 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水滴
C. 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冰晶
D. 冰箱内食物中的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3.下列实例中的液化方法与其他都不同的是( )
A. 煤气罐中的液体
B. 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
C. 烧水时锅盖内侧的水滴
D. 推压活塞,注射器内重新出现液态乙醚
4.天津“狗不理”包子全国闻名,蒸包子的笼一般都有好多层,通常都是最上层的包子先热,对于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上面的包子个头小
B. 水蒸气上升过程中温度变高
C. 水蒸气到达最上面蒸笼后会液化放热
D. 上面的蒸笼保温效果好
5.盛有冰镇饮料的杯子外壁总是湿漉漉的,这是因为( )
A. 杯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附在杯壁
B. 杯子洗后没有擦干的缘故
C. 杯子周围空气液化后附在杯壁上
D. 上杯中的饮料从杯壁渗了出来
6.通常使用的液化石油气由气体变成液体而储存在钢罐里所采用的方法是( )
A. 常温条件下压缩体积
B. 低温条件下压缩体积
C. 常温条件下增大体积
D. 低温条件下增大体积
7.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
A. 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 塑料袋仍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 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 塑料袋仍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8.利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已知它们的沸点分别是-183 ℃、-196 ℃和-78 ℃,当温度下降时,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无法确定
9.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如图所示)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会 (填“升到周围气温以上”或“降到周围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甲壳虫背上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
10.如图所示,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液态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然后向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又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另一种液化的方法是 。
1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两壶水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通过观察可以确定甲、乙两个房间的温度关系是t甲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乙。若乙房间的电炉突然停止加热,乙房间会很快出现比现在多许多的“白气”,其原因是 。
12.人们都说:“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 ℃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为这是因为100 ℃的水蒸气和100 ℃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 ℃的水蒸气变成100 ℃的热水时,还会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应有实验结果): 。
第6节《汽化与液化(2)》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过程要放热。
2.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精选例析】
【例1】答案C
【例2】 热水
【例3】答案D
【巩固提升】
1. (C)
2. (B)
3. (C)
4. (C)
5. (A)
6. (A)
7. (A)
8. (B)
9.降到周围气温以下 液化
10.汽化 压缩体积。降温。
11.小于(。停止加热后周围空气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使大量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解析】 从图中的对比可知甲冒出的“白气”多,而“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温度越低,液化越明显,所以甲的温度低些。停止加热后“白气”多,说明液化更加明显,也就是说停止加热使乙房间温度变低了,促使大量的水蒸气液化。
12.(1)液化
(2)水蒸气液化放热和液化产生的100_℃热水降温放热。
(3)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小柯实验时相同体积、相同温度的冷水,再向保温杯的冷水中倒入100_℃的热水直至总水量与小柯实验时最后的总水量相等,混合均匀后立即测出此时保温杯中水的温度t3。t3低于t2,即可证明小柯观点正确。
【解析】 (1)将水蒸气通入装有冷水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水,所以杯中通入水蒸气后水面会上升。(2)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被杯中的水吸收,且液化产生的100 ℃热水与冷水发生热传递,使杯中冷水的温度升高,所以t2高于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