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诸子论“和”课件(共35张PPT)+教材习题课件(共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诸子论“和”课件(共35张PPT)+教材习题课件(共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14 16:28:30

文档简介

课件5张PPT。一、同:自然界的“和”与社会生活中的“和”,都有“和顺、和谐”的意思,“冲气以为和”“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自然界之“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畜之以道则民和”等,这是社会生活之“和”。这其中,音乐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和谐;按照客观规律养育人民,人民就会和睦。
异:自然界的“和”强调“天行有常”,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社会生活中的“和”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无论是孔子的“和而不同”,有子的“和为贵”,还是孟子的“人和”,庄子的“与人和”“与天和”,莫不如此。没有过时。孟子提出的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用两个“不如”突出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即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视“人和”的重要性。只有“人和”才能最终打赢现代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否则,即使占据“天时”“地利”,失去了“人和”,那一切也只不过是空谈。二、1.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2.和美:和睦美满。
3.和谈:和平谈判。
4.和顺:温和顺从。
5.和平:指没有战争的状态。
6.和谐: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
提示:背诵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要抓住每一段中的关键词语来背诵。三、四、(6)“巨人”赞颂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巨著”赞颂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表明了具有伟大人格的人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略。四、课件35张PPT。语录体散文诸子论“和”9 同学们,提到“和”字,你自己有什么理解呢?和谐、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平...... 今天,我们来走进诸子论“和”这篇文章,来看看这些先贤,对于和的理解。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记录了老子的学说。
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子》是荀况的著作,是儒家典籍。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
戴圣,西汉时人,平生以学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书籍。 管仲,字夷吾,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子》旧题管仲撰,记录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孔子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圣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思想家,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本文是从先秦诸子中节选的关于“和”的论述。诸子,指各派学者或其著作。文中诸子从不同角度对“和”做出了阐释,指出“和”在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读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列星随旋 四时代御xuányù日月dì( )照
风雨bó( )施 递博
(一)古今异义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古义:这里指宇宙的本原。
今义:道理,道德。
2.畜之以道则民和
古义:养育。
今义:家畜。三 文言知识积累(二)名句积累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3.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导思1.本文中诸子是从哪些角度论述“和”的思想的?题目作用和谐关键词:
和为贵导思2:如何理解有子所 说的“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句话?文章内容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诸子论“和”》课文朗读。原文: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注释:
道:这里指宇宙的本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说宇宙的本原演化为万物,由少变多。二是指阴气、阳气。三是指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冲:冲突、交融。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都包含阴阳二气,背面是阴,正面是阳,阴阳二气相互激荡,形成均调和谐的状态。
译文: 原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照,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注释:
列星:群星,布列于天空的恒星。
代御:交替处于支配地位。
大化:这里指气候的寒暖发生很大的变化。 四时众多星辰相随旋转,太阳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轮流降临,阴阳交感,气候寒暖变化巨大,风和雨普遍施加于万物,万物各自得到这些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这些滋养而成熟。译文: 原文:乐者,天地之 和也;礼者,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注释:
乐:音乐。
和:和谐。 天地音乐,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和谐;礼仪,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都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译文: 原文:畜之以道则民和 ,养之按照客观规律以德则民合。
畜:养育。
和:和睦协作。注释: 养育人民,人民就和睦;按照道德准则养)育人民,人民就和谐。译文: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释:
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 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往往盲目苟同,而不能够和睦相处。” 译文: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斯为美。”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先王:古代帝王。注释: 有子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古代帝王的治国方道,最值得称赞的就在这里。” 译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译文: 原文: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和者,谓 之天乐。 跟人和谐一致,叫作人世的欢乐;跟自然和谐一致,叫作天然生成的快乐。译文: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句中的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
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1.第①段中的“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分别指什么? 第②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答案】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第②段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反映了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它无所偏袒。顺应这个规律就吉祥,违背它就有灾凶。2.第五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有什么作用?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主要指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做法。“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他的高度智慧。3.对“和”,孟子是从哪个角度阐述的?
【答案】是如何论述的?孟子在这里用对比的手法,主要从军事方面来议论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观点鲜明: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思想分不开的。4.庄子是如何强调“和”的?
【答案】这段话中庄子在阐释“人乐”“天乐”的同时,强调“和”的重要作用,即无论是“人乐”还是“天乐”都应该以“和”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乐”。5.【答案】示例一:对于统治者来说,秩序与和谐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前提。没有秩序,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这样,统治将无法维持下去。因此,秩序与和谐的确十分重要。示例二:礼和乐是儒家治国安邦的支柱,但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们以礼和乐来维护统治是软弱无力的,远远达不到秩序与和谐的目标,因此在当时他们这一思想往往不被重视与采纳。
示例三:施行礼乐要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适度很难有客观标准,现实情况也会千变万化,这就给施行者提出了高难度的课题。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不大受欢迎,恐怕并不是偶然的。【难点探究】怎样理解《礼记》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段话?
阴阳相生——《老子》
天行有常——《荀子》
礼乐和谐——《礼记》
同道同德——《管子》
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
人和重要——《孟子》
天人和乐——《庄子》——《论语》和谐发展诸子论“和” 本文中诸子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和”在宇宙生成、社会秩序、人生态度、治理国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讲求“和”,才能更好地生存,更好地生活,进而达到“乐”的至高境界。 语言精警,含意蕴藉。
这篇短文用简练、精警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和”在生活的各个层面的重要作用,读来含意蕴藉,回味悠长。如第一段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者用看似简单的一、二、三这些数字,简洁清晰地阐释了宇宙的本原演化为万物,由少变多的观点。再如“和而不同”“和为贵”等,都是用简练、精警的语言阐释了深刻的道理,让人读来获得深刻的启
迪。
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