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知识要点及相关练习题[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知识要点及相关练习题[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01-11 13:11:00

文档简介

溶解度
  一、选择题
  1.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加入溶质
  C.降低温度 D.倒出一部分溶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水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冰水混合物是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是纯净物,不饱和溶液是混合物
  D.矿泉水是溶液
  3.同一温度下,从100 mL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变稀 B.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仍为饱和溶液 D.以上均不对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逸出
  B.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C.喝下汽水感到有气味冲到鼻腔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5.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6.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种类
  C.溶液的多少 D.温度的高低
  7.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10 g,则t℃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间的质量比为( )
  A.1∶9∶10 B.1∶10∶11
  C.9∶1∶10 D.10∶1∶11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20 g某物质溶解在100 g水里形成溶液,则20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
  B.20 ℃时20 g某物质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
  C.20 g某物质在100 g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D.20 ℃时100 g水里最多只能溶解20 g某物质,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9.影响固体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界条件是( )
  A.加入水的多少 B.加入溶质的多少
  C.是否进行震荡和搅拌 D.温度的变化
  10.含有碳酸钠的湖泊在冬季结冰时,湖底常有碳酸钠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
  A.碳酸钠难溶于水 B.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D.温度变化对碳酸钠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二、填空题
  1.夏天把一盆冷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盆边会出现一些小气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汽水瓶打开瓶盖时,有大量气泡从瓶中逸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下图所示,四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A、B、C、D集合分别表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__,如________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等.
  4.0 ℃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这说明在0 ℃,当氧气的压力为________时,________水中最多可溶解________的氧气.
  5.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___.
  (2)t2℃时,溶解度相等的是________.
  (3)t2℃时,100 g水中加入20 g a物质,溶液不饱和,为使其饱和,可再加入a物质________g,或使其温度降到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D 3.C 4.A 5.C 6.C 7.B 8.D 9.D 10.B
  二、1.温度升高,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气压减小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2.A.饱和浓溶液 B.饱和稀溶液 C.不饱和稀溶液 D.不饱和浓溶液
  3.增大 硝酸钾 不变 食盐 减小 熟石灰
  4.101 kPa 1体积 0.049体积
  5.(1)a、b (2)b和c (3)60 t1教学内容:溶解度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蔗糖等物质能溶解于水,但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学完之后,你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课前复习】
※会做了,学习新课有保障
1.下列是以酒精为溶剂的溶液是(  )
A.酒精溶液
B.无水乙醇
C.碘的酒精溶液
D.含酒精75%的消毒酒精
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油水       C.食盐水     D.冰水
3.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食盐水_______________,硫酸溶液_______________,酒精与水形成的溶液_______________,硫酸铜的蓝色溶液_______________.
4.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答案:
1.选C
2.选C
3.依次为NaCl;H2SO4;C2H5OH;CuSO4
4.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下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A.10 g KNO3放到10 g水中
B.20℃时1吨食盐放入水中
C.蒸发少量水没有溶质析出
D.一定温度下,加入该溶质不再溶解
2.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能采用的方法是(  )
A.蒸发溶剂               B.加入溶质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3.下列能改变固体溶解度的是(  )
A.改变溶质的量             B.改变溶剂的量
C.改变溶液的温度            D.搅拌和振荡
4.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的是(  ),随压强增大而显著增大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钾
C.氢氧化钙               D.二氧化碳
5.溶解度曲线所在的坐标系中,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_,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曲线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
看过课文,你能做对这些题目吗?要想进一步了解溶解度,寻找正确的答案,大家还需继续努力哦!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理解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了解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4.简单了解气体溶解度.
5.会应用溶解度曲线.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饱和溶液
通过探究活动1我们会发现: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我们得到了饱和溶液;但当再加入5 mL水后,原先不能继续溶解的氯化钠又开始溶解了,溶液不再是饱和状态,变成了不饱和溶液.当把氯化钠换成硝酸钾进行探究活动2时,我们又会发现:同一温度,相同量的水中,硝酸钾也不能无限溶解,也形成了饱和溶液;但当升高温度后,原先不溶的硝酸钾竟也都溶解于水,溶液变成了不饱和状态.
这两个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所以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探究活动2中,当把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后,发现又有晶体析出,这说明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说明当温度降低了,这么多的水不能溶解那么多的硝酸钾,多余的硝酸钾就又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剩余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由此可见,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溶解度
溶解度是从定量的角度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作为衡量物质在某种溶剂量中溶解性大小的尺度.
(一)固体溶解度
对于固体溶解度的定义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因为不同温度下,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它的溶解度也是不相同的;而且定义溶解度有一个标准:在100 g溶剂中;还要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才是溶解度.
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则通常是指在水中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我们由此就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1)在20℃时,在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31.6 g KNO3;
(2)20℃时,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31.6∶100.
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是不同的.通常把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 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 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 g大于0.01 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 g的,叫难溶物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
由于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因此在谈及物质的溶解度时,应指明温度.
?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我们可以测绘出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一物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就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上图: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只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例如氯化钠;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溶解度曲线如下:
(二)气体溶解度
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 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在日常生活中,常可看到这些情况,给冷水加热时,在沸腾以前,水中就出现了许多气泡;夏天,贮存自来水的瓶子内壁挂满一层气泡,这是由于随着温度升高,空气在水里的溶解度变小的缘故.又如,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常有大量气泡涌出,这是由于压强减小,CO2的溶解度减小了的缘故.
※问题全解
1.讲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两个条件?
答:一种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成为饱和溶液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溶液的饱和是指溶质达到了最大的溶解限度,这个最大溶解限度是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制约的.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才有其最大限度,才有确定的意义.例如:10℃时把33 g氯化铵溶解在100 g水中形成氯化铵溶液,此时若再加氯化铵,不会继续溶解,10℃时氯化铵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溶解,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把此溶液升温到30℃时,后来加入的氯化铵开始溶解,说明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了.所以说氯化铵溶液是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温度是10℃,另外,只确定温度,若溶剂质量不确定,也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例如10℃时,33 g氯化铵在100 g水中溶解形成饱和溶液,但若在110 g水中溶解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所以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2.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溶解性的大小既取决于溶质本身的性质,又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溶解度是从定量的角度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作为衡量物质在某种溶剂量中溶解性大小的尺度.它必须在一定温度、压强下,在100 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进行比较说明.
溶解度与溶解性关系(室温下,20℃)
溶解性 20℃时,固体的溶解度(S)
易溶 S>10 g
可溶 1 g<S<10 g
微溶 0.01 g<S<1 g
难(不)溶 S<0.01 g
注意点 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3.如何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
但对于熟石灰〔Ca(OH)2〕来说,则不太适用,由于熟石灰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所以它的饱和溶液只能通过降温的方法变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升温能变成熟石灰的饱和溶液.
4.怎样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答:首先,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一定温度(横坐标)下物质的溶解度(纵坐标).同时也表明该溶液处于饱和状态.而曲线下方任意点都代表该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
其次,曲线的形态变化反应了物质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其中曲线越平坦,说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越小.反之,说明受温度的影响就越大.
第三,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交点代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就相同.
5.用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固体物质从溶液里析出的结晶原理,来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或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这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叫做结晶法.此方法主要利用可溶的固体物体的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如,要除去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就可以采用结晶法.因为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降而变化很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因此可先配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再降低溶液的温度就可使硝酸钾首先结晶从溶液中析出.而氯化钠仍留在滤液里,经过滤,就可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学习方法指导】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和关系.
[例1]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硝酸钾 ④减少硝酸钾 ⑤增加溶剂 ⑥减少溶剂 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答案:选D
点拨:硝酸钾是典型的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物质,所以它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应采用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等方法.
2.运用溶解度曲线探究物质的提纯.
[例2]下图中m1、m2、m3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1℃时,m1、m2、m3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将相同质量m1、m2、m3在t2℃时的饱和溶液冷却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根据t1℃时的虚线与三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来判断,此时应是m2>m1>m3.
(2)m3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从t2℃冷却到t1℃非但没有溶质析出,反而由饱和变成不饱和状态,所以m1>m2.
点拨:从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m1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从t2℃到t1℃溶解度的差值比m2大.即在t2℃时100 g水中最多溶Sm1,到t1℃时,100 g水中最多只能溶S′m1,则析出晶体的质量即为Sm1-S′m1.同理,对m2来说,它所析出的晶体质量应为Sm2-S′m2.所以两温度下,溶解度的差值越大,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这是一道识图计算题,解题步骤是:
(1)把图中曲线的数学意义“翻译”成化学意义;
(2)分析曲线上的特殊点(如起点、观察点、交叉点及终点)及变化趋势,从而发现曲线中隐藏着的解题条件.
【知识拓展】
一、晶体“长角”与溶解平衡
晶体会“长角”,不知你是否相信,如果不信,那就请你亲自实验一下:在一杯饱和食盐溶液里,放入一粒打掉了一角的食盐晶体,放置一定时间后,你就会发现缺了角的那粒食盐晶体又自动“长”出一个角来,变成了一块规则的食盐晶体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从食盐饱和溶液里又析出了一些食盐而把缺了的角补起来的吗?试想,如果这样的话,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仔细观察前述小实验的现象,我们就会发现,长了“角”的新晶体比原来的晶体小了一点.如果事先把缺角晶体称量一下,假定其质量为m1,再称一下长了“角”的新晶体,假定其质量为m2,则会发现m1=m2.
这就说明,在饱和溶液里没有溶解的食盐晶体并不是“静止”在那里一点儿也不变化了,而是时时刻刻在不断地溶解,溶液中的食盐又时时刻刻在晶体上析出,只不过每一时刻溶解的量和结晶的量相等而已.就在这个溶解—结晶的反复过程中,一粒完整的食盐立方体就形成了,这就使缺损的角被“补”了起来,但新的食盐立方体的边长肯定小了,其质量却不会发生改变.
总之,晶体“长角”是由于物质处于溶解平衡之中.
二、盐田里的化学
漫步海滨,清风徐吹,蔚蓝色的海水微波荡漾,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可是当你口渴喝上一口海水时,那又苦又涩又咸的滋味就会让你哭笑不得.可见,海水是不能直接饮用的,但是海水却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食盐.那么,为什么从海水里得到的食盐就只咸不苦呢?这就是盐田工人师傅们巧妙利用化学知识而将食盐与有苦味的物质(主要是氯化镁等)加以分离的结果.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大致如下:
大家都知道,海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混合物.在其众多的成分中,食盐使之发咸,镁盐使之发苦,其他的如钾、钙、溴、碘的盐对海水味道的影响及其含量都是比较小的.因此,晒制食盐的过程主要是将有苦味的镁盐及其他成分与食盐分离开来.为此,盐工们采取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方法,这就是在用海水晒盐的时候,故意在盐田里留下少量的海水不让其蒸发掉.这一招看起来也不稀奇,可它的作用和道理却很不简单.你想,盐田里留下了少量的海水,含量甚微的镁、钙、溴、碘等元素,就几乎全部溶于其中.食盐就不同了,由于它的含量多,当盐田中的海水蒸发时,它首先达到了饱和状态;海水继续蒸发,食盐就不断地结晶析出,待盐田里的海水很少的时候,绝大多部分食盐就都析出了.把那少量的余液除去,自然就得到了几乎没有苦味的食盐.
在弃去的余液里,当然也有一部分食盐没有析出,但你没有必要为之可惜,因为大海几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盐源.而且,这些余液又会成为提取镁、钙、溴、碘等元素的重要原料.
三、破冰取碱
18世纪以前,人们使用的碱主要是天然碱,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就是世界闻名的天然碱产地.每年的十月至来年的四月是天然碱的开采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正是湖面结冰的季节,为此,人们就打开冰层,深入湖底,捞取碱块.这就是当地人常说的“破冰取碱”.
我们知道,天然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其他许多固体物质一样,它的溶解度也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冬天气温低,湖水里的碳酸钠就会成为碱块析出,此间破冰即可将其取出.待到夏秋季节,气温高了,碳酸钠溶于湖水之中,此时虽深入湖底也无法将碱取出,这就是“破冰取碱”的道理.
【问题点拨】
1.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指导建议:可采用降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等方法.
2.硝酸钾在60℃时的溶解度是110 g,这说明在__________℃时,__________g硝酸钾溶解在____________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指导建议: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说明在60℃时,110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3.在提到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时,为什么要特别指明温度?
指导建议: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不相同,所以叙述溶解度时要特别指明温度.
4.分析图9-12和9-13,从中可以看出固体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指导建议:固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大致可分成三类:(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但变化很小;(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5.为什么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这是为什么?
指导建议:人的身体内含有氯化钠,它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在炎热的夏天或在高温下工作和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氯化钠就溶解在汗水中排出体外,所以汗水有咸味;但随着水分的蒸发,能溶解氯化钠的溶剂越来越少,溶液达到饱和之后,继续蒸发水分,就会有晶体析出,白色的斑迹实际就是氯化钠晶体.
6.现有一瓶蒸馏水和一瓶稀氯化钾溶液,可用什么简单的办法把它们鉴别开?
指导建议:蒸发,有晶体析出的是氯化钾溶液.
7.加热冷水时,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时,为什么水中常有气泡冒出?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指导建议:这两个现象都与气体溶解度有关,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影响,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降低,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也降低,因为加热冷水时,温度升高,原来溶解在水中的N2、O2溶解度减小,跑了出来,所以会有气泡;天气闷热,一是温度高,二是气压低,水中溶解氧减少,为获得足够的氧气,鱼儿不得不接近水面游动,相对而言,接近水面氧气还比较充足.
8.氨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它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就形成氨水,当温度升高时氨又会逸出.氨水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肥料,平时贮存在氨水罐中,试设想在保存氨水时应注意什么?
指导建议:(1)低温保存,低温下氨的溶解度较大;
(2)密封保存,不仅可以防止氨气外逸,而且由于由水中逸出的氨无法逸出氨水罐,在罐内聚集,会增大罐内压强,有利于溶解氨.
9.查溶解度曲线,在表中空白处填上该物质的溶解度.(表略)
指导建议:
温度/℃ 15 50 75 100
溶解度/g 硝酸钠氯化钾熟石灰 85320.175 113430.13 145490.10 179560.06
注:以上数据是查表所得的近似值.教学内容:溶液的形成
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及前几章我们都已学过、用过,如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
【课前复习】
※会做了,学习新课有保障
1.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蔗糖放入水中,为何很快就不见了.
2.一杯食盐水,它的(  )
A.各部分一样咸
B.上部分比下部分咸
C.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D.中间部分比上下部分咸
3.请亲自动手做一个小实验:在一个瓶子中装一定量的水,向其中滴加少量的植物油,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会有____________出现.
答案:
1.蔗糖放入水中,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不断运动,原来聚集在一起的蔗糖分子均匀地分散开来,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所以肉眼就看不到了.
2.选A
3.滴入植物油,油浮在水上面;振荡后油和水混合形成一种乳白色液体;静置后,油又回到了水的上面,分成了水层和油层.
4.会有白色沉淀出现.
这些小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现象,它们与本课题有什么联系呢?
※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3.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过程____________热量;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__________热量.
4.__________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5.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溶剂是__________;碘酒溶液中溶质是______,溶剂是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特征.
2.了解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3.掌握溶液的判定方法,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4.了解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溶液
(一)溶液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例如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一杯糖水,只要充分溶解了,杯内糖水各部分的甜度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食盐与水都不会分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了稳定的混合物.而食盐实际上是氯化钠,它在水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也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混合物.
我们通常把像水这样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把像蔗糖、氯化钠这样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就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等大多数有机物,酒精能溶解碘等等.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例如:酒精溶液,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溶质是一种液体;又如盐酸溶液,它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溶质是HCl气体,溶剂是水.
一般来说,如果溶液组成中有水存在,则把水当作溶剂,如果是固体和液体形成溶液,则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果两种液体形成溶液,则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二)乳浊液
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由于小液滴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无论在质量还是体积上都比单个分子大的多.所以无法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因而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分层.
乳浊液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牛奶、油漆、橡胶的乳胶等都是乳浊液.但是这些乳浊液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难以清洗,一旦沾到衣物上,很难被水清洗掉,怎么办泥?其实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加点儿乳化剂就可以,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涤剂、阿拉伯胶等,乳化剂能使小液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比单个分子略大,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方案及简图:
1.取三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注入20 mL水,用温度计测水温.
2.分别向三杯水中加入(1)NaCl、(2)NH4NO3、(3)NaOH,用玻璃棒搅拌,使它们完全溶解.
3.再测所得溶液的温度.
在实验过程中,水中溶解了NaCl,温度几乎不变,但溶解了NH4NO3后,溶液温度降低,溶解了NaOH后,溶液温度升高,由此可以看出在溶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吸热、放热的现象.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原来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变化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这两个变化是同时存在的,当变化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就表现出溶液温度升高: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
※问题全解
1.怎样理解溶液的特征?
答: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
(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处的密度和浓度都一样,性质都相同,如有一烧杯稀H2SO4溶液,取上部的溶液和下部的溶液,它们的浓度、密度都相同;让它们与金属铁反应都能放出氢气.要注意的是,上述性质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如蔗糖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由于蔗糖分子的扩散尚未完成,可能会出现上层浓度小一些,下层浓度大一些的情况.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时期不会分离.所谓的外界条件包括温度的变化,溶剂的蒸发等.
2.溶液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答: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所以在实验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起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能溶解于水,反应物和产物不与水反应)
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有很大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在动物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在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医治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炎症的注射液和各种眼药水等,也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的溶液.
【学习方法指导】
[例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
A.盐酸
B.少量的粉笔灰加入水中
C.少量的碘溶于酒精中
D.少量锌粉溶于稀硫酸中
解:A溶质是HCl,是化合物,B不相溶,形成的是浊液;C溶质是碘,单质,溶剂是酒精;D中Zn与稀H2SO4反应生成ZnSO4和H2,溶剂仍是水,但溶质变成了ZnSO4,是化合物.
答案:选C
点拨:当两种物质间可以简单相溶时,可形成溶液.若因化学反应而溶解的,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为溶质.
[例2]从溶液的定义分析,清新的空气是不是一种溶液?
答:从溶液的定义分析,清新的空气是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点拨:从溶液的定义上来看,并没有对溶质、溶剂的状态作出限定,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剂也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空气是溶液,合金也是一种溶液.判断是否是溶液,关键还是要抓住溶液的特征,看其是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拓展训练】
干洗法把衣服洗干净的奥秘
大多数衣物是用水洗涤的,而毛料服装水洗后,会失去光泽,不够挺括,因此人们常用干洗法清洗毛料织物.
干洗时,先将衣服浸泡在干洗剂中,或将干洗剂喷在衣物上,干洗剂的溶解性能很好,它能溶解衣物上的油渍.衣物经过机械振荡后,油渍被完全“转移”到干洗剂中去了.
干洗后,要进行清除干洗剂的工作.干洗剂的沸点比较低,将衣物烘干时,干洗剂会带着油渍挥发到空气中,于是衣服被洗净了.
制作“兵(冰)临城下”
一提起冰,往往就使我们想到严寒的冬天.但是溶液能使春天和秋天也出现“冰”临城下的奇景,不信,做一个实验.
取一只小烧杯,加50毫升水,找一块塑料薄板(或薄的小木板),板上洒些水后放在烧杯底下,再把50 g左右的硝酸铵(NH4NO3)倒到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硝酸铵慢慢溶解.用手摸一下烧杯壁,嘿,冰凉冰凉的.拿起烧杯,塑料薄板竟粘在烧杯底上了.仔细一瞧,原来真的已“冰临玻璃城下”了,刚才洒在塑料薄板上的水结冰了.
【问题点拨】
1.试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溶液,说出其中溶质和溶剂.
指导建议:一般的溶液都是以溶质来命名的:如氯化钠溶液,溶质是NaCl;硝酸银溶液,溶质是AgNO3,若不指明溶剂,则溶剂一般是水.还有一些溶液用的是俗名,如盐酸中溶质是HCl,溶剂是H2O,像这样的情况需要单独记忆,初中阶段所学的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很少,最常见的是碘酒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2.试从微观的角度说明溶质在溶液中是怎样存在的,由此说明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指导建议:在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或离子之间的作用,所以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例如我们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做到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如果是两种固体放在一起,要想完全反应,大概需要几天的时间,而配成溶液后反应,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反应完.所以在实验室或在化工生产中,我们通常把两种能反应的固体配成溶液来反应,可大大提高反应的速率和生产效率.
3.牛奶是一种混合物,查阅包装盒或包装袋,记录其中所含成分.
指导建议:一般牛奶里平均含有酪素3%,乳蛋白0.53%,脂肪3.64%,乳糖4.88%,其余是水分.
4.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指导建议:汽油除去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用加了洗涤剂的水除去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没有形成溶液,所以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是不相同的.教学内容:溶液的形成
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及前几章我们都已学过、用过,如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
【课前复习】
※会做了,学习新课有保障
1.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蔗糖放入水中,为何很快就不见了.
2.一杯食盐水,它的(  )
A.各部分一样咸
B.上部分比下部分咸
C.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D.中间部分比上下部分咸
3.请亲自动手做一个小实验:在一个瓶子中装一定量的水,向其中滴加少量的植物油,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会有____________出现.
答案:
1.蔗糖放入水中,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不断运动,原来聚集在一起的蔗糖分子均匀地分散开来,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所以肉眼就看不到了.
2.选A
3.滴入植物油,油浮在水上面;振荡后油和水混合形成一种乳白色液体;静置后,油又回到了水的上面,分成了水层和油层.
4.会有白色沉淀出现.
这些小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现象,它们与本课题有什么联系呢?
※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3.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过程____________热量;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__________热量.
4.__________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5.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溶剂是__________;碘酒溶液中溶质是______,溶剂是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特征.
2.了解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3.掌握溶液的判定方法,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4.了解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溶液
(一)溶液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例如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一杯糖水,只要充分溶解了,杯内糖水各部分的甜度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食盐与水都不会分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了稳定的混合物.而食盐实际上是氯化钠,它在水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也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混合物.
我们通常把像水这样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把像蔗糖、氯化钠这样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就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等大多数有机物,酒精能溶解碘等等.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例如:酒精溶液,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溶质是一种液体;又如盐酸溶液,它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溶质是HCl气体,溶剂是水.
一般来说,如果溶液组成中有水存在,则把水当作溶剂,如果是固体和液体形成溶液,则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果两种液体形成溶液,则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二)乳浊液
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由于小液滴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无论在质量还是体积上都比单个分子大的多.所以无法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因而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分层.
乳浊液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牛奶、油漆、橡胶的乳胶等都是乳浊液.但是这些乳浊液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难以清洗,一旦沾到衣物上,很难被水清洗掉,怎么办泥?其实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加点儿乳化剂就可以,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涤剂、阿拉伯胶等,乳化剂能使小液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比单个分子略大,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方案及简图:
1.取三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注入20 mL水,用温度计测水温.
2.分别向三杯水中加入(1)NaCl、(2)NH4NO3、(3)NaOH,用玻璃棒搅拌,使它们完全溶解.
3.再测所得溶液的温度.
在实验过程中,水中溶解了NaCl,温度几乎不变,但溶解了NH4NO3后,溶液温度降低,溶解了NaOH后,溶液温度升高,由此可以看出在溶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吸热、放热的现象.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原来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变化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这两个变化是同时存在的,当变化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就表现出溶液温度升高: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
※问题全解
1.怎样理解溶液的特征?
答: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
(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处的密度和浓度都一样,性质都相同,如有一烧杯稀H2SO4溶液,取上部的溶液和下部的溶液,它们的浓度、密度都相同;让它们与金属铁反应都能放出氢气.要注意的是,上述性质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如蔗糖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由于蔗糖分子的扩散尚未完成,可能会出现上层浓度小一些,下层浓度大一些的情况.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时期不会分离.所谓的外界条件包括温度的变化,溶剂的蒸发等.
2.溶液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答: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所以在实验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起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能溶解于水,反应物和产物不与水反应)
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有很大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在动物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在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医治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炎症的注射液和各种眼药水等,也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的溶液.
【学习方法指导】
[例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
A.盐酸
B.少量的粉笔灰加入水中
C.少量的碘溶于酒精中
D.少量锌粉溶于稀硫酸中
解:A溶质是HCl,是化合物,B不相溶,形成的是浊液;C溶质是碘,单质,溶剂是酒精;D中Zn与稀H2SO4反应生成ZnSO4和H2,溶剂仍是水,但溶质变成了ZnSO4,是化合物.
答案:选C
点拨:当两种物质间可以简单相溶时,可形成溶液.若因化学反应而溶解的,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为溶质.
[例2]从溶液的定义分析,清新的空气是不是一种溶液?
答:从溶液的定义分析,清新的空气是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点拨:从溶液的定义上来看,并没有对溶质、溶剂的状态作出限定,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剂也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空气是溶液,合金也是一种溶液.判断是否是溶液,关键还是要抓住溶液的特征,看其是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知识拓展】
干洗法把衣服洗干净的奥秘
大多数衣物是用水洗涤的,而毛料服装水洗后,会失去光泽,不够挺括,因此人们常用干洗法清洗毛料织物.
干洗时,先将衣服浸泡在干洗剂中,或将干洗剂喷在衣物上,干洗剂的溶解性能很好,它能溶解衣物上的油渍.衣物经过机械振荡后,油渍被完全“转移”到干洗剂中去了.
干洗后,要进行清除干洗剂的工作.干洗剂的沸点比较低,将衣物烘干时,干洗剂会带着油渍挥发到空气中,于是衣服被洗净了.
制作“兵(冰)临城下”
一提起冰,往往就使我们想到严寒的冬天.但是溶液能使春天和秋天也出现“冰”临城下的奇景,不信,做一个实验.
取一只小烧杯,加50毫升水,找一块塑料薄板(或薄的小木板),板上洒些水后放在烧杯底下,再把50 g左右的硝酸铵(NH4NO3)倒到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硝酸铵慢慢溶解.用手摸一下烧杯壁,嘿,冰凉冰凉的.拿起烧杯,塑料薄板竟粘在烧杯底上了.仔细一瞧,原来真的已“冰临玻璃城下”了,刚才洒在塑料薄板上的水结冰了.
【问题点拨】
1.试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溶液,说出其中溶质和溶剂.
指导建议:一般的溶液都是以溶质来命名的:如氯化钠溶液,溶质是NaCl;硝酸银溶液,溶质是AgNO3,若不指明溶剂,则溶剂一般是水.还有一些溶液用的是俗名,如盐酸中溶质是HCl,溶剂是H2O,像这样的情况需要单独记忆,初中阶段所学的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很少,最常见的是碘酒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2.试从微观的角度说明溶质在溶液中是怎样存在的,由此说明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指导建议:在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或离子之间的作用,所以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例如我们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做到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如果是两种固体放在一起,要想完全反应,大概需要几天的时间,而配成溶液后反应,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反应完.所以在实验室或在化工生产中,我们通常把两种能反应的固体配成溶液来反应,可大大提高反应的速率和生产效率.
3.牛奶是一种混合物,查阅包装盒或包装袋,记录其中所含成分.
指导建议:一般牛奶里平均含有酪素3%,乳蛋白0.53%,脂肪3.64%,乳糖4.88%,其余是水分.
4.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指导建议:汽油除去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用加了洗涤剂的水除去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没有形成溶液,所以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是不相同的.溶解度
【课内四基达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B.100克水溶解了36克食盐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C.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D.20℃时,100克食盐溶液中含有36克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2.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 )
A.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酸钾7.4克
B.20℃时,100克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氯酸钾7.4克
C.把7.4克氯酸钾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D.7.4克氯酸钾可以溶解在100克水里。
3.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现有一瓶t℃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下面对它的 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一定是浓溶液
B.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晶体不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D.在t℃时加入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4.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 )
A.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
B.相应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
C.相应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最多能溶解溶质的质量
D.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溶质的质量
5.20℃时,50克水中溶解18克食盐达到饱和,则20℃时,NaCl的溶解度是( )
A.18 B.18克 C.36 D.36克
6.下列做法能改变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是( )
A.升高温度 B.增加溶质 C.增加溶剂 D.增大压强
7.t℃时,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为a克,将其全部蒸干,得到b克该溶质,则此固体 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 )
A.克 B.克 C.克 D.克
8.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时将20克食盐放入到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 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40% B.33.3% C.36% D.26.5%
9.20℃时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若再加入20克该物质或蒸发掉40克水都可以成为饱和溶液,那么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 )
A.40克 B.50克 C.25克 D.无法计算
10.30℃时KClO3的溶解度为10g,424g KClO3溶液中加入10g KClO3和6g水恰好达到饱和,原溶液中含溶剂为( )
A.200g B.400g C.390.8g D.394g
11.25℃时,5克水最多能溶解物质A 2克,20℃时,25克水最多能溶解物质B 10克.如果在2 4℃的相同温度下,A与B的溶解度(SA和SB)的关系是( )
A.SA>SB B.SA=SB C.SA<SB D.无法比较
12.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t℃的KNO3溶液100克蒸发掉2.5克水,析出2克晶体,再蒸发5 克水,又析出5克晶体,则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 )
A.7.5克 B.80克 C.90.3克 D.100克
13.在20℃时,ag某物质完全溶解后制得密度为d的饱和溶液Vml,则在20℃时该物质的溶解 度为( )
A. g B. g C. g D.g
14.将某物质溶液蒸发50g水后,温度降到t℃,析出8g该物质晶体(不含结晶水);再蒸发50g 水,仍保持t℃,又析出10g晶体,那么原溶液欲达到t℃时的饱和溶液,至少应( )
A.蒸发掉10g水 B.加入2g该物质
C.蒸发掉15g水 D.加入8g该物质
15.t℃时,Mg某物质A的饱和溶液,A溶解的量一定达到了最大值W,该物质在t℃时溶解 度可表示为( )
A.g B. g C. g D.g
16.某温度下,对于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B.
C. D.
17.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如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如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 如 。
18.影响溶解度的因素: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19.在20℃时,1.5克某固体最多能配制成6.5克饱和溶液.求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20.已知硝酸钾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克,求在30℃时配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需要水 和硝酸钾各多少克
【能力素质提高】
1.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10克,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B物质15克.则A、B 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 )
A.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小 B.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
C.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A、B两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
2.20℃时,在wg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ng水,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 )
A.100(w-n)/ng B.100(w-n)/(w-n)g
C.100(w-n)/wg D.100(n-w)/ng
3.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t℃的硝酸钾溶液蒸发2.5克水析出2克晶体,再蒸发5克水析出5 克晶体,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
A.80克 B.100克 C.75克 D.90.3克
4.某溶质不含结晶水,将一定质量的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从60℃降到20℃时,溶液保持不变 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浓度 D.溶剂的质量
5.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0,则此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为________。
6.已知50℃时NH4Cl的溶解度为50g,现配制50℃时NH4Cl饱和溶液48g,需水和NH4Cl各多少克
【渗透拓展创新】
NaNO3在各种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80
溶解度/g 80 88 96 104 114 124 148
在60℃时将66gNaNO3固体和75g水混合后新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要使该不饱和溶液转变 为饱和溶液要用哪些方法 请通过计算回答。
【中考真题演练】
1.(1999年西安中考题)KNO3在60℃时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9年安徽中考题)现有某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KNO3溶液100g,甲学生把其中 一份蒸发掉2.5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2g晶体;乙学生把另一份溶液蒸发掉5g水后,恢复 到原温度,析出4.5g晶体,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
【知识验证实验】
填表:
20℃溶解度 >10克 10克~1克 1克~0.01克 <0.01克
溶解性 可溶
实例 NaCl KClO3 Ca(OH)2 CaCO3
【知识探究学习】
要使二氧化碳的溶解增大,一般可采用降低温度和增加压强方法。请分析原因,并举出实例 。
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
1.C 2.A 3.B 4.C 5.D 6.A 7.C 8.D 9.B 10.D 11.D 12.D 13.C 14.AB 15.A 16.D
17.增大 硝酸钾 食盐 减小 熟石灰
18.①溶质的性质 ②溶剂的性质 ③温度
19.30克 20.68.6克
【能力素质提高】
1.B 2.A 3.B 4.D 5.19.45克 6.水32g NH4Cl 16g
【渗透拓展创新】
①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溶质x则= ?x=27g
②温度不变,蒸发溶剂为y,则=?y=21 .8g
③降温,设温度降到t℃,此时NaNO3溶解度为z,则=z=88g,故降温到20℃
【中考真题演练】
1. 11∶10∶21 2.100g
【知识验证实验】
易溶;微溶;难溶溶解度
基础练习
  1.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最主要的错误是未指明( )
  A.100g水中            B.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C.温度               D.36g为最大量
  2.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水后,溶质的溶解度(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不一定变
  3.与固体溶解度无关的因素是( )
  A.溶质和溶剂的量          B.溶液的温度
  C.溶质的性质            D.溶剂的性质
  4.当温度升高时,其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是( )
  A.硝酸钾   B.氯化钠      C.氢氧化钙   D.氧气
  5.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6.氯化钠溶解度曲线是( )
  A.一条略为上升的曲线       B.一条略为上升的直线
  C.一条陡峭上升的曲线       D.一条略为下降的曲线
  7.在0℃,压强为101kPa时,1L水里最多能溶解5L气体A,则0℃时,A压强的溶解度为( )
  A.5L     B.5        C.500L     D.0.2
  8.在2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31,其含义是( )
  A.20℃时,100g水中溶解0.031g氧气形成饱和溶液
  B.20℃时,1体积的水中最多溶解0.031体积的氧气
  C.20℃时,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31g氧气
  D.20℃时,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31体积的氧气
  9.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强;②减小压强;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其中可行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有下列方法: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水     D.加硝酸钾
  (1)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3)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4)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1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其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有如下关系,请按要求填表: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20℃)
  13.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例如________;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__,例如________;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例如________。
  14.图7-2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__℃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是________;
  (3)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变化不大”)。
图7-2
  15.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7-3所示。
图7-3
  (1)℃时,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3)在℃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成A、B、C三种饱和溶液,其中以________为溶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大。
  (4)M点表示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图7-4分别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下列各小题要求,把适当的答案填入各空格内。
图7-4
  (1)A、B、C三种物质中,属于可溶性物质的是________,属于微溶性物质的是________,属于难溶性物质的是________;
  (2)在上述三种物质中,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物质有________;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有________;
  (3)A物质在35℃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_,B物质在0℃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_。
综合练习
  17.下列加速固体物质溶解的措施中,能改变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是( )
  A.把固体研细 B.搅拌       C.加热      D.振荡
  18.“实验室不用热水来配制较浓的石灰水,因为其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请在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最适合的一项代替划线部分( )
  A.配制硝酸钾溶液         B.配制硫酸溶液
  C.配制食盐水           D.稀释浓盐酸
  19.t℃时,某饱和溶液里,若溶质的质量大于溶剂的质量,则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一定( )
  A.大于100g  B.大于200g    C.小于50g     D.小于100g
  20.60℃时,100g水溶解20.94g氢氧化钡恰好饱和,则氢氧化钡属于( )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21.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A物质,100g酒精中最多溶解8gB物质,A和B的溶解度相比( )
  A.2A=B    B.A>B      C.A<B       D.无法比较
  22.下列关于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
  B.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D.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产生,溶液变浑浊
  23.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此时溶解度变小是因为( )
  A.温度升高  B.温度降低    C.压强增大     D.压强减小
  24.图7-5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分别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可以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图7-5
  A.X溶液   B.Y溶液      C.Z溶液      D.X、Y溶液
  25.图7-6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中表示不饱和溶液的点是( )
  A.a点     B.b点       C.c点        D.无
图7-6
  26.理解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涵义,按题意要求填空。
  (1)溶解性通常是指__________溶解在__________里的________。溶解性的大小跟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________里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物质在同种________中的溶解性也不同。室温时,把固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粗略地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按溶解度概念要素填空:
要素 温度 溶液状态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单位(通常)
条件
  27.图7-7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__℃时,A和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在℃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或“小”);
  (2)当A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方法均可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图7-7
拓展练习
  28.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C.启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D 5.A 6.A 7.B 8.D 9.C 
10.(1)BD (2)AC (3)A (4)B 
11.在60℃时,100g水中溶解110g硝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12.10g以上 大于1g 小于1g 小于0.01g  
13.增大  硝酸钾  很小  氯化钠 减小 熟石灰 
14.(1) (2)A (3)增大 15.(1)B>A (2)A>B>C (3)C (4)B物质在℃时溶解度为bg 
16.(1)A B C (2)A、C B (3)15g 2.0g 
17.C 18.C 19.A 20.D 21.D 22.D 23.D 24.C 25.C 
26.(1)一种物质 另一种物质 能力 溶质的性质 溶剂的性质 溶剂 溶剂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一定温度 饱和状态 100g g 
27.(1) 大 (2)加入A至不再溶解为止 降低温度至刚有晶体析出 恒温蒸发溶剂至刚有晶体析出 28.C教学内容: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杯水中放入一匙糖和放入两匙糖都能形成糖水,但这两种溶液一样吗?显然后者比前者要甜,浓度要大.但这种比较方法太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组成,这就需要用到我们这节课中学到的知识.
【课前复习】
※会做了,学习新课有保障
1.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食盐       B.熟石灰     C.二氧化碳     D.硝酸钠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3.将50 g食盐水恒温蒸发掉25 g水(溶液仍未饱和),则溶液中的变化正确的是(  )
A.溶解度变大             B.溶剂质量不变
C.溶质质量不变            D.溶液由稀变浓
4.将20克蔗糖放到80 g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此时所形成的溶液中蔗糖占溶液的百分比是多少?
答案:
1.选B 2.选C 3.选C、D
4.蔗糖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为×100%=20%.
※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步骤.
3.80 g质量分数为15%的NaNO3溶液里含有NaNO3__________克,在这种NaNO3溶液中加入20 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4.欲将80 g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稀释到质量分数为10%,需加水____________g.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会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3.学会根据需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是用来描述物质组成的一种方法.实质上就是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可用下式表示:
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应明确五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所指溶液可以是饱和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既可以是稀溶液也可以是浓溶液.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之比,一般与温度无关.
3.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
4.由于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之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说明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的NaCl,所以,20℃时,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100%=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以看出,溶液中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由溶解度决定的,而溶解度受制于温度,所以要讨论溶液中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也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才有意义.
5.运用溶质质量分数时,必须分清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与溶液质量,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所带结晶水成为溶剂一部分,如CuSO4·5H2O溶解于水,溶质为CuSO4,结晶水成为溶剂的一部分.
(2)有些化合物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如SO3溶于水,SO3+H2O====H2SO4,其溶质是H2SO4,而不是SO3,溶剂质量也相应减少.
(3)溶质只能是已溶解的那一部分.如20℃时20 g NaCl投入到50 g水中(20℃时SNaCl=36 g),20℃时,50 g水中最多溶18 g NaCl,故溶质质量为18 g,而不是20 g.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一)配制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计算:
这类计算主要是公式及其变型的应用.
(二)溶液稀释 增浓的计算
1.溶液稀释的计算
溶液的稀释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是加水稀释.加入水之后,溶剂质量增加了,溶液质量也增大了,但溶质质量不变,这是我们进行这类计算的关键所在.
[例1]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分析:我们先来找出稀释前后溶液、溶质、溶剂的变化:
解得:x=12.5 g
答:需加入NaCl 12.5 g
在进行溶质增浓的有关计算时应注意加入溶质,溶解后,整个溶液的总质量也会增加.
三、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会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可分为三步.
1.计算:在配制之前要先把所要用到的药品质量计算出来,如要配制50 g 6%的NaCl溶液,需要NaCl和水各多少克呢?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求出需NaCl质量为50 g×6%=3 g,水的质量为50 g-3 g=47 g.
2.称量:将计算出的药品用量称量出来,称固体用天平,量液体应该用量筒,应当注意的是,量筒只能量出液体的体积,而第一步的计算中得到的是液体的质量,所以还应利用密度公式:转化一下.
3.溶解:将称量好的药品倒入烧杯中混合,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溶解,当固体药品全部溶解,我们就得到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了.
※问题全解
1.怎样正确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和联系?
答: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解度
意义 表示溶质在溶液里所含质量的多少,一般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定量表示在一定量溶剂里可溶解物质的多少.它受外界条件影响
表示方法 用百分率来表示溶质在溶液里的相对含量.只是一个比值 在一定条件下,100 g溶剂里溶质所能溶解的最多克数.单位是克/100克水
计算式 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里均有下列关系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里,才有下列关系式:
联系 饱和溶液里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式饱和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
2.怎样快速掌握溶液稀释的计算?
答: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总量不变进行运算,无论是用水,或是用稀溶液来稀释浓溶液,都可计算.
(1)用水稀释浓溶液
设稀释前的浓溶液质量为m,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时加入水的质量为n,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可得:m×a%=(m+n)×b%.
(2)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
设浓溶液的质量为A,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溶液的质量为B,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液混合后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则可得A·a%+B·b%=(A+B)·c%
为了便于记忆和运算.可列成十字交叉图式如下:
这种运算方法,叫十字交叉法.
注意:在用十字交叉法计算时,c%必须是已知的量,即用这种方法不能求c%.
例:利用80%的浓H2SO4和5%的稀H2SO4配制30%的H2SO4溶液3000 g,问需这两种溶液各多少克?
解:利用十字交叉法
即80%的浓H2SO4和5%的稀硫酸质量比为1∶2.
所以80%的H2SO4溶液用量为3000 g×=1000 g
5%的H2SO4溶液用量为3000 g× =2000 g
【学习方法指导】
1.俗语说“万变不离其宗”,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始终要扣紧它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
[例1]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现将20 g食盐充分溶解在50 g水中,所得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20℃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食盐的质量为x,
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6.5%.
点拨:本题已告诉了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所以就应先考虑20℃时,50 g水能否将20 g NaCl全部溶解,因为未溶解的食盐不能算溶质.
2.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联系的综合计算中,最关键的是掌握生成溶液质量的计算.
[例2]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与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生成CO2的质量为z.
 
答: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3%.
点拨:此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溶质质量分数结合起来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如何求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
一般说来,溶质质量可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而计算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有很多方法,较为简便的一种为质量守恒法,即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溶液质量=反应物物质质量总和-不溶固体或生成的沉淀质量-生成的气体质量.
【拓展训练】
揭开汽水中“汽”的奥秘
“汽水”就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水溶液,工厂制造汽水时,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让较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当你打开汽水瓶盖时,会听到“哧”地一声,见汽水沸腾,冒出大量汽泡.这是因为瓶盖打开后,瓶内压强减弱,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许多二氧化碳乘机从汽水里钻了出来.
喝汽水时,二氧化碳随汽水进入肠胃,可肠胃并不吸收二氧化碳,肚子里的温度又比汽水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便从口腔蜂拥而出.所以喝完汽水后,常常要打几个“嗝”,就是这个道理.打嗝的时候,还感到鼻子酸溜溜的,那是因为二氧化碳遇到鼻黏膜,生成了碳酸,对鼻子产生了刺激作用.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时,可以带走一些热量,因此喝汽水能解热消暑.还对胃壁有刺激作用,加快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制作汽水的方法:取2克小苏打,放在汽水瓶里,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注入凉开水,约占瓶子体积的4/5,在液面与瓶盖间留有一段空腔,再加入2 g柠檬酸,迅速盖紧瓶盖儿,发生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一部分溶解在水里,一部分充满瓶内空腔,形成较大压强.将溶液摇匀,放入冰箱;半小时后,你就能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
【问题点拨】
1.某温度时,蒸干35 g氯化钾溶液,得到10 g氯化钾,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指导建议:寻找溶质和溶液质量,根据题意可知:溶质质量=10 g,溶液质量=35 g,所以,溶质质量分数=×100%=28.6%.
2.把100 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水多少克?
指导建议:此题为加水稀释的题目,可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
100 g×98%=(100 g+x)×10%
    x =-100 g
     =880 g
所以需加水880 g.
3.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 g 20%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密度是1.19 g/cm3)多少毫升?
指导建议:此题仍然是溶液稀释问题,只是所求不是加入的水质量,而是母液的体积.母液的体积最好通过这个公式来解决,所以应先求出母液的质量,所以
设需38%的盐酸质量为x
x·38%=5000 g×20%
   x =
    =2631.6 g
所以V(HCl)= =2211.4毫升
4.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 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
指导建议:先将体积换成质量,再进行计算.
500 mL×1.1 g/cm3=550 g,则
m(NaOH)=550×10%=55 g
m(H2O)=550-55=495 g
所以需氢氧化钠55 g,需水495 g.
5.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起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指导建议:此题是溶液计算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综合运用,硫酸溶液中的溶质就是参加了化学反应的硫酸,所以先求纯硫酸质量.
设溶液中硫酸质量为x.
 
6.50 g质量分数为38%的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这些二氧化碳的体积(标准状况)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 g/L)
指导建议:要明确“50 g”是谁的质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涉及到的物质都应是纯物质,例如这个反应实质上是氯化氢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而50 g指的是盐酸溶液的质量,所以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因为参加反应的是盐酸溶液中的溶质,所以应先求出其溶质质量:50 g×38%=19 g再根据方程式进行计算.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7.某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酱油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18%,该厂日产酱油15 t.试计算该厂每月(按30天计)消耗多少吨氯化钠.
指导建议:当NaCl%=15%时,该厂每月消耗氯化钠的质量为:15 t×30×15%=675 t.
当NaCl%=18%时,消耗的氯化钠质量为:15 t×30×18%=810 t.
所以该厂每月消耗的氯化钠为675 t~810 t.
8.注射用链霉素试验针的药液配制方法如下:
(1)把1.0 g链霉素溶于水制成4.0 mL溶液a;
(2)取0.1 mL溶液a,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b;
(3)取0.1 mL溶液b,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c;
(4)取0.2 mL溶液c,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d,
由于在整个配制过程中,药液很稀,其密度可近似看做是1 g/cm3.试求:
(1)最终得到的试验针药液(溶液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1.0 g链霉素可配制多少毫升试验针药液?
注:根据题意,整个配制过程中密度都可看作1 g/cm3,所以相关体积都直接化成了质量.教学内容: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杯水中放入一匙糖和放入两匙糖都能形成糖水,但这两种溶液一样吗?显然后者比前者要甜,浓度要大.但这种比较方法太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组成,这就需要用到我们这节课中学到的知识.
【课前复习】
※会做了,学习新课有保障
1.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食盐      B.熟石灰      C.二氧化碳     D.硝酸钠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3.将50 g食盐水恒温蒸发掉25 g水(溶液仍未饱和),则溶液中的变化正确的是(  )
A.溶解度变大              B.溶剂质量不变
C.溶质质量不变             D.溶液由稀变浓
4.将20克蔗糖放到80 g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此时所形成的溶液中蔗糖占溶液的百分比是多少?
答案:
1.选B 2.选C 3.选C、D
4.蔗糖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为×100%=20%.
※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步骤.
3.80 g质量分数为15%的NaNO3溶液里含有NaNO3__________克,在这种NaNO3溶液中加入20 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4.欲将80 g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稀释到质量分数为10%,需加水____________g.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会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3.学会根据需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是用来描述物质组成的一种方法.实质上就是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可用下式表示:
溶质质量分数=
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应明确五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所指溶液可以是饱和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既可以是稀溶液也可以是浓溶液.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之比,一般与温度无关.
3.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
4.由于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之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说明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的NaCl,所以,20℃时,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100%=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以看出,溶液中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由溶解度决定的,而溶解度受制于温度,所以要讨论溶液中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也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才有意义.
5.运用溶质质量分数时,必须分清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与溶液质量,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所带结晶水成为溶剂一部分,如CuSO4·5H2O溶解于水,溶质为CuSO4,结晶水成为溶剂的一部分.
(2)有些化合物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如SO3溶于水,SO3+H2O====H2SO4,其溶质是H2SO4,而不是SO3,溶剂质量也相应减少.
(3)溶质只能是已溶解的那一部分.如20℃时20 g NaCl投入到50 g水中(20℃时SNaCl=36 g),20℃时,50 g水中最多溶18 g NaCl,故溶质质量为18 g,而不是20 g.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一)配制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计算:
这类计算主要是公式及其变型的应用.
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二)溶液稀释 增浓的计算
1.溶液稀释的计算
溶液的稀释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是加水稀释.加入水之后,溶剂质量增加了,溶液质量也增大了,但溶质质量不变,这是我们进行这类计算的关键所在.
[例1]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分析:我们先来找出稀释前后溶液、溶质、溶剂的变化: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c%
加水前   50 g×98%=49 g   50 g-49 g=1 g    50 g     98%
加水后   49 g        1 g+x        50 g+x    20%
解: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则 (50 g+x)×20%=50 g×98%
50 g+x=
   x=245 g-50 g
   x=195 g
答:需加水195 g
2.溶液增浓的计算
[例2]有100 g 10%的NaCl溶液,要使其浓度增大一倍,需加入多少克氯化钠?
分析: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加NaCl前    100 g×10%=10 g    100 g     10%
加NaCl后    10 g+x        100 g+x      20%
解:设加入NaCl质量为x,则
×100%=20%
解得:x=12.5 g
答:需加入NaCl 12.5 g
在进行溶质增浓的有关计算时应注意加入溶质,溶解后,整个溶液的总质量也会增加.
三、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会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可分为三步.
1.计算:在配制之前要先把所要用到的药品质量计算出来,如要配制50 g 6%的NaCl溶液,需要NaCl和水各多少克呢?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求出需NaCl质量为50 g×6%=3 g,水的质量为50 g-3 g=47 g.
2.称量:将计算出的药品用量称量出来,称固体用天平,量液体应该用量筒,应当注意的是,量筒只能量出液体的体积,而第一步的计算中得到的是液体的质量,所以还应利用密度公式:转化一下.
3.溶解:将称量好的药品倒入烧杯中混合,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溶解,当固体药品全部溶解,我们就得到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了.
※问题全解
1.怎样正确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和联系?  
答: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解度
意义 表示溶质在溶液里所含质量的多少,一般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定量表示在一定量溶剂里可溶解物质的多少.它受外界条件影响
表示方法 用百分率来表示溶质在溶液里的相对含量.只是一个比值 在一定条件下,100 g溶剂里溶质所能溶解的最多克数.单位是克/100克水
计算式 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里均有下列关系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里,才有下列关系式:
联系 饱和溶液里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式饱和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
2.怎样快速掌握溶液稀释的计算?
答: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总量不变进行运算,无论是用水,或是用稀溶液来稀释浓溶液,都可计算.
(1)用水稀释浓溶液
设稀释前的浓溶液质量为m,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时加入水的质量为n,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可得:m×a%=(m+n)×b%.
(2)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
设浓溶液的质量为A,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溶液的质量为B,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液混合后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则可得A·a%+B·b%=(A+B)·c%
为了便于记忆和运算.可列成十字交叉图式如下:
这种运算方法,叫十字交叉法.
注意:在用十字交叉法计算时,c%必须是已知的量,即用这种方法不能求c%.
例:利用80%的浓H2SO4和5%的稀H2SO4配制30%的H2SO4溶液3000 g,问需这两种溶液各多少克?
解:利用十字交叉法
即80%的浓H2SO4和5%的稀硫酸质量比为1∶2.
所以80%的H2SO4溶液用量为3000 g×=1000 g
5%的H2SO4溶液用量为3000 g× =2000 g
【学习方法指导】
1.俗语说“万变不离其宗”,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始终要扣紧它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
[例1]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现将20 g食盐充分溶解在50 g水中,所得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20℃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食盐的质量为x,
则  x=18 g
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6.5%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6.5%.
点拨:本题已告诉了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所以就应先考虑20℃时,50 g水能否将20 g NaCl全部溶解,因为未溶解的食盐不能算溶质.
2.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联系的综合计算中,最关键的是掌握生成溶液质量的计算.
[例2]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与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生成CO2的质量为z.
  CaCO3+2HCl ==== CaCl2+H2O+CO2↑
  100   73      111   44
  x    100 g×18.25% y  z
=18.25 g     
 100∶73=x∶18.25  111∶73=y∶18.25  73∶44=18.25∶z
 x=     
=25 g     =27.75 g  =11 g
  所以所得溶液质量为25 g+100 g-11 g=114 g
所以溶质质量分数=×100%=24.3%
答: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3%.
点拨:此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溶质质量分数结合起来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如何求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
一般说来,溶质质量可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而计算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有很多方法,较为简便的一种为质量守恒法,即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溶液质量=反应物物质质量总和-不溶固体或生成的沉淀质量-生成的气体质量.
【知识拓展】
揭开汽水中“汽”的奥秘
“汽水”就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水溶液,工厂制造汽水时,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让较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当你打开汽水瓶盖时,会听到“哧”地一声,见汽水沸腾,冒出大量汽泡.这是因为瓶盖打开后,瓶内压强减弱,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许多二氧化碳乘机从汽水里钻了出来.
喝汽水时,二氧化碳随汽水进入肠胃,可肠胃并不吸收二氧化碳,肚子里的温度又比汽水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便从口腔蜂拥而出.所以喝完汽水后,常常要打几个“嗝”,就是这个道理.打嗝的时候,还感到鼻子酸溜溜的,那是因为二氧化碳遇到鼻黏膜,生成了碳酸,对鼻子产生了刺激作用.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时,可以带走一些热量,因此喝汽水能解热消暑.还对胃壁有刺激作用,加快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制作汽水的方法:取2克小苏打,放在汽水瓶里,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注入凉开水,约占瓶子体积的4/5,在液面与瓶盖间留有一段空腔,再加入2 g柠檬酸,迅速盖紧瓶盖儿,发生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一部分溶解在水里,一部分充满瓶内空腔,形成较大压强.将溶液摇匀,放入冰箱;半小时后,你就能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
【问题点拨】
1.某温度时,蒸干35 g氯化钾溶液,得到10 g氯化钾,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指导建议:寻找溶质和溶液质量,根据题意可知:溶质质量=10 g,溶液质量=35 g,所以,溶质质量分数=×100%=28.6%.
2.把100 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水多少克?
指导建议:此题为加水稀释的题目,可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
100 g×98%=(100 g+x)×10%
    x =-100 g
     =880 g
所以需加水880 g.
3.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 g 20%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密度是1.19 g/cm3)多少毫升?
指导建议:此题仍然是溶液稀释问题,只是所求不是加入的水质量,而是母液的体积.母液的体积最好通过这个公式来解决,所以应先求出母液的质量,所以
设需38%的盐酸质量为x
x·38%=5000 g×20%
   x =
     =2631.6 g
所以V(HCl)= =2211.4毫升
4.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 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
指导建议:先将体积换成质量,再进行计算.
500 mL×1.1 g/cm3=550 g,则
m(NaOH)=550×10%=55 g
m(H2O)=550-55=495 g
所以需氢氧化钠55 g,需水495 g.
5.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起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指导建议:此题是溶液计算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综合运用,硫酸溶液中的溶质就是参加了化学反应的硫酸,所以先求纯硫酸质量.
设溶液中硫酸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13 g x
 得x==19.6 g
所以这种硫酸溶液中w(H2SO4)=×100%=19.6%
6.50 g质量分数为38%的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这些二氧化碳的体积(标准状况)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 g/L)
指导建议:要明确“50 g”是谁的质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涉及到的物质都应是纯物质,例如这个反应实质上是氯化氢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而50 g指的是盐酸溶液的质量,所以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因为参加反应的是盐酸溶液中的溶质,所以应先求出其溶质质量:50 g×38%=19 g再根据方程式进行计算.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19 g        x
  x==11.45 g
所以生成二氧化碳11.45 g
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体积为=5.8 L
7.某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酱油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18%,该厂日产酱油15 t.试计算该厂每月(按30天计)消耗多少吨氯化钠.
指导建议:当NaCl%=15%时,该厂每月消耗氯化钠的质量为:15 t×30×15%=675 t.
当NaCl%=18%时,消耗的氯化钠质量为:15 t×30×18%=810 t.
所以该厂每月消耗的氯化钠为675 t~810 t.
8.注射用链霉素试验针的药液配制方法如下:
(1)把1.0 g链霉素溶于水制成4.0 mL溶液a;
(2)取0.1 mL溶液a,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b;
(3)取0.1 mL溶液b,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c;
(4)取0.2 mL溶液c,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d,
由于在整个配制过程中,药液很稀,其密度可近似看做是1 g/cm3.试求:
(1)最终得到的试验针药液(溶液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1.0 g链霉素可配制多少毫升试验针药液?
指导建议:(1)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100%=20%
b溶液中c%=×100%=2%
c溶液中c%=×100%=0.2%
d溶液中c%=×100%=0.04%
注:根据题意,整个配制过程中密度都可看作1 g/cm3,所以相关体积都直接化成了质量.
(2)在1 mL d溶液中,溶质质量=1 g×0.04%=0.04 g.所以1 g链霉素可配制成
25 mL试验针药液.教学内容:溶解度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蔗糖等物质能溶解于水,但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学完之后,你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课前复习】
※会做了,学习新课有保障
1.下列是以酒精为溶剂的溶液是(  )
A.酒精溶液
B.无水乙醇
C.碘的酒精溶液
D.含酒精75%的消毒酒精
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油水       C.食盐水      D.冰水
3.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食盐水_______________,硫酸溶液_______________,酒精与水形成的溶液_______________,硫酸铜的蓝色溶液_______________.
4.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答案:
1.选C
2.选C
3.依次为NaCl;H2SO4;C2H5OH;CuSO4
4.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下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A.10 g KNO3放到10 g水中
B.20℃时1吨食盐放入水中
C.蒸发少量水没有溶质析出
D.一定温度下,加入该溶质不再溶解
2.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能采用的方法是(  )
A.蒸发溶剂              B.加入溶质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3.下列能改变固体溶解度的是(  )
A.改变溶质的量            B.改变溶剂的量
C.改变溶液的温度           D.搅拌和振荡
4.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的是(  ),随压强增大而显著增大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钾
C.氢氧化钙              D.二氧化碳
5.溶解度曲线所在的坐标系中,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_,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曲线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
看过课文,你能做对这些题目吗?要想进一步了解溶解度,寻找正确的答案,大家还需继续努力哦!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理解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了解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4.简单了解气体溶解度.
5.会应用溶解度曲线.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饱和溶液
通过探究活动1我们会发现: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我们得到了饱和溶液;但当再加入5 mL水后,原先不能继续溶解的氯化钠又开始溶解了,溶液不再是饱和状态,变成了不饱和溶液.当把氯化钠换成硝酸钾进行探究活动2时,我们又会发现:同一温度,相同量的水中,硝酸钾也不能无限溶解,也形成了饱和溶液;但当升高温度后,原先不溶的硝酸钾竟也都溶解于水,溶液变成了不饱和状态.
这两个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所以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探究活动2中,当把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后,发现又有晶体析出,这说明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说明当温度降低了,这么多的水不能溶解那么多的硝酸钾,多余的硝酸钾就又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剩余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由此可见,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溶解度
溶解度是从定量的角度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作为衡量物质在某种溶剂量中溶解性大小的尺度.
(一)固体溶解度
对于固体溶解度的定义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因为不同温度下,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它的溶解度也是不相同的;而且定义溶解度有一个标准:在100 g溶剂中;还要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才是溶解度.
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则通常是指在水中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我们由此就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1)在20℃时,在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31.6 g KNO3;
(2)20℃时,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31.6∶100.
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是不同的.通常把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 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 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 g大于0.01 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 g的,叫难溶物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
由于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因此在谈及物质的溶解度时,应指明温度.
?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我们可以测绘出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一物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就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上图: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只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例如氯化钠;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溶解度曲线如下:
(二)气体溶解度
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 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在日常生活中,常可看到这些情况,给冷水加热时,在沸腾以前,水中就出现了许多气泡;夏天,贮存自来水的瓶子内壁挂满一层气泡,这是由于随着温度升高,空气在水里的溶解度变小的缘故.又如,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常有大量气泡涌出,这是由于压强减小,CO2的溶解度减小了的缘故.
※问题全解
1.讲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两个条件?
答:一种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成为饱和溶液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溶液的饱和是指溶质达到了最大的溶解限度,这个最大溶解限度是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制约的.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才有其最大限度,才有确定的意义.例如:10℃时把33 g氯化铵溶解在100 g水中形成氯化铵溶液,此时若再加氯化铵,不会继续溶解,10℃时氯化铵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溶解,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把此溶液升温到30℃时,后来加入的氯化铵开始溶解,说明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了.所以说氯化铵溶液是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温度是10℃,另外,只确定温度,若溶剂质量不确定,也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例如10℃时,33 g氯化铵在100 g水中溶解形成饱和溶液,但若在110 g水中溶解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所以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2.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溶解性的大小既取决于溶质本身的性质,又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溶解度是从定量的角度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作为衡量物质在某种溶剂量中溶解性大小的尺度.它必须在一定温度、压强下,在100 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进行比较说明.
溶解度与溶解性关系(室温下,20℃)
溶解性 20℃时,固体的溶解度(S)
易溶 S>10 g
可溶 1 g<S<10 g
微溶 0.01 g<S<1 g
难(不)溶 S<0.01 g
注意点 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3.如何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
但对于熟石灰〔Ca(OH)2〕来说,则不太适用,由于熟石灰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所以它的饱和溶液只能通过降温的方法变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升温能变成熟石灰的饱和溶液.
4.怎样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答:首先,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一定温度(横坐标)下物质的溶解度(纵坐标).同时也表明该溶液处于饱和状态.而曲线下方任意点都代表该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
其次,曲线的形态变化反应了物质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其中曲线越平坦,说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越小.反之,说明受温度的影响就越大.
第三,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交点代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就相同.
5.用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固体物质从溶液里析出的结晶原理,来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或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这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叫做结晶法.此方法主要利用可溶的固体物体的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如,要除去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就可以采用结晶法.因为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降而变化很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因此可先配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再降低溶液的温度就可使硝酸钾首先结晶从溶液中析出.而氯化钠仍留在滤液里,经过滤,就可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学习方法指导】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和关系.
[例1]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硝酸钾 ④减少硝酸钾 ⑤增加溶剂 ⑥减少溶剂 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答案:选D
点拨:硝酸钾是典型的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物质,所以它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应采用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等方法.
2.运用溶解度曲线探究物质的提纯.
[例2]下图中m1、m2、m3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1℃时,m1、m2、m3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将相同质量m1、m2、m3在t2℃时的饱和溶液冷却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根据t1℃时的虚线与三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来判断,此时应是m2>m1>m3.
(2)m3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从t2℃冷却到t1℃非但没有溶质析出,反而由饱和变成不饱和状态,所以m1>m2.
点拨:从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m1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从t2℃到t1℃溶解度的差值比m2大.即在t2℃时100 g水中最多溶Sm1,到t1℃时,100 g水中最多只能溶S′m1,则析出晶体的质量即为Sm1-S′m1.同理,对m2来说,它所析出的晶体质量应为Sm2-S′m2.所以两温度下,溶解度的差值越大,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这是一道识图计算题,解题步骤是:
(1)把图中曲线的数学意义“翻译”成化学意义;
(2)分析曲线上的特殊点(如起点、观察点、交叉点及终点)及变化趋势,从而发现曲线中隐藏着的解题条件.
【拓展训练】
一、晶体“长角”与溶解平衡
晶体会“长角”,不知你是否相信,如果不信,那就请你亲自实验一下:在一杯饱和食盐溶液里,放入一粒打掉了一角的食盐晶体,放置一定时间后,你就会发现缺了角的那粒食盐晶体又自动“长”出一个角来,变成了一块规则的食盐晶体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从食盐饱和溶液里又析出了一些食盐而把缺了的角补起来的吗?试想,如果这样的话,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仔细观察前述小实验的现象,我们就会发现,长了“角”的新晶体比原来的晶体小了一点.如果事先把缺角晶体称量一下,假定其质量为m1,再称一下长了“角”的新晶体,假定其质量为m2,则会发现m1=m2.
这就说明,在饱和溶液里没有溶解的食盐晶体并不是“静止”在那里一点儿也不变化了,而是时时刻刻在不断地溶解,溶液中的食盐又时时刻刻在晶体上析出,只不过每一时刻溶解的量和结晶的量相等而已.就在这个溶解—结晶的反复过程中,一粒完整的食盐立方体就形成了,这就使缺损的角被“补”了起来,但新的食盐立方体的边长肯定小了,其质量却不会发生改变.
总之,晶体“长角”是由于物质处于溶解平衡之中.
二、盐田里的化学
漫步海滨,清风徐吹,蔚蓝色的海水微波荡漾,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可是当你口渴喝上一口海水时,那又苦又涩又咸的滋味就会让你哭笑不得.可见,海水是不能直接饮用的,但是海水却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食盐.那么,为什么从海水里得到的食盐就只咸不苦呢?这就是盐田工人师傅们巧妙利用化学知识而将食盐与有苦味的物质(主要是氯化镁等)加以分离的结果.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大致如下:
大家都知道,海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混合物.在其众多的成分中,食盐使之发咸,镁盐使之发苦,其他的如钾、钙、溴、碘的盐对海水味道的影响及其含量都是比较小的.因此,晒制食盐的过程主要是将有苦味的镁盐及其他成分与食盐分离开来.为此,盐工们采取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方法,这就是在用海水晒盐的时候,故意在盐田里留下少量的海水不让其蒸发掉.这一招看起来也不稀奇,可它的作用和道理却很不简单.你想,盐田里留下了少量的海水,含量甚微的镁、钙、溴、碘等元素,就几乎全部溶于其中.食盐就不同了,由于它的含量多,当盐田中的海水蒸发时,它首先达到了饱和状态;海水继续蒸发,食盐就不断地结晶析出,待盐田里的海水很少的时候,绝大多部分食盐就都析出了.把那少量的余液除去,自然就得到了几乎没有苦味的食盐.
在弃去的余液里,当然也有一部分食盐没有析出,但你没有必要为之可惜,因为大海几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盐源.而且,这些余液又会成为提取镁、钙、溴、碘等元素的重要原料.
三、破冰取碱
18世纪以前,人们使用的碱主要是天然碱,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就是世界闻名的天然碱产地.每年的十月至来年的四月是天然碱的开采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正是湖面结冰的季节,为此,人们就打开冰层,深入湖底,捞取碱块.这就是当地人常说的“破冰取碱”.
我们知道,天然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其他许多固体物质一样,它的溶解度也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冬天气温低,湖水里的碳酸钠就会成为碱块析出,此间破冰即可将其取出.待到夏秋季节,气温高了,碳酸钠溶于湖水之中,此时虽深入湖底也无法将碱取出,这就是“破冰取碱”的道理.
【问题点拨】
1.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指导建议:可采用降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等方法.
2.硝酸钾在60℃时的溶解度是110 g,这说明在__________℃时,__________ g硝酸钾溶解在____________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指导建议: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说明在60℃时,110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3.在提到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时,为什么要特别指明温度?
指导建议: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不相同,所以叙述溶解度时要特别指明温度.
4.分析图9-12和9-13,从中可以看出固体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指导建议:固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大致可分成三类:(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但变化很小;(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5.为什么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这是为什么?
指导建议:人的身体内含有氯化钠,它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在炎热的夏天或在高温下工作和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氯化钠就溶解在汗水中排出体外,所以汗水有咸味;但随着水分的蒸发,能溶解氯化钠的溶剂越来越少,溶液达到饱和之后,继续蒸发水分,就会有晶体析出,白色的斑迹实际就是氯化钠晶体.
6.现有一瓶蒸馏水和一瓶稀氯化钾溶液,可用什么简单的办法把它们鉴别开?
指导建议:蒸发,有晶体析出的是氯化钾溶液.
7.加热冷水时,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时,为什么水中常有气泡冒出?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指导建议:这两个现象都与气体溶解度有关,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影响,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降低,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也降低,因为加热冷水时,温度升高,原来溶解在水中的N2、O2溶解度减小,跑了出来,所以会有气泡;天气闷热,一是温度高,二是气压低,水中溶解氧减少,为获得足够的氧气,鱼儿不得不接近水面游动,相对而言,接近水面氧气还比较充足.
8.氨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它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就形成氨水,当温度升高时氨又会逸出.氨水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肥料,平时贮存在氨水罐中,试设想在保存氨水时应注意什么?
指导建议:(1)低温保存,低温下氨的溶解度较大;
(2)密封保存,不仅可以防止氨气外逸,而且由于由水中逸出的氨无法逸出氨水罐,在罐内聚集,会增大罐内压强,有利于溶解氨.
9.查溶解度曲线,在表中空白处填上该物质的溶解度.(表略)
指导建议:
温度/℃ 15 50 75 100
溶解度/g 硝酸钠氯化钾熟石灰 85320.175 113430.13 145490.10 179560.06
注:以上数据是查表所得的近似值.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选择题
  1.在30 ℃时,将10 g食盐溶解在40 g水中,该食盐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为( )
  A.10% B.25% C.40% D.20%
  2.从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5 g,所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
  3.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1000 g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
  A.0.9 g B.9 g C.90 g D.18 g
  4.某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100份质量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②在110份质量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③在100份质量溶剂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④在90份质量溶剂中溶有10份质量溶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在一定温度下,往某饱和溶液中加入原溶质,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无法判断
  6.当溶液被水稀释时,如温度不变,则下列诸量保持不变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质的溶解度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欲使100 g 5%的硝酸钠溶液浓度增大到20%,需再加入硝酸钠固体( )
  A.18.75 g B.19.75 g C.20 g D.25 g
  8.20 ℃时,将40 g氯化钠放入100 g水中,所配置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A.40% B.28.57% C.36% D.26.47%
  9.20 ℃时,100 g的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发掉20 g水后,又冷却到原来温度,则( )
  A.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B.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10.在两份质量为100 g的水中分别加适量的氯化钠;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9%和18%,则两份溶剂中所加溶质的质量比约为( )
  A.4∶9 B.1∶2 C.2∶3 D.13∶30
  二、填空题
  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食盐溶液50 g,一般可用________称取________g食盐,再用________量取________毫升水,倒入已盛有食盐的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搅拌即可.
  2.向5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加入10 g氢氧化钠或蒸发掉10 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或________.
  3.100 g 1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5%的硝酸钾溶液,需加水________g.
  4.在某温度下,把某物质W g完全溶解在水中,制成V毫升饱和溶液,该饱和溶液的密度为d g·cm-3,那么,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
  5.实验室要配制360 g 10%的盐酸,需要36%的浓盐酸________g.
参考答案
  一、1.D 2.C 3.B 4.D 5.A 6.C 7.A 8.D 9.CD 10.B
  二、1.托盘天平 6.0 量筒 44 烧杯 玻璃棒
  2.25% 12.5%
  3.100
  4.×100%
  5.100溶液的形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液体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汽水 B.冰水混合物
  C.稀盐酸 D.75%的酒精溶液
  2.下列溶液中,不用水做溶剂的是( )
  A.稀硫酸 B.澄清的石灰水
  C.碘酒 D.硫酸锌溶液
  3.溶液具有的特征是( )
  A.透明的 B.无色的
  C.浑浊的 D.均一稳定的
  4.溶液一定是( )
  A.化合物 B.单质
  C.混合物 D.纯净物
  5.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将
  A.浮在水面 B.沉在底部
  C.浮在中间 D.不会析出来
  6.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是气体的是( )
  A.碘酒 B.盐酸
  C.石灰水 D.生理盐水
  7.下列液体中,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化合物的是( )
  A.澄清的石灰水 B.牛奶
  C.蒸馏水 D.豆浆
  8.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后者溶质的是( )
  A.氯化氢、盐酸 B.生石灰、石灰水
  C.锌、硫酸锌 D.汽油、水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C.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稀程度都相同
  D.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等于两种液体的体积之和
  10.下列物质溶解于适量水中时,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
  
  二、填空题
  1.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溶液的质量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溶液的体积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
  2.所谓溶液的稳定性是指在溶剂________、温度________的条件下,不管放置多久,溶质和溶剂都不会分离.
  3.食盐水中加入少量KMnO4晶体,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4.把一块锌片投入到稀硫酸溶液中直至没有气体放出.若锌片有剩余,所得的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溶剂为________;如果锌片完全溶解,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可能只有________,也可能还有________.
  5.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
  (1)盐酸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酸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9%的生理盐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C 3.D 4.C 5.D 6.B 7.A 8.A 9.C 10.B
  二、1.溶质 溶剂 等于 不等于
  2.不蒸发 不改变
  3.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紫红色 NaCl和KMnO4 水
  4.硫酸锌 水 硫酸锌 硫酸
  5.(1)HCl H2O (2)ZnSO4 H2O
  (3)Ca(OH)2 H2O (4)NaCl H2O教学内容:溶解度
【基础知识精讲】
1.溶解度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S)
①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S=×100g
②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a.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b.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只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③溶解度曲线可表示的几种关系:
a.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溶解度为多少)
b.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可比较相同温度下各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c.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d.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气体在一定温度、压强为101KPa时溶解于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1)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2)基本计算公式:若设溶解度为S,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A,溶剂质量为B,溶液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则有:
= 即:S=×100g?
演变公式有:①= ②=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难点:
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重点、难点解析: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
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
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溶解性与溶解度
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不溶)粗略表示,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而溶解度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两者的关系为:
物质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g(20℃) >10 1~10 0.01~1 <0.01
【难题巧解点拨】
例1 下列关于氯化钠的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t℃时,10g氯化钠可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g
B.t℃时,把10g氯化钠溶解在水里配成饱和溶液,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g
C.把20gNaCl溶解在100g水里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以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g
D.t℃时,把31.6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里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1.6g
分析 对溶解度的定义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100g溶剂里;③达到饱和状态.以上三点缺一不可.A选项没提是否达到饱和状态;B选项没提在100g水里;C选项没有指出一定的温度.正确的说法是D.
答案 D
例2 如果用S表示某物质20℃时的溶解度,那么下列式子表示微溶的是( )
A.S>10g B.S>0.01g C.1g分析 各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通常把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大于0.01g小于1g的,叫做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答案 D
例3 下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 (填“大”或“小”).
(2)当B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三种方法:① ,② ,③ ,均可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解析 曲线交点处表示对应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能采用降温方法.
答:(1)t1;大.(2)①增加溶质B;②蒸发溶剂;③升高温度.
说明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应用如下:
(1)给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给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给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5)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表示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6)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任何一点都是不饱和溶液.
例4 下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
(1)当温度 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2)当温度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3)图中P点表示KNO3的 溶液.
(4)当温度为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
解析 理解溶解度曲线要掌握点的含义:溶解度曲线上的点都表示一定温度下(横坐标)的溶解度(纵坐标);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横坐标所示的温度下,二者具有相同的溶解度(纵坐值);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曲线下的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答 (1)等于25℃; (2)小于25℃; (3)不饱和; (4)20g.
【课本难题解答】
填写下列空白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 来表示.
(2)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极少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3)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 .
分析 本题目的在于巩固溶解度定义的内容,以及温度对固体、气体溶解度影响的几种情况.
【命题趋势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出现的几率很高,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①有关溶解度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概念解决一些问题.
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利用溶解度曲线解答有关问题.
③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以上三个内容常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出现.
【典型热点考题】
例1 要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措施是( )
A.增加溶剂量 B.充分振荡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分析 解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②溶解度概念中规定溶剂的量为100g,所以增加溶剂量不能改变溶解度.
答案 D.
例2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40℃时,A、B、C的饱和溶液各ω克,冷却至2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
(3)30℃时,a点处是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其变成30℃时的饱和溶液,每100g水需加溶质 g.
解析 (1)从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时,SA=SB>SC.
(2)从溶解度曲线可知,A、B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均减小,但A曲线较陡,溶解度变化大,B曲线较缓,溶解度变化小.而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40℃时A、B、C的饱和溶液各ω克,冷却至2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最少的是B,没有晶体析出的是C.
(3)如果是A物质的饱和溶液,100g水必溶解54gA,现在100g水仅溶解了18gA,所以要使其变成30℃时的饱和溶液,需加入54-18=36gA物质.
例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B.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有过剩溶质与溶液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D.20℃时100g水里溶解了30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g
解析 该题主要是考查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在A选项中缺少“一定的温度”这一要素.B选项错在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绝对化了,事实上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大多数;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等;还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等.D选项虽然强调了温度这一要素,但并未指明是否达到了饱和状态.该题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因为既然有过剩溶质存在,说明溶液中溶解溶质已达到了最大量,该溶液必定是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所以答案应选C.
例4 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20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
B.20℃时,把20g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克
C.把31.6克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D.20℃时,把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解析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度是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大小的物理量.在一定温度下,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g)来表示.如未指明溶剂,即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要抓住以下四个要素:①必须“在一定温度下”②“必须是100g溶剂”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必须以“g”为单位.
所以正确答案应选D.
【同步达纲练习】
一、填空题
1.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 , 时溶解在 水里达到 时的气体体积.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随压强的增大而 .
3.理解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涵义,按题意要求填空.
(1)溶解性通常是指把 溶解在 里的 .溶解性的大小跟 和
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 里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种物质在同种 中的溶解性也不同.室温时,把固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粗略地描述为 、 、
和 ;
(2)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按溶解度概念要素填空:
要素 温度 溶液状态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单位(通常)
条件
(3)室温时,固态溶质的溶解度与其溶解性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记忆,可用数轴表示:
20℃时,固态物质溶解度的几个数据,将数轴粗略地分为4个区域,分别表示物质溶解性强弱:
①为 ,②为 ,③为 ,④为 .
(4)在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时,则碳酸钙的溶解性为 ;在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则硝酸钾的溶解性为 .
4.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只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5.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b的溶解度为 ;t2℃时a的溶解度 b的溶解度(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6.依据图中给出的固体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初步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物质的溶解度与相应温度的互查.
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约为 g;当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时,相对应溶液的温度为 ;
(2)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溶解度曲线左低右高,说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3)判断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的大小.温度范围为0℃~20℃,在图中有关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最大的是 ,变化最小的是 ;
(4)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80℃时,所涉及的6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70℃时,溶解度相同的物质是 .
7.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它表示在60℃时,硝酸钾 g溶解在 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该溶液的质量为 g.
8.在0℃,大气的压强为101kPa时,1mL水最多能溶解0.049mL氧气,则在该条件下氧气的溶解度是 .
9.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80℃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在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其数值为 g;
(3)在温度 ℃时,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C>B>A;
(4)M点表示在 ℃时,在 g水中最多能溶解 gA物质,其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g;
(5)将8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20℃,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6)把40gC物质溶解在100g水里,所得溶液恰好饱和,此时的温度是 ℃.
10.下图分别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下列各小题要求,把适当的答案填入各空格内.
(1)A,B,C三种物质中,属于可溶性物质的是 ,属于微溶性物质的是 ,属于难溶性物质的是 ;
(2)在上述三种物质中,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物质有 ;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有 ;
(3)A物质在35℃时的溶解度为 ,B物质在0℃时的溶解度为 .
二、选择题
1.打开汽水瓶,气体从瓶中逸出的原因是( )
A.气体蒸发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随之减小
C.温度改变 D.碳酸分解
2.下列关于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
B.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D.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产生,溶液变浑浊
3.下图是A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情况属于30℃时A物质饱和溶液的是( )
A.30℃时,5g水中溶有1.5gA
B.50℃时,80g水中溶有4.5g的A
C.30℃时,30g溶液中溶有4.9g的A
D.30℃时,65g溶液中溶有15g的A
4.现在有五种物质:①氢氧化钙;②氧气;③食盐;④二氧化碳气体;⑤硝酸钾,这五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5.下列做法能改变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是( )
A.改变温度 B.增加溶质 C.增加溶剂 D.增大压强
6.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该物质( )
A.在溶液中溶质的克数
B.在100g水中溶解的克数
C.在相应温度下溶质的质量
D.在相应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所溶解溶质的最多g数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8.20℃时,下列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
A.1gA物质溶解在10g水中达饱和
B.15gB物质溶解在200g水中制成饱和溶液
C.10gC物质溶解在50g水中达饱和
D.74gD物质溶解在1000g水中制成饱和溶液
9.在20℃时,将某物质的溶液蒸发60g水后,温度再降到20℃,析出溶质5g,再蒸发60g水,温度仍降到20℃,又析出溶质6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原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需补充1g溶质
B.将原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需补充6g溶质
C.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D.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8.3g
10.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硝酸钾 B.氯化钠 C.氯化铵 D.氢氧化钙
11.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gA物质;20℃时,80g水中最多能溶解25gB物质,则20℃时,A与B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
A.A>B B.A12.在20℃时,A、B、C、D四种物质在下列四种情况下分别正好形成饱和溶液,其中最易溶于水的物质是( )
A.0.2gA溶于1mL水中 B.150gB溶于1L水中
C.50gC溶于300mL水中 D.1gD溶于20mL水中
13.0.05g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g水中即达到饱和,则一般把这种物质划分为( )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14.20℃时将某饱和溶液加水稀释,下列因素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15.下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中表示不饱和溶液的点是( )
A.a点 B.b点 C.c点 D.无
【素质优化训练】
1.水中尽可能多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是( )
A.高压、低温 B.高压、高温 C.低压、低温 D.低压、高温
2.对多数固体物质,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一般可采取的办法是( )
A.增加压强 B.升高温度 C.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D.降低温度
3.对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的正确理解是( )
A.20℃时,100g溶液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
B.20℃时,100g水中溶解36gNaCl,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NaCl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能溶解36gNaCl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
4.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 ).
A.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B.一定温度和一定质量的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
C.相应温度下,100g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
D.相应温度下,100g溶剂里最多能溶解溶质的质量
5.在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g,则此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 )
A.m溶液∶m溶质=4∶1 B.m溶液∶m溶质=5∶1
C.m溶剂∶m溶质=4∶1? D.m溶剂∶m溶质=5∶1
6.3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是10g.现用50g水配制30℃的氯酸钾饱和溶液,需要氯酸钾的质量是( )
A.15g B.10g C.5g D.4.55g
7.在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表示的意义是 .
8.在应用固体溶解度概念时,必须注意四点:①指明; ②溶剂的质量一定是 ;③溶液必须是 ;④溶解度的单位是 .
9.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是 ℃.
(2)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3)在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生活实际运用】
NaCl易溶于水,一般可选择什么来贮藏NaCl
【知识验证实验】
填表:
20℃溶解度 >10克 10克~1克 1克~0.01克 <0.01克
溶解性 可溶
实例 NaCl KClO3 Ca(OH)2 CaCO3
【知识探究学习】
要使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增大,一般可采用降低温度和增加压强的方法.请分析原因,并举出实例.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101千帕 20℃ 1体积 饱和
2.减小 增大
3.(1)溶质 溶剂 能力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溶剂 溶剂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一定温度下 饱和 100g g
(3)①难溶 ②微溶 ③可溶 ④易溶
(4)难溶 易溶
4.增大 不变 减小 减小
5.35g 大于
6.①150g 38℃
②增大 ③硝酸铵 氯化钠
④硝酸钾>硝酸钠>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钠>硼酸;硝酸钾和硝酸钠
7.110g 100g 210g
8.0.049
9.①A>B>C ②40℃ 50g ③<40℃ ④80℃ 100g 100g 200g ⑤C ⑥80℃
10.①A、B、C ②AC、B ③15g 2g
二、1.B 2.BD 3.AD 4.C 5.A 6.D 7.D 8.C 9.AC 10.D 11.B 12.A 13.C 14.AD 15.C
【素质优化训练】
1.A 2.CD 3.BD 4.D 5.D 6.C
7.0℃时,气体压强为101千帕,1体积水里溶解0.049体积氧气达到饱和状态
8.①温度 ②100g ③饱和 ④g
9.①t2 ②减小 ③A>B>C教学内容:溶解度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
溶解性 了解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了解
影响固体溶解度因素 了解
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了解
【主体知识归纳】
1.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____________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____________有关.
2.在一定___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4.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可以用________法、________法表示出来.
5.通常把在室温20℃溶解度在________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在________以上的叫做________物质;溶解度在________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________叫难溶物质.
6.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____.
【难点解析】
1.溶解性和溶解度
溶解性和溶解度都可以表示出溶解能力的大小.但溶解性是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粗略表示,而溶解度是用具体数据表示溶解能力,所以,溶解度又可认为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2.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溶解度概念中有四要素:(1)“一定温度”.由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受压强影响较小,不同温度下,固体溶解度不同.因此,在讲溶解度时一定要注明温度.(2)“溶剂的量为100 g”.为了定量地比较不同溶质溶解性的大小,溶剂的量必须是相等的,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例如,用100 g水和10 g水分别溶解蔗糖和食盐,能比较出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吗?所以溶剂的量必须是统一的,规定为100 g.(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在比较不同溶质溶解性大小时,如果不注明“饱和状态”,有的溶质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有的溶质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那么,在讨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4)溶解度的单位是“克”.因为溶解度指的是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质量的单位一般用“克”表示,因而溶解度的单位也是“克”.
【例题精讲】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时100 g水中溶解了10 g A,则A在0℃时溶解度为10 g
B.20℃时,100 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A,则A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 g
C.30℃时,100 g水中溶解了40 g A恰好饱和,则30℃时A的溶解度为40
D.40℃时,A的溶解度为60 g,说明40℃时,100 g水中溶解60 g A时溶液即达到饱和
分析: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关键是抓住四要素:温、百、饱、克.这四要素组成严密、科学的概念,必须全部具备.A项未指明溶液是否饱和;B项100 g不是溶剂质量;C项没有单位.只有D项正确.
答案:D
例2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那么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是多少?
分析: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管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根据溶液的特点——均一性,溶质、溶剂、饱和溶液的质量比都是相同的.在溶解度所对应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是31.6g,溶剂是100 g,溶液的质量为(100 g+31.6 g).所以,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1.6 g∶100 g∶131.6 g.
例3 图7—1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图7-1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Q点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2)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若使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仔细读图,P点在C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上,所对应的温度是t2℃,对应的溶解度是2m g,即P点表示C物质在t2℃时的溶解度为2m g;Q点为B、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点,所对应温度为t1℃,即Q点表示B、C两物质在t1℃溶解度相等.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一看便知.再看A物质溶解度曲线是“下降型”的,即表示A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对于A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在改变温度条件这一常用方法上应与一般物质正好相反.所以使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质A,蒸发溶剂或升温三种方法.
答案:(1)P点含义:t2℃时,C物质的溶解度为2m g;Q点含义:t1℃时,B、C两物质溶解度相等.(2)C>B>A (3)加入A物质、蒸发溶剂或升温.
例4 3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分析:对于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难溶物质的划分是依据20℃时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来确定的,因此,在上述题目中无法判断它属于哪一类物质.
答案:D
【思路拓展题】
破冰取碱
18世纪以前,人们使用的碱主要是天然碱.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就是世界闻名的天然碱产地.每年的十月至来年的四月是天然碱的开采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正是湖面结冰的季节,为此,人们就打开冰层,深入湖底,捞取碱块.这就是当地人常说的“破冰取碱”.
我们知道,天然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其他许多固体物质一样,它的溶解度也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冬天气温低,湖水里的碳酸钠就会成为碱块析出,此间破冰即可将其取出.待到夏秋季节,气温高了,碳酸钠溶于湖水之中,此时虽深入湖底也无法将碱取出.这就是破冰取碱的道理.
思考:生活在盐碱地的人们都知道,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就又析出芒硝(Na2SO4·10H2O),即“春泛盐、秋泛硝”.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同步达纲练习】
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①溶质的性质 ②温度 ③压强 ④溶质的质量 ⑤溶剂的性质 ⑥溶剂的质量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溶质 D.加入溶剂
3.日晒海水可以得到食盐固体,其原因是
A.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降低
B.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显著增大
C.受热时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受热时海水发生分解
4.20℃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0.3 g A物质,则A在水中的溶解性为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
5.图7—2为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图7-2
(1)30℃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2)温度30℃时,a点是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使其变成30℃时饱和溶液,需加溶质____________克.
(3)A、B物质属于____________物质.(填“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4)P点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点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__________有关.
7.图7—3为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可得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此外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有:
图7-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1)ABC (2)36 (3)易溶
(4)在30℃时,100 g的水最多能溶解54 g的A物质 在20℃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都是36 g
6.压强 温度
7.(1)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
(2)在t℃时,NaCl和KNO3的溶解度相同,都是a g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