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四人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了解四位作者评论《雪》的不同角度,把握四位作者评价《雪》的不同观点。
了解四篇评论文字展开思路、论证观点的不同方法,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作用。
了解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认识评论的语言特点。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黄蓓佳,1955年6月27日出生,当代作家,江苏如皋人。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长篇小说 《夜夜狂欢》等。
斯妤,当代女作家。著有散文集、小说集20余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散文集《两种生活》《某年某月》《风妖》,小说集《出售哈欠的女人》《寻访乔里亚》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两度获“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
李允经,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著有《鲁迅的情感世界》等。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又称文学批评,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
文艺评论的直接对象包括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的现象。
文艺评论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对文艺实践和文艺现象的具体评析,揭示评论对象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文艺创作的艺术方法和内在规律,激浊扬清,推陈出新,繁荣文艺创作,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增强健康的艺术情趣。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上,我们根本不愿意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的追随者的精神的火花。
——林贤治
名家对鲁迅的评论
惆 怅 笑靥 缱 绻 契合
率性 效率
一 读一读字音
chóu chàng
yè
qiǎn quǎn
qì
shuài
lǜ
魔法记忆:记少余我法,有些字的几种读音所对应的义项多寡不一我们只记住它极少数、特殊的音义就可以了,如“率”字在表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的意思时读(lǜ),其他情况下读(shuài)。
duō duō ( )逼人 rǒng( )杂
须yú( ) 斑lán( )
矇lóng( )
二 写一写字形
咄咄
冗
臾
斓
眬
三 记一记词义
1.引人入胜:
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等特别吸引人。 例句:今年的黄河文化旅游节活动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2.须臾:
极短的时间。
3.五脏六腑:
指人体内全部器官。
例句: 大热天儿,他汗流浃背,吃了一根雪糕后,他顿感五脏六腑都十分熨帖。
4.率性:
由着性子;任性。
5.笑靥:
笑脸。靥,酒窝。
6.缱绻:
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
7.契合:
符合。
8.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例句:很少会咄咄逼人的范加尔发飙了,而他的抱怨并非没有道理。
9.洗练:
(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
10.冗杂:
繁多杂乱。
11.饱满:
①丰满。②充足。文中取义项②。
饱满、丰满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表示“充实、充足、足够”的意思。“饱满”偏重于“饱”,强调物体厚实,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也常用来形容人的积极的精神面貌;如:玲玲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丰满”偏重于“丰”,充实而美好,常用于形容(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如:她看上去比去年生病时丰满多了。
导思1.这四篇文章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特色?
导思2:四位作家均看不同 的见解,他们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手法
见解主张
导思3.通过谈《雪》这四位作家对《雪》又 有哪些共同的认识?
共同的认识
谈《雪》
关键词:
独到见解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读〈雪〉需要联想》
1.《读〈雪〉需要联想》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文章中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
2.《雪》只有“兴”的前一半,却没有后一半,怎样理解?
【答案】鲁迅只是具体地描写了雪,而雪后面 的,“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尽管“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但并没有把所引发的思想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领悟。所以说“它只有兴的前一半”。而要能理解兴的后一半,那么你必须去展开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3.为什么说“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
【答案】因为离开故乡到处漂泊后,只是在回忆中才会出现故乡的片段。
4. “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是什么意思?
【答案】对故乡的回忆给鲁迅带来了些许温情和慰藉。
5.为什么在“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之后,“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
【答案】对故乡回忆所得到的温情,更增添了同黑暗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6.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想像鲁迅笔下的江南的雪景,是否偏离了评论《雪》的内容?
【答案】本题运用内容是否矛盾(离题)分析法。没有偏离。作者用大量笔墨想像鲁迅笔下的江南的雪景,突出表现江南的雪花“滋润美艳”的特点,以及这种雪景带给人“情意缱绻,醉眼矇眬,春心荡漾”的感受,以此点明是富足、温暖、安逸和春光无限的故乡孕育了鲁迅灵魂中柔软的一面。这是在说明从《雪》中读出鲁迅灵魂的“柔软”的依据,并不离题。
7.“只能这样,别无选择。”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
义?
【答案】“别无选择”,概括了鲁迅在灵魂的两难选择之间的矛盾和痛苦,之后他做出了唯一的选择:把温情掩藏在心底,让坚硬成为自己的盔甲。这也正是本文作者读《雪》的心得,是作者借助《雪》这篇散文诗和鲁迅先生进行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简洁精纯的〈雪〉》
8. “《雪》全文不足八百字,描绘的层次却很丰富。”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不足”说明字数之少,与“层次却很丰富”形成对比,突出了鲁迅的文章语言洗练的特点。
《〈雪〉的独特之处》
9.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样写,“巧妙地抒发作者那种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使作者的感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10.“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这句话中的“隐约”能否改为“明显”?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能否删除(替换)答题法。 不能。鲁迅的《雪》中“朔方的雪”的寓意是含蓄的,对朔方的雪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认真品味,结合鲁迅的性格和《雪》的写作背景才能体会出来,换作“明显”则曲解了文章的原意。所以“隐约”不能改为“明显”。
10.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从“谋篇”的角度分析《雪》一文最主要的艺术技巧:对比和衬托,并指出这一艺术技巧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案】(1)《读〈雪〉需要联想》从内容以及阅读鉴赏方法的角度来评论,《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从内容的角度解读出了鲁迅灵魂柔软和坚硬的双重性,《简洁精纯的 〈雪〉》从语言的角度指出《雪》的简洁精纯,《〈雪〉的独特之处》从《雪》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评论。
(2)同:这四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尽管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们有共同的认识。这共同的认识是:
【难点探究】说说《〈雪〉四人谈》中,四篇评论各从哪些角度对《雪》进行了评论,并说说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异: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情绪,什么样的内心世 界,四位作者的见解又是不尽相同的。王蒙《读〈雪〉需要联想》,认为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也就是说这种内心世界是富有时代特征的。而黄蓓佳的《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一文,认为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柔软和坚硬”的体现,着眼于鲁迅的性格特征。斯妤的《简洁精纯的〈雪〉》尽管谈的只是《雪》的语言特色,但从斯妤的原文《我读鲁
迅先生的〈雪〉》来看,她认为“江南的雪”表达了鲁迅“欢快的情绪”,“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而李允经的《〈雪〉的独特之处》,认为鲁迅抒发了“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阅读方法解密:比较文章异同法。比较文章异同是对比阅读中常考的一类题型。回答此题通常从中心、人物形象、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结构特色等角度分析,答题时应该注意先要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试题特点及要求,找准阅读的比较点。本题应从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进行比较。
通过联想深刻理解作品
《读〈雪〉需要联想》
《雪》四人谈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简洁精纯的〈雪〉》
《〈雪〉的独特之处》
表现鲁迅灵魂的双重性
层次丰富、文字简洁、精纯
用对比、衬托手法来“谋篇”
《读〈雪〉需要联想》:通过比较指出《雪》的主要特点是抓住特征描写雪,在描写中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从而介绍了一种阅读《雪》、鉴赏《雪》的方法: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通过对鲁迅的《雪》中两幅图景的解读,读出了鲁迅灵魂柔软和坚硬的双重性。
《简洁精纯的〈雪〉》:文章抓住《雪》的字数少、描绘层次丰富的特点,指出《雪》的简洁精纯。
《〈雪〉的独特之处》:文章从《雪》的表现手法的角度指出,《雪》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谋篇”。
1.《读〈雪〉需要联想》运用比较,突出特点。
本文在多角度的比较中,突出鲁迅的《雪》这篇散文 诗的写法特点。文章开头先说它既不是赋,也不是比,通过和“风物画”“赋”“寓言”“比”的比较,说明《雪》类似于“兴”,提出自己的观点。
2.《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语言准确优美,耐人寻味。
作者用词准确而富有美感。如:“他的姿态应该是恬静的,嘴角的笑容是温情的,心里的渴念是悠远、惆怅 而又饱满的。”其中“恬静”“温情”“悠远”“惆 怅”“饱满”等词语,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鲁迅在怀念家乡时既柔情又伤感的一面。
3.《简洁精纯的〈雪〉》运用举例论证。
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作者列举了《雪》中的例子来说明。如运用“滋润美艳”“如粉,如沙”和旋风中的雪景三个例子来具体说明《雪》一文简洁精纯的特点。
4.《〈雪〉的独特之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本文的四位作家从不 同的角度看同一篇文章,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在每一次阅读中打开自己的思路,从而收获一个别样的体验。
望雪
唐?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赏析】此诗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创作,全诗通过描绘其在游历江山时所看到的美丽雪景,抒发了人生的感慨。这首诗中,雪、风、霞等交织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使人读起来真有置身冰天雪地之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树独飘花”一句,将雪花比成飘飞的花瓣,不但强过“空中撒盐”,也比“柳絮因风起”更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