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17 20:4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勇于突破人生的边界 盛玉雷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这是杨绛先生96岁时,于《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前言里写的话。从价值的坐标出发,人生边缘的确并不意味着终点。探索人生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跋涉的远近,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突破人生的边界。
有一位大学教授,每逢开学都这样向新生讲述学习的意义:如果把人类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识围成一个圆,那么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直到有一天,当顺滑的边缘有了凸起,就意味着稍稍延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正是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凸起,才让知识的圆圈愈加宽广,文明的薪火越烧越旺。在相当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拓展,就是一次次重构边界、扩展边界的过程。对个体来说,人生价值的飞跃,又何尝不需要对边界的突破与拓展。
然而,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一击,往往离不开化茧成蝶般的磨炼。在穿过被称为“海上坟场”的智利合恩角后,船长郭川以诗明志,他“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从没放弃过”。女潜水员徐海燕为了让水下长城的奇观重现于世,打破了平淡生活的“合理设定”。现实中,总有一群人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的边缘,勇敢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挑战着生命的极限。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有数百人进入太空。他们,都可谓人生的突破者。
“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真正的标志。”打破边界,单有冒险品质还不够,尤需蓄积不平凡的坚韧。1953年的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走是川”,还是公路交通的空白。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带领1200多名筑路军民,用手中的铁锹和十字镐向世界屋脊徒步进发。有人问起公路的起点,慕生忠把铁锹往地上一戳,喊道:“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劈开昆仑山,战胜唐古拉,通过怒江上游的黑河,炸开冈底斯山的石峡……如今,格尔木已经成为青海第二大城市,青藏公路也被冠以“天路”之名。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和决心攻坚克难,“千磨万击还坚劲”,才能创造不朽功勋,书写人间传奇。
哲人有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并非由窄变宽、由急变缓的河流,更像是奔腾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溪。与其在看似停滞的人生边界处踟蹰不前、哀婉叹息,莫如果敢地迈开脚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长跑运动中有“极点”概念,意即跑步中会出现呼吸困难、情绪低落、全身乏力等状况,但在熬过临界点之后,跑步者将迎来“第二次呼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很多时候,我们常在抵达边界前就选择了放弃。在人生的边界上敢于突破、奋勇前行,我们才能越过一个又一个“极点”,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的所有知识能够画成圆的话,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
B.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生的突破者,如那几百个登顶珠峰、几千个进入太空的人。
C.幕生忠带领筑路军民用铁锹和十字镐在世界屋脊建成青藏公路,靠的是坚韧毅力。
D.人生边界处的最好选择应该是看准节点,适时迈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引用名言,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话题,即人生边缘与人生价值问题。
B.文章引用大学教授讲述学习的意义的话,为人类文明拓展是边界重构这一观点提供支撑。
C.文章从为什么要突破人生边界和怎样突破人生边界两方面展开,重点是第二方面。
D.文章提出问题后即宕开,由人类文明而转向个体价值飞跃,再论证突破人生边界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化茧成蝶般的磨炼是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一击,可见历经磨炼的人生都是辉煌的。
B.如果没有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边缘的一群人,人类社会文明就很难获知未知世界。
C.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虽然我们不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
D.跑步者熬过“极点”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这启示我们:人生应勇于突破“极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孝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啥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以及为儿子感到而骄傲心情。
C.“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主人公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5.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4分)
6.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312.8亿件,共消耗约32亿条编织袋、约68亿个塑料袋、37亿个包装箱以及3.3亿卷胶带。光是一年消耗的快递包装盒所需的瓦楞纸箱原纸就多达4600万吨,相当于消耗了7200万棵树。
据了解,目前中国快递业中,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塑料和胶带等最难降解,这些包装材料在自然界中,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大部分的快递纸箱在经过一次使用后被丢弃,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并不多。而消费者对于包装的分类处理意识不足,加大了回收的难度。为了保证货物能够完好无损地被送到消费者手中,多数商家选择用塑料胶带对包装进行加固。缠上塑料胶带的纸板箱被送到造纸厂打纸浆时,胶带的黏胶会影响过滤器工作,从而造成机器损坏,所以回收时,缠有过多胶带的纸板箱会被全部丢弃。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如果和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被污染后无法再回收。消费者则表示,在快递站点或社区内,没有快递包装的回收点,导致快递包装大多进了垃圾箱。
(摘编自《快递包装垃圾成灾》 《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为解决快递包装产生的污染,近年来各方都开始积极行动。国家层面,《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出台,引导快递业的绿色发展,规范快递包装的使用。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也积极响应,从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到推行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都在力争减少快递包装污染的产生。但记者在走访北京多家快递站点后发现,大多数商家尚未使用这样的绿色包装。对于全国上千万小电商卖家来说,成本较高是他们不愿使用绿色包装的主要原因。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总工程师曲睿晶指出,包装物材料替代、点对点回收、建立绿色账户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包装物的回收率,但对于电商平台、快递公司及消费者来讲仅仅是开始,其示范性远远大于实际可操作性,离成为趋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材料三
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1991年、1997年先后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和《包装回收再生利用法》,强化对快递“绿色化”监管。在日本,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政府部门负责收集已分类的包装废弃物,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既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也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利用再生资源创收,可谓是一举多得。我国现有标准只是行业规范性标准,缺乏强制性,难以对各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约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快递包装问题确实到了必须立法予以解决的时候了”,足见快递绿色包装立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摘编自《推行快递绿色包装刻不容缓》,河北新闻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快递业中目前普遍存在包装物回收率低下的问题,纸板和塑料实际回收率不到10%。
B.快递业用来包装的塑料和胶带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氯乙烯,它们在自然界中极难降解。
C.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快递业消耗的快递包装盒所需要的瓦楞纸箱原纸多达4600万吨,浪费极其严重。
D.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不能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以免被其他垃圾污染,影响回收。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急剧增加,由91.9亿件增长至312.8亿件,但逐年增长速度持续下降。
B.2016年全国快递业使用了3.3亿卷胶带,胶带的黏胶会影响过滤器工作,造成机器损坏,严重影响纸板箱回收。
C.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响应国家政策,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以减少污染。
D.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快递“绿色化”监管,而我国现有标准只是行业规范性标准,缺乏强制性。
9.怎样才能有效减少快递业包装污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选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曰:“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选自《魏书五》,有删改)
【注】杨难当,仇池国首领,在位时间为429-442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B.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C.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D.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侧出,文中指杨大眼行为异于流俗,被视为不正,清代戴名世《<庆历文读本>序》就有:“余孤行侧出,为世所弃。”
B.典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
C.蛮酋,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我国古代将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蛮”,字面上有粗野、熊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D.关张,分别指东汉末年蜀国名将关羽和张飞,其中关羽死后,逐渐,清代是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大眼出身贵族,但少时历经坎坷。他是仇池国首领杨难当的孙子,但因侧出,而不被宗族亲属重视,时常忍饥受冻。
B.杨大眼灵活应变,善于抓住机会,当尚书李冲不同意任用他时,他主动请求展现自己善于奔跑的才能,最终获得了认可。
C.杨大眼身先士卒,有勇有谋。身为将帅,他经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在他出任荆州刺史时曾射杀蛮人以警示诸蛮,蛮人不敢为乱。
D.杨大眼识字不多,但悟性高。他为官时,文书写作都是口授完成的;经常叫人来念书,他在一旁听,听到的都能理解记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5分)
(2)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至后①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 “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15.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强调,庄子说过“______ ,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日前,有媒体报道,谈到境内的旅游商品时,经常听到的负面评价是:做工粗糙,_________,性价比不高。对境外旅游商品的评价则正好相反,往往包装精美、商品精致。按说,以中国如今的经济实力和制造能力,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商品,实不在话下。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感到尴尬。最为游客所诟病的是,多数文化旅游商品缺乏创意,设计粗糙。( )。比如,各地的土特产商店、纪念品商店看似_________,但其中所出售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在全国各大景区皆_________。
反观其他一些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商品,且不论其创意水平的高低,就其所显示出的地域特色,可说是让人过目难忘。为国人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游客在原产地购买这些商品,一来价格比较优惠,二来独具纪念意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外旅游产品的质量胜于国内。事实上,受到不少游客交口称赞的国外旅游产品,往往是由国内厂商加工制造的。_________,一件旅游商品的灵魂在于其文化内涵,这也正是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根本特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篇一律 丰富多彩 云泥之别 追本溯源
B.如法炮制 琳琅满目 云泥之别 归根结底
C.千篇一律 琳琅满目 大同小异 归根结底
D.如法炮制 丰富多彩 大同小异 追本溯源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更糟糕的是,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
B.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这是比较糟糕的事。
C.比较糟糕的是,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
D.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这是最糟糕的。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被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等商品,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B.为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C.被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D.为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等商品,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20.下面这则通知有的词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后并修改。(至少找出5处)(5分)
通知
全校师生:
我校将于9月20日与实验中学展开辩论赛,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时的背景音乐,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请于明天下午2:00-5:00交到团委办公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
校团委
8月10日
21.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7月8日,马云在杭州开放了中国第一家无人(售货)超市。消息瞬间刷爆朋友圈,很多人不远千里赶到杭州先验为快。起初,无人超市顾客如云,随着热度逐渐下滑,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传统超市。今年,无人(售货)超市真得变成了无人(购物)超市!
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选择传统超市还是习惯问题;也有人说无人超市的出现不切实际,因为高智能替代了人工,将造成就业困难;还有人说,无人超市的出现确实使我们的生活便捷起来,但是它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高三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答案C A项,原文信息是“如果把人类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识围成一个圆”;B项,张冠李戴,原文信息是“数千人登顶珠峰、数百人进入太空”;D项,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果敢地迈开脚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2、答案B B项,从本质上看,作者引用这段话,“人类文明拓展”只是过渡,主要还是强调个体人生价值也需要不断突破与拓展人生边界,所以应是“为个体人生价值也需要不断突破与拓展人生边界这一观点提供支撑
3、答案A A项,原文第三自然段只是列举了他们历经磨炼的事例,并没有评价他们的人生,而且“都是辉煌的”过于武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4.(3分)B(突出了“大”对儿媳攀比心理的不满以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5.(4分)①交代了“他”父母的身份和生活环境,暗示了老人的品质(2分)
②点出了他对尽孝的理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下文“他”与父亲在尽孝问题上的分歧做铺垫。(2分)
6.(8分)(1)形象特点(6分):吃苦耐劳;朴实本分;关爱儿子的成长,心中有大爱。
评分标准:每点2分,特点1分,分析1分。
(2)用意(2分):①间接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②揭示小说主题: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要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3分)C(“浪费极其严重”的说法偷换概念,原文为消耗严重。)
8.(3分)A(“从2013年到2016年···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种的统计数图可知,15年到16年,增长速度较之前有所提升。)
9.(6分)消费者增强快递包装分类意识。使用绿色包装,发展循环经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规范。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10.D
11.A 古人谓妾婢所生为“侧出”,侧出之人地位不高。
12.C “曾射杀蛮人以警示诸蛮”,根据原文,杨大眼只是给稻草人穿上衣服,然后射击。
13、(1)自己担任大将,常常身先士卒,冲杀在战场,出生入死毫不迟疑,凡抵挡他锐气的人,没有不挫败的。(“恒”1分,“坚阵”1分,“出入”1分,“摧拉”1分,句子通顺1分。)
(2)他召集蛮人首领指着稻草人给他们看,说:“你们如果做了贼寇,我的政令就像这样将你们杀死。”(“渠”1分,“指示”1分,“政”1分,句子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B(“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
15.(5分)①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2分) ②眷恋故乡。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1分) ③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心感悲哀;(1分)
④思念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C(“千篇一律”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如法炮制”指按照现成的方法办事。此处突出旅游商品形式陈旧,应选“千篇一律”。“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不用于形容物品。“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东西很多。符合语境。“云泥之别”形容有极大的差别。根据语境,看似“琳琅满目”,其实“差不多一样”,可知并没有突出差别之大。“大同小异”指大体相同,略有差异。符合语境。“追本溯源”比喻追寻根源。不合语境。“归根结底”指归结到根本上。符合语境。)
18.(3分)A (“更”递进关系,“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恰好引出下文的例子。)
19.(3分)D (“为……所……”结构,以及“瑞士旅游商品”与前面内容出现“包含关系不当”的问题。
20.答案示例:(5分,1处1分)
“万事俱备”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母校”改为“全校”;
“找一找”改为“提供”; “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 “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
21. (6分)考生查分后,查询分数线。同时上国家线和学校线的考生进入复试,复试成功则准备入学。如考生仅未上学校线,通过调剂可参加复试。所有考研不成功的考生可以选择其他路。
四、写作(60分)
22、写作参考立意:(1)世界是未知的,创新者就要有吃螃蟹的精神。马云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者,不能因为路途坎坷而畏葸不前。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人欢呼,有人诋毁,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需要实践的检验。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
(3)风俗和习惯是改革创新的深水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变革,深受民族心理和文化认同的制约。
(4)机器代替了人,人就会下岗。社会的前进是要立足于实际的,而不能跨越式前进。
(5)幸福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科技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捷时,同时带来了寂寞。
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含义,选好一个角度立意即可。成文既要就事论事,更要缘事析理,透过现象看本质。莫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立足现实,有感而发,情感真挚,莫作无病呻吟。
【参考译文】
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氐族人杨难当的孙子,从小有胆量气力,快跑像飞一般,但困为:是妾所生,不被他的同宗亲属关心,常常挨饿受冻。太和年闻,举家迁居,在朝廷中任小吏。
后来北魏孝:汇帝元宏准备南侵,让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出征的军官,杨大眼前往应诬。李冲没有答应他,杨大眼便说:“尚书大人您不了解我,请接受我给您献一手绝技。”便拿出一条三丈来长的绳子系在发髻上,然后用力奔跑,只见绳子在脑后飘起,如射出的箭一般直,(奔跑速度快得能人)连奔马也追赶不上。旁观者无不惊叹欢呼,李冲说:“千百年以来,还没有听到过有跑得如此之快的人。”于是提拔杨大眼担任军主。
出任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樊秀安等造反,朝廷下诏命杨大限为别将,隶属都督李崇,讨伐平定叛乱。杨大眼的妻子潘氏,长予骑射,自己到军营中探望杨大眼。不沦攻战还是游猎,大眼都让妻子身着戎装陪在左右,两人有对一同冲杀在战场,有时并驾丽行在山林。回到军营,也同坐幕下,面对众多军将僚佐,谈笑自若。杨大眼常指着她告诉别人:“这就是潘将军。”
杨大眼擅长骑马,装束雄辣,穿甲折旋,为当时所称道。他安抚士兵,称为儿子,看见士兵的创伤,(心痛得)为他们流泪。自己担任大将,常常身先士卒,冲杀在战场,出生入死毫不迟疑,凡抵挡他锐气的人,没有不挫败的。南梁前后所派攻魏的将领,军队尚未渡江,皆早已心怀畏惧。传说当时淮、泗、沔、荆之间有啼哭的儿童,吓唬他说“杨大眼到了”,没有不立刻停止啼哭的。有个南朝人归降北魏后见到他,对杨大眼说:“在南边的时候听到您的大名,以为真的‘眼如车轮’,等到亲眼看见,原来跟平常人没什么不同啊!”杨大眼说:“两军对阵、旗鼓相望的当儿,我用力瞪眼,足能够吓得你目不敢视,何必大如车轮呢?”当世时,人们都推崇他的勇猛果敢,都认为不亚于三国时的关羽和张飞。
再后来,杨大眼任荆州史,常常把蒿草捆绑成人的样子,给它穿上青布衣,作为靶子用箭射。召集蛮人首领指草人给他们看,说:“你们如果做贼,我们按政令就像这样杀你们。”恰此时,北淯郡有猛虎伤人,杨大眼与虎搏斗并捕获,砍下虎头悬挂在人多的集市。从此,蛮人相互说:“杨公是个恶人,常把草人做成我们的样子来射之,并且深山的老虎尚且不能幸免。”于是蛮人不敢再作劫掠、偷盗的事情。杨大眼在任两年后去世。
杨大眼没上过学,常常令人给他读书,坐着认真听,全都能熟记在心。一旦发布檄文、捷报类布告,都由杨大眼口授,可是竟然不认识太多的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