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系列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基础知识(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系列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基础知识(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12-14 16:12:32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资料系列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物质的构成
1. _______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微粒,也有一些物质是由 _______和 _______ 构成的。
2.生活中有许多物质都是由 _______ 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 _______ 构成,例如:水是由 _______ 构成的,酒精是由_______ 构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由
_______构成的,氧气是由_______ 构成的,氢气是由 _______ 构成的。
3.分子的特点:
(1)_______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_______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只能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细胞的仪器是 ______________ ;
(3)分子之间存在 _______;
(4)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其次是液体、固体。;
(5)分子在 ______________; (6)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和_______;
(7)分子热运动在宏观上表现为 _______ ;
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到另一处的现象。
______________ 大于 ______________ 大于 ______________。
(8)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_______ ,物质扩散越 _______ ;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越 _______ ,物质扩散越 _______ ;
4.请用分子的特点回答下列例子:
一滴水中大约有15万亿个水分子,说明 ______________
一定体积的水与一定体积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 ______________
一定体积的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 ______________
5. 50毫升的水与50毫升的酒精混合后的体积 _______ ,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注意:(若同种物质混合,如100mL水与100mL混合,则总体积不变。
(芝麻与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它并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隙。】
6.分子总是在不断 _______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_______ ;分子间有 _______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空隙 _______ ;随着压力的增大,分子间的空隙 _______。
7.(1)用分子观点解释: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人们在公园里通常能闻到宜人的花香,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便于运输和使用,通常把石油气加压变成液化石油气贮存在钢瓶里。这一事实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通常情况下,如果分子的间隔相对较大时,物体就呈 _______ ,如果分子的间隔相对较小时,物体就呈 ____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气体”)。
9、小明有一次打开了很久没用过的铅笔盒,看到有一块橡皮和一支绿色的铅笔粘在了一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也有一部分变成了绿色,从微观角度分析一下:橡皮里面变成绿色是 _______ 现象;为什么在天气热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这说明在水中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在冰中的要 _______。
11、如右图所示,小心地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你会看到_______中的墨水扩散快.这个实验表明: ______________。
12、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下列现象:
(1)气体很容有易压缩,固体不容易压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相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蔗糖放入开水中,过一会儿蔗糖就不见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很长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 _______ 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_______ 。物体所含的物质越多,其质量就 _______ 。 判断某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方法:看其含有的物质多少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含有的物质增多其质量增大,如果含有的物质基础减少则其质量减小。)
2.质量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3.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_______ ,单位符号是_______ 。还有一些常用单位:_______。
1吨= _______ 千克, 1千克= _______ 克, 1克= _______ 毫克。
[ 常用的质量单位和中国传统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千克= 1公斤=2斤 ]
4.(1)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有______________ 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而是测力工具)
(2)实验室中常用______________ 来测量质量,其中常用的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
1是 _______ 2是 _______
3是 _______ 4是 _______
5是 _______ 6是 _______
7是 _______ 8是 _______
6.使用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 _______上。
(2)调平:(将 _______。
( _______,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
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3)称量:(砝码和物体的放置要求: _______
左盘物体质量= 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_______,先估测,用镊子由 ______ 加到 _______ ,等砝码加到指针离
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不多时(在中央刻度线左边),应向 _______
______________,直到天平再次平衡。
(4)整理器材:用_______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______________。
注意1:当指针偏转时,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指针_______(左边重),平衡螺母_______调;
(指针_______(右边重),平衡螺母_______调;
注意2:
①如果在测量5克食盐的质量,在称量过程中如何调节天平平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在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时,在称量过程中如何调节天平平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3:
如果物体和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4:
如果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的地方,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已知游码称量前停留在3刻度线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5:
① _______ 用手去触摸天平______________
②砝码用 _______ 拿取,______________
③不可把 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_ 直接放在天平_______上,可在
两个盘中都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天平游码在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
⑥称量过程中不能移动平衡螺母
注意6:天平有哪些称量方式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1.在指针偏左的情况下称量,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物体和砝码放错盘,测量结果偏大。
3.在游码未归零的情况下称量,测量结果偏大。
4.用磨损或缺了一个块的砝码称量,测量结果偏大。
那么,有哪些情况下,测量结果是偏小的呢???
1.用已经生锈了的砝码称量,测量结果偏小。
2.在指针偏右的情况下称量,测量结果偏小。
总结:天平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偏大偏小
偏大:1、测量前,指针偏右
称量时,指针偏右
在砝码磨损或缺了一角的情况下称量
放错盘
测量前,游码未归零
偏小:1、测量前,指针偏右
称量时,指针偏左
用生锈的砝码称量
物质的密度
一、密度的概念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ρ与m、V无关),可变形为 和
对公式的理解
①同种物质ρ一定,m与V成正比。即:当ρ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②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或密度越小,体积越大)。
③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密度越大,质量也越大)。
密度的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 ______________,常用单位是 ______________,
关系为:1.0 g/cm3=1.0×103 kg/m3 或 1.0 kg/m3 =1.0×10-3 g/cm3。
水的密度= l.0×103 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
它所表示的意义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千克 。】
4、单位换算
1吨(t)=103千克(kg);   1千克=103克 ; 1克=103毫克
1立方米(m3)=103立方分米(dm3)【升(L)】;
1立方分米(dm3)【升(L)】=103立方厘米(cm3)【毫升(ml)】
5.(对于_______,密度有一定的数值,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______________。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只要温度(及压强等)不变,其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②气体的密度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如一钢瓶氧气(内全为气态)用去一半,则剩余氧气的密度为原来的一半。(因为当钢瓶中的氧气被用去一半时,其体积不变)
对于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不同物质间密度大小的比较方法有两种:即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常见物质的密度表
1.密度表中,除水蒸气外,其他气体都是在0℃、1标准大气压下所测定的数值。
2.从表中可以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一般地说,气体比固体、液体小1000倍左右。
三、密度知识的应用
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可以: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1、求物质的质量:m=ρv 2、求物质的体积:v=m/ρ
3、鉴别物质:根据ρ=m/v计算结果,查密度表
4.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具体方法有三种:先假定物体是实心的,通过计算。
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 V物-V实 。用计算方法解决上述实际问题中,注意单位的统一和匹配。
如果m实>m物;则物体是空心的。
如果V实如果ρ实<ρ物;则物体是空心的。
测定密度的实验过程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1)小石块密度的测量。
①调节天平平衡,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
②选择合适量筒,将小石块用细线绑住,往量筒倒人适量水,读出水的
体积V1,然后小心将小石块浸入量筒中的水中(全部浸没),读出此时
水的体积V2;
③计算ρ石= m/(V2-V1)
(2)盐水密度的测量。
①先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将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为V;
③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ρ盐水=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1.热传递规律:热能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直至没有温差。
注:物体间传递的是热能,不是温度。物体吸收了热能,其温度就会上升(;物体放出了热能,其温度就会降低。
热量:一个物体吸收的那部分热能或放出的那部分热能,叫热量。
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1KJ=1000J
3.利用物体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Δt
4.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物质,温度每升高(或下降)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的符号:C,单位:焦/千克·℃。
5.水是自然界中比热最大的物质。所以一般用水作冷却剂。
6.比热越大,升温降温越慢;比热越小,升温降温越快。所以内陆的温差比沿海要大。
第5节 熔化与凝固
1.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 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有熔点)的物体叫做晶体;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________ 。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 _______ 热量。
3.①左图为 _______ 的熔化图象:
AB段表示晶体 _______ 阶段,状态为固态;
BC段表示晶体_______阶段,虽然吸热,但_______,状态为_______,此时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_______ ;
CD段表示晶体_______阶段,状态为液态。B点时为固态,C点是为液态。
②右图为 _______ 的熔化图象,____________________ 。
注意:通常情况下,加热的时间长短代表吸收的热能多少。加热时间越长,代表物质吸收的热能越多。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 _______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一晶体的熔点和 _______。
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 _______ ,_______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 _______(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凝固时温度不断下降) 。
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只吸热不升温(温度保持不变)。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凝固时吸放热不降温(温度保持不变)。
在寒冷的地方,如北极、南极等地的气温通常在-40℃以下,要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中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晶体:冰 、海波(硫代硫酸钠)、明矾 、石膏 、各种金属 等。
非晶体:松香 、玻璃、塑料、橡胶 、蜂蜡 等。
9.如图: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在图像的AB、BC、CD、DE、EF、FG段中。
晶体处于固态的是: _______ 段,
处于液态的是: _______ 段,
处于固液共存的是:_______ 段;
温度升高的是: _______ 段,温度降低的是:_______ 段,
温度不变的是: _______ 段,
吸热的是: _______ 段,放热的是: _______ 段。
10.物质熔化规律可简单归纳为下表:
熔 化 规 律
晶体
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第6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是物质由_______。
液体汽化时要_______,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_______ 和 _______ 。
蒸发是: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
沸腾是: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
蒸发是在_______进行的,沸腾是在_______同时进行的。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不同点: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部位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蒸发
缓慢
任何温度
表面
吸热,液体和环境温度下降
液体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
沸腾
剧烈
沸点
表面和内部
吸热,液体温度不变
大气压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从外界吸热 。
影响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___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另外不同种类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
3.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 ,温度上升,但不沸腾;达到沸点时,液体吸收热量 ,温度不变 。这时,若停止加热则沸腾立即停止 。
即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持续吸热。
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升高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可以通过降低液体表面气压来降低液体的沸点。如在水沸腾实验中,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只有98摄氏度的原因是: 液面上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
在沸腾前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 _______ ;
在沸腾时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 _______ 。
沸点低的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特殊的作用:
_______就是利用_______,让其在常温下迅速_______,而暂时失去痛感。
液化是物质从 ______________。气体液化时要 ______________ ,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严重得多。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 _______ 成的小水珠。
10.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_______ 、 _______ 。
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等都是利用了 _______ 的方法使之成为液体而储存起来的。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13.热管的原理是在吸液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冰箱原理:液体汽化吸热和气体液化放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气压缩机将生成的蒸汽抽走,压入冷凝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液化后的冷凝剂再回到蒸发器里;以此循环
第7节 升华和凝华
1.升华是物质从 _______ 直接变成 _______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
2.试试看: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_______ ;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_______ ;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______________ ;
4)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_______ ;
5)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_______ ;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表面结冰花: _______ ;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_______ ;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_______ ;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_______ ;
10)冬季人讲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 _______ 。
3.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包装纸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4.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
云(小液滴和小冰晶)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
液化、凝华

云中的小液滴下落;
云中的小冰晶融化下落
融化
雾(小液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液化
露(小水珠)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液化
霜(固态)
地表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
凝华
雪(固态)
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凝华
总结: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常见的三种形态。
物体在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物态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________
(1)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_______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_______ 。如钢铁生锈(铁锈是三氧化二铁)、无色的氢氧化钠和黄色的氯化铁反应生成约褐色氢氧化铁、食物霉变等。
2.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肯定没有化学变化。
3.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_______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_______ 。
4.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酸碱性、可燃性、腐蚀性、还原性、氧化性
期末复习资料系列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物质的构成
1. 分子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微粒,也有一些物质是由 离子和 原子 构成的。
2.生活中有许多物质都是由 分子 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 分子 构成,例如:水是由 水分子 构成的,酒精是由 酒精分子 构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由
二氧化分子 构成的,氧气是由 氧气分子 构成的,氢气是由 氢气分子 构成的。
3.分子的特点:
(1) 分子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 小 ,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只能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或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的仪器是 普通光学显微镜 ;
(3)分子之间存在 空隙 ;
(4)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其次是液体、固体。;
(5)分子在 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6)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和引力;
(7)分子热运动在宏观上表现为 扩散 ;
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到另一处的现象。
气体扩散速度 大于 液体扩散速度 大于 固体扩散速度。
(8)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剧烈 ,物质扩散越 快 ;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越 缓慢 ,物质扩散越 慢 ;
4.请用分子的特点回答下列例子:
一滴水中大约有15万亿个水分子,说明 分子很小
一定体积的水与一定体积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 分子间存在空隙
一定体积的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 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很大
5. 50毫升的水与50毫升的酒精混合后的体积 小于100ml ,
原因是: 当水和酒精混合时,较小的水分子进入到较大的酒精分子的空隙中去了,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
【注意:(若同种物质混合,如100mL水与100mL混合,则总体积不变。
(芝麻与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它并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隙。】
6.分子总是在不断 做无规则运动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 加快 ;分子间有 空隙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空隙 增大 ;随着压力的增大,分子间的空隙 缩小。
7.(1)用分子观点解释: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人们在公园里通常能闻到宜人的花香,这是因为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
(2)为了便于运输和使用,通常把石油气加压变成液化石油气贮存在钢瓶里。这一事实说明了 分子之间有空隙,且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于液体。
8、通常情况下,如果分子的间隔相对较大时,物体就呈 气体 ,如果分子的间隔相对较小时,物体就呈 固体 。(填“固体”、“液体”、“气体”)。
9、小明有一次打开了很久没用过的铅笔盒,看到有一块橡皮和一支绿色的铅笔粘在了一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也有一部分变成了绿色,从微观角度分析一下:橡皮里面变成绿色是 固体扩散 现象;为什么在天气热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 温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 。
10、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这说明在水中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在冰中的要 小。
11、如右图所示,小心地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你会看到热水杯中的墨水扩散快.这个实验表明: 温度越高 扩散越快。
12、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下列现象:
(1)气体很容有易压缩,固体不容易压缩。
答:气体分子空隙大,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空隙较小,不容易被压缩
(2)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相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
答:固体分子钻入了液体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3)将蔗糖放入开水中,过一会儿蔗糖就不见了。
答: 蔗糖分子分散到了水分子之间.
(4)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很长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
答: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扩散加快
第二节 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 物质 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质量 。物体所含的物质越多,其质量就 大 。 判断某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方法:看其含有的物质多少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含有的物质增多其质量增大,如果含有的物质基础减少则其质量减小。)
2.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 、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 ,单位符号是kg 。还有一些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1吨= 1000 千克, 1千克= 1000 克, 1克= 1000 毫克。
[ 常用的质量单位和中国传统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千克= 1公斤=2斤 ]
4.(1)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案秤 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而是测力工具)
(2)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 来测量质量,其中常用的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
1是 分度盘 2是 指针
3是 托盘 4是 平衡螺母
5是 横梁 6是 横梁标尺
7是 底座 8是 游码
6.使用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 水平桌面上。
(2)调平:(将 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
(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
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3)称量:(砝码和物体的放置要求: 左物右码
左盘物体质量= 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 大 加到 小 ,等砝码加到指针离
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不多时(在中央刻度线左边),应向 右移动
游码(此时不能移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再次平衡。
(4)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
注意1:当指针偏转时,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指针偏左(左边重),平衡螺母向右调;
(指针偏右(右边重),平衡螺母向左调;
注意2:
①如果在测量5克食盐的质量,在称量过程中如何调节天平平衡?
答:先在平衡的天平右盘上放5克砝码,再向左盘中增减食盐使天平重新平衡。
②如果在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时,在称量过程中如何调节天平平衡?
答:先将要测量的小石块放在平衡的天平左盘中,再向右盘中增减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
注意3:
如果物体和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
答: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注意4:
如果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的地方,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已知游码称量前停留在3刻度线的地方
答:左盘物体质量= 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现在指示的质量值 -3
注意5:
① 不能 用手去触摸天平托盘和砝码
②砝码用 镊子 拿取,轻拿轻放
③不可把 潮湿的物品 或 有腐蚀性化学药品 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可在
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等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④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称量范围)。
⑤天平游码在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
⑥称量过程中不能移动平衡螺母
注意6:天平有哪些称量方式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1.在指针偏左的情况下称量,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物体和砝码放错盘,测量结果偏大。
3.在游码未归零的情况下称量,测量结果偏大。
4.用磨损或缺了一个块的砝码称量,测量结果偏大。
那么,有哪些情况下,测量结果是偏小的呢???
1.用已经生锈了的砝码称量,测量结果偏小。
2.在指针偏右的情况下称量,测量结果偏小。
总结:天平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偏大偏小
偏大:1、测量前,指针偏右
称量时,指针偏右
在砝码磨损或缺了一角的情况下称量
放错盘
测量前,游码未归零
偏小:1、测量前,指针偏右
称量时,指针偏左
用生锈的砝码称量
物质的密度
一、密度的概念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ρ与m、V无关),可变形为 和
对公式的理解
①同种物质ρ一定,m与V成正比。即:当ρ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②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或密度越小,体积越大)。
③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密度越大,质量也越大)。
密度的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 千克/立方米,常用单位是 克/立方厘米,
关系为:1.0 g/cm3=1.0×103 kg/m3 或 1.0 kg/m3 =1.0×10-3 g/cm3。
水的密度= l.0×103 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
它所表示的意义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千克 。】
4、单位换算
1吨(t)=103千克(kg);   1千克=103克 ; 1克=103毫克
1立方米(m3)=103立方分米(dm3)【升(L)】;
1立方分米(dm3)【升(L)】=103立方厘米(cm3)【毫升(ml)】
5.(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有一定的数值,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跟该物质的质量 、体积 、 形状 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只要温度(及压强等)不变,其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②气体的密度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如一钢瓶氧气(内全为气态)用去一半,则剩余氧气的密度为原来的一半。(因为当钢瓶中的氧气被用去一半时,其体积不变)
对于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不同物质间密度大小的比较方法有两种:即当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物质密度大;当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物质密度大。
二、常见物质的密度表
1.密度表中,除水蒸气外,其他气体都是在0℃、1标准大气压下所测定的数值。
2.从表中可以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一般地说,气体比固体、液体小1000倍左右。
三、密度知识的应用
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可以: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1、求物质的质量:m=ρv 2、求物质的体积:v=m/ρ
3、鉴别物质:根据ρ=m/v计算结果,查密度表
4.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具体方法有三种:先假定物体是实心的,通过计算。
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 V物-V实 。用计算方法解决上述实际问题中,注意单位的统一和匹配。
如果m实>m物;则物体是空心的。
如果V实如果ρ实<ρ物;则物体是空心的。
测定密度的实验过程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1)小石块密度的测量。
①调节天平平衡,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
②选择合适量筒,将小石块用细线绑住,往量筒倒人适量水,读出水的
体积V1,然后小心将小石块浸入量筒中的水中(全部浸没),读出此时
水的体积V2;
③计算ρ石= m/(V2-V1)
(2)盐水密度的测量。
①先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将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为V;
③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ρ盐水=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1.热传递规律:热能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直至没有温差。
注:物体间传递的是热能,不是温度。物体吸收了热能,其温度就会上升(;物体放出了热能,其温度就会降低。
热量:一个物体吸收的那部分热能或放出的那部分热能,叫热量。
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1KJ=1000J
3.利用物体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Δt
4.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物质,温度每升高(或下降)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的符号:C,单位:焦/千克·℃。
5.水是自然界中比热最大的物质。所以一般用水作冷却剂。
6.比热越大,升温降温越慢;比热越小,升温降温越快。所以内陆的温差比沿海要大。
第5节 熔化与凝固
1.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 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有熔点)的物体叫做晶体;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 有无有熔点 。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 吸收 热量。
3.①左图为 晶体 的熔化图象:
AB段表示晶体 吸热升温 阶段,状态为固态;
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此时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 熔点 ;
CD段表示晶体吸热升温阶段,状态为液态。B点时为固态,C点是为液态。
②右图为 非晶体 的熔化图象,吸收热量且温度不断升高,直至全部变为液态 。
注意:通常情况下,加热的时间长短代表吸收的热能多少。加热时间越长,代表物质吸收的热能越多。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 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一晶体的熔点和 凝固点是相同的。
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 保持不变 ,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 改变(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凝固时温度不断下降) 。
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只吸热不升温(温度保持不变)。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凝固时吸放热不降温(温度保持不变)。
在寒冷的地方,如北极、南极等地的气温通常在-40℃以下,要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中的原因是: 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低,不易凝固 。
8.晶体:冰 、海波(硫代硫酸钠)、明矾 、石膏 、各种金属 等。
非晶体:松香 、玻璃、塑料、橡胶 、蜂蜡 等。
9.如图: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在图像的AB、BC、CD、DE、EF、FG段中。
晶体处于固态的是: AB和FG 段,
处于液态的是: CD和DE 段,
处于固液共存的是:BC和EF 段;
温度升高的是: AB和CD 段,温度降低的是:DE和FG 段,
温度不变的是: BC和EF 段,
吸热的是: AB、BC、CD 段,放热的是: DE、EF、FG 段。
10.物质熔化规律可简单归纳为下表:
熔 化 规 律
晶体
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第6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体汽化时要吸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蒸发 和 沸腾 。
蒸发是: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
沸腾是: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不同点: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部位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蒸发
缓慢
任何温度
表面
吸热,液体和环境温度下降
液体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
沸腾
剧烈
沸点
表面和内部
吸热,液体温度不变
大气压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从外界吸热 。
影响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温度 、 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另外不同种类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
3.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 ,温度上升,但不沸腾;达到沸点时,液体吸收热量 ,温度不变 。这时,若停止加热则沸腾立即停止 。
即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持续吸热。
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升高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可以通过降低液体表面气压来降低液体的沸点。如在水沸腾实验中,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只有98摄氏度的原因是: 液面上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
在沸腾前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 逐渐变小 ;
在沸腾时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 逐渐变大 。
沸点低的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特殊的作用:
冷冻疗法就是利用汽化吸热,让其在常温下迅速降温,而暂时失去痛感。
液化是物质从 气态 变为 液态 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 放出大量的热 ,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严重得多。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 液化 成的小水珠。
10.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温(降低温度) 、 加压(压缩体积) 。
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等都是利用了 常温下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之成为液体而储存起来的。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13.热管的原理是在吸液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冰箱原理:液体汽化吸热和气体液化放热
①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吸收冷冻室里的热量,使冷冻室里的温度降低;
②空气压缩机将生成的蒸汽抽走,压入冷凝器;
③蒸汽在冷凝器里液化放热;
④液化后的冷凝剂再回到蒸发器里;以此循环
第7节 升华和凝华
1.升华是物质从 固态 直接变成 气态 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
2.试试看: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熔化、吸热 ;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液化、放热 ;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汽化(蒸发)、吸热 ;
4)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升华、吸热 ;
5)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凝华、放热 ;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表面结冰花: 凝华、放热 ;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升华、吸热 ;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凝固、放热 ;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液化、放热 ;
10)冬季人讲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 液化、放热 。
3.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包装纸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答: 包装纸上粘着“白花花”的粉: 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
棒冰上就会“冒烟”: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棒冰液化而成 ;
茶杯外壁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冷的杯子)液化而成 。
4.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
云(小液滴和小冰晶)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
液化、凝华

云中的小液滴下落;
云中的小冰晶融化下落
融化
雾(小液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液化
露(小水珠)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液化
霜(固态)
地表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
凝华
雪(固态)
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凝华
总结: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常见的三种形态。
物体在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物态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 有无新物质生成
(1)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化学变化 。如钢铁生锈(铁锈是三氧化二铁)、无色的氢氧化钠和黄色的氯化铁反应生成约褐色氢氧化铁、食物霉变等。
2.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肯定没有化学变化。
3.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化学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物理性质 。
4.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酸碱性、可燃性、腐蚀性、还原性、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