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24张PPT)+教案+素材+课堂实录+微课+说明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24张PPT)+教案+素材+课堂实录+微课+说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19 10:04:39

文档简介

《明朝的统治》课堂实录的文字说明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四中学 聂云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加强皇权和科举考试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巩固了统治,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本课内容知识点较多,这给学生理解本课知识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加设了四个小标题---“步入帝王门、见识帝王策、领略帝王兴、品鉴帝王路”,而且小标题形象、恰当地概括了本节课的四大方面内容,这样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而且让知识之间联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对接。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法。我还特别注意拓展延伸课堂,比如科举制的发展过程等,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注重搜集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展示了144班三名同学自编自演的《宋濂请客》历史剧等,不但丰富了课堂,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突破重难点方面,我补充了有关中央和地方的史料和钱宰玩牌、胡惟庸等著名的故事并结合学生已学知识,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让学生自己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自己突破重难点。
在学以致用的角度方面,本节课的最后部分总结明朝的统治措施,再联系今天,同学们能够做在教室里安静的学习,那是因为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我国实行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法制的统治措施,我们才能够享受着幸福的生活。这样既做到了感悟历史、借鉴历史,也做到了知识的前呼后应,既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也使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得以协调发展。
《明朝的统治》微课的亮点及特色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四中学 聂云
这节微课依据“结构完整、线索清晰、设计巧妙、语言精练”的原则进行设计。
一、结构完整、线索清晰:
本微课重点介绍了朱元璋的人生经历以及朱元璋从中央、地方、臣民、思想四个方面强化皇权的内容,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整个流程的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前后环节井井有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设计巧妙、语言精练:
微课之中,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多媒体的史料图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微课中注重学情认知,能正确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等,找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本课内容的结合点,选用通俗易懂的史料和故事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历史素养。课件设计精美,紧扣教材内容,问题展现与图画、史料等有机结合。
对教学内容解读精准,直奔主旨,常情悖谬引发深思,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拽紧了学生的神经,勾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历史学习从一般的知识层面上升到能力的层次。
总体来说,微课的设计对教材把握很到位,重点突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突破较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课件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 )周( )课时 总课时( ) 授课时间( )
课型
问题发现生成课
主备人
聂云
授课人
课题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标
要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教材
?
分析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加强皇权和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明朝的经济发展持续繁荣,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设计
?
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动探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养成自觉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故事作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历史剧等,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通过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
八股取士
教法
情景导入、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历史情境设计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
观察、总结、讨论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出示唐太宗和宋太祖、忽必烈的图片),教师讲述: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帝王,这三位同学们认识吗?
再出示朱元璋的图片,教师讲述:这样出身的皇帝你知道是谁吗?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少有的布衣皇帝,那他是如何实现华丽变身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4课 明朝的统治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学生回答:对这三位帝王有何评价
让学生明白朱元璋的出身与上面三位皇帝的不同,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一、第一幕 步入帝王门
1、了解朱元璋的人生简介
教师补充:朱元璋名字的寓意 民族
出身 学历 职业
2、明确这节课主要学习朱元璋造反和当皇帝的这段历史
过渡:朱元璋从放牛娃、和尚、乞丐到当上了皇帝,中国历史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可此时的朱元璋夜不能寐,睡不好觉,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如何才能坐稳坐久呢?
二、第二幕 见识帝王策
1、计策一 “在中央”
师: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元朝政治制度,利用材料让学生回顾丞相这一职位的历史
师:丞相是什么样的官职呢?
有人把皇帝和丞相的关系比作是拔河比赛,双方进行了一千多年的较量,进行权力之争,(举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明朝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呢?
师:相权位高权重,所以废除相权就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朱元璋一直在等待着机会,等待着时机,这个机会终于在洪武十三年来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胡惟庸九族。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称“胡惟庸案”。(教师可补充胡惟庸谋反的故事)
朱元璋结束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将近1600年的丞相制度,那么他必须开创一个新制度来巩固封建制度,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做的呢?---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
废除相权,朱元璋又把眼光盯上了军权,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废丞相后给朱元璋造成什么后果?--四辅官、内阁
过渡:解决中央问题,朱元璋是不是就能睡着觉了呢?(不能,因为地方还存在着严重问题)
2、计策二 “在地方”
师:地方权力高度集中,所以朱元璋对地方又进行分权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过渡:解决了中央和地方,这回朱元璋应该高枕无忧了吧?
师:多年的流浪生活,不仅培养了朱元璋果断,坚强的个性,也造就了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朱元璋认为大臣们在朝廷之上对我毕恭毕敬,在朝廷之外呢,是不是结党营私,密谋造反呢?
3、计策三 “监臣民”
欣赏“钱宰玩牌”和历史剧“宋濂请客”
师: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合称厂卫,也是特务机构。
师:锦衣卫的职责的特点是什么?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出示材料:“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过渡:朱元璋不仅在中央、地方、臣民方面采取了措施,在思想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控制
4、计策四 “控思想”
出示:明朝科举图及考生的衣服
师生共同归纳:考试内容
考试文体
表达观点
中榜秘诀
师:明朝在思想方面通过八股取士控制臣民的思想,这种科举考试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过渡:朱元璋实施一系列措施,使明朝政局稳定,这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 第三幕 领略帝王兴
师出示有关农业、手工业、商业图片
根据自己所知,讲述朱元璋的相关史实
了解朱元璋的生平
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阅读教材,掌握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明朝建立的三要素
阅读教材回答
根据材料分析相权威胁到了皇权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一人之上,万人之上
通过材料一的两段文字对比,让学生知道明朝的相权与皇权也存在着矛盾
学生阅读课本67页“在中央”这一段,寻找答案:相权
军权
学生根据材料理解皇帝日理万机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弊端?
权力高度集中
学生阅读课本67页“在地方”这一段,寻找答案:
学生可以进行猜测
学生欣赏故事和历史剧后,结合教材68页思考:朱元璋为监视臣民实行了什么计策?
让学生感受明朝官员生活的状态:战战兢兢
学生观察图片并
结合课本68页内容,了解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学生探讨:明朝的科举考试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本69页了解明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让学生了解一代布衣成帝王的坎坷经历,对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渗透“论从史出”的原则
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提高对事件的分析能力
胡惟庸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对事件的认识有所升华
培养学生通过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校学生的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让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学习的过程,加深对这一事件的认识
在合作中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四、第四幕 品鉴帝王路
师生共同回顾这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顾这节课内容
图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内容
当堂训练
1、下图反映的内在本质是( )
A.明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B.明代地方制度的变化
C.明代官制机构的简化
D.皇权的不断加强
2.“草根”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语,它的基本含义是群众的、基础的、乡村地区的。这一词语适合描述下列哪一位皇帝(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3 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
A.通判 B.三司 C.御史 D.厂卫特务机构
4.张三丰是生活在明朝的一位书生,他的梦想是状元及第,光宗耀祖。那么他在平时必须要努力学习(  )
A.唐诗宋词 B.汉赋元曲  C.四书五经 D.琴棋书画
5、材料分析题: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清)顾炎武《日知录》
(1)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为明太祖,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
(2)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分层作业,关注了不同层面的学生:





课后
反思
本设计在充分运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材料补充,较好地落实了课标的教学要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把握课标,注重“导”。本课的课标是“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皇权”一词是明朝政治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补充了大量的史实探究朱元璋如何强化皇权,选取了在中央、地方、臣民、思想四个方面内容,最终让学生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2、紧扣重难点,注重“学”。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唐宋元三位帝王引入朱元璋,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依托教材发掘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历史,感悟历史。宋濂请客的历史剧,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初步学习历史的学生有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但有个别环节可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如在分析朱元璋在中央强化皇权时,应该对我国丞相制度的发展有个介绍,以便让学生更能清楚皇权和相权的关系。还有明朝增加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这些都与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已经走向衰落有关系,在这应该对学生有所交待。这些地方如能适当的思考与调整,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宽,认识进一步深化,也能更地提升本设计的品质。
课件24张PPT。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通辽市奈曼旗第四中学
聂 云 宋太祖唐太宗猜猜我是谁?忽必烈如何实现
华丽变身的呢?朱元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一幕
步入帝王门 明朝帝王简介姓名:
幼名:
民族:
家庭出身:
学历:
职业:
朱元璋朱重八(至少三代)贫农汉无文凭,曾自学过放牛、和尚历代帝王相貌
明太祖为最奇造反、皇帝
1、为什么要造反?
2、怎么样造的反?
3、造反的结果怎么样? 第二幕
见识帝王策地方:行中书省 中央:中书省(丞相)皇帝中书省:(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匿不上报。
从材料你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中央:丞相位高权重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胡惟庸九族。后又以伙同胡惟庸谋反罪,处死李善长等开国功臣,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称“胡惟庸案”。【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皇明祖训》计策一 “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八日之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奏章有一千六百六十件,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废丞相






果每天207件皇帝>丞
相内
阁【材料一】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元朝行省制度有什么弊端?
皇帝地方:行中书省 地方:行省权力集中 地方:三 司
布政司
(民政)按察司
(刑狱)都司
(军政)废行中书省 设三司计策二 “在地方”皇帝 地方:三 司
设锦衣卫,明成祖时又设东厂---厂卫皇帝直接指挥 监视臣民锦衣卫东厂【材料三】
钱宰玩牌
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洪武年间,吏部侍郎钱宰见朱元璋,朱元璋问他昨晚干什么了,这官员说,和同僚玩牌,可是丢了牌,结果不欢而散【材料三】“时京官每旦入朝, 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这时朱元璋拿出了一张牌,
也就是说钱宰一看,正是丢了的那张。你不知道当时打牌的那些哥们哪个是锦衣卫。
很可能你手下人就是锦衣卫,这都无法得知
计策三 “监臣民”皇帝【材料四】
地方:三 司
锦衣卫东厂考试的书籍:答卷的文体:表达的观点:四书、五经八股文 《四书集注》
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背书
钻研八股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想一想,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知识份子:八股取士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明朝 ?计策四 “控思想” 第三幕
领略帝王兴1.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制瓷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3.商品经济的活跃明朝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晋商、徽商的故里 第四幕
品鉴帝王路明朝的统治民
主和
谐法
制自
由平
等富
强 废丞相 废行省 设厂卫 考八股 巩固统治也埋下危机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1、下图反映的内在本质是( )
A.明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B.明代地方制度的变化
C.明代官制机构的简化
D.皇权的不断加强课堂练习2.“草根”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语,它的基本含义是群众的、基础的、乡村地区的。这一词语适合描述下列哪一位皇帝(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3.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
A.通判 B.三司
C.御史 D.厂卫特务机构4.张三丰是生活在明朝的一位书生,他的梦想是状元及第,光宗耀祖。那么他在平时必须要努力学习(  )
A.唐诗宋词 B.汉赋元曲 
C.四书五经 D.琴棋书画5、材料分析题: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清)顾炎武《日知录》
(1)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为明太祖,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
(2)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谢 谢 指 导奈曼旗第四中学
主讲人: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