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了,与之相应的北京21世纪化学教科书也出版了,这意味着化学课程教学将面临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样化改革。做为一个一线青年教师,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探索新时期的化学教学模式,体现新教材的三个特征: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也有许多相关的支零破碎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力求做到:①贴近生活,着眼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并操作实验,讨论并表达结论,自学并自我教育,教师只根据教学需要,提供素材,组织材料,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③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的学问”位于新教材的第四章,是在学生学习了碳、硫、磷、铁等物质燃烧的现象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之后安排的。这样学生很容易从熟知的燃烧物的燃烧入手,去探究燃烧的本质和灭火的原理。从而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的一切规律又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当人类掌握了这些规律时,就可以设法控制和创造条件,使事物按照人们所需要的方式变化和发展。
2、教学重点、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认识燃烧现象及本质;
②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分析并得出燃烧的条件;
③分析燃烧的条件,得出灭火的原理;
④运用灭火原理,总结常见火灾的灭火方法;
⑤简述图片中的安全防火知识。
(二)能力方法目标
①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②运用所给仪器,初步进行实验设计并操作;
③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表达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设计实验的自信心,体会到自己设计实验并不难;
②通过分组实验,学生能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③学生体会到,人只有了解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四、教学方法设计
新教材的第四章是“燃烧的学问”,共安排了三节,第一节是燃烧,第二节是自燃,第三节是灭火。由于本章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 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又学习了有关燃烧的知识,所以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本章共安排两节课。 第一节是燃烧与灭火,第二节是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这样打破顺序来讲,原因有三:①火灾是由燃烧引起的, 灭火原理的得出又源于燃烧条件的控制,讲完燃烧的条件之后,马上讲灭火的原理,这样学生易于接受。②燃烧的条件重理论,而灭火是重实践,学完燃烧的条件之后,马上用这一理论去指导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③ 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放在一起讲,学生会很自然地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着一定条件的制约,当人们认识这些规律时,就能设法控制或创造条件,使事物按照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变化和发展。
20世纪中叶,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约瑟夫 施瓦布(J.Schwab)就提出:教师应当以探究的方式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则应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施瓦布也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交给学生,而应做为有证据的结论。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和讨论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 通过讨论的方法得出灭火的方法及安全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流程图
2、教学过程分析
环节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首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和熟知的事物出发,播放一段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到燃烧的世界,从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分析起疑,猜想假设。老师帮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碳、硫、磷、铁等燃烧的条件和火柴燃烧实验,引导学生去猜想,再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得出假设。
环节三:创设情境,实验探究:验证是学生确立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是获得正确的概念、理论的基本保证。本环节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首先,变老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也有说服力。其次,因磷燃烧的实验安全系数低,教室又无排风设备,所以,变书上白磷和红磷燃烧实验为白磷水下燃烧实验。再次,采用分组合作得出结论的方法。一是因白磷的着火点为40℃,燃烧时需氧气的浓度低,所以当终止氧气通入,再加热时,可能导致白磷燃烧。同样,如果先加热,温度很易达到40℃,什么时候降到40℃以下很难控制,这样,通入氧气以后,也可能引起白磷燃烧。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环节四:小组汇报,得出结论。学生将实验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教师对学生经过验证的假设进行加工,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结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从感性认识目升到理性认识的欢愉。
环节五:设置情境,讨论探究。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的核心是思考。他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筑一幢大楼,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真正的建筑师是学生自己。”他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领域就是思考,学生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基于这种理论的指导,所以在灭火方法的学习中,老师没有给出直接的结论,而是给学生提供一段情境,让学生去讨论,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环节六:互相学习,自我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灭火安全教育时,老师也摆脱了对学生的说教身份,而是让学生去阅读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以一个宣传员的身份,在班内交流感受,同学之间自己教育自己,同样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环节七:课外研究,拓展完善。作业的第一道题,是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和其它途径进一步学习完善本节课的内容;最后的一道作业题,是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这个过程,既是对燃烧条件的完善,又是对它的复现,也有助于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教学环节 教师和学生活动
4、板书设计:
第四章 燃烧的学问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
燃烧 灭火
三、防火灭火安全知识
六、体会与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探究性学习法的核心是思考。他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筑一幢大楼,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真正的建筑师是学生自己。”他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领域就是思考,学生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学生们既复习巩固了相关的已学知识,又联系了日常生活的知识,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待科学的情感得到了培养。
2、燃烧的条件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灭火的方法是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的,防火灭火的安全知识是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得出了结论,而且从获得的一些新知识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之一:由外部奖励走向内部奖励。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媒体使用恰当。如视频----“燃烧用途”,从一播放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把学生带到了燃烧的世界,很好地起到了展示目标的作用;动画---“干粉灭火器的原理”,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图片---“安全防火灭火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观看的同时,同学们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4、作业的第一题,开放度大,有利于学生绘画、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非常感兴趣,课下搜集材料,设计板面,积极性很高,三天后交上的作业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问题和不足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知识比较浅显,所以学生思维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步扩展。
2、由于所选内容的局限性,学生对燃烧条件探究的自主意识差,实验的药品、仪器选择余地小。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探讨的问题
有关燃烧条件探究实验,虽然已做了改进,如将红磷与白磷对比燃烧改为白磷在水下燃烧,但由于学生不知控制氧气排出速度,所以有的组将白磷吹到水面燃烧,这样就不能说明燃烧的条件。能否改成碳、火柴等易燃物的燃烧,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如何设计实验步骤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四)思考
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大赛,我亲身体会到:什么样的内容适宜探究教学,可供利用的探究教学资源有哪些,如何获取这些资源,不仅需个人长期积累,还需要同科教师共同探讨、积累和交流。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尽管我们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但培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积累经验。
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
进一步搜集材料、探究新情境
展示图片——安全知识
边观看边讨论→总结汇报
理 解
展示图片——常见灭火器及工作原理
学生理解
观看、了解
播放视频,小结灭火方法
学生讨论灭火方法
设置情境,讨论灭火方法
思考后回答
设计并操作实验
设置情境,实验探究
回忆、复习、猜想
看视频,对话题感兴趣
播放视频,展示目标
根据燃烧条件
得出灭火原理
小组汇报,
得出燃烧条件
引导学生,猜想燃烧条件
开 始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引入:播放视频—燃烧的现象及用途。
引言:从上面的短篇中我们了解到,燃烧是指可燃物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燃烧发生在各个领城,它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能量,那么可燃物的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燃烧如何控制呢?
分析起疑
猜想假设
引导:前面我们学习了碳、硫、磷、铁、氢气的燃烧,知道碳、硫等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以燃烧,而铁丝在点燃的条件下只能在纯氧中燃烧,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回答:
合作实验
验证探究
设置情境,引起探究:在可燃物具备的条件下,氧气和温度都说自己的作用大,二者争执不下,请同学们来解决,就让我们通过事实---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吧。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介绍实验用品、注意事项, 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实验:
第一、二组:①先通氧气 ②通氧气后再加热;
第三、四组:①先加热,②加热后再通氧气
小组汇报:
分析并得出结论:一、 燃烧的条件
①有可燃物;
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小组汇报
得出结论
讨论探究
得出结论
过渡:可燃物的燃烧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能量,但另一方面,可燃物燃烧引起的火灾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应该十分注意防火与灭火。怎样才能灭火呢?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
讨论并板书:根据燃烧的条件,如果控制其中的一个条件,燃烧就会中止。
灭火的原理
①移走可燃物
②降低温度,使之降到着火点以下。
③隔绝空气
小结: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的一切规律又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当人类掌握了这些规律时,就可以设法控制和创造条件,使事物按照人们所需要的方式变化和发展。
设置情境: 假若妈妈在做饭时油锅突然起火,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过渡:火场上采用哪种灭火的方法,应根据燃烧物质的性质、燃烧特点和火场的具体条件而定。
学生观看视频:灭火常用的方法。
展示图片:常见的灭火器
过渡:在商场、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些安全卫士,它们在角落里默默地保卫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全。今天,我请来了它们中的一位,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播放视频:灭火器的原理
作业:
1、请你以“安全防火灭火”为主题,设计一期我们班的板
报。
2、[课外实验] 有人认为“为了充分利用煤气灶里煤气燃烧的热量,在煤气灶的炉火四周用铁皮做一个挡风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这种措施是否有效?将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在班内进行交流。
过渡:火灾是无情的,灭火不如防火。最近我国先后发生了好几起特大火灾,有关调查结果说明,造成特大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的防火工作做得不好,安全意识差。下面展示的是某学校防火宣传栏中的图片,看过这些图片后,你懂得了哪些安全防火灭火的知识,把它讲给你的同组同学听。(假如你是一名宣传员,你应宣传哪些内容 ?)
学生阅读讨论图片资料:
学生自我教育:分别请1、2、3号宣传员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很多安全防火灭火的知识,一定要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且还要讲给你的家人听,使我们每个人的防火意识都等到增强。
课外研究
拓展完善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