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秋收起义过程中,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而向农村进军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B. 工农革命军熟悉农村环境
C. 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 D. 农村环境适宜开展游击战争
2.下图是《北伐大战》的书影,图中显示的北伐战争的信息是( )
①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②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等北洋军阀 ③北伐是国共合作的成果 ④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北伐最终没有完成中国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3.《绝密档案:第一次国共合作内幕》赢得了极高的点击率,使得人们再次关注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 中共三大的召开 B.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 黄埔军校建立 D.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4.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其会师地点在( )
A. 陕北吴起镇 B. 江西瑞金
C. 甘肃会宁 D. 贵州遵义
5.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标志是( )
A. 中共二大的召开 B.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 孙中山与中共研究改组国民党 D. 中共三大的召开
6.穿越时空到近代中国,去和英雄们一起创造历史!假如你穿越到了1927年的井冈山,最有可能见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在( )
A. 秋收起义时 B. 井冈山会师后
C. 红军长征胜利后 D. 卢沟桥事变时
7.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下列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四渡赤水 ②强渡大渡河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强渡乌江 ⑥遵义会议
A. ⑥①⑤②③④ B. ⑤①⑥②④③
C. ⑥①⑤②④③ D. ⑤⑥①②④③
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全面记述了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情况,它记述的开端是( )
A. 1921.7中共诞生 B. 1927.8.1南昌起义
C. 1928.9秋收起义 D. 1935.1遵义会议
9.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是
A.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国民党改组
C. 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 中共“三大”的召开
10.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
A. 吴佩孚 B. 孙传芳 C. 张作霖 D. 袁世凯
11.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到了1930年已经形成燎原之势,但1934年红军却离开革命根据地转战大江南北,这是为什么( )
A. 国民党势力越来越强大 B. 蒋介石围剿红军
C.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 红军要攻占城市
12.下图再现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生动场面。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 开始了向农村进军的革命历程
C. 形成了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D. 建立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3.2014年2月17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率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到大陆参访交流。他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晤,针对共同关切问题交换了意见。而90年前,国共两党就曾合作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②为创建革命军奠定基础
③彻底完成反封建任务 ④建立民主国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某中学中考后决定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他们选择路线应是( )
A. 瑞金—金沙江—大渡河—赤水—吴起镇
B. 瑞金—大渡河—金沙江—赤水—吴起镇
C. 瑞金—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吴起镇
D. 瑞金—大渡河—赤水—金沙江—吴起镇
15.《人民日报》对某次会议评论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毛泽东领导地位在这里确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里形成……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在这里启航。”该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16.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教训,说它失败是因为( )
A. 国共两党关系恶化
B.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蒋介石、汪精卫突然叛变革命
D. 北伐战争失败
17.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的标志是( )
A.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中共一大召开
C. 国民党一大召开 D. 黄埔军校建立
18.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的学校是( )
A. 京师大学堂 B. 黄埔军校
C. 云南讲武堂 D. 抗日军政大学
19.“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
A. 准备北上抗日 B. 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 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 D. 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20.在一次会议上,孙中山指出对内要把军阀打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让全世界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联络一致,互相扶助,都得到解放。这次会议是
A. 国民党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一大 D. 国民党二大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中国红军长征何时开始和结束的,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长征的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你知道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有一位伟人说:“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请你说说,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4)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5)我们经常说,要发扬长征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奋斗。那么,你心中的长征精神又是什么呢?
22.读图分析数据变化:
请回答:
(1)1927~1928年人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2)1928~1934年人数为什么快速上升?
(3)1934~1937年为什么人数急剧下降?
(4)1924~1937年中国政治的变化特征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孙中山遗嘱
材料二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国民革命的“目的”和“经验”。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国共联手”是指什么事件?正式“联手”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国共联手”的“革命”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材料二 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 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1)材料中学校的名称是什么?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为完成革命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一军事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
(4)参观这所学校的遗址有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25.下面是《长征组歌》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急切(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要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
片段二:万众呼唤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和前进。
片段三: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松,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片段四: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片段五: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请回答:
(1)上述五个片段分别描述了长征途中几个重要历史事件,请你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将它们列举出来。
(2)想想看,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在长征途中几次重要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你能从材料中找出一个例子吗?并说说毛泽东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4)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从上述材料中,请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秋收起义中由于起义部队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并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召开了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从而向井冈山进军,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中显示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北伐军总司令;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根据图片中的文字可以看到北伐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通过图片信息看不到关于北伐失败的原因,所以④排除,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定了三大政策等,标志着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C项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失败教训时,深感依靠军阀从事革命活动是不行的。十月革命后,他开始寻求苏联和中共的帮助和支持。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27年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共毅然发动了三大起义,秋收起义后,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分部队进军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史称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本题选B。
7.【答案】D
【解析】1934年10月,由于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英勇冲杀,冲过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人员损失过半。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然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故选D。
8.【答案】B
【解析】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毅然发动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也标志着人民军队建军的开始,故本题选B。
9.【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10.【答案】D
【解析】回顾所学知识可知,A、B、C三个选项都是北伐战争时统治北方的主要军阀,都是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而选项D袁世凯这时已经死去,不可能是北伐的对象,故答案选D。
11.【答案】C
【解析】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2.【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故选C。
13.【答案】A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时间,2014—90=1924,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开始,在这之后,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军事政治人才,为革命军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并组织北伐,但北伐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三大军阀中只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并没有消灭张作霖,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历经艰难险阻,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在1936年10月到达会宁,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故选C。
15.【答案】C
【解析】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战略转移,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扭转了败局,纠正了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所以答案选C。
1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时候,国民革命军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危机,蒋介石的军事实力极速膨胀,他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汪精卫突然叛变革命,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大肆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了,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答案】C
【解析】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故选C。
18.【答案】B
【解析】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它的创立,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故选B。
19.【答案】B
【解析】根据本题的题干,“红军急切上征途”是长征,这次战略转移的原因是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了保存实力,被迫进行的。故本题答案选B。
2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据题文的“让全世界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联络一致,互相扶助,都得到解放。”可知A符合题意;BC和孙中山无关,不符合题意;国民党二大召开时,孙中山已经逝世。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答案】(1)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结束的标志是:三大主力会师。
(2)毛泽东。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4)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
(5)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解析】(1)红军长征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结束的标志是:三大主力会师。
(2)长征的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4)在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等艰难险阻。
(5)长征精神就是指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22.【答案】(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共产党注重农村根据地建设,党员人数大增。
(3)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加之在长征中党和红军大量战斗和非战斗减员。
(4)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对峙。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所以导致1927~1928年人数减少。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以后共产党注重农村根据地建设,建立了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所以1928~1934年党员人数大增。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1937年期间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在长征中党和红军参加了大量战斗和非战斗,所以导致人数急剧下降。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到1927年国共两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1927年到1937年国共两党处于十年对峙时期,所以1924~1937年中国政治的变化特征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对峙。
23.【答案】(1)目的:追求中国的自由平等。经验: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2)事件: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1)据材料一“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可知孙中山国民革命的“目的”是追求中国的自由平等;据“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可知孙中山国民革命的“经验”是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2)前一问据材料二国共联手的目的“荡平军阀促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联手”是指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一问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1926年7月开始了北伐战争,北伐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4.【答案】(1)黄埔军校(或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中国革命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发动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解析】(1)依据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可知“某校”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是黄埔军校门前的对联。结合课本所学,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依据课本所学,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最终失败;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依据第一问可知“革命”指的国民大革命。结合课本所学,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重大成果是: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1926年,国民政府发动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依据第一问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北伐战争的历史。
25.【答案】(1)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2)敌人的围追堵截,党内错误,恶劣的自然环境,缺少粮食给养。
(3)如四渡赤水,声东击西;巧渡金沙江,调虎离山等。
(4)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二是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三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解析】(1)上述片段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2)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困难很多,有片段中提到的自然条件的艰难险阻,除此之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应该知道红军长征是在中共正面临“左”倾错误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还有党内错误的困难;另外还有国民党疯狂的围追堵截。
(3)红军在长征中经历过几次较大的战役: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之战、东征战役、西征战役。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如敌进我退、敌疲我打、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注意要一一对应来写。
(4)由材料中的“万众呼唤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勇士万代留英名”、“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男女老少来要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等信息可以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