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的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讲述了北魏的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课的主题是民族大交融。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魏晋以来,各民族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讲述淝水之战的概况,知道与之相关的典故。能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初步理解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时间轴来理清其发展历程,进而学习北魏的建立;根据情境材料,视频、图片、材料等分析历史现象。通过古书来总结孝文帝汉化措施,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小组合作分析材料,参与评价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孝文帝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创新支点
重新整合教材,利用古今,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脉略更加清晰,便于学生逐层深入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因而需要直观、生动的材料引导学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需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历史材料的解读指导。
教学方法
讲述法、情境教学法、材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新课
导入
师生谈话引出为何中国现在只还有55个少数民族?由此进入本课的学习。
活跃气氛,快速进入新课。
新
课
学
习
新
课
学
习
前秦 矛盾激化难一统
展示:通过三张地图看前秦发生了什么变化?回顾前秦强大原因?
归纳: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展示:前秦东晋对峙图
预测:战前前秦和东晋的实力对比?
为了统一中国,前秦发动了企图灭亡东晋的淝水之战。
视频观看淝水之战
自主学习淝水之战:屏幕左边展示淝水之战战后形势示意图,右边表格提供这场战役的几大要素,指导学生结合图表学习P93--94内容。
分析:战中民族关系对其失败的关系
归纳:淝水之战前秦的失败,在于苻坚统治时期不注重民族平等,前秦内部充满了民族矛盾。
展示:时间轴
第二篇 北魏 汉化举措促交融
展示:鲜卑族的发祥地,时间的梳理
探寻:平城 统治危机出现
出示材料:展示材料,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到统治者面临的问题(民族矛盾,平城不利于统治),并帮他出谋划策。引出改革的关键一步是什么呢?得出迁都洛阳。
探寻:洛阳 汉化巩固统治
展示:孝文帝档案(播放音频)
迁都之后孝文帝开始有意识地实施汉化政策促进融合。
展示:利用对比图依次引导学生得出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措施并回应课文内容。
活动:缩字游戏:孝文帝汉化措施。
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古今 胡汉交融现盛世
合作探究: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展示:出示图片印证民族交融的表现
总结:说一说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有何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所学,谈看法,照应开头。
展示:利用图片展示今天我们身边民族融合的例子。
升华提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需要各族人民携手前进
习题演练:砸金蛋
共勉: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板书:
了解前秦强大的原因
根据图表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淝水之战的概况。
思考分析:战中民族关系对其失败的关系
明确北魏的建立,并学会运用地图找到其都城所在地。
通过材料认识其面临的问题。
听音频了解孝文帝
分析古书,得出改革措施。
缩字游戏,简化记忆。
分析材料,总结改革的意义。
小组探究北方民族交融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总结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意义。
课件40张PPT。欢迎来到历史课堂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苻坚拓跋宏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2.学会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3.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目标:三国前秦西晋东晋十六国前秦
矛盾激化难一统第一篇王猛苻坚淝水之战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经过
(成语)383年前秦 东晋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前秦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
自主学习 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八十万大军中更有诸多汉人、鲜卑人、羌人、乌桓人,无效忠之心,多半还是“畏威而来”。前秦连年用兵,将倦兵疲,战时被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全无斗志。
苻坚失去了统一北方的权威,鲜卑、匈奴、羌族的统治者纷纷起来建立政权,前秦迅速土崩瓦解。从细节中,看民族关系与前秦的溃败汉族降臣有归晋之心
其他少数民族豪酋有复国之心
部分氐族有怨恨之心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魏北魏
汉化举措促交融第二篇嘎仙洞
北魏崛起439年统一北方4世纪后期北魏建立内迁,定都平城出谋划策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文化落后,不便统治),移风易俗(改革),甚难。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地区后,没有处理好与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 魏孝文帝拓跋宏又名元宏。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
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467年—499年)人物档案措施一: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嘎仙洞石刻措施二: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措施三: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带头娶中原汉族大士族女子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高门,还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鲜卑、汉族互为姻亲。措施四: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1.语言:2.服装:3.姓氏:4.婚姻:缩句游戏 经过改革,洛阳因战争而长期荒凉的面貌迅速改变,不仅成为北魏的政治中心,也逐渐成为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古今
胡汉交融现盛世第三篇交融思考: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合作探究:下列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抚琴击鼓乐俑穿丝绸衣服的少数民族贵族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敦煌飞天乐舞壁画服饰饮食歌舞北魏车马出行图采桑图汉人牧马图北魏骑马俑北朝民歌《敕勒歌》北朝乐府《木兰诗》出行生产文学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有何意义?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说一说:砸金蛋1、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双方是( )
A、西晋与前秦 B、东晋与前秦
C、北魏与东晋 D、北齐与西晋B2、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与朝廷之上,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其内容属于(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C3、下列图片反应的历史现象是( )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A、中外交往 B、国家统一
C、民族交融 D、经济发展C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 )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A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