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系列
七年级(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要点梳理
要点一:常用仪器介绍
主要用途
注意事项
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还可以进行少量物质的溶解或配制少量溶液,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①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如需加热则不超过1/3;加热时需要试管夹,并使受热均匀,外壁要干燥
②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③手拿试管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住离管口约1/3处
用于夹持试管进行简单的加热实验
夹持试管时,试管夹要由试管底部往上套并夹持离管口约1/3处;手应该拿长柄的一端,同时防止烧损和腐蚀
显微镜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其主要作用是用来放大物像
①取显微镜时,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距离实验台边缘约5厘米;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②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③观察时,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
常见的加热工具
见【要点三】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①使用过程中,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进入胶头内
②滴加液体时,管口不能伸入容器内接触器壁,要把滴管竖直悬空在容器正上方
③使用后,应及时洗涤干净;与滴瓶配套使用的滴管不必清洗
①配制溶液
②可用作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①加热时应垫上石棉网,且外部擦干
②反应液体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量的1/2
③搅拌时玻璃棒不可触及杯壁和杯底
用于量取一定量的液体
①量筒没有零刻度线,最大刻度在上方
②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不能量取温度过高的液体,更不能加热
④不能用作反应容器或用于配制溶液
①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气体间相互反应或固体物质在气体中的燃烧
①瓶口平面磨砂,瓶口内侧不磨砂
②燃烧反应有固体生成时,瓶底加少量的水或铺少量细沙
【要点诠释】
1.常用实验仪器简单分类:
(1)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
(2)不能直接加热、垫上石棉网能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3)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水槽、量筒等(4)存放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5)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体积)
(6)取用仪器:胶头滴管(少量液体)、药匙(粉末或小颗粒)、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
(7)夹持仪器:铁架台(铁圈、铁夹)、试管夹、坩埚钳
(8)过滤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等(9)加热仪器:酒精灯(10)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水槽等
要点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取用的方法:
药品状态
用量
所需仪器
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
液体
少量
胶头滴管
见【要点一】中“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相关内容
较多量
倾倒时,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瓶塞污染瓶中的药品;标签向着手心,避免留在瓶口的液体流下来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
一定量
量筒
量筒竖直放置,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量筒量程应略大于所量取液体的体积
粉末状固体
药匙
试管平放,药匙(或纸槽)伸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试管内壁
块状(颗粒状)固体
镊子
试管平放,用镊子夹取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随试管慢慢竖起而缓缓滑下
防止试管底被砸破
【要点诠释】
取用药品的三原则:
(1)安全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 (3)用剩药品的处理原则: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要点诠释】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所以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3)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或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3.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要点诠释】
(1)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加热前应先预热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加热时容器的底部不要和灯芯接触,以免玻璃仪器受热不均而炸裂。
(2)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倾斜向上与水平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3)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药品平铺试管底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一般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0.1g。 (2)称量前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天平还未平衡,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3)取用砝码的时候,绝对不能用手拿放,应该用镊子,防止砝码沾污腐蚀。 (4)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大的砝码,再加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m左=m游+m砝码)。 (5)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要点诠释】
(1)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2)对于易潮解的、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表面皿、小烧杯)里称量。
5.放大镜的使用:
(1)放大镜的结构:透镜和镜柄(请同学们看教材P12的图)。
(2)放大镜的作用:
①放大物体的影像——放大镜最主要的功能。把放大镜放于物体前适当距离即可从透镜内观看被放大的影像。
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当放大镜距离物体一定范围内,可看到放大、正立的物象。且在该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的距离越远,观察到的物象越大。
②聚焦取火——次要功能,在强光照射下,透镜照射的某个部位温度升高,该部位变回变焦或着火。
【要点诠释】
不可以直接通过放大镜去观察太阳或其他光源,以防止灼伤人眼。
要点三:科学测量
1、长度测量:
人的直觉并不可靠,要得到准确的长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要点诠释:(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①国际单位:米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②单位符号及换算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1km=1000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3mm 1mm=103μm 1μm =1000nm=103nm(2)测量工具: ①刻度尺(最常用); ②精密仪器: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②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③放: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的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 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数、估计数和单位。(4)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长度,需要采用特殊方法。要点诠释:①化曲为直法(棉线法) 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②累积法: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③滚轮法: 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路段的长度等于圈数乘以周长,例如测量池塘的周长,某段道路的长度等。④截取法(化整为零): 被测物体的长度很大时,可先测出其中一小段,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算出物体的总长度。⑤替代法: 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可用与它长度相等的物体来代替。
2、体积测量:
量筒:量筒是用来液体体积的仪器,如图1所示
(1)量筒上的单位一般是ml,1ml=1cm3
(2)量筒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①选:选择量程与分度值适当的量筒;
②放: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
③测:若量筒内的液体内有气泡,可轻轻摇动,让气泡释放出来;
④读: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的中部相平,即要与凸液面(如水银)的顶部或凹液面的底部(如水)相平,如图2乙所示。
测量固体的体积
(1)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相关的数据,再根据体积公式计算出来。
(2)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以用“排液法”间接地测定
①下沉物体(如金属块、小石块等等)的测量方法
先在量筒内倒入适量水,读出其体积V1;
将物体用细线拴住轻轻放入水中,并使水全部淹没固体,读出水和固体的总体积V2;
计算固体的体积V=V2-V1。
②漂浮物体(如石蜡、木块等等)的测量方法:沉坠法或针压法
沉坠法就是将漂浮的被测物体和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用细线拴在一起(物在上重锤在下),先用手提着待测物体上端的细线,将重锤沉入水中(被测物体不能接触到水),读出此时量筒的示数V1;再把被测物体和重锤一起沉入水中,读出此时量筒的示数V2;最后计算固体的体积V=V2-V1。
针压法,和下沉物体的测量方法相似,只不过是设法用细针将被测物体压入到水中使其全部浸没。
3、温度测量:
(1)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2)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看: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③读: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
④记:记录结果必须带单位,用负号表示零下温度。
要点诠释:
1、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
2、玻璃管内有一段极细的弯曲,体温计的水银柱不能自动回落到最低值,体温计使用时不“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玻璃泡大,玻璃管细(最小刻度为:0.1℃,量程为:35℃~42℃)
4、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区别
温度计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人的体温
测量范围
零下几度~~~1000C左右,范围大
350C~~~420C
准确程度
10C
0.10C
构造
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管,下端是玻璃泡
下端玻璃泡比细管容积大得多;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
使用方法
不能离开物体读数,温度降低时,管内液体自动退回玻璃泡。
能离开人体读数,温度降低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要用力甩几下。
要点四:科学探究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在研究中要做到控制变量。
期末复习系列
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考点归纳
考点一:科学实验操作
1.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给液体加热 B.收集CO2并验满 C.闻气体气味 D.滴加液体
2.科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科学素养。下列示意图中,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过滤 B.倾倒液体 C.量取35毫升液体 D.稀释浓硫酸
3.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正确的是( )
考点二:长度测量
4.下列说法中,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9.2℃ B.小明的课桌高约为80dm
C.一个教室内空气体积约为200m3 D.正常人每分钟呼吸75次
5.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去精确测量玻璃窗的宽度,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
A.0.420m B.420mm C.0.04201m D.4.202dm
6.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 . 1 . 8 米= 1 . 8 × 1 000 = 1 800 毫米
B . 1 . 8 米= 1 . 8 米× 1 000 = 1 800 毫米
C . 1 . 8 米= 1 . 8 米× 1 000 毫米= 1 800 毫米
D . 1 . 8 米= 1 . 8×I 000 毫米= 1 800 毫米
7.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μm×10﹣6m B.2.5μm=2.5×10﹣5dm
C.2.5μm=2.5×10﹣5cm D.2.5μm=2.5×10﹣9m
8.如图所示是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下列所记录的测量结果中,正确的是( )
A.7.25cm B.2.25cm C.2.3cm D.2.2cm
9.小明利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10.小明同学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他记录的数据是18.35cm,数据中准确值是 cm,估计值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11.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下图所示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
12.如图所示的四个图中,能正确测出圆柱体截面直径的方法是( )
A B C D
13.木尺受潮后膨胀,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受影响 D .难以确定
14.如下图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若改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该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铜丝铜丝的直径是_______毫米。
16.如上图所示,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8圈,所测得的总长度为_____厘米,铜丝的直径是_____毫米。
17.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丝的直径,可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由图可知,金属丝匝的总长度是____,直径是____。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将偏____;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空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____。
18.张林同学用一把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张林同学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F.……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错误的步骤是__ _,还缺少的步骤F是__ 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 __。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 )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考点三:体积测量
20.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用仰视读得液体体积为34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用俯视读得液体体积为15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大于19mL B.小于19mL C.等于19mL D.无法确定
21.测小石块密度实验时,先往量筒中加一定量的水,平视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读数40mL;放入小石块后,俯视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读数为51mL,则该小石块的体积可能是( )
A.9mL B.11mL C.13mL D.15 mL
22.一只量筒有50毫升水,当里面放入一木块,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度数是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
A.6立方厘米 B.0.6立方分米 C.12立方分米 D.12立方厘米
23.一量筒中原有 50 毫升水,现在往里面放人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 56 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 . 6 cm3 B . 18 cm3 C . 12 cm3 D . 24 cm3
24.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 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V1-V2。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 V2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如图 1)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选填“甲“或“乙“) 由如图 1 中可知,石块的体积是 。
(2)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
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25.有甲、乙、丙三种量杯,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分别是:甲:500毫升,10毫升;乙:100毫升,1毫升;丙:50毫升,1毫升,现要测量体积约为40厘米3的石块体积,选择上述哪一种量杯进行测量好?( )
A、甲 B、乙 C、丙 D、三种都可以
26.做某实验需要量取45ml的水,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
A、100ml的烧杯 B、 10ml的量筒
C、100ml 的烧杯和滴管 D、 50ml的烧杯和滴管
27.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A、B、C、D四幅图中哪些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的.
答:___________(填字母)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石蜡的体积是____________。
28.为了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密度。
(1)如图,小石块质量为52克, 小石块体积为 ;
(2)若实验中测小石块体积时,读小石块浸入前水的体积视线俯视,读小石块浸入后水的体积,视线仰视,则实验结果会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29.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C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 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其中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30.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他判断一下,各选项中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31.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如果操作不当,会使测量值有偏差,这是应该避免的。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用托盘天平测质量时,未将天平调平就直接称量,测量值可能会偏大
B.用体温计测体温前,没有用力甩体温计,测量值可能会偏小
C.用皮尺测长度时,皮尺拉得过紧,测量值会偏大
D.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直径时,若绕线时不紧密,测量值会偏小
考点四:温度测量
32.如图是用常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物体的温度示数,它们分别是:甲: ℃,乙: ℃。
33.请读出甲体温计、乙温度计的读数。甲读数是________℃;乙读数是____________℃。
34.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中所装水银一样多,但直玻璃管的内径不同,经检验都是优等产品,现将它们同时竖直插入一杯热水中,则( )
A. 尽管内径不同,但水银柱升高长度相同,因此示数相同
B. 内径细的水银柱升得较高,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C. 内径细的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当然也较大
D. 内径粗的水银柱升得较低,示数当然也较小
35.有一支温度计刻度不准,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5℃,放在一标准气压下的沸腾的水中的示数为95℃,若放在室内空气中示数是32℃,则室内空气的实际温度是( )
A.27℃ B.30℃ C.32℃ D.37℃
36.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与一刻度尺平行地插入冰水混合物中,过适当时间温度计中水银面与刻度尺上的4毫米刻度线对准,将这冰水混合物加热到沸腾时,水银面与204毫米的刻度线对准,那么当沸水冷却到50℃时,水银面对准的刻度线是( )
A. 96毫米 B. 100毫米 C. 102毫米 D. 104毫米
37.小李同学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但他得到的却是一指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做了个记号A,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作一个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为40厘米,最后他用温度计来待测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位置距A点24厘米,则这杯水的温度( )
A.20℃ B.30℃ C.40℃ D.60℃
38.右图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若气温降低时( )
A.液体收缩,液面上升 B.液体收缩,液面下降
C.气体收缩,液面上升 D.气体收缩,液面下降
39.房间内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中只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是准确的,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插在敞口玻璃瓶中的酒精里,它们的示数都为18℃,那么该房间的实际温度( )
A. 低于18℃ B. 等于18℃ C. 高于18℃ D. 无法确定
40.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中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正确,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用沾有酒精的棉花包裹后放在空气中,它们的示数恰巧都是15℃,那么,该房间里的实际温度( )
A.等于15℃ B.高于15℃ C.低于15℃ D.无法判断
41.小李用两支未甩过的准确的体温计测量同一病人的体温时,两支体温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37.8℃和38.5℃,则病人的体温一定是( )
A.37.8℃ B.38.5℃ C.不超过37.8℃ D.在37.8℃和38.5℃之间
42.体温计的水银面指在37.5 ℃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有消毒),分别量出三位生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7.5 ℃,第二次38.5 ℃,第三次38.5 ℃,以上测量的结果中( )
A. 只有第一次和第二次正确 B. 只有第二次和第三次正确
C. 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正确 D. 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确
43.甲、乙两支温度计,玻璃泡里装等量的水银,甲温度计的玻璃管的内径比乙粗,若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相同,则 的刻度更密一些.用它们测同一液体的温度,则 测得更准确些.
44.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20℃
45.用一支水银温度计测量放在25℃房间里的一盆热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上升经过“28℃”这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 )
A.房间里的温度 B.热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D.无法判断
考点五:单位换算
46.(1)50mL=____cm3; (2)600m3=__ ___mL;
(3)0.55m3=___ ___dm3; (4)880mL=__ ___L。
47.请补上下列各测量中的单位。
(1)某同学的身高为160____;
(2)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17.5__ __;
(3)一瓶娃哈哈纯净水的体积为596__ __;
(4)一枚1角硬币的厚度是2.1__ __;
(5)一间教室的体积为200____。
48.1mL水大约有20滴,则一滴水的体积大约是( )
A.1mL B.0.5mL C.0.005mL D.0.05mL
49.
(1)2m=______cm
15km=__ ____cm=____ ____mm
(2)3.2μm= m
880mm=__________nm
(3)50mm3=________cm3
0.5m3=_________dm3=_________cm3
(4)250L=_________cm3
7×106mL=____m3
考点六:科学探究
50.小军周六在家烧水时,发现在火焰大小相同时,用同一个水壶,将一壶水烧开与将半壶水烧开,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根据此现象,善于探究的小军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你认为最具有探究价值又易于探究的问題是( )
A.为什么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所用的时间多?
B.烧开水所用时间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C.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D.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51.某小组三位同学发现钟摆的摆动似乎是有规律的。于是他们在细绳下面挂一小球制成了单摆,研究在摆动角度θ不大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l为单摆的摆长,m为单摆摆球的质量。为了减小误差,三位同学在实验中每次测量单摆摆动30次(30T)的时间。丙同学在甲、乙同学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实验,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可知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动角度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 (填“有关”或“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可知乙同学研究的是: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 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 。
(3)本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52.在“探究影响摆球摆动周期的因素”实验中,用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长度不同的摆线、改变摆动的幅度,做了甲、乙、丙、丁4次实验,图(a)所示,并在表(b)中记录了实验数据。(已知摆长L1>L2,摆球质量m1<m2,摆角θ>α)
(1)分析比较甲和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和 相同时,摆动周期与摆球质量 (选填“有关”或“无关”)。
(2)分析比较 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 。
(3)分析比较丙和丁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53.如图,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到水平拋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采用的探究方法为: ;
(2)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当抛出点离地的高度和水平抛出的速度一定时,钢球质量与落地时间 (选填“有关”、“无关”);
(3)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当钢球质量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一定时,水平抛出速度与落地时间 (选填“有关”、“无关”);
54.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这一问题时有如下的实验设计:在一段劈 开的竹筒(长 15 厘米) 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两只 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液体之间;然后观察蚂蚁的行为。
(1)此实验的假设是 。
(2)若观察到 现象,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3)针对针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甲同学的改进方案是增加蚂蚁的数量,而乙同学的改
进方案是重复实验。两种改进方案中, 同学的方案比较合理。
期末复习系列
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考点归纳
考点一:科学实验操作
1.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B )
A.给液体加热 B.收集CO2并验满 C.闻气体气味 D.滴加液体
2.科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科学素养。下列示意图中,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B )
A.过滤 B.倾倒液体 C.量取35毫升液体 D.稀释浓硫酸
3.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正确的是( C )
考点二:长度测量
4.下列说法中,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C )
A.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9.2℃ B.小明的课桌高约为80dm
C.一个教室内空气体积约为200m3 D.正常人每分钟呼吸75次
5.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去精确测量玻璃窗的宽度,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D )
A.0.420m B.420mm C.0.04201m D.4.202dm
6.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D )
A . 1 . 8 米= 1 . 8 × 1 000 = 1 800 毫米
B . 1 . 8 米= 1 . 8 米× 1 000 = 1 800 毫米
C . 1 . 8 米= 1 . 8 米× 1 000 毫米= 1 800 毫米
D . 1 . 8 米= 1 . 8×I 000 毫米= 1 800 毫米
7.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 )
A.2.5μm=2.5μm×10﹣6m B.2.5μm=2.5×10﹣5dm
C.2.5μm=2.5×10﹣5cm D.2.5μm=2.5×10﹣9m
8.如图所示是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下列所记录的测量结果中,正确的是( B )
A.7.25cm B.2.25cm C.2.3cm D.2.2cm
9.小明利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10.小明同学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他记录的数据是18.35cm,数据中准确值是 cm,估计值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答案为:18.3;0.05;0.1。
11.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下图所示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C )
12.如图所示的四个图中,能正确测出圆柱体截面直径的方法是(C )
A B C D
13.木尺受潮后膨胀,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会( B )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受影响 D .难以确定
14.如下图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2.80cm_______;若改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该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是_____________2.8cm_______________。
15.如图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铜丝铜丝的直径是___1.0_____毫米。
16.如上图所示,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8圈,所测得的总长度为___1.80____厘米,铜丝的直径是__1.0____毫米。
17.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丝的直径,可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由图可知,金属丝匝的总长度是____,直径是____。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将偏____;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空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____。
答案: 4.50cm;0.13cm;大;大.
18.张林同学用一把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张林同学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刻度尺放斜了
(2)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被磨损了,课本的左端应对准一个整刻度
(3)刻度线没有贴近被测物体
(4)视线没有和尺面垂直
19.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F.……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A__,错误的步骤是__C__,还缺少的步骤F是__用线圈总长度L1除以圈数n,即得直径d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DEBF__。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 ABC )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考点三:体积测量
20.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用仰视读得液体体积为34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用俯视读得液体体积为15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A )
A.大于19mL B.小于19mL C.等于19mL D.无法确定
21.测小石块密度实验时,先往量筒中加一定量的水,平视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读数40mL;放入小石块后,俯视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读数为51mL,则该小石块的体积可能是( A )
A.9mL B.11mL C.13mL D.15 mL
22.一只量筒有50毫升水,当里面放入一木块,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度数是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D )
A.6立方厘米 B.0.6立方分米 C.12立方分米 D.12立方厘米
23.一量筒中原有 50 毫升水,现在往里面放人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 56 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D )
A . 6 cm3 B . 18 cm3 C . 12 cm3 D . 24 cm3
24.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 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V1-V2。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 V2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如图 1)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乙 。(选填“甲“或“乙“) 由如图 1 中可知,石块的体积是 20ml。
(2)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
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 B C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25.有甲、乙、丙三种量杯,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分别是:甲:500毫升,10毫升;乙:100毫升,1毫升;丙:50毫升,1毫升,现要测量体积约为40厘米3的石块体积,选择上述哪一种量杯进行测量好?( C )
A、甲 B、乙 C、丙 D、三种都可以
26.做某实验需要量取45ml的水,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D )
A、100ml的烧杯 B、 10ml的量筒
C、100ml 的烧杯和滴管 D、 50ml的烧杯和滴管
27.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A、B、C、D四幅图中哪些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的.
答:___AC________(填字母)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石蜡的体积是____5cm3________。
28.为了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密度。
(1)如图,小石块质量为52克, 小石块体积为 20ml ;
(2)若实验中测小石块体积时,读小石块浸入前水的体积视线俯视,读小石块浸入后水的体积,视线仰视,则实验结果会 偏大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29.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D )
A 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C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 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其中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30.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他判断一下,各选项中一致的是( B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31.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如果操作不当,会使测量值有偏差,这是应该避免的。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 )
A.用托盘天平测质量时,未将天平调平就直接称量,测量值可能会偏大
B.用体温计测体温前,没有用力甩体温计,测量值可能会偏小
C.用皮尺测长度时,皮尺拉得过紧,测量值会偏大
D.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直径时,若绕线时不紧密,测量值会偏小
考点四:温度测量
32.如图是用常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物体的温度示数,它们分别是:甲: -22 ℃,乙: 36.8 ℃。
33.请读出甲体温计、乙温度计的读数。甲读数是___37.5_____℃;乙读数是______75.0______℃。
34.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中所装水银一样多,但直玻璃管的内径不同,经检验都是优等产品,现将它们同时竖直插入一杯热水中,则( B )
A. 尽管内径不同,但水银柱升高长度相同,因此示数相同
B. 内径细的水银柱升得较高,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C. 内径细的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当然也较大
D. 内径粗的水银柱升得较低,示数当然也较小
35.有一支温度计刻度不准,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5℃,放在一标准气压下的沸腾的水中的示数为95℃,若放在室内空气中示数是32℃,则室内空气的实际温度是( B )
A.27℃ B.30℃ C.32℃ D.37℃
36.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与一刻度尺平行地插入冰水混合物中,过适当时间温度计中水银面与刻度尺上的4毫米刻度线对准,将这冰水混合物加热到沸腾时,水银面与204毫米的刻度线对准,那么当沸水冷却到50℃时,水银面对准的刻度线是( D )
A. 96毫米 B. 100毫米 C. 102毫米 D. 104毫米
37.小李同学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但他得到的却是一指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做了个记号A,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作一个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为40厘米,最后他用温度计来待测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位置距A点24厘米,则这杯水的温度 ( D )
A.20℃ B.30℃ C.40℃ D.60℃
38.右图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若气温降低时( D )
A.液体收缩,液面上升 B.液体收缩,液面下降
C.气体收缩,液面上升 D.气体收缩,液面下降
39.房间内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中只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是准确的,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插在敞口玻璃瓶中的酒精里,它们的示数都为18℃,那么该房间的实际温度( C. )
A. 低于18℃ B. 等于18℃ C. 高于18℃ D. 无法确定
40.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中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正确,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用沾有酒精的棉花包裹后放在空气中,它们的示数恰巧都是15℃,那么,该房间里的实际温度( A )
A.等于15℃ B.高于15℃ C.低于15℃ D.无法判断
41.小李用两支未甩过的准确的体温计测量同一病人的体温时,两支体温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37.8℃和38.5℃,则病人的体温一定是(C )
A.37.8℃ B.38.5℃ C.不超过37.8℃ D.在37.8℃和38.5℃之间
42.体温计的水银面指在37.5 ℃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有消毒),分别量出三位生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7.5 ℃,第二次38.5 ℃,第三次38.5 ℃,以上测量的结果中(D )
A. 只有第一次和第二次正确 B. 只有第二次和第三次正确
C. 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正确 D. 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确
43.甲、乙两支温度计,玻璃泡里装等量的水银,甲温度计的玻璃管的内径比乙粗,若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相同,则 甲 的刻度更密一些.用它们测同一液体的温度,则 乙 测得更准确些.
44.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20℃
45.用一支水银温度计测量放在25℃房间里的一盆热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上升经过“28℃”这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 C )
A.房间里的温度 B.热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D.无法判断
考点五:单位换算
46.(1)50mL=__50__cm3; (2)600m3=___600000000___mL;
(3)0.55m3=___550___dm3; (4)880mL=___0.88___L。
47.请补上下列各测量中的单位。
(1)某同学的身高为160__cm__;
(2)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17.5__cm__;
(3)一瓶娃哈哈纯净水的体积为596__ml__;
(4)一枚1角硬币的厚度是2.1__mm__;
(5)一间教室的体积为200__m3__。
48.1mL水大约有20滴,则一滴水的体积大约是( D )
A.1mL B.0.5mL C.0.005mL D.0.05mL
49.
(1)2m=___200___cm
15km=___1500000____cm=____15000000_____mm
(2)3.2μm=3.2×10-6m
880mm=_____0.00088_____nm
(3)50mm3=____0.05____cm3
0.5m3=_____0.0005____dm3=____0.0000005_____cm3
(4)250L=_____250000____cm3
7×106mL=__7__m3
考点六:科学探究
50.小军周六在家烧水时,发现在火焰大小相同时,用同一个水壶,将一壶水烧开与将半壶水烧开,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根据此现象,善于探究的小军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你认为最具有探究价值又易于探究的问題是( C )
A.为什么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所用的时间多?
B.烧开水所用时间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C.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D.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51.某小组三位同学发现钟摆的摆动似乎是有规律的。于是他们在细绳下面挂一小球制成了单摆,研究在摆动角度θ不大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l为单摆的摆长,m为单摆摆球的质量。为了减小误差,三位同学在实验中每次测量单摆摆动30次(30T)的时间。丙同学在甲、乙同学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实验,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可知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动角度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 (填“有关”或“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可知乙同学研究的是: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 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 。
(3)本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答案为:(1)无关; (2)摆角:摆角无关;(3)控制变量法。
52.在“探究影响摆球摆动周期的因素”实验中,用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长度不同的摆线、改变摆动的幅度,做了甲、乙、丙、丁4次实验,图(a)所示,并在表(b)中记录了实验数据。(已知摆长L1>L2,摆球质量m1<m2,摆角θ>α)
(1)分析比较甲和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和 相同时,摆动周期与摆球质量 (选填“有关”或“无关”)。
(2)分析比较 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 。
(3)分析比较丙和丁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答案为:(1)摆长; 摆动的幅度;无关;
(2)甲和丙;摆动周期与摆的幅度无关;
(3)在摆球质量和摆动幅度相同时,摆动周期与摆线长度有关。
53.如图,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到水平拋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采用的探究方法为: ;
(2)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当抛出点离地的高度和水平抛出的速度一定时,钢球质量与落地时间 (选填“有关”、“无关”);
(3)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当钢球质量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一定时,水平抛出速度与落地时间 (选填“有关”、“无关”);
答案为:
控制变量法;(2)1和2; 无关;(3)1和3; 无关。
54.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这一问题时有如下的实验设计:在一段劈 开的竹筒(长 15 厘米) 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两只 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液体之间;然后观察蚂蚁的行为。
(1)此实验的假设是 。
(2)若观察到 现象,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3)针对针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甲同学的改进方案是增加蚂蚁的数量,而乙同学的改
进方案是重复实验。两种改进方案中, 同学的方案比较合理。
答案:(1)蚂蚁喜欢甜食(蚂蚁不喜欢甜食) (2)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 (3)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