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RJ·七年级语文上册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五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已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交代观察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饱览这壮观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大海碧波荡漾,山岛高高耸立在海中。
(大海全景,写出苍茫浑然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树木很多,各样的草繁盛茂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滔天巨浪。
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
动 景
静 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东升西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 ;银河星光灿烂,斜贯天空,它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
扣住大海的磅礴气势虚写,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志愿。
乐府诗每章结尾的句子,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主 题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2.诗的基调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2.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 文
暮春时节,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诗文赏析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 ,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 “遥”可证。
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主 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月亮的其他称呼吗?
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盘、玉蟾、桂魄、蟾蜍等。
旅人前行的路啊,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船在江水上前行。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和风吹拂,风向不偏,船帆悬于桅杆。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山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满怀思念的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翻 译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律诗的格律常识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中“生”和“入” 有何妙处?
“生”和“入”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空间。
“生”和“入”的第二妙处,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主 题
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词语准确传神。
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如果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散曲曲牌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散 曲
枯藤老树昏鸦
缠满枯藤的老树上栖着黄昏时的乌鸦。
(“枯、老、昏”渲染出肃杀悲凉的气氛。)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河水淙淙流淌,河边住着一些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就要从西边落下,孤寂忧伤的游子还漂泊在天涯。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tòng)人的图画。“枯” “老” “昏” “古” “西” “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的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抖,黄昏的天空中几只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主 题
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
写作特色
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
3.简约中见深细。
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第 7 页 共 7 页
2018秋部颁人教语文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同步教案及答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生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1. 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一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观沧海
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 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 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 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天净沙·秋思》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探究: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1.《次北固山下》
(1)内容前后照应。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如“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2. 《天净沙·秋思》
(1)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秋原黄昏行旅图
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第 9 页 共 9 页
2018秋部颁人教语文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碣石(jié) 咏志(yǒng) 子规啼(dì)
B.竦峙(sǒng) 枯藤(kū) 断肠人(cáng)
C.萧瑟(sè) 天涯(yá) 夜郎西(láng)
D.澹澹(dàn) 残夜(cán) 潮平(zhāo)
2.下面诗句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根据提示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勃勃生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4.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____著称。他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合称“三曹”。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3)《天净沙·秋思》的体裁为______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___名。该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戏曲作家、________家。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本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沧海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写景富有特色,诗人注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写出两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从蕴含哲理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①,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②,江清月近人。
[注] ①渚:江中的小沙洲。②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1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画面生动,意蕴深长。请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原创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了“遨游诗词海洋,领略诗词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某校针对学生的课外诗词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表所示:
选项 经常读 从不读 很少读 抽空读
人数 21 28 52 49
百分比 14% 18.66% 34.67% 32.67%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从图表中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优秀的诗词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期待已久的“夏之风”古诗朗诵会即将开始。请你为主持人拟写出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 C A项,“啼”应读“tí”;B项,“肠”应读“cháng”;D项,“潮”应读“cháo”。
2.[解析] B 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1)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4.(1)曹操集 曹操 孟德 东汉末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曹丕 曹植
(2)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唐
(3)(散)曲 曲牌 马致远 元 散曲
5.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示例一: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动景,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等是静景,衬托沧海的气势。
示例二:虚实相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虚实相生,描绘出沧海波澜壮阔、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
7.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感慨万千,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
8.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
9.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传送愁心的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明月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10.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示例: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也说明了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道理。
12.[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诗人泊舟于烟水空蒙的洲渚,已不胜惆怅,暮色又为客居异乡的游子增添了几分新愁,令他更加思念家乡。
[答案] 思乡之情(孤独寂寞之情)。“愁”。
13.[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写景句的画面,可以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扩写。本句的大意是: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唯有江中月影近在身旁。
[答案] 示例: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十分清澈,江中月影仿佛与人更亲近。
14.(1)《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某校调查发现能够在课外经常阅读诗词的学生占的比例较低。(或:课外经常阅读诗词的学生较少)
(2)示例:她如清澈的甘泉 滋润干涸的心田
(3)示例:烈日炎炎,人们盼望凉风习习。春诗浩繁,似乎为夏而作者甚少。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这朵绚丽的奇葩中,不乏夏韵。今天就让古诗词这阵阵夏之风来濡染我们的心灵吧!让我们一起见证大家精彩的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