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曾先后两次合作,下列与国共第二次合作有关的史实是( )
A. 黄埔军校的建立 B. 北伐战争的进行
C. 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D. 成立中国同盟会
2.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豫湘桂战役
3.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始于
A. 武汉会战 B. 七七事变 C. 淞沪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4.1938年底,日军不断降低对华“和解”条件,如“放弃”赔款要求,“撤出”华南等。在此期间,日军颁布“治安肃正”计划,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使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手段,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主要威胁
B. 日本受国力的影响,调整侵华政策
C. 敌后战场已经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
D. 日本侵华战略宣告失败,无力进攻
5.“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材料中的“上海一隅之抵抗”指的是
A. 长沙会战 B. 枣宜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徐州会战
6.假如你在谷歌搜索中输入“1937年7月7日”、“宛平”、“二十九军”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国共合作 B. 卢沟桥事变 C. 台儿庄战役 D. 重庆淡判
7.“学校师生要向日本天皇及当时在位的满洲皇帝遥拜,唱国歌,背诵溥仪的诏书,且学生须学习日语,并被灌输‘日满一体’的思想。”上述情况最可能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 )
A. 香港 B. 重庆 C. 瑞金 D. 沈阳
8.抗日战争期间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淞沪会战 D. 徐州会战
9.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下列事件与该纪念日无关的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渡江战役
10.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平型关大捷 D. 淞沪会战
11.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在那里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而现在却被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的事件是( )
A. 济南惨案 B. 皇姑屯事件 C. 卢沟桥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12.毛泽东曾提笔写道:“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抗日战争期间,在“彭大将军”的指挥下,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平型关大捷 D. 渡江战役
13.“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一政治路线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14.广州、武汉沦陷后,日本改变了对国民政府的策略,该策略是
A. 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B.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C. 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
D. 既不政治诱降,也不军事打击
15.1940年春,一位身处华东日本占领区的爱国人士撰写对联讽刺当局曰:“国祚不长,八十多天儿皇帝;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据此推断,该对联讽刺的可能是( )
A. 袁世凯中华帝国 B. 长春伪满洲国
C. 南京汪伪政权 D. 重庆国民政府
1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不包括( )
A. 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英勇抵抗 B.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日本最终主动从中国撤军
17.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七七事变 D. 中共“七大”的召开
18.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致电朱德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此嘉奖。”蒋介石致电嘉奖的这场战役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太原会战
19.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 )
A. 卢沟桥事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淞沪会战
20.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二大”
二、非选择题
21.材料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威胁着敌人的后方。1938年底开始,日本侵略军集中大部分兵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
材料二下表反映的是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某次重大战役的战绩。
材料三“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二,请你判断这是哪一次重要战役?你知道这一战役名称的由来吗?
(2)材料三中毛泽东赞颂的“彭大将军”是材料二战役的指挥者,他是谁?他在八路军中担任哪一要职?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南京大屠杀中的堆堆白骨,杀人如麻的“731”部队细菌室,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欠下的累累血债,罄竹难书。
材料2: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拒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且修改了中学历史教科书,拒不反省自己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包括日本首相小泉一郎在内的日本政界和军界要人多次参拜摆放着日本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情况发生在什么时期?反映了日本什么本质?
(2)从材料2中你看到了日本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是什么?其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中日关系应该怎样发展?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漫山遍野的大豆和高梁。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材料二: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那是悲惨的时候”?
(2)上述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3)国民政府对此案的态度导致了什么结果?
(4)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京(南京)沪沦陷后,笼罩着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垣残壁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回忆录》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事件发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哪一年的哪次战役中?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图一再现了哪一战役?该战役属于正面战场的哪一会战?该会战对当时的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中图二反映了哪一战役胜利后人们的喜悦?该战役与上述战役都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抗战,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有何积极作用。
25.2014年,又一个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令近现代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2014年04月13日06版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请用史实说明“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材料二: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的日本,这次是还要制造事端打响“第一枪”呢,或是制造事端逼迫中国打响“第一枪”呢?
——中新网2014年1月2日电
(2)请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史实说明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3)为什么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谈谈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与国共第二次合作有关的史实”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深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进行抗日,C项符合题意;AB项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事件;D项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事件;所以答案选C。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 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ABC都发生在抗战前期,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本对上海发动攻击,淞沪会战开始。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抗击日寇。当天就取得击落日机6架、击伤1架,而我方零伤亡的辉煌战果。当时的国民政府为纪念这首次空战的胜利,也为了进一步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英勇抗击日寇,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故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答案】B
【解析】分析题目的“使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手段,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可以看出敌后战场已经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敌后战场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向。BD理解错误,A是敌后战场已经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的原因。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13日, 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ABD不符合题干的地点,所以答案选C。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宛平”、“二十九军”等信息可推断出的历史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故选B。
7.【答案】D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满洲皇帝”、“20世纪30年代”,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1年9月18日,日本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春,日本扶植早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故答案为D。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大型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是14年抗战开始的标志;选项B是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选项D发生在1938年,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D项渡江战役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故选D。
10.【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李宗仁,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可见这件事和李宗仁抗战有关。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38年春,在山东台儿庄,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其他三个选项的战役不是李宗仁领导的。所以答案选A。
11.【答案】D
【解析】题干中时间是“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是在南京,在那里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据此可知,该事件是南京大屠杀,故选D。
12.【答案】B
【解析】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所以答案选B。
13.【答案】C
【解析】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争取光明的前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4.【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为主,辅之以军事打击。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点睛:日本改变了“对国民政府的策略”是解题的关键。需要区分日军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策略。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对加强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为主,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1940年春、伪政权、华东日本占领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故C符合题意;袁世凯中华帝国、重庆国民政府和华东日本占领区无关,故AD不符合题意;长春伪满洲国是1932年成立,不符合题干的“1940年春”,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答案】D
【解析】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政府发表对日宣战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军。与此同时,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军队,对日本侵略者展开大规模反攻。可知,A、B、C选项都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D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
17.【答案】B
【解析】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赴国难,联合抗日奠定了基础。所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百团大战。
19.【答案】B
【解析】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选B。
20.【答案】C
【解析】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是中共七大,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1.【答案】(1)百团大战;八路军在此战役中先后出动了100多个团,所以称为“百团大战”。
(2)彭德怀;八路军的副总指挥。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破坏交通线2000多米可知,这是百团大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八路军在此战役中先后出动了100多个团,所以称为“百团大战”;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0年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彭德怀担任八路军的副总指挥。
22.【答案】(1)抗日战争时期;本质:反映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态度:否认侵华史实;说明:日本军国主义随时有复活的可能。
(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警惕日本帝国主义复活。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底,日军占领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南京大屠杀反映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分析材料2可以看出日本对待侵华历史的态度是:否认侵华史实。日本对待侵华历史的态度说明日本军国主义随时有复活的可能。
(3)学习历史是为了记住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汲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在中日关系上我们提倡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反对军事结盟,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合作道路。所以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警惕日本帝国主义复活。
23.【答案】(1)九一八事变;整个东北沦陷,日本对东北人民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
(2)不抵抗政策。
(3)不到三个月,整个东北被日本人占领。
(4)歌曲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略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解析】(1)这首歌反映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的悲惨境遇。题干指的是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事变后日本很快把中国东北变成了完全殖民地,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处境悲惨。
(2)(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实力强大的东北军被迫撤入关内,导致东北迅速沦陷。
(4)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热爱自己家乡的强烈感情和家乡被日本侵略后的悲愤之情。
24.【答案】(1)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江西万家岭战役。武汉会战。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第三次长沙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牵制了大部分日军,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和速战速决的计划,使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减轻了二战其他战场上盟军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1)依据材料一“……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京(南京)沪沦陷后,笼罩着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出自《李宗仁回忆录》。可知这次战役发生1937年南京被占领之后,取得胜利,李宗仁参与。由这些特征结合所学可确定为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依据图一的场面结合所学,可知是江西万家岭战役,中国军队在抗击日军;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日军在空军、海军的协助下猛烈进攻。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建工事,积极抵御。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重创日军;武汉会战后,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依据图三长沙军民庆祝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场景,可知反映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人们的喜悦;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牵制了大部分日军,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和速战速决的计划,使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减轻了二战其他战场上盟军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5.【答案】(1)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
(2)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
(3)因为侵华日军从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以上。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为了:①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②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③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④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⑤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解析】(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统治 ,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马关条约》的危害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所以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2)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在历史上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3)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中。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日军在南京所犯的罪行,骇人听闻。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为了:①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②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③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④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⑤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