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升华与凝华》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
【知识梳理】
1.升华:物质从 态直接变成 态的过程。升华时要 热。
2.凝华:物质从 态直接变成 态的过程。凝华时要 热。
【知识广场】
干冰与第一次真正的人工降雨
美国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兰茂尔,在193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就和化学家谢弗等人共同进行了人工降雨的研究,当时他们也和其他科学家一样,通过加入各种尘埃微粒进行降雨实验。1946年7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由于实验装置出了故障,装有人工云的电冰箱里的温度一直降不下来,兰茂尔只好临时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降温。当他把一块干冰放进冰箱时,奇迹突然出现了:水蒸气立刻凝华成了许多小冰粒,在冰箱里盘旋飞舞,人工云化成了霏霏飘雪。这一奇特现象使兰茂尔明白了“冰晶”的形成是人工降雨的关键,“冰晶”会把云中的水蒸气凝聚在一起,变成雨雪降落下来。1946年8月的一天,兰茂尔和谢弗租了一架飞机进行实验。他们飞入云海,将干冰撒播在云层里,30分钟后开始了降雨。世界上第一次真正的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精选例析】
【例1】 下列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 春天,花坛里冰雪消融
B. 夏天,草地上露珠晶莹
C. 冬天,树枝上雾凇洁白
D. 秋天,操场上一度大雾弥漫
能将物态变化与自然现象相结合,才能正确解答此题。冰雪消融是水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露、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而雾凇是固态的小冰晶,是水蒸气在地面物体表面遇冷凝华形成的。
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例2】 在文艺演出时,常常要制造出弥漫的白雾,演员在其中若隐若现,增添如神话般的效果。只要在舞台上洒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就能实现该效果,这种白雾实际上是 ( )
A. 空气中的水蒸气
B. 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而成
C. 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D. 利用干冰熔化放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无色的,看不见的,白雾是小水珠。干冰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干冰升华时要吸收热量,使干冰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就是看到的白雾。
【例3】俗语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从科学角度分析,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 霜形成的温度比雪形成的温度低
C. 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形成前高,雪后的气温一定比雪前低
D.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只有天气冷了才有霜,即“霜前冷”;雪熔化或升华需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故“雪后寒”
【解析】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这时要降温,气温足够低才会形成霜,因此“霜前冷”;雪熔化或升华过程中,都要从周围吸热,使周围空气降温,因此“雪后寒”。
【重点归纳】
1.物质三态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2.云、雨、雾、雪、露、霜等天气变化都是地球上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
3.升华和凝华强调的是直接变化过程,中间没有出现液态的过程。
【巩固提升】
1.吉林雾凇仪态万方、独具丰韵,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
A. 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C. 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 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碳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下列关于碳粉转化为碳蒸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 汽化、吸热 B. 升华、吸热
C. 熔化、放热 D. 凝华、放热
3.2016年1月,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杭州出现了极寒天气。停课在家复习的小周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晶莹剔透的冰花。下列关于冰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B. 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C. 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D. 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4.下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5.冬天,在暖和的教室内,窗玻璃上会冷得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面;③“汗”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电冰箱是常用的家用电器,小明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下列是小明对有关现象的解释,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夏天打开冰箱门,门口的一团白雾——汽化
B. 放在冷冻室里的棒冰包装纸上的霜——凝华
C. 冰冻矿泉水瓶的瓶壁上出现水滴——液化
D. 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便结成了冰——凝固
7.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①春天, 冰雪融化 ②夏天, 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 清晨出现的雾
④冬天, 早晨在太阳照射下, 草地上的霜消失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量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华现象
B.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华现象
C.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固现象
D.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固现象
9.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露的形成: , 。
(2)冰变成水: , 。
(3)霜的形成: , 。
(4)铁水变铁块: , 。
(5)雾的形成: , 。
(6)碘变成碘蒸气: , 。
10.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这是 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 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明显升高,即该物态变化过程中 热量。
1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温度低于-78.5 ℃。当 时,会把周围空气中的 ,这就是白雾,如果把热水淋在干冰上,这些白雾就十分浓厚,显得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但人手若不慎与干冰接触,皮肤上的水就立即变成冰而被干冰黏住,这是很危险的,应立即用水浇淋,直到皮肤与干冰分离为止。去年春夏之间,某地区出现旱灾,为了缓和旱情,人们多次实施人工降雨,用炮弹把干冰发射到高空,干冰在云层中散开,很快变为气体,使高空中的 ,这些冰粒逐渐变大、下降, 落到地面。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句子涉及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 、 、 。
(2)小题(1)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 。
(3)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大部分地方用水很紧张。作为公民,我们都必须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请你提出一项节约用水的措施: 。
12.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 ℃~-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
(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13.课堂上,老师提供如表所示数据后,要求同学们自己设计、完成实验“用碘来验证物质可以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按照要求,小明设计实验方案如图甲所示,直接用酒精灯对装有固态碘的密封管加热;小丽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将装有固态碘的密闭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
碘的熔点
碘的沸点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114 ℃
184.13 ℃
300 ℃~500 ℃
(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碘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小明和小丽按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加热时,都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完成实验后,小明和小丽都各自得出了结论,物质可以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但在展示交流时,小丽对小明同学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小明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可能是固态碘先后经历了 和 两个物态变化才出现的。
(5)小丽设计的实验方案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 。
第7节《升华与凝华》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时要吸热。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时要放热。
【精选例析】
【例1】答案C
【例2】答案B
【例3】答案D
【巩固提升】
1. (D) 2. (B) 3. (D) 4. (C) 5. (A)
6. (A)
7. (B)
8. (A)
9. (1)露的形成:液化,放热。(2)冰变成水:熔化,吸热。
(3)霜的形成:凝华,放热。 (4)铁水变铁块:凝固,放热。
(5)雾的形成:液化,放热。 (6)碘变成碘蒸气:升华,吸热。
10.如升华现象;凝华现象,放出热量。
11.干当干冰遇热直接变成气体时,水蒸气变成小水珠,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遇到暖气就变为雨点落到地面。
(1)升华、液化、凝华、熔化。
(2)液化、凝华。
(3)水要一水多用,如用洗菜的水来浇花等。
12. (1)凝华。
(2)空气湿润和气温在0_℃以下。
(3)【答】 不能,因为没有进行干燥空气和湿润空气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确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霜。
【解析】 (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 ℃以下。
13.(1)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2)不变(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小有(紫色的)碘蒸气生成。(4)熔化和汽化(沸腾)
(5)可靠(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水的沸点比碘的熔点、沸点都低,加热时,碘不会熔化、沸腾。
【解析】 (1)从表中数据可知,碘的熔点是114 ℃,所以碘是晶体。(2)水沸腾时温度一直保持在沸点,不发生变化。(3)小明和小丽按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温度较高时,碘发生升华,此时可观察到有(紫色的)碘蒸气生成。(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300 ℃~500 ℃,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密封管,温度无法控制。当碘温度达到114 ℃,则会熔化;当碘温度达到184.13 ℃时,又会沸腾,故不能确定碘是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升华)还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汽化或沸腾)。(5)小丽设计的实验方案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因此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小丽设计的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