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部编版 九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你知道的有哪些?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全军覆没 。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左传》是记叙春秋时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代表先秦文学的最高成就。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春秋》记事过简,一般人难以读懂,《左传》叙事较为详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后人又称
《左传》为《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传》保存了重要
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史学价值。同时,它善于剪裁,叙事清晰,
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
的影响。《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历史散文体例
???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 ? 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但不便于集中广泛地描写人物。有《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 ?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如《史记》 。
这次战争发生在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
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fú)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战则请从。”
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公与之乘(chéng)。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jié)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译读课文。
2、不懂之处,举手质疑。
3、老师抽测重点字词句。
4、请三个同学讲述这场战争的整个经过。
十年 春, 齐 师 伐 我。 公 将 战。 曹刿请 见。
其 乡人曰:“肉食者 谋 之, 又何 间 焉?”刿 曰:“肉食者
,
鄙, 未能远谋。” 乃 入 见。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讨伐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
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朝拜见。
问: “何以 战?” 公 曰:“衣食所 安,
弗敢专 也,必 以 分人。” 对曰:“小惠 未
遍, 民 弗 从 也。”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
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小恩小惠不能
遍及百姓,人民不会跟从你的。”
公 曰: “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 以信。” 对曰:“小信 未 孚,
神 弗 福也。”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器、丝绸等,不敢虚夸数目,
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神灵是不会赐福你的。”
公 曰:“小大之 狱, 虽 不能察, 必以
情。” 对曰: “忠之 属也。 可以
一战。 战则 请 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也一定
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是尽职份之类的事情,可凭借
(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公与 之乘。 战于长勺。 公 将 鼓之。
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 曰:“可矣。”
齐 师 败绩。
庄公与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不行。”齐军擂过三次战鼓,曹刿说:“可以了。”
齐国军队大败。
公 将 驰之。 刿曰:“未可。” 下 视
其辙, 登 轼而 望 之, 曰:
“可矣。” 遂 逐 齐师。
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行。”他向下查看
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
“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 公 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 鼓 作 气, 再 而衰, 三
而 竭。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士气就枯竭了。”
彼 竭 我 盈, 故 克 之, 夫大国,
难 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 其 辙 乱,
望 其 旗 靡, 故 逐 之。”
敌方士气枯竭,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
难以推测他们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
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读课文中喜欢的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一、曹刿拜见鲁庄公,谈论战前准备,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作战思想)
二、长勺之战的经过。
三、谈论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原因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一定要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文中“鄙”的是谁?“远谋”的又是谁?用了怎样的方法刻画他们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鲁庄公迎战齐军的理由中,曹刿肯定 了哪一条?为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因为他认为这是“忠之属也”——取信于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内部团结,赢得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曹刿两次命令“可以”,非常果断,他是在怎样的前提下下的命令?为什么?
齐人三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视”“望”到什么?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通过观察敌军队形、军旗的样子、车痕的形状可以判断敌情,如果军旗倒下、队形不整齐,车痕凌乱,说明敌军是真的逃跑,是真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仓皇而逃,这时可以追击,此时容易打败;如果队形车痕都不乱,军旗也没有倒下,那么敌人是假装逃跑前面可能有埋伏,与他们假装逃跑是想引诱我军追击,引入敌人的埋伏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曹刿这个人机智聪明,懂得谨防埋伏的战略战术。
注:此页已经隐藏,只为帮助老师理解课文,细致讲解。
详察敌情,判断敌军真逃还是诈败,谨防埋伏,根据敌情决定是否追击。
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1、战前——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热情。
2、问战——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懂得政治上取信于民。
3、参战——指挥胸有成竹、沉着冷静果断,懂得把握战机,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a.把握进攻时机,“彼竭我盈“时攻击,运用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
b.把握追击时机,“辙乱旗靡”时追击,懂得“详察敌情,谨防埋伏”的战略战术。
4、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曹刿(远谋)
侧面衬托、对比 语言描写
1、战前: 政治上无能。鲁庄公把取胜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没有看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见识短浅鄙陋。
2、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说明他不做调查,急于求成,贸然进军,军事上无知。
3、战后: 对胜利原因茫然无知,军事上无知。
鲁庄公(鄙)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对比 语言描写
面对敌国挑衅不逃避,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作战用刿,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用人不疑,亲自参战;战后问刿,不耻下问,礼贤下士。
??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开明勇敢的君主。
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1936年,毛泽东在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几乎引用了曹刿论战全文,用来说明他所要阐述的军事思想,期中的战略防御原则,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军战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军由弱转强、最终取得全国性胜利的法宝之一。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得到举世闻名军事家毛泽东的高度评价?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我们也来做一回军事评论家吧。
1、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明白了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赢得人民支持。
2、曹刿能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懂得把握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
3、曹刿懂得“详察敌情,谨防埋伏”的战略战术。
详略得当:
(1)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谈论取胜的原因,略写双方交战的情况。
(2)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
(3)详写“曹刿”的表现,略写“庄公”。
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题为《曹刿论战》,文章描写的重点是什么?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小惠未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参与
目光短浅
独自享用
赐福、保佑
击鼓
遍及
2.辨析加点字的意义
(1)故逐之
公问其故
(2)何以战
必以分人
(3)公与之乘
公将鼓之
登轼而望之
所以
原因
凭、凭借
把
代指曹刿
助词,句末凑足音节
代替齐军
3.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
做出牺牲
(2)小大之狱
越狱逃跑
(3)虽不能案,必以情
以情动人
(4)忠之属也
忠于人民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了正义的目的放弃自己的生命
案件
监禁罪犯的地方
诚心
感情
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忠诚
(5)又何间焉
(6)可以一战
(7)肉食者鄙
(8)再而衰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补足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战?
(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之)分(于)人。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找出今天仍使用的成语并解释:
一鼓作气(趁劲头足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辙乱旗靡 (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
示例: “齐师伐我” ———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一鼓作气
所向披靡
恶贯满盈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彼竭我盈———
你认为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我认为武器装备是否先进,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因为,在当今社会,原子弹、氢弹、航空母舰等武器装备威力无比,可以瞬间毁灭军事目标。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即使拥有民心,也会被发达国家打败。
我认为信息技术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因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打击、高效打击,大大提高作战能力;也可以使装备隐性化,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比如隐形战斗机、雷达系统等。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卓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板书设计
一、曹刿拜见鲁庄公,谈论战前准备,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作战思想)
二、长勺之战的经过。
三、谈论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庄公:鄙
曹刿:远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牺牲玉帛 ( )
神弗福也( ) 小大之狱( )
战于长勺( )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 ) 遂逐齐师( ) ( )
小惠未遍(????? ) 弗敢专也?( )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 )
既克,公问其故( )( ) 彼竭我盈( )
忠之属也( ) 何以战(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课文大意
4.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时(用原文填空)。
三.合作探究
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7.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 ) 忠之属也( )
公问其故( ) 一鼓作气( )
2.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4.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战于长勺(在)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遂逐齐师(于是;追赶、追击)
小惠未遍(遍及(普遍)) 弗敢专也?(独自占有)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望其旗靡 (倒下)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战胜) 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
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何以战(凭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_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3.概述课文大意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4.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突出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突出中心内容。课文剪裁详略得当。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彼竭我盈(故克之)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之时(用原文填空)。
三.合作探究
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2.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3.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既克,公问其故。
6.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7.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四.巩固练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谋划 ) 忠之属也(类 )
公问其故(缘故 ) 一鼓作气(振作 )
2.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尽了自己本分一类的事,可以凭此作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取信于民
4.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课题 曹刿论战 单元 六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下
学习 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因素。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之”“其”的用法。
重点 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因素。
难点 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你知道的有哪些?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全军覆没 。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学生列举古代著名战例 进入情境
作品简介 一、《左传》是记叙春秋时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代表先秦文学的最高成就。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春秋》记事过简,一般人难以读懂,《左传》叙事较为详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后人又称 《左传》为《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史学价值。同时,它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二、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但不便于集中广泛地描写人物。有《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如《史记》 。背景 这次战争发生在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 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简介作品及文章背景 了解作品及背景
初读感知 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译读课文。 2、不懂之处,举手质疑。 3、老师抽测重点字词句。 4、请三个同学讲述这场战争的整个经过。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读课文中喜欢的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曹刿拜见鲁庄公,谈论战前准备,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作战思想) 长勺之战的经过。 谈论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原因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朗读 读准字音、节奏 读懂大意 归纳各段大意
细读探究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一定要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文中“鄙”的是谁?“远谋”的又是谁?用了怎样的方法刻画他们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曹刿——远谋(侧面衬托、对比、语言描写) 1、战前——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热情。 2、问战——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懂得政治上取信于民。 3、参战——指挥胸有成竹、沉着冷静果断,懂得把握战机,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a.把握进攻时机,“彼竭我盈“时攻击,运用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 b.把握追击时机,“辙乱旗靡”时追击,懂得“详察敌情,谨防埋伏”的战略战术。 4、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鄙(对比、语言描写) 1、战前: 政治上无能。鲁庄公把取胜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没有看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见识短浅鄙陋。 2、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说明他不做调查,急于求成,贸然进军,军事上无知。 3、战后: 对胜利原因茫然无知,军事上无知。 4、但是他面对敌国挑衅不逃避,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作战用刿,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用人不疑,亲自参战;战后问刿,不耻下问,礼贤下士。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开明勇敢的君主。 小组合作,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精读揣摩 一、1936年,毛泽东在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几乎引用了曹刿论战全文,用来说明他所要阐述的军事思想,期中的战略防御原则,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军战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军由弱转强、最终取得全国性胜利的法宝之一。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得到举世闻名军事家毛泽东的高度评价?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我们也来做一回军事评论家吧。 1、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明白了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赢得人民支持。 2、曹刿能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懂得把握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 3、曹刿懂得“详察敌情,谨防埋伏”的战略战术。二、题为《曹刿论战》,文章描写的重点是什么?详略是如何安排的?详略得当: (1)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谈论取胜的原因,略写双方交战的情况。 (2)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 (3)详写“曹刿”的表现,略写“庄公”。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小组合作,分析取胜原因 了解战争胜利原因
课堂练习 具体内容见课件 完成练习 巩固
拓展延伸 你认为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我认为武器装备是否先进,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因为,在当今社会,原子弹、氢弹、航空母舰等武器装备威力无比,可以瞬间毁灭军事目标。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即使拥有民心,也会被发达国家打败。 我认为信息技术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因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打击、高效打击,大大提高作战能力;也可以使装备隐性化,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比如隐形战斗机、雷达系统等。 思考,表达 延伸,拓展
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卓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