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课件(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14 16:45:47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文言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9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增强安全忧患意识,以乐观生活对待生活。1. 背诵这篇短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孟子的主
张。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
等修辞的表达效果。(重点)(难点)(重点)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孟子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而,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五十步笑百步 畎亩
傅说 胶鬲
quǎnyuègébì( )士 fú( )乱
zēng( )益 拂拂曾(一)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通“弼”,辅佐 )(二)古今异义
1.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来……的方法;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通晓;今义:比方
(三)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动词,起,指被任用)(动词,发出) 3.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4.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生于忧患
征于色(动词,违背)(通“弼”,辅佐)(从)(给)(介词,由于)(介词,在)(四)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2.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

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动用法,使……饥饿。


4.空乏其身
5.所以动心忍性
使动用法,使……贫困。都是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五)文言句式
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
点拨:“于畎亩之中”是“发”的状语,本
句是状语后置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点拨:“于版筑之间”是“举”的状语,本句
是状语后置句。(六)名句积累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导思1.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关键词:
治国导思4.文章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孟子思想导思3.
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导思2. 文章采用了怎样 的思路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注释:
发:起,指被任用。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
海:海边。畎亩:田间、田地。市:集市。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和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从集市中被举用,译文: 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注释:
故: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
乱:动词,扰乱。
忍:使动用法,使……坚强。任:责任,使命。
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拂:违背。
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曾:通“增”,增加。 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经受筋骨劳累(之苦),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译文: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注释:
恒:经常。
困:被围困,引申为“困惑”。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于:介词。 喻:通晓。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想明白。
译文: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入:指国内。
拂:通“弼”,辅佐。
出:指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然:如此,这样。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注释: 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译文: 1. 开篇作者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干出
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
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
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
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2. 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必须经历一些磨难,这
些磨难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答案】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行为(行拂乱其所
为)三个方面。 3.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里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作
者的什么观点?
【答案】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生动地
描写了担当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
折磨。作者的观点:磨难能培养一个人坚强的意
志,能增加一个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总结全文的作
用: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
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
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如此,国家的兴盛
衰败亦如此。重难点小结 本文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经受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答案】这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第一篇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两篇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相同:第一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开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篇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手法探究】这两篇短文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之处? 论据出身低微
历经磨难
终担重任忧患造就人才
安乐致国灭亡论证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历史事例
(六人)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述了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列举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进行对比等等。2.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需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3.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
多处运用排比,不仅气势磅礴,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要改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