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一幕幕戏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表达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悲欢离和/悲欢离合)。
在我国,戏剧多称为戏曲,具有丰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貌。中国戏曲是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瑰丽的奇葩。它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于一炉,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戏剧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乙】北京的京剧雍容华贵,河南的豫剧高亢激越,江浙的越剧委婉悠扬,河北的评剧通俗亲切,安徽的黄梅戏淳朴流畅。【丙】它们与其他各类剧种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1)文中加点字读音和横线上所选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弦(xián) 悲欢离合
B.心弦(xuán) 悲欢离和
C.心弦(xián) 悲欢离和
D.心弦(xuán) 悲欢离合
(2)有同学认为材料中应补入下面一句话:
各剧种因地域文化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而各具特色。
你认为这句话补在( )(【甲】【乙】【丙】)位置上最为恰当。(3分)
(3)结合文字内容,解释文中“奇葩”一词。(2分)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
B.莎士比亚,十七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是他的著名悲剧。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在法庭上的一场生死交锋。
C.影视文学,主要是指影视文学剧本,就是为银屏艺术拍摄提供文字基础的文学脚本。影视文学除了影视剧本这个主要体裁之外,还包括影视小说、影视散文、影视诗等。
D.《开国大典(节选)》是由张天民、张笑天、刘星、郭晨等人集体创作的,最先发表在《电影文学》1988年第10、11期上。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们要想建立中国的音乐学派,也应当扎根在中国音乐、戏曲、诗词歌赋等优秀文化根基上。
②一次采风,刚踏上大草原,一位同行的京剧名家就开心地往地上一坐,腿一盘,唱起了京剧。
③西方音乐学派众多,多是建立在本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
④我也喜欢京剧,但在那一刻,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京剧这么美、这么雅致。
⑤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音乐,首先要解决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
A.①③⑤②④ B.⑤②④③①
C.②④③⑤① D.⑤③①④②
5.学校举办校园戏剧节,同学们准备在舞台两边张贴对联,在剧院门口张贴戏剧节招贴画。(6分)
(1)一位同学写好了上联,其他四位同学对了下联。你看看哪句下联对得更好。(3分)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
A.生旦净丑,演人演戏演古今
B.抑扬褒贬,评事评理评人生
C.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D.人间哀乐,人前人后人生里
(2)在戏剧节招贴画征集活动中,下面两幅作品脱颖而出,请你选出一幅最能体现戏剧节特点的招贴画,并结合画面说明理由。(3分)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5分)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蹋烂麦青青。
6.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 ”,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 ”,结果“ ”。(3分)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十八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④“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⑤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⑥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李卓头也不回, ,走了。
⑦“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⑧李卓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卓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⑨李卓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李卓的下落。
⑩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李卓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吧!”
李卓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车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了下来。
李卓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李卓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李卓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李卓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李卓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蹬,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8.(1)小说以“ ”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据故事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1分)
(2)故事情节:母亲购买旧车—— ——李卓挣钱买车—— (2分)
9.填入第⑥段横线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D.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10.文章第⑧段与第⑩段都写了 和 的内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11.你认为文中的李卓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2.细读第段,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5分)
帽 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3.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3分)
14.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4分)
15.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4分)
16.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4分)
三、写作(40分)
17.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万千的时代。请以“ 在2018”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
一、1.(1)A (2)【乙】
(3)示例:“奇葩”本意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这里形容中国戏曲是世界戏剧中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
2.C
3.B
4.B 点拨:通读五个句子,可知其讲述的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⑤是总起句,放第一位,排除AC。①为总结性的句子,点明了怎样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故应放在最后,排除D。故选B。
5.(1)C
(2)示例:选择:图一。理由:这幅画由汉字“戏”和脸谱组成,体现了戏剧节中突出的中国戏曲元素。
选择:图二。理由:这幅画由两张哭笑人脸上下交错构成,体现了戏剧节表现的戏剧演绎百态人生的特点。
二、(一)6.锦(红)衣 春游
蹋烂麦青青(骄骢蹋烂麦青青)
7.表达了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二)8.(1)单车 (2)父亲生气砸车 父子骑车看病
9.A
10.母亲“留饭” 父亲“揭开锅盖看”
用意: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11.叛逆、吃苦耐劳、有骨气、不善言辞内心却关心父母的人。
12.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父子隔阂的消除;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李卓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清脆的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得了成长。
(三)13.“十排的先生”在剧院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十排的先生”最后向她道谢。(意思相近即可)
点拨: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语言要简洁通顺。
14.要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要点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要点三:暗示剧院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结合内容分析略。
15.作者这样安排,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
点拨: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写作目的进行分析。
16.示例:“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但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 点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情节和主旨分析概括即可。
三、17.思路点拨:这个作文采用半命题想象作文形式,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人物的了解程度,同时又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
提示语告诉我们,故事场景设定在2018年。对于过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他们无法想象的新时代。那么,在作文中就一定有着科技、创新等元素存在。既然是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首先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有较深刻的认识。在作文中,要将这种认识放大,想象人物在2018年的世界中,有哪些改变、冲突。 例文略。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一幕幕戏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表达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悲欢离和/悲欢离合)。
在我国,戏剧多称为戏曲,具有丰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貌。中国戏曲是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瑰丽的奇葩。它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于一炉,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戏剧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乙】北京的京剧雍容华贵,河南的豫剧高亢激越,江浙的越剧委婉悠扬,河北的评剧通俗亲切,安徽的黄梅戏淳朴流畅。【丙】它们与其他各类剧种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1)文中加点字读音和横线上所选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弦(xián) 悲欢离合
B.心弦(xuán) 悲欢离和
C.心弦(xián) 悲欢离和
D.心弦(xuán) 悲欢离合
(2)有同学认为材料中应补入下面一句话:
各剧种因地域文化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而各具特色。
你认为这句话补在( )(【甲】【乙】【丙】)位置上最为恰当。(3分)
(3)结合文字内容,解释文中“奇葩”一词。(2分)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
B.莎士比亚,十七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是他的著名悲剧。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在法庭上的一场生死交锋。
C.影视文学,主要是指影视文学剧本,就是为银屏艺术拍摄提供文字基础的文学脚本。影视文学除了影视剧本这个主要体裁之外,还包括影视小说、影视散文、影视诗等。
D.《开国大典(节选)》是由张天民、张笑天、刘星、郭晨等人集体创作的,最先发表在《电影文学》1988年第10、11期上。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们要想建立中国的音乐学派,也应当扎根在中国音乐、戏曲、诗词歌赋等优秀文化根基上。
②一次采风,刚踏上大草原,一位同行的京剧名家就开心地往地上一坐,腿一盘,唱起了京剧。
③西方音乐学派众多,多是建立在本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
④我也喜欢京剧,但在那一刻,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京剧这么美、这么雅致。
⑤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音乐,首先要解决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
A.①③⑤②④ B.⑤②④③①
C.②④③⑤① D.⑤③①④②
5.学校举办校园戏剧节,同学们准备在舞台两边张贴对联,在剧院门口张贴戏剧节招贴画。(6分)
(1)一位同学写好了上联,其他四位同学对了下联。你看看哪句下联对得更好。(3分)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
A.生旦净丑,演人演戏演古今
B.抑扬褒贬,评事评理评人生
C.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D.人间哀乐,人前人后人生里
(2)在戏剧节招贴画征集活动中,下面两幅作品脱颖而出,请你选出一幅最能体现戏剧节特点的招贴画,并结合画面说明理由。(3分)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5分)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蹋烂麦青青。
6.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 ”,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 ”,结果“ ”。(3分)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十八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④“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⑤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⑥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李卓头也不回, ,走了。
⑦“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⑧李卓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卓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⑨李卓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李卓的下落。
⑩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李卓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吧!”
李卓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车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了下来。
李卓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李卓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李卓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李卓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李卓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蹬,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8.(1)小说以“ ”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据故事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1分)
(2)故事情节:母亲购买旧车—— ——李卓挣钱买车—— (2分)
9.填入第⑥段横线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D.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10.文章第⑧段与第⑩段都写了 和 的内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11.你认为文中的李卓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2.细读第段,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5分)
帽 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3.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3分)
14.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4分)
15.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4分)
16.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4分)
三、写作(40分)
17.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万千的时代。请以“ 在2018”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
一、1.(1)A (2)【乙】
(3)示例:“奇葩”本意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这里形容中国戏曲是世界戏剧中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
2.C
3.B
4.B 点拨:通读五个句子,可知其讲述的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⑤是总起句,放第一位,排除AC。①为总结性的句子,点明了怎样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故应放在最后,排除D。故选B。
5.(1)C
(2)示例:选择:图一。理由:这幅画由汉字“戏”和脸谱组成,体现了戏剧节中突出的中国戏曲元素。
选择:图二。理由:这幅画由两张哭笑人脸上下交错构成,体现了戏剧节表现的戏剧演绎百态人生的特点。
二、(一)6.锦(红)衣 春游
蹋烂麦青青(骄骢蹋烂麦青青)
7.表达了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二)8.(1)单车 (2)父亲生气砸车 父子骑车看病
9.A
10.母亲“留饭” 父亲“揭开锅盖看”
用意: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11.叛逆、吃苦耐劳、有骨气、不善言辞内心却关心父母的人。
12.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父子隔阂的消除;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李卓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清脆的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得了成长。
(三)13.“十排的先生”在剧院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十排的先生”最后向她道谢。(意思相近即可)
点拨: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语言要简洁通顺。
14.要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要点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要点三:暗示剧院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结合内容分析略。
15.作者这样安排,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
点拨: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写作目的进行分析。
16.示例:“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但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 点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情节和主旨分析概括即可。
三、17.思路点拨:这个作文采用半命题想象作文形式,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人物的了解程度,同时又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
提示语告诉我们,故事场景设定在2018年。对于过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他们无法想象的新时代。那么,在作文中就一定有着科技、创新等元素存在。既然是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首先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有较深刻的认识。在作文中,要将这种认识放大,想象人物在2018年的世界中,有哪些改变、冲突。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