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张PPT。一、建筑是凝冻着的音乐,建筑的形式美不是空洞的,而是最深入地体现出心灵所把握到的对象的本质。建筑用比例、匀衡、节奏,把音乐在空间里形象化。建筑形式中的韵律感,它的形式与和谐同音乐的和谐有共同的规律,能给人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音乐是“流动着的建筑”,音乐虽是在时间里流逝不停地演奏着,但它的内部却具有着极严整的形式,间架和结构,依顺着和声、节奏、旋律的规律,像一座建筑物那样。黑格尔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音乐能够表象宇宙,内具规律和度数,对人类的精神和社会生活有良好的影响。建筑艺术法则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两者在美学信息方面,是息息相通的。建筑的造型能激起人们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而从音乐的形式美里,我们也能体会出某些建筑的因素。作曲家所使用的方法和建筑师所使用的方法相同,能把一些不表达意义的原料(声音)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组合成具有意义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形式(形象)。建筑师把爱人的躯体的美由一个建筑物的数学形象传达出来,设计实践成为一个希腊的小庙宇。这四根石柱由于微妙的数学关系发出音响的清韵,传出少女的幽姿,它的不可模拟的和谐正表达着少女的体态。建筑师把他的梦寐中的爱人永远凝结在这不朽的建筑里,就像印度的夏吉汗为纪念他的美丽的爱妻泰姬建造了那座闻名世界的泰姬陵。这一建筑在月光下展开一个美不可言的幽境,令人仿佛见到夏吉汗的痴爱和那不可再见的美人永远凝结不散,像一首歌。二、课件23张PPT。散文音乐的和谐之美10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我们通过音乐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很多情绪得到释放。 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关于音乐的故事。(重点)感知本文内容,通读、了解。
用自己的话概栝文中作者介绍的两个故事。宗白华(1897—1986),原名宗之櫆,字伯华。江苏常熟人。哲学家、美学家、诗人。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本文节选自《艺境》。《艺境》是中国哲学家宗白华唯一自选的文集,也是他心目中的代表作。该书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精选了宗白华的美学、哲学论文;第二部分则是他唯一的诗集《流云》。对于这两部分,宗白华说诗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通的。一为理论的探究,一为实践之体验。散文美学 散文美学是散文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属文艺美学的范畴。是建立在散文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散文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社会功能是:研究散文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鉴赏散文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什么是诗?诗从哪里来?宗白华先生以《诗》为名给了我们答案:“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寥寥数语,意味深长,在这首小诗里我们不但可以得到一种纯净的陶冶和极有韵味的美的享受,而且能对“什么是诗”的问题拥有自身的感悟。《诗》启示我们,诗从心来,是生动具体的物象与我们人类情感心灵的契合,就是我们主体的情思意绪,在客观物象中的实现与象征的结合。宗白华与《诗》催眠 空旷 韵律
窈窕 风姿绰约
cuīkuàngyùnyǎo tiǎochuò永héng( )
特shū( ) 感rǎn( )恒殊染1.寄寓:
寄托。
2.流逝:
像流水一样消逝。
3.丰姿绰约:
形容女子体态柔美,神采飘逸。丰姿,即风姿,风度姿态。绰约,柔美的样子。
4.窈窕:
(女子)文静而美好。导思1.作者介绍欧洲的两个音乐故事,目的是什么?内容概括关键词:
和谐之美导思2:“我寄寓于它的,它回赐给我”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重点语句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音乐的和谐之美》课文朗读。1.如何理解文章的第一句话?【答案】这句话交代了音乐的魅力——特殊的表现和深厚的感染力使得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它的秘密,以及人们用来寄寓对音乐的领悟和理想的两种方式——神话、传说。2.作者记叙“古代希腊传说着歌者奥尔菲斯的故事”有什么目的?【答案】介绍古希腊传说中歌者奥尔菲斯的故事,照应文章第一段,写出了音乐的深厚的感染力,提出了音乐与建筑的关系。
3.引用歌德的话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解答。引用歌德的话,用人们在罗马彼得大教堂里散步也会有同样的经验这一事实论据,进一步论述了音乐深厚的感染力。4. “当过路的……活着。”赏析这段话。【答案】画线的部分是感情浓厚的抒情句。这小庙忠实地复示了一个少女的窈窕的躯体——它的美妙的比例,它的微妙的数学构造。在建筑师眼里,这躯体的比例却又是流动着的,是活人的生动的节奏、韵律。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答案】照应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故事,突出论点:生活的经历是主体,音乐用旋律、和谐、节奏把它提高、深化、概括,建筑又用比例、匀衡、节奏,把它在空间里形象化。【答案】 “建筑是凝冻着的音乐”,建筑(石柱林)用比例、匀衡、节奏,把音乐在空间里形象化,它的形式与和谐能给人以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的美感。罗马彼得大教堂里石柱林的造型能激起人们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使人们沉浸在美妙的石柱林的乐奏
中。 【难点探究】如何理解“人们在罗马彼得大教堂里散步……会觉得自己是游泳在石柱林的乐奏的享受中”? 古代希腊——歌者——奥尔菲斯
——音乐与建筑的关系
近代法国——诗人——梵乐希
——建筑与音乐的关系音乐的和谐之美生活是主体 本文通过两个音乐故事,阐述了音乐、建筑、生活的三角关系:生活的经历是主体,音乐用旋
律、和谐、节奏把它提高、深化、概括,建筑又用比例、匀衡、节奏,把它在空间里形象化。 借事说理,就是在写作中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记叙、描述、议论,使人们弄懂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借事说理的好处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讲道理,人们容易接受,说理效果较好。写作中运用借事说理应注意:
1.所写的“事情”是一个载体,它必须是能够承载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说,它必须蕴含一定的道理。
2.“事”与“理”要统一,有内在联系,并且相得益彰。“理”因“事”而存在,“事”因“理”而有价值。
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2.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译文】要禁绝郑国音乐,要远离奸佞之徒。因为郑国音乐淫秽,奸佞之徒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