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16 09:2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他们是农民,为反抗残暴统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这次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李自成起义
2.首先把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的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3.楚汉之争中项羽兵败的地点是(  )
A.涿鹿 B.垓下 C.巨鹿 D.陈仓
4.下列中国古代帝王中,吸取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①秦始皇  ②秦二世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 ⑤汉景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5.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
B.项羽势力强大,一味依赖武力
C.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D.刘邦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
6.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则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秦朝(  )
A.赋税沉重 B.徭投繁重 C.兵役严苛 D.刑罚残酷
7.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不可能在如图所示著作中查找到(  )

A.武王伐纣 B.长平之战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8.下列事件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
A.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
B.秦末汉初,匈奴不断挥兵南下
C.昭君出塞
D.匈奴首领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9.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整顿财政的措施是(  )
A.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B.允许诸侯将封地分给其子弟
C.国家统一货币,盐铁官营
D.建立刺史制度
10.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开始于公元前221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晚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晚期
1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这一年是(  )
A.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D.21世纪70年代
12.能够通过《史记》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文景之治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上述内容阐述了秦统一的(  )
A.原因 B.过程 C.特点 D.意义
14.下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政治管理 D.巩固国家统一
15.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下列叙述属于秦统一全国条件的是(  )
①商鞅变法
②长平之战
③秦王蠃政重用人才
④统一文字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汉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能体现材料所述特点的是(  )
A.创设刺史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裁抑丞相权力 D.推行内外朝制度
17.为防止官员腐败和滥用权力,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的监督机构有(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司隶校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  )
A.文景局面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
19.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五株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相同
20.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不包括(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1.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22.秦朝的时候咸阳城外住着一户人家,下列有关这户人家四个儿子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老大曾被派去开凿运河
B.老二曾被派去修建皇上的陵墓
C.老三在纸上练习小篆
D.老四曾被派去征讨高丽
23.2017年,中央十九大看点之一“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已经吹响。秦朝负责监察百官,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法严酷,其中一个犯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B.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
C.秦朝在公元前207年,项羽所灭
D.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25.下列关于如图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B.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刘邦领导了这次起义,并建立汉朝
D.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戍边农民途中遇雨
26.《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上述材料反映了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是(  )
A.刘邦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B.刘邦军事力量超过项羽
C.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满
D.项羽出身低微,势力较弱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灾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反映的西汉初期面临的社会情况,汉高祖和他的继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二 夫农,天下之本也。
材料三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2)从材料二、三中得知,汉文帝和汉景帝非常重视什么?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28.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曾经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2)指出材料二中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管理的?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3)材料三中“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秦王扫六合”之后创立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材料四: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4)材料四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影响?
29.研究性学习“让历史告诉我们,丝绸之路能复兴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材料二:

材料三: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情?
(2)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图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
(3)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
(5)古丝绸之路上美丽富饶的新疆,古时称西域。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什么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该设置说明了什么?
30.秦朝的快速灭亡,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远去的硝烟,还有深深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材料二 秦朝的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诛”“连坐”等。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刑法的处置。
材料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材料四:如图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并说出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点。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材料四中“楚汉”分别指的是谁?这两位历史人物在推翻秦朝的统治中各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始于武帝时张骞“凿空”,而汉代的万里长城也主要修建于武帝时期。以长城为核心构筑的河西边防体系,有效地抵御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丝绸之路东段的侵扰和掠夺,汉武帝时代,在名将卫青、霍去病统率的军队远征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西汉王朝相继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1)读图,给上图命名并写出它的终点大秦代表的帝国。
(2)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即凿孔),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3)根据材料并结合书本知识简要说明这一要道在汉朝得以畅通的原因。
(4)请说说这一中外交通要道开通的重要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他们是农民,为反抗残暴统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这次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李自成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泽乡起义的相关史实。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故选:B。
2.首先把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的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分析】本题以把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的时间为切入点,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解答】秦朝统一以后,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故选:C。
3.楚汉之争中项羽兵败的地点是(  )
A.涿鹿 B.垓下 C.巨鹿 D.陈仓
【分析】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公元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而此时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趁项羽决战之际,攻取咸阳,灭掉秦朝,之后项羽与刘邦决战与垓下,刘邦军队唱起楚歌,四面楚歌使项羽军队军心涣散,项羽大败,最终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西汉。
故选:B。
4.下列中国古代帝王中,吸取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①秦始皇  ②秦二世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 ⑤汉景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分析】本题考查休养生息的政策,了解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的统治者及措施。
【解答】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文帝和汉景帝时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故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选:D。
5.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
B.项羽势力强大,一味依赖武力
C.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D.刘邦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
【分析】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秦统治集团分崩离析。D项刘邦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说法错误。
故选:D。
6.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则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秦朝(  )
A.赋税沉重 B.徭投繁重 C.兵役严苛 D.刑罚残酷
【分析】本题以“五人共同盗窃,则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的暴政。
【解答】由材料“五人共同盗窃,则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刑罚残酷,盗窃就要断去左足。
故选:D。
7.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不可能在如图所示著作中查找到(  )

A.武王伐纣 B.长平之战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分析】本题以“不可能在如图所示著作中查找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学生对《史记》相关知识的识记。
【解答】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陈胜吴广起义发生秦朝,在汉武帝时期之前,能在《史记》中查找到。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不可能在《史记》中查找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事件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
A.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
B.秦末汉初,匈奴不断挥兵南下
C.昭君出塞
D.匈奴首领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分析】本题考查昭君出塞。领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民族友好。
【解答】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和平交往。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叫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这次和亲是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昭君出塞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整顿财政的措施是(  )
A.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B.允许诸侯将封地分给其子弟
C.国家统一货币,盐铁官营
D.建立刺史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使西汉国力强盛,达到鼎盛。
【解答】A.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属控制思想文化措施。
B.允许诸侯将封地分给其子弟,属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C.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属整理财政措施。
D.建立刺史制度,属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故选:C。
10.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开始于公元前221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晚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晚期
【分析】本题考查了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
【解答】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开始于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故选:B。
1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这一年是(  )
A.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D.21世纪70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了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
【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这一年是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故选:C。
12.能够通过《史记》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文景之治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以“能够通过《史记》查到的史实”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司马迁与《史记》相关知识内容。
【解答】《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③是东汉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在《史记》中查到。
故选:B。
13.“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上述内容阐述了秦统一的(  )
A.原因 B.过程 C.特点 D.意义
【分析】本题以“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的统一的影响。
【解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故上述内容阐述了秦统一的意义。
故选:D。
14.下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政治管理 D.巩固国家统一
【分析】本题以秦朝的两幅图示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文字的措施。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统一。
故选:D。
15.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下列叙述属于秦统一全国条件的是(  )
①商鞅变法
②长平之战
③秦王蠃政重用人才
④统一文字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朝统一的知识点。
【解答】战国时期统一成为历史潮流,符合民愿;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个人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善抓机遇,及时发动长平之战等兼并战争。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16.“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汉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能体现材料所述特点的是(  )
A.创设刺史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裁抑丞相权力 D.推行内外朝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中解决王国问题的推恩令政。
【解答】材料中“不行黜陟(意为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意思是尽管没有取消封国,但王国问题却解决了,联系所学,汉武帝时期采取“推恩令”,使王国通过内部的进一步的分封,从而力量消弱,无力对抗中央,从而妥善的解决了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故B项符合。
故选:B。
17.为防止官员腐败和滥用权力,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的监督机构有(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司隶校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汉时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轮。
【解答】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置,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汉武帝创设了对地方监察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据此分析可知②③④均具有监督的功能,而①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故选:D。
18.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  )
A.文景局面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解答】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9.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五株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相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不存在的情况是商人交易使用五铢钱。秦始皇时期把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使用的货币,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故选:B。
20.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不包括(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的相关史实。汉初的几位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解答】汉初的几位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建立后,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三代的轻徭薄赋、减轻负担、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稳定局面,到汉武帝时,通过采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大一统局面,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不包括汉武帝。
故选:D。
21.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解答】据“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郡县制。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故选:B。
22.秦朝的时候咸阳城外住着一户人家,下列有关这户人家四个儿子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老大曾被派去开凿运河
B.老二曾被派去修建皇上的陵墓
C.老三在纸上练习小篆
D.老四曾被派去征讨高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秦朝统治残暴,被派去修建皇上的陵墓老二曾被派去修建皇上的陵墓,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3.2017年,中央十九大看点之一“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已经吹响。秦朝负责监察百官,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汉初承秦制。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法严酷,其中一个犯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B.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
C.秦朝在公元前207年,项羽所灭
D.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灭亡的相关史实。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选项ABD说法正确。
故选:C。
25.下列关于如图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B.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刘邦领导了这次起义,并建立汉朝
D.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戍边农民途中遇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这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6.《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上述材料反映了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是(  )
A.刘邦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B.刘邦军事力量超过项羽
C.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满
D.项羽出身低微,势力较弱
【分析】本题以“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项羽败给了刘邦的原因
【解答】据材料“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知,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这是项羽败给了刘邦的原因。
故选:A。
二.材料题(共5小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灾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反映的西汉初期面临的社会情况,汉高祖和他的继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二 夫农,天下之本也。
材料三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2)从材料二、三中得知,汉文帝和汉景帝非常重视什么?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分析】(1)本题以“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为切入点,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知识。
(2)本题以“夫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据材料内容“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由于战争破坏,汉初天子都不能找到同色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可知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汉高祖为恢复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减轻百姓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
(2)由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和材料三“其令郡国务劝农桑”可知文帝、景帝时期重视农业,他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故答案为:
(1)休养生息。
(2)农业生产的发展;文景之治。
28.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曾经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2)指出材料二中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管理的?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3)材料三中“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秦王扫六合”之后创立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材料四: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4)材料四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影响?
【分析】本题以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西周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解答】(1)由“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由“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以看出,材料二中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管理措施是确立县制。
(3)材料三中“诸侯尽西来”指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4)材料四中的“寡人”指的是秦始皇,秦始皇在地方上接受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故答案为:
(1)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确立县制;
(3)公元前221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4)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9.研究性学习“让历史告诉我们,丝绸之路能复兴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材料二:

材料三: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情?
(2)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图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
(3)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
(5)古丝绸之路上美丽富饶的新疆,古时称西域。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什么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该设置说明了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改革造纸术、西域都护等史实。
【解答】(1)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张骞通西域。
(2)材料二是《丝绸之路示意图》。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从中国的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最后到欧洲。读图可知:图中的A处是长安;E处是欧洲(大秦)。
(3)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蔡伦。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使纸得以广泛使用。
(4)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说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等。
(5)古丝绸之路上美丽富饶的新疆,古时称西域。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该设置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
(1)张骞通西域。
(2)A:长安;E:欧洲(大秦)。
(4)重要地位: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西域都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0.秦朝的快速灭亡,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远去的硝烟,还有深深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材料二 秦朝的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诛”“连坐”等。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刑法的处置。
材料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材料四:如图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并说出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点。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材料四中“楚汉”分别指的是谁?这两位历史人物在推翻秦朝的统治中各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重点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解答】(1)据材料一内容“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材料二内容“秦朝的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二反映了秦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残酷的刑法。
(2)据材料三内容可知,材料三与陈胜、吴广起义相关。这一事件发生在大泽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与反抗,陈胜等人才起来领导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4)材料四中“楚”是指项羽,项羽通过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汉”是指刘邦,刘邦攻占咸阳,最终使秦朝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故答案为:
(1)反映了秦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法。
(2)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
(3)因果关系。因为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与反抗,陈胜等人才起来领导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4)楚:项羽;通过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汉:刘邦;攻占咸阳,最终使秦朝灭亡。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始于武帝时张骞“凿空”,而汉代的万里长城也主要修建于武帝时期。以长城为核心构筑的河西边防体系,有效地抵御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丝绸之路东段的侵扰和掠夺,汉武帝时代,在名将卫青、霍去病统率的军队远征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西汉王朝相继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1)读图,给上图命名并写出它的终点大秦代表的帝国。
(2)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即凿孔),主要是由于 D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3)根据材料并结合书本知识简要说明这一要道在汉朝得以畅通的原因。
(4)请说说这一中外交通要道开通的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
【解答】(1)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大秦的一条陆路交通线。因此图片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其终点大秦指的是古罗马帝国。
(2)空,同孔。凿空,即凿孔。这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说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故选D。
(3)由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在汉朝得以畅通的原因包括:外交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行政管理方面: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设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构筑长城,设置驿站。
(4)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故答案为:
(1)丝绸之路;古罗马帝国。
(2)D
(3)外交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行政管理方面: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设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构筑长城,设置驿站。
(4)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