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教学案例设计(全套)[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教学案例设计(全套)[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01-18 15:21:00

文档简介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专题4 探究物质变化
第一部分 课标对专题4的学习要求
单元 知识与技能 学习目标
单元1奇妙的化学变化 1.质量守恒定律:理论与实验交叉证明;之前补充了化学反应的现象,分散专题1的难点。2.演示实验(4个):课本P78的实验1至实验4,明白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一些现象;分组实验(2个):点燃蜡烛、点燃木炭,明白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分组实验(2个):加热胆矾、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或改用方案2、方案3,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3.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4.具有较强的实验意识。5.具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单元2化学变化的条件 1.条件:加热、加催化剂、通电、点燃、光照,反应条件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反应物(如淀粉既可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可生成酒精)。2.分组实验(1个):氢氧化铜的加热分解,得出加热、光照等条件可使化学反应发生;分组实验(1个):三种条件下的过氧化氢实验,明白许多化学反应能通过提高反应温度、增加反应物浓度等途径加快其反应速率,引出催化剂概念并画表归纳出化学反应的各种条件。 1.认识催化剂的作用。2.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总结。3.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4.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单元3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和计算。 1.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第二部分 各单元案例设计
单元1 奇妙的化学变化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了解伴随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
【第1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或实验→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并提问→实验观察并记录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奇妙的化学变化以及伴随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同学们看课本P78-P79的实验及问题。稍后组织学生分四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完毕,学生代表各组回答相应的实验现象。教师点评。 学生看书,明了实验操作后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实验一镁粉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实验二红色的铜丝加热后变为黑色,放到稀硫酸中黑色消失,重复几次后溶液变成蓝色。实验三黄色的溶液中出现了红褐色沉淀。实验四试管里有气泡产生,并且试管发烫。(投影) 培养学生看课本的习惯,上课集中精力的习惯和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及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除生成新物质外,常伴随哪些现象呢? 学生看P79及下面一段文字分析归纳,明了教师意图。讨论后得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除生成新物质外,常伴随着 等现象。(发光、变色、放热或吸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投影) 培养学生结合实验记录、分析归纳、小结的能力。
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 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及其伴随产生的现象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坏处呢 学生看P79图4-3及文字叙述,交流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并归纳。 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解答,促使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学习。
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并记录 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发生变化吗 让学生看课本P80-P81探究活动及分析归纳。稍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教师加以指导。 学生看书,分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步投影)实验步骤现象结论点燃蜡烛,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过一会儿迅速翻转烧杯,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出现小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把木炭放在燃烧匙里,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迅速转移到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过一会儿取出燃烧匙再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集气瓶内壁未出现小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木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能力。
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实验完毕,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填写P80分析归纳相应表格内容。 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填写并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答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投影)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伴随着 等现象。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的过程。3.小明同学把一团棉花放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你认为棉花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学生人人动手,教师巡回指导,并叫学生回答。 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教师用电脑投出(详见板书),有问必答。 学生看、记并理解,允许提问。 归纳知识
作业 课本P83实践应用1.2.3 课外完成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单元1 奇妙的化学变化
一. 化学反应的现象
二. 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种类也没有改变。
【第2课时】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气球
药品:胆矾、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镁条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或实验→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并提问→实验观察并记录 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知: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构成物质的原子也没有改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大家先猜想一下:(投影)(1)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无变化 (2)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有无变化 (3)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比如:CuSO4·5H2O CuSO4+5H2OFe+CuSO4 FeSO4+Cu(1)(2)可提示学生看P81图4-4,在(3)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方案,布置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投影教师自己设计的方案(详见后面附件) 兴致高涨,仔细观察。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思考、交流讨论、猜想。(自学思考题)投影1.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3.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学生看书,相互讨论,教师巡回释疑)问题假设(学生提出)(1)质量增加 (2)质量减少 (3)质量相等动手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记录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后。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存疑,使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大胆提出猜想的意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尊重实验事实培养。。
小结 (投影)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质量守恒原因(详见板书) 记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归纳知识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并提问→实验观察并记录 以上实验探究,化学反应是在封闭体系中进行的,没有物质散逸到外界空气中。下面我们来探究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它们的结论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布置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并投影(见附件)(投影)1.刚才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在做胆矾分解的实验时,试管口没有扎上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教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学生看课本P86联系实际,思考并交流讨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并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讨论,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投影)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CO2+H2O 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2.在化学反应A+B C+D中,10 gA和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 gC和20 gD,则B的质量为( )A.36 g B.14 g C.16 g D.12 g3.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1)原子数目(2)分子数目(3)元素种类(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5)物质的种类(6)原子的种类A.(1)(4)(6)B.(1)(3)(5)C.(1)(3)(4)(6)D.(1)(3)(4)(5)(6)4.在反应2AB+B2 2X中,X的化学式是( )A.AB2 B.AB3 C.A2B3 D.A2B4教师点评、讲解。 学生积极动手练习,教师巡回释疑,并叫学生回答。 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投影)详见板书。 学生看、记、理解、提问。 归纳知识
作业 课本P83/4实践应用 课外完成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三. 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1)原子的 不变;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
(3)原子的不变。
3.应用:
(1)确定某物质组成元素种类。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3)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附件:
探究活动一方案: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合作者 日期
实验方案 方案一胆矾受热分解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及质量 实验前:胆矾为 色 体。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实验前:硫酸铜为 色 体,铁钉为 色 体。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胆矾变为 色 体,气球体积增大后又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烧杯中出现 色 体,铁钉表面有 色 的。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探究活动二方案:
实验方案 方案一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实验前:蜡烛为 色 状,总质量为 克。实验中:蜡烛 发出 色火焰。实验后:有 烟产生。总质量为 克。 实验前:镁带为 色固体,总质量为 克。实验中:发出 光并 热。实验后:生成 色 状固体。总质量为 克。
结论 实验表明:蜡烛燃烧后质量 。 实验表明:镁带燃烧后质量 。
单元2 化学变化的条件
【学习目标】
1.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观点,了解化学变化中的条件。
2.认识催化剂的作用。
【教学重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难点】催化剂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药品:氢氧化铜、双氧水、硫酸铜溶液、二氧化锰
【第1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或实验→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并提问→实验观察并记录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1.镁带在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但点燃后能燃烧生成氧化镁。2.水在常温下不分解,在通电时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由此可见化学反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那么常见的化学反应条件有哪些 提示学生看课本P84-P85。(学生看书,教师巡视释疑)然后演示课本P84实验:氢氧化铜的分解。 学生看书,交流讨论思考并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加热、点燃、通电、光照等。仔细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思考。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养成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意识。
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并提问→实验观察并记录 科学研究表明,化学反应的发生除与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反应的温度、浓度等条件有关。因此通过改变化学反应的条件,使化学反应造福于人类。若我们要使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加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让学生看课本P84-P86的探究实验及催化剂的相关内容。稍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填写实验现象及结论。 学生看书,明了实验操作后,进行实验并记录填写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内容反应条件现象结论室温下的双氧水室温加热双氧水加热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加入二氧化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措施有等。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结合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刚才的实验中像硫酸铜、二氧化锰那样改变双氧水分解速率的物质,在化学上叫做催化剂。那么催化剂有什么特点呢 (投影)小结:催化剂特点是“一变二不变”,即: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一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二不变”)。 学生看书并交流讨论。看、记并理解。 教会学生如何记忆、理解重要的化学概念。
巩固练习 (投影)1.1813年,法国化学家泰纳尔发现,当加入铁、铜等物质时,氨的分解速率会加快;他认为铁、铜等物质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他的理由是这些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1)加快反应速率(2)改变反应速率(3)本身的质量不变(4)本身的化学性质不变A.(2)(3) B.(1)(2)(4)C.(2)(3)(4) D.(1)(2)(3)2.常温下碘与镁化合时速度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剧烈反应生成碘化镁,还形成一股美丽的紫色烟雾。在此反应中水的作用是( )A.反应物 B.氧化剂C.催化剂 D.还原剂3.木炭放在空气中不反应,是因为缺少;木炭燃烧,“燃烧”是反应的,才是反应的条件,在不通风的地方容易产生会使人中毒的,在通风的地方就产生,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的原因是。4.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很多,如催化剂二氧化锰能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率。请你列举对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其他可能因素再作出两种猜想,并填空:猜想1: 。猜想2: 。 学生人人动手,教师巡回指导,并叫学生回答。 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投影(详见板书),教师归纳讲解。 看、记并理解,提问 归纳知识
作业 课本P88实践应用1.2.3.4。 课外完成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单元2 化学变化的条件
一、化学反应的条件
化学反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常见的化学反应条件有 、 、 、
、 、等。
二、催化剂
1.定义: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
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如二氧化锰、硫酸铜等)
2.特点:“一变二不变”
单元3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
1.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3.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1.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2.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手段】
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
【第1课时】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或实验→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 [引入新课]同学们细心观察我们身边的生活就会发现许多化学变化,如:铁生锈、木材燃烧、食物腐败。大家还能举出一些化学变化的例子吗?化学变化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简便、快捷的表示化学反应呢?同学们看课本P89[讲解]对照课本P89五种表示方法讲解:元素符号、化学式都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而第五种表示方法既能表示物质化学反应时的情况又遵循了质量守恒定律,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 讨论、回答:汽油燃烧、植物光合作用、蜡烛燃烧、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学生看书、对比书本的例子进行讨论得出: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化学变化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回顾、倾听、思考 利用学生讨论、看书得出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从而初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理解为什么要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用语。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 [提问]为什么P89(5)的表示方法可以体现出遵循了质量守恒定律?它和(4)有什么不同点?点评:回答的很好。为了使反应前后碳、氢、氧的原子数目相等,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配上一定化学计量数字,可以体现质量守恒的三个不变。 看书、讨论。因为(5)这种表示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它和(4)最大的区别是在化学式前配上了一定的数字。 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与质量守恒的联系,建立起规范完整地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识。
板书 单元3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整理笔记 认识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 依据化学方程式C+O2 CO2,1.能指出此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吗?2.若由12份质量的碳制得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需要多少氧气反应?3.结合问题2,你能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和化学式的相对分子量有什么联系?4.你还可以看出什么?[讲解]我们讨论的就是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现在我们一起归纳总结。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1.反应物是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条件是点燃。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32份。3.各物质的质量比恰好为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即:mC∶mO2∶mCO2=12∶32∶444.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点燃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即:微粒个数比为1∶1∶1。配合教师总结归纳 从简单的例子认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巩固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板书 2.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1)能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2)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量之比)(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思考、归纳记录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兴趣。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 [提问]如何读下列化学方程式? 点燃C+O2 CO2 点燃CH4+2O2 CO2+2H2O[讲解]“+”读和,“ ”读生成,等号上面标明反应条件。 讨论回答略 理解化学方程式。
巩固练习 写出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表示的意义? 思考、练习、回答说出三条意义 巩固知识,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 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有下面几种表示: 点燃①Mg+O2 MgO2 点燃②Mg+O2 MgO 点燃③Mg+O MgO 点燃④2Mg+O2 2MgO讨论四个化学方程式是否书写正确,说明理由?[评价]评价学生的回答指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 讨论、回答①体现了质量守恒,但氧化镁的化学式写错了。②化学式写对了,但体现不出质量守恒定律。③不正确,氧气的化学式错了。④正确,化学式正确,也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听讲、理解 理解书写化学式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品质。
板书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1)依据客观事实(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记录、理解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归纳、总结 归纳知识,巩固知识
作业 同步整合方案 做作业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单元3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一.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能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量之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依据客观事实
(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第2课时】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或评析→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或评析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和书写原则。今天我们来学习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板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学们阅读P90,找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教师提示,指导学生勾画课本 听,引起兴趣看书P90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方法1.2.3.4。听讲 通过自学课本初步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出示尝试题 P90请你尝试巡视指导评析学生写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练习 点燃2Cu+O2 2CuO 点燃CaCO3+2HCl CaCl2+H2O+CO2↑ 考查学生自学能力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或评析 在写有些化学方程式时在各化学式前配上一定的计量数,使左右两边的每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这个过程叫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大家想想,为什么要将原子数目配平? 点燃[讲解]如何对P+O2 P2O5式子进行配平?[引导](1)找出左右两边个数最多的原子:左边2个氧原子,右边5个氧原子,找出2和5的最小公倍数,调整化学式前面的系数使左右两边的氧原子个数相等;(2)观察法配平剩下的磷原子个数。这种找最小公倍数的配平方法叫最小公倍数法。 听、理解、体会回答:为了满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之一(质量守恒)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点燃得出:4P+5O2 2P2O5听讲 认识化学方程式需要配平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知道用最小公倍数法来配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或评析 如何有步骤地书写化学方程式例:写出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1.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中间连短线2.配:左右原子数目相等最小公倍数法3.改:短线变等号4.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加热、催化剂、点燃等)5.标: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在后面标“↑”。如 △2KMnO4 K2MnO4+MnO2+O2↑反应物中无固体,生成物中的固体,在后面标“↓”。如:Ca(OH)2+Na2CO3 CaCO3↓+2NaOH 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步骤写1.KClO3 KCl+O22.2KClO3 2KCl+3O23.2KClO3 2KCl+3O2 MnO24.2KClO3 2KCl+3O2 △ MnO25.2KClO3 2KCl+3O2↑ △ 依照教师的指导能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巩固练习 P93教师巡视,指正错误 练习,及时发现问题 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小结 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口诀: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中间连短线,系数来配平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生成气体打↑,生成沉淀打↓ 记忆,思考引起兴趣 使学生便于记忆运用
尝试练习 指导学生作尝试练习 做题 运用知识
小结 共同小结本课知识 小结 归纳知识
作业 P94 1.2 做作业 ……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步骤:
1.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中间连短线。
2.配:左右原子数目相等
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
3.改:短线变等号
4.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加热、催化剂、点燃等)
5.标: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在后面标“↑”。

如:2KMnO4 K2MnO4+MnO2+O2↑
反应物中无固体,生成物中的固体,在后面标“↓”。如:
Ca(OH)2+Na2CO3 CaCO3↓+2NaOH
口诀: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短线,系数来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打↑,生成沉淀打↓
【尝试练习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分析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违背了什么原则:
点燃
(1)Fe+O2 FeO2,违背了 ;
点燃
(2)Fe+O2 Fe3O4,违背了 。
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C2H2 + O2 CO2 + H2O
(2) CH3OH + O2 CO2 + H2O。
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燃烧
(2)水通电分解
(3)氢气还原氧化铜
【第3课时】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或评析→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 [引入]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 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 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板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现在大家阅读课本P91-P92,讨论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 [讲解并补充]分析例题,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现在我们做一些总结:[板书]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 听讲、思考看课本P91-P92的计算过程,讨论各抒己见回答配合教师进行总结学生记录、思考对照课本理解各个步骤 从生活问题入手、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总结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例题→学生讨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师生共同阅读、讨论]教师讲解并板书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2×158 326g x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2.8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分析]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出反应物的质量 听讲、做笔记回答解题步骤:(1)设氧气的质量为x;(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学生照步骤做例2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高温CaCO3 CaO+CO2↑100 56x 2.8t,。答:需要碳酸钙5t。
教师讲解 [说明](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 ∶32=6 g ∶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 采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听讲、思考 通过说明使学生形成规范的书写、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练习→学生回答→教师解答 [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 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反应物或者生成物)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选择学生板演并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及结果][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评价]该同学不仅计算步骤和结果完全正确,而且讲解得也非常好,讲出了多种方法,真是难能可贵。[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学生板演]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点燃H2 + Cl2 2HCl2 71 73100g x y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巩固知识、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化学方程式的规范计算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练习→学生回答→教师解答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 关键是什么 [教师总结并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带入纯净量计算。 思考各抒己见记录理解 掌握计算的关键要领、形成坚实的基本功
尝试练习 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 (Fe+H2SO4 FeSO4+H2↑) 练习,接受教师的指导 及时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知识 总结本节内容 学习总结归纳能力
作业 P94 7 做作业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

2KMnO4 K2MnO4+MnO2+O2↑
2×158 32
6 g x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带入纯净量计算。
专题4 探究物质变化复习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看课本、查阅读书笔记,学会自己归纳整理本专题有关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2.学会从化学反应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实际问题。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及其应用。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学生参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归纳总结→尝试练习→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抓住重点→把握难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归纳总结、尝试练习、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抓住重点、把握难点。 前面我们围绕化学变化学习了专题4——探究物质变化;今天就来共同复习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一、化学变化的常用条件有哪些?1.你认为催化剂应具有哪些特点?2.请同学们列举反应条件需要催化剂、室温、点燃、加热的化学反应事例各一例。二、化学变化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1.你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吗?2.从微观方面看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能说出下列叙述在化学变化前后的变化情况吗?(1)物质种类,(2)元素种类,(3)分子种类,(4)原子种类,(5)原子数目,(6)分子数目,(7)原子质量,(8)相对原子质量,(9)各物质质量总和。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以下问题: 一.化学变化的常用条件有:室温、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光照等。1.催化剂应具有的特点是:(1)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2)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2.反应条件举 例室温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点燃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加热氢氧化铜的分解催化剂双氧水分解制氧气二、化学变化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2.从微观方面看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和原子质量都不发生改变。3.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2)、(4)、(5)、(7)、(8)、(9);一定改变的是:(1)、(3);不一定改变的是:(6)。4.(1)生成固体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和氧气质量,因此固体质量比镁条质量大。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都跑到空气中去了,因此固体质量减轻了。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围绕化学反应的四个方面的大知识点,构建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分析问题,用联系、运动、变化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
(1)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重和蜡烛燃烧后固体的质量减轻原因。(2)我国发明的黑火药爆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S+2KNO3+3C N2+K2S+3X求X的化学式。三、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1.你能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吗?2.你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3.你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有哪些要求?你会书写化学方程式吗?4.你会读化学方程式吗?化学方程式表示哪些化学信息?请你写出铝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氧化铝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此化学方程式表示哪些化学信息。四、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一设、二写、三找、四列、五算、六答。例(我能算)6.5克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多少克? (2)S+2KNO3+3C N2+K2S+3X元素种类:S K N O C S K N O C原子种类:S K N O C S K N O C原子数目:1 2 2 6 3 1 2 2 6 3已知1 2 2未知 6 3三个X分子中有3个碳原子和6氧原子,那么一个分子中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就得出了X的化学式:CO2。三、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1.化学方程式:用元素符号或者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2.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循质量守恒定律。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是: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好化学式,系数要配平。短线改等号,条件需注明。4.铝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氧化铝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4Al+3O2 2Al2O3各物质质量比:108 96 204此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化学信息:(1)反应物是铝和氧气;(2)生成物是氧化铝;(3)反应条件是常温;(4)每108份质量的铝与96份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04份质量的氧化铝。(5)化学计量数是4、3、2。四、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设生成氢气质量为x。Zn +H2SO4 ZnSO4+H2↑65 26.5 g x65 ∶2= 6.5 ∶xx= 0.2 g答:生成氢气0.2 g。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专题4 探究物质变化复习小结
一. 化学变化的常用条件
室温、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光照等。
二. 化学变化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
三.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化学信息
四.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一设、二写、三找、四列、五算、六答。
第三部分 专题4检测题
班级 姓名
(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30分)
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①原子总数 ②分子总数 ③物质总质量 ④物质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
A.④ B.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⑤
2.今有化学反应A+B 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C和D的质量比
B.若A和C为单质,B和D为化合物,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若A和B各取2克使其反应,则C和D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4克
D.若A和B各取2克恰好完全反应,则C和D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4克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点燃
A.H2+O2 H2O
B.2KClO3 2KCl+O2
C.Cu+O2 CuO2
D.Fe+H2SO4 FeSO4+H2↑
4.在反应式为2W X+2Y+3Z的反应中,生成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则W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120 B.60 C.80 D.40
5.在反应A+2B C+D中,5.6 g A与7.3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 g C,现要得到0.6 g D,则所需要A的质量为 ( )
A.5.6 g B.16.8 g C.21.9 g D.无法计算
6.黑火药是我国早在1 000多年前的发明之一,其爆炸时所发生的反应为: ( )
点燃
2KNO3+3C+S K2S+N2↑+3X↑,试推断X的化学式为
A.CO B.NO C.SO2 D.CO2
7.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图正确的是 ( )
点燃
8.关于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的读法错误的是 ( )
A.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B.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化合生成水
C.氢元素和氧元素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D.每4 g氢气跟32 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36 g水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4 g氢气和8 g氧气混合,点燃充分反应生成12 g水
B.3 g木炭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1 g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 g
C.煤燃烧后,煤与氧气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相等
D.镁条在空气里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镁条的质量
10.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I2O5+5CO I2+5CO2,根据生成CO2的多少,可以判定CO的含量,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参加反应的I2O5的质量等于生成I2的质量
B.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氧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的CO2中氧原子的总数
C.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质量比等于生成I2和CO2的质量比
D.反应物所含元素种类与生成物所含元素种类不同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4分)
点燃
11.在4Al+3O2 2Al2O3反应中,从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原子、分子个数比来看,每 个铝原子和 个氧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 个氧化铝分子;从它们彼此之间的质量比来看,每108份质量的 和96份质量的 反应生成了204份质量的 。
点燃
12.在2H2+O2 2H2O的反应中,H2、O2、H2O的质量比为 ,若要生成27 g水,需
要 g氧气和 g氢气才能恰好完全反应。
1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 淀粉+氧气,则生成的淀粉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14.化学方程式中符号的含义:“+” ,“ ” ,“↑” ,“△” ,“↓” 。
15.在下列的化学方程式中:
A.4P+5O2 2P2O5
B.2Fe+6HCl 2FeCl3+3H2↑
点燃
C.S+O2 SO2↑
点燃
D.2H2O 2H2↑+O2↑
E.Al+H2SO4 Al2(SO4)3+H2↑
(1)未配平的是 ;(2)反应条件写错的是 ;(3)未注明反应条件的是 ;(4)箭头使用不当的是 ;(5)化学式写错的是 。
16.有人说:“6 g硫和10 g氧气化合可生成16 g二氧化硫”。请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
三、配平方程式(每空1分,共7分)
点燃
17. C2H2+O2 CO2+H2O。

18.KMnO4 K2MnO4+MnO2+O2↑
四、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每题3分,共9分)
19.镁在空气中燃烧;
20.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2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五、计算题(9分)
2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已知反应前混合物共15.5 g,反应完全后剩余固体10.7 g,问分解出氧气多少克?剩余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多少克?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27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专题6 泛舟能源海洋
第一部分 课标对专题6的学习要求
单元 教材内容 学习目标
单元1化学变化与能量 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与电能。2.分组实验(2个):镁与稀盐酸反应、碳酸氢铵与醋酸反应,引出吸、放热反应的概念。演示实验(1个):蓄电池实验,说明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1.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2.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3.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单元2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三个条件;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爆炸(空间有限、大面积燃烧所致);灭火原理。一氧化碳是分散讲,至下册金属冶炼才完,那时要归纳。2.组实验(1个):木块与煤块的燃烧,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演示实验(1个):氢气爆炸实验。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防范爆炸的措施。3.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4.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5.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单元3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化石燃料及综合利用;新能源——氢气(实验室制法及验纯,用水制氢气的难题)、太阳能。2.分组实验(1个):实验室制取氢气;通过讨论用电解水制氢气的不经济性,进一步讨论用水制氢气的合理方案,培养学生的能力。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3.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4.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5.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等基本的实验操作。6.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并能安全操作。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第二部分 各单元案例设计
单元1 化学变化与能量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2.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了解人们如何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
4.能举例并学会归纳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形式。
5.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教学重点】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3.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形式。
【教学难点】
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并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教学手段】实验、讨论、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试管、烧杯、玻璃棒、镁条、碳酸氢铵、醋酸、碳棒等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探究实验→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讲解→联系实际→尝试练习→拓宽视野
A、B达成教学目标1、5,C 达成教学目标2,D 达成教学目标3和4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创设情境→探究实验→讨论、观察、记录 [引入]化学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吸热和放热现象。请大家举出几个例子?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 [实验1]教材P120[实验2]教材P120-P121巡回指导 思考、举例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现象]实验1,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试管壁发热;实验2,由于结冰,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填写教材P121表格。 知道化学反应有吸热和放热之分,存在能量的变化。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来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B.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设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评价]回答得很准确。大家阅读教材P121找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概念,以及它们伴随着怎样的能量变化?[讲解]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可燃物燃烧,镁和盐酸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放热反应。像碳与二氧化碳、碳酸氢铵晶体和醋酸的反应,称之为吸热反应。[板书]单元1化学变化与能量 吸热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 [回答]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有的则从外界吸收热量。阅读教材P121讨论回答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吸热反应将能转化为化学能理解记忆,整理笔记 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的手段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C.教师引导→自学课本→联系实际,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引导]放热反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有哪些重要意义?[板书]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生活、生产的意义。P121评价、小结 思考、阅读P121讨论、交流、得出1.维持生物体温和就提供肌体活动所需的能量。2.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来取暖、煮食物、发电、冶炼金属、烧制陶瓷、发射火箭等。 通过自学、交流、联系实际了解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D.教师引导→自学课本→联系实际,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引导]物理中我们学过哪些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请举出一些实例。[演示实验]P122图6-3讲评补充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如:干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如:燃气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如:电解水;归纳分析学生的答案 自学教材P121、讨论交流并回答。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磁灶、电饭煲、电热毯等;光能转化为热能:太阳能热水器等;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摩擦生热;观察实验得出: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讨论P123第2题 学生能举例并学会归纳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形式。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E.尝试练习,理解知识 出示尝试题见附题巡回指导 思考、做练习 让学生学会知识、当堂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F.小结 通过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化学变化与热量的转化,了解了吸热和放热反应,知道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热量的重要性。知道了一些能量之间转化的实例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 按照P123做一个水果电池、课后习题4、5 完成课外作业 巩固知识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单元1 化学变化与能量
吸热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生活、生产的意义。P121
3.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电能转化为热能——电饭煲、电热毯、电热水器等
光能转化为热能——太阳能热水器等
光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摩擦生热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干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燃气灶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水
【尝试练习题】
1.化学上把 有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将 转变为 ;把 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吸热反应将 转化为 。
2.说出下面的反应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1)镁和稀盐酸反应;
(2)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3)生石灰和水反应;
(4)酒精燃烧。
3.依照示例完成练习
示例:电能转化为热能——电饭煲
电能转化为光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单元2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爆炸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3)培养内因是变化的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科学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烧杯、蜡烛、火柴等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教师讲解,解决问题→第二次尝试练习→小结
【第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准备导入,激发兴趣[引入]从人类发现了火、使用火以来,火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提问]同学们用过火吗?参加过野炊吗?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枯柴为什么会燃烧,而下面的泥土为什么不会燃烧?2.为什么直接用火柴不容易点燃枯柴?3.你是怎么使火堆燃烧的更旺? 回答:加工食物、冶炼金属、取暖、照明等回忆、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1.因为枯柴可以燃烧,泥土不能燃烧。2.火柴放出的热量太小不容易点燃枯柴。3.把木柴架空、将木柴变成小块等。 开门见山,利用准备提问直接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学习的是什么。用学生的常识引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碳、硫、磷、铁、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有些什么共同点?[板书]单元2燃烧与灭火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思考回答:物质能燃烧、很剧烈、发光、放热、需要氧气等整理笔记,理解燃烧的概念 利用基础知识以旧引新,有利于燃烧定义的得出对燃烧建立一个初步认识
二、自主学习、探究试验[指导阅读]提纲:1.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可以用什么试验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分组探究]两人一组作实验探究1:用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片刻,观察现象。探究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块形状、大小相近的木块和煤球,将他们分别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木块和煤球燃烧的先后。探究3: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只用烧杯罩住,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1.条件 (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讨论]课本125页交流讨论部分 自学课本124-125页,带着问题边思考边看书。操作探究实验1、2、3,观察实验现象,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探究1:蘸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水的棉球不能燃烧。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探究2:木块先燃烧,煤球后燃烧。结论是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燃烧的最低温度)。探究3: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烧杯中的蜡烛逐渐熄灭。结论是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整理笔记、理解记忆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初步了解燃烧的条件,从自学中掌握探究燃烧的条件的一些方法,使80%的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板书形式归纳重点知识巩固知识点,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
三、教师讲解实际问题[引入]“欧罗马”事件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设问]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哪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在“欧罗巴”号上,草料为什么成了“纵火犯”呢?[讲解]草料会和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叫缓慢氧化。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里也产生热,不过放热速度很慢,平时觉察不出来。由于“欧巴罗”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流通,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而可燃物燃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跟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因为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这种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燃烧,叫自燃),成了“欧巴罗”号的“纵火犯”。 学生疑问:战舰上为什么失火了呢 思考、回答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是草料,第一个条件就具备了。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能流通,使得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知道缓慢氧化时产生的热量如得不到及时散发就会引起某些物质的自发燃烧。联想到平时生活中的一些H自燃的现象。如:火葬场周围的“鬼火”、田里堆放的草垛中会发热,甚至失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物质燃烧需要氧气,但氧气不足时会如何燃烧?[演示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块白瓷板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白瓷板上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板书]2.燃烧的方式 点燃(1)完全燃烧(氧气充足)如:C+O2 CO2(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 点燃如:2C+O2 2CO [问]冬天用煤炉烤火时要开窗通风,为什么?[总结]含碳元素的可燃物在发生不完全燃烧时除生成二氧化碳,还会有一氧化碳和炭黑生成。[讨论]一氧化碳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 课本中找到并回答: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氧气不足时不完全燃烧观察并回答白瓷板上有黑色物质产生,因为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整理笔记、形成知识点思考回答防止煤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使人中毒通过阅读课本125页,分组讨论回答 加深对燃烧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不仅学还要学会、学懂结合实际,让燃烧和生活联系,利用燃烧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通过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第二次尝试、巩固知识。检测评价课堂教学的完成情况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C.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 D.燃烧时一定有气体放出2.在日常生活中,将火柴划燃后将火焰向上竖直火柴,火柴不易燃烧的原因是A.氧气不足 B.没达到着火点C.火柴的着火点升高 D.空气不足3.木棍用火柴难以点燃,而小木片很容易点燃,其原因是A.因小木片比木棍与氧气接触面积大 B.因小木片比木棍的着火点低C.因小木片的温度比较高 D.因小木片的密度比较小4.在液态空气中放入燃着的细木条后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木条立即熄灭 B.木条燃烧更旺C.木条燃烧和原来一样 D.可能引起爆炸5.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一些,目的是A.使热量易散失 B.使火柴着火点降低C.使木柴变成易燃物 D.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
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讲解。小结 做题巩固知识。 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作业:预习灭火的方法及易燃、易爆物知识。
【板书设计】
单元2 燃烧与灭火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1.条件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着火点
2.燃烧的方式 点燃
(1)完全燃烧(氧气充足)如:C+O2 CO2
点燃
(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如:2C+O2 2CO
注:一氧化碳有剧毒,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
【第2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实验→学生讨论、提出问题→自学课本→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小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出示尝试实验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大家注意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趣味实验]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听讲,引起兴趣。观察实验,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现象:手帕完好无缺 以“趣味实验”的形式作为尝试题,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解释]非常好,酒精在燃烧时有一种生成物——水,水降低了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由师生的问答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给出尝试题、自学课本 请同学们思考: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如果去掉任何一个条件,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 自学课本P128-P129,找出灭火的原理 学生通过获取课本知识初次认识灭火原理
B.操作实验、尝试练习 每组学生提供:1只烧杯、2只蜡烛、碳酸钠固体、稀盐酸、火柴等器材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讨一下“灭火的原理”。教师巡视 分组讨论试验方案各组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来理解灭火的原理,使知识的学习比较生动、直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合作的精神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分别提问各组的实验方案以及用到的相关灭火原理对每个方案进行及时评价,并给予指导、强调[讲解]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如果破坏了某一个条件,都可以使燃烧反应停止,也就是说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原理都是从燃烧的条件出发。[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清除可燃物原理 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各组讨论汇报]1.只用蜡烛进行实验。我们点燃了两只蜡烛,然后用嘴对着其中一只蜡烛用力吹气,结果这只蜡烛熄灭了。采用原理:降低温度。2.利用的是隔绝空气的方法。在点燃的蜡烛上扣了一个烧杯,由于蜡烛燃烧不断地消耗氧气,使有限的空间内充满了CO2气体,最终蜡烛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氧气而熄灭。3.选用的是碳酸钠和盐酸,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CO2,所以蜡烛也熄灭了。原理:隔绝空气4.选取了两只等长的蜡烛点燃,然后慢慢地在其中一只蜡烛的下面截取了一大段,结果被截取的这只蜡烛首先熄灭了。从隔离可燃物的角度来考虑的。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利用各实验小组的力量将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整理。教师通过学生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解释、评析。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记忆、整理笔记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尝试练习、学生讨论 [设问]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灭火的实例,它们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 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尝试回答1.隔绝空气。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3.清除可燃物。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C. 提出问题—自学课本 [过渡]可燃物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发生爆炸,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一些图标,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设问]同学们想想,这些图标在哪些场合最容易出现呢 阅读课本P130,认识常见的消防安全标志1.禁止吸烟2.禁止放易燃物3.禁止烟火4.禁止带火种5.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6.当心火灾——易燃物质[回答]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等。 了解安全标志,警钟长鸣联系生活实际、防止安全隐患
自学课本教师讲解 [延伸]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厂等场所会出现一些图标?[讲解]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面粉、汽油、煤气等都属于易燃、易爆物。[板书]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阅读课本P127[回答]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让学生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D.第二次尝试练习 1.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2.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3.下列规定或做法错误的是A.煤矿矿井里严禁烟火 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先做灯火实验C.用打火机检查煤气管道是否泄漏 D.城市、林区禁止任意燃放烟花鞭炮4.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炸物的安全要求的是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货车上运送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5.下列安全警告标志适用于油库、汽车加油站的一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E.小结 我们针对燃烧的条件,学习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牢记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
作业:P130实践应用(1、2、3)
【板书设计】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清除可燃物
1.原理 隔绝氧气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单元3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知道煤、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4.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5.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6.能从环保的角度选择燃料,知道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常见的新能源。
7.认识氢能源。
【教学重点】
1.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2.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3.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4.新能源。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3.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有关煤、石油、天然气的资料
【第1课时】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出示尝试题→教师讲解→巩固练习、小结
A.达成目标1
B.达成目标2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出示收集资料→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人们目前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化石燃料。[板书]单元3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化石燃料[问]常见的化石燃料有哪几种?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化石燃料?[板书] 煤——工业的粮食化石燃料 石油——工业的血液天然气——清洁燃料[过渡]化石燃料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提供煤、石油、天然气形成的资料。见附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点[介绍]煤和石油都是由古代生物遗体埋在地层下,在地壳中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由于煤和石油的用途非常广泛,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听讲、思考整理笔记自学课本P131-P132,得出答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以煤、石油和天然气最为常见。因为它们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化石燃料。阅读资料、思考,从中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讨论得出:1.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2.石油是有机物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明确学习的内容,激发兴趣。通过阅读资料认识化石燃料,知道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归纳的能力。
B.出示问题→自学课本→讨论回答→教师分析 [问题]1.你家中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4.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焦炭、煤气、汽油等作燃料,那么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得到的吗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32[教师评析]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使煤分解成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其中,焦炭可以冶金,煤焦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焦炉气则是重要的燃料。这样煤就能被综合利用了。[板书]焦炭——冶金工业隔绝空气 煤焦油——化工一、煤 焦炉气——燃料强热 粗氨水——化肥二、石油分馏(物理变化)P132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看书、自学、小组讨论[答]1.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2.汽油、煤油、柴油等。3.炼钢厂、热电厂都用煤作燃料。4.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就可以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其中就有焦炭、煤气;如果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就可得到不同的产品,比如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整理笔记、听讲、思考 让学生知道煤、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知识的能力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C.出示问题→讨论回答、做练习1→教师分析 数据表明在我国煤约90多年、石油约20多年、天然气约60多年将被耗尽。化石燃料并不是取之不尽的。我们要怎样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呢 [补充]我们知道化石燃料已经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并节约使用。 思考、结合旧知识回答:提高煤等燃料的利用率,要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了解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及时巩固知识
D.尝试练习 出示练习题见附2巡回指导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 做练习 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E.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 小结知识:1.三大化石燃料2.煤、石油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 总结知识,培养归纳能力
作业 查找关于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的资料及新能源的开发情况。 完成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单元3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化石燃料
煤——工业的粮食
化石燃料 石油——工业的血液
天然气——清洁燃料
焦炭——冶金工业
隔绝空气 煤焦油——化工
一、煤 焦炉气——燃料
强热 粗氨水——化肥
二、石油分馏(物理变化)P132
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附资料和尝试练习题】
附1: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资料]
煤是怎样形成的
煤是古代植物被埋在地下,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逐渐衍变而形成的矿藏。煤是复杂的有机物。由于成煤的植物、时间、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等不同,形成的煤也各不相同。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各种不同的煤成分也不相同,一般碳元素的含量55%~95%,还含有氢、氧、氮及其他一些元素。通常质量较好的煤,含碳量高,发热量也较高。
煤的储量很大,远远超过石油的储量,是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我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发现了石油。我国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煤也是世界上蕴藏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解放后,我国先后开发和建立了大庆、胜利、华北、中原、大港等石油基地和一批煤炭基地,近年来在我国海域和西北部也开发出了新的油田。
煤和石油都是由古代生物遗体埋在地层下,在地壳中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由于煤和石油的用途非常广泛,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人们常把煤称为“工业的粮食”,把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
沼气的制取和利用
煤的综合利用
附2:尝试练习
1.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 、 。它们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因此人们常把 称为“工业的粮食”,把 称为“工业的血液”。
2.煤主要含有 元素,石油中主要含有 和 元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它们都是 。
3.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
(1)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 。
(2)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转化成清洁的燃料。将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煤层,可得到较洁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和H2),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煤气厂常在家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 。
【第2课时】
【教学流程】汇总资料→分析、讨论资料→教师讲解→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评析→第二次尝试练习→小结
A、B达成目标5
C 达成目标6
E 达成目标7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汇总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分析→教师归纳…… 收集学生资料、分析[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大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但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同学们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来了解化石燃料燃烧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板书](二)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1.有害气体SO2、NO2、CO污染。2.固体颗粒物污染。3.形成酸雨(SO2、NO2)4.温室效应。 展示收集资料:见附1讨论、阅读课本学生总结得出1.化石燃料燃烧会排放出SO2、NO2、CO等有害气体和粉尘,造成空气污染。2.机动车使用汽油、柴油等燃料会排放出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氧化物和烟尘等,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3.含硫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雨水形成酸雨。4.生成大量的CO2造成温室效应 通过对资料的总结分析,知道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关心环境污染问题、关心生活联系实际……
B.提出问题→讨论→教师讲解→得出结论 [复习]1.酸雨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2.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她在流泪,她在滴血。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她呢 引导学生回答1.减少人为排放的污染物。2.减少煤中的含硫量,对煤炭中的硫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3.改进设备,使燃料充分燃烧;增加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4.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5.开发新能源。 学生回答1.酸雨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2.它能破坏土壤、植被、森林。3.酸雨对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及建筑材料有腐蚀性。4.酸雨渗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5.对人体的健康有害,硫酸雾和硫酸盐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通过复习旧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化石燃料燃烧污染环境的认识。了解相关的保护防治措施。联系实际、关心地球
C.教师提示→自学课本→讨论→讲解 [提示]煤和石油虽然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它们燃烧时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人类把眼光放在了使用和开发清洁的燃料上。阅读课本P134找出新能源[板书](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讲解]氢气是最理想的能源;乙醇是较为清洁的燃料(因为乙醇燃烧的时候生成CO2、H2O)。 思考、自学课本回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潮汐能。补充:氢能 了解新能源和新燃料。能从环保的角度选择燃料,知道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常见的新能源。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D.出示尝试题→讨论练习→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尝试题见附2巡视查找问题、及时辅导 做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做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E.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总结知识 [板书]乙醇(酒精)点燃C2H5OH+3O2 2CO2+3H2O氢能源点燃2H2+O2 2H2O1.氢气作为最理想的能源的优点?2.氢气要广泛作为能源需解决的问题?[板书]1.优点:无污染、来源广、放热多。2.存在的问题:安全运输、储存氢气;廉价制取氢气。3.其他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潮汐能、可燃冰等。 讨论、回答氢气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燃料,优点是:1、它点燃后生成了水;2、放出大量的热;3、来源广。但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所以还没有被广泛使用。思考、整理笔记 认识氢能源和常见的新能源。了解氢气为什么无法被广泛使用。
师生共同讨论 讨论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查阅资料归纳的工业上制氢气的方法,其中包括正在研究的方案。 通电(1)电解法:2H2O 2H2↑+O2↑催化剂(2)甲烷转化法:CH4+H2O CO+3H2100℃(3)水煤气法:C+H2O CO+H2 高温(4)碳氢化合物裂解法:CH4 C+2H2高温(5)设法将太阳能聚集产生高温使水分解:2H2O 2H2+O2(6)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如果将来人类广泛使用氢气作为能源,那么上述6种方法中你认为可行的,且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是哪几种?(1、5、6)。说明理由。 拓宽知识了解氢气的一些制取方法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人类利用燃料的同时,也给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作为人类地球的一员,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二)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1.有害气体SO2、NO2、CO污染。
2.固体颗粒物污染。
3.形成酸雨(SO2、NO2)
4.温室效应。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酒精)
点燃
C2H5OH+3O2 2CO2+3H2O
点燃
2.氢能源2H2+O2 2H2O
(1)优点:无污染、来源广、放热多。
(2)存在的问题:安全运输、储存氢气;廉价制取氢气。
3.其他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潮汐能、可燃冰等。
【附收集资料和尝试练习题】
附1:
学生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1.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2.1930年12月1日至5日,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燃料的燃烧排放出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在逆风的条件下大量积累,使60多人中毒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禽死亡。
3.汽车中的燃料——柴油或汽油,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会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尾气中含有一些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氧化物和烟尘等,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由于该市三面环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汽车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4.光化学烟雾对污染环境危害性很大,但这种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不是经常出现的。
5.目前含硫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酸度不断增加,范围日益扩大。据报道,过去酸雨只限于大城市和工业集中区,近年来已发展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
6.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温室效应。
附2:
尝试练习题
1.煤燃烧和汽车尾气会排放出 、 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 。
2.农作物收割后留下大量秸秆,下列有关秸秆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做饲料 B.造纸
C.制沼气 D.就地焚烧
3.从人类生存的环境考虑,未来用于汽车的理想燃料是
A.氢气 B.天然气
C.煤 D.石油
4.提供能量巨大、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阔、获取利用方便、使用安全高效,且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的新能源是
A.核能 B.太阳能
C.氢能 D.地热能
5.要节约现有能源,还要研究开发新能源。新能源是指
①氢能 ②太阳能 ③风能 ④水能 ⑤地热能 ⑥潮汐能 ⑦电能
A.①②④⑦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煤和石油大量的直接燃烧会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化石燃料蕴藏量是有限的
C.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很丰富,不需要大力开发新能源
D.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有限,必须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7.氢能是一种应用前景非常诱人的新能源。但目前仍处在研究试验阶段,还未能进入应用阶段,其原因是
A.氢气燃烧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问题尚无定论
B.氢气的制备耗能巨大,廉价制氢技术尚未成熟
C.氢气的贮存、运输等安全技术尚未完全解决
D.氢气燃烧的放热量低于相同质量的矿物燃料,经济效益欠佳
专题6 泛舟能源海洋复习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专题框架简图的整理完善,将重点掌握、难点攻破;对“泛舟能源海洋”这一专题的各知识点进行归纳、逐一过关。
2.掌握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与电能的原理,及其生活中对能量的利用。
3.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爆炸(空间有限、大面积燃烧所致),灭火原理和方法。
4.了解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新能源——氢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要求知道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
5.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6.能将知识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性粉尘的爆炸原因。
3.易燃易爆物使用安全知识。
4.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其对空气的影响和危害。
5.化学能、放热、吸热现象。
【教学难点】
1.框架简图的整理完善,使重点掌握、难点攻破;及对本专题的各知识点进行归纳、逐一过关。
2.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性粉尘的爆炸条件。
3.化学能、放热、吸热现象。
【教学手段】讨论、归纳、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本及相关书籍
【教学流程】出示框架简图→学生看笔记、课本、目录→自己完善框架简图→教师评价→找出问题→讨论问题→巩固强化→突破难点→教师归纳→逐一过关→尝试练习→及时反馈→理解、应用→小结、布置作业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出示框架简图→学生看笔记、课本、目录→自己完善框架简图…… [引入]今天我们来对“泛舟能源海洋”这一专题进行复习。下面大家查找笔记、看书,将框架简图填写完整。[简图见板书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查笔记、看课本或相关书籍填写框架简图。从填写过程中找出不清楚或不理解的内容…… 通过对框架简图的整理,填写。结合笔记和课本的复习起到巩固、复习知识的效果,为下一步流程做准备。
B.完成框架简图→教师评价→找出问题 在巡视过程中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填写进行评价。1.灭火的条件之一写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2.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性粉尘的爆炸原因。3.不知道煤的干馏是物理变化,石油的分馏是化学变化。4.缺乏对人类利用化学能的了解。5.燃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不明确。 通过教师的评价对知识重新认识。及时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认真听讲、思考 通过对学生填写的框架简图的评价,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既可以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还能为下一步的流程做好铺垫。
C.讨论问题→巩固强化、突破难点 [讨论]1.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用什么灭火器?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哪三个条件?3.甲烷、乙醇为什么可以被称为绿色能源?4.人类是如何利用化学能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哪些能?5.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6.为什么不能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7.燃烧、爆炸、自然、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讲评、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得出结果。1.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2.可燃物、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同时满足。3.没有产生有害气体。4.取暖、做饭、发电、冶金、开山炸石、保持人体恒定的体温等。听讲、仔细分析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本专题易出错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D.教师归纳,逐一过关使知识整体化、系统化。 现在我们在对照着框架简图,对重点知识讲解、归纳。对照简图将知识点逐一理清。 配合教师完成知识点的逐一归纳。 对照框架简图将重点讲解、强调、分析、归纳;将难点进行解释。使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E.尝试练习及时反馈理解应用 下面大家做一个练习来看看我们今天复习的怎样?出示习题[习题见附题]教师巡视、指导做题 做练习、思考 通过练习巩固好复习内容。
F.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复习内容方案整合P139 听讲记录 知识小结、有头有尾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条件: 、 、
燃烧
演示实例:看教材P124
演示实例
灭火 原理
可燃物 常见灭火器和应用范围
条件
爆炸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爆炸的原因
易燃易爆安全知识——安全标识
干馏

工业的
分馏
石油 工业的
成分:
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 性质
天然气 甲烷
用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a酸雨;b汽车尾气;c有害气体
清洁燃料:
放热
化石能源→化学能
吸热
最理想的能源
能源 氢能源
广泛利用氢能源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
新能源: 、 、 、 、
【附课堂练习题】
1.目前大多数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都是超标的,造成超标的原因之一是
A.汽车排放的尾气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人的呼吸
2.造成空气中一氧化碳污染的最大污染源是
A.汽车排放的尾气 B.煤的燃烧
C.石油的炼制 D.钢铁的冶炼
3.当今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是:酸雨、臭氧内层衰竭和温室效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
原因是人们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氮
4.怎样用实验方法验证CH4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第三部分 专题6检测题
班级: 姓名:
(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几种警示标志,表示禁止存放易燃物的是 ( )
2.在厨房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最适宜的灭火方法是 ( )
A.立即往锅里加冷水 B.立即用嘴用力吹
C.立即盖上锅盖 D.立即把锅里的油倒掉
3.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三种都可
4.目前北京大多数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都是超标的,造成超标的原因之一是 ( )
A.汽车排放的尾气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人的呼吸
5.2004年5月15日,南京市部分居民首次用上了由“西气东输”管道进来的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甲烷 D.乙醇
6.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CO与CO2 B.CH4与O2 C.O2与N2 D.CO与CH4
7.我国正在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一般为10∶1)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由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D.由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8.鉴别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可以根据 ( )
A.颜色 B.溶解性 C.可燃性 D.燃烧后产物
9.通常所说的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的相同点是 ( )
A.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B.反应都很剧烈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要达到着火点
10.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
A.煤燃烧后产生的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
C.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D.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
11.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可行的是( )
A.到天然溶洞探险打火把照明 B.掏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
C.点燃木条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 D.到小煤窑挖煤用火把照明
12.下列观点中,你不赞成的是 ( )
A.煤在为人类提供能源和化工原料的同时,也埋下祸根
B.氢气让人欢喜让人忧
C.“煤气化”能提高市民的生产质量,同时也隐伏着无形杀手
D.石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13.下列气体中既能燃烧又能使金属氧化物还原的是 ( )
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甲烷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发生燃烧
C.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15.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
A.爆竹集中在一个市场出售以便于管理
B.面粉厂、纺纱厂、加油站均要严禁烟火
C.在实验室点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之前,均要验纯
D.控制助力车、摩托车的使用以减少空气的污染
1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炉子上只要放一壶水就能防止煤气中毒
B.无铅汽油的使用可以提高城乡空气质量
C.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白色污染”通常是指塑料垃圾
D.人类向空气中排放的一些有害物质(如氟氯烃)等使臭氧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正倡导生产和使用无氟冰箱
二、填空和简答题(19题5分,20题12分,其余每空1分,共26分)
17.要使火熄灭通常采用三种方法:清除 或使 与其他物品隔离 ; ; 。用灯帽盖在酒精灯上使火熄灭,其原因是: 。用力吹蜡烛的火焰使火熄灭,其原因是: 。
18.点燃两个高度不同的蜡烛,用一透明无底的可乐瓶将它们罩起来,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熄灭,原因是 ,基于同样的原因,在室内发生火灾时会产生不少有害气体,人应该采取 姿势迅速逃离火灾区域。
19.近年来,成都市政府率先在公交车和出租车推行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燃料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走到街头,你会发现不少公交车和出租车上印有“CNG”的标志,代表它们是以压缩天然气作为燃料的汽车。
(1)成都市政府推行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是,该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有六种气体:①氧气 ②氢气 ③氮气 ④一氧化碳 ⑤二氧化碳 ⑥甲烷
选择填空:
(1)在空气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填序号,下同);
(2)可用来制汽水的是 ;
(3)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无污染新型燃料的是 ;
(4)在冶金工业用来使金属氧化物还原以制取某些金属的是 ;
(5)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
(6)充分燃烧时生成两种氧化物的是 。
三、简答题(21题6分、22题6分、23题4分,共16分)
21.加油站附近的禁烟标志与公共场所的禁烟标志,具有什么不同的意义?为什么要放这种标志?
22.我国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含有硫的煤炭燃烧时排放出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主要是SO2,它遇到雨水成为酸雨,降落到地面会带来很大危害。
请举出三个方面的酸雨危害的实例:
(1)
(2)
(3)
23.提出两条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四、计算题(10分)
24.东北某城市冬季取暖期约为150天,每天消耗含硫1%的煤200万吨,那么该城市整个冬天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 万吨。为了保护环境,请你提出至少一条合理化建议

仁爱版教材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初三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
总分 题目 一 二 三 四 五
核分人 题分 32 32 12 16 8
复查人 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填、错填、不填均不给分。本大题包含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这门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 )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质的受力情况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2.下列图示实验装置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镁带的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D.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3.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因为酒中的乙醇分子能使橙红色的重铬酸钾变为绿色的物质。在K2Cr2O7中铬(Cr)元素的化合价是 ( )
A.+6 B.+3 C.+2 D.+7
4.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不是原子的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它是个比值 D.数值上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二氧化碳分子里含有一个碳元素,两个氧元素 D.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6.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 ( )
A.实验室里发生的化学反应 B.固体之间的化学反应
C.工业、农业生产中发生的反应 D.自然界中所有的化学反应
7.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入酸液;④向广口瓶中放入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④②③⑤① D.②③④①⑤
8.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 )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B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隙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运动的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9.老师有一瓶含有不同颜色食用色素且有腥味的水溶液,要求学生把它变为无色无味的溶液,他应该用的方法是 ( )
A.过滤法 B.活性炭吸附法
C.蒸馏法 D.煮沸法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是永不枯竭的能源
B.太阳能、水能、风能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C.地下水资源不能无限量地开发利用
D.大量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会形成酸雨
11.用铝箔将加工好的食品采用真空技术包装好,然后放入装有两种化学物质的夹层包装袋中(两种化学物质相互隔离),这样就制成了“即食即热快餐”。食用该快餐之前,只要拉动预留在袋外的拉线,使两种化学物质接触反应,便可将食品加热。适合放入袋中的两种化学物质是 ( )
A.蔗糖与水 B.食盐与水
C.熟石灰与水 D.生石灰与水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蒸馏
B.明矾净化水的作用是消毒杀菌
C.检验硬水和软水的简便方法是加肥皂水
D.天然水经净化处理后就得纯水
1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而原子不动
14.宇宙飞船内,用含氢氧化锂的过滤网除去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LiOH+CO2=Li2CO3+X。则X的化学式为 ( )
A.H2 B.O2 C.H2O D.H2O2
15.实验时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并着火,应立即 ( )
A.用湿布盖灭 B.用嘴吹灭
C.用水泼灭 D.用沙子覆盖
16.在A+B=C+2D的反应中,已知2.9 gA跟4.9 gB完全反应生成6 gC,且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29 B.58 C.49 D.85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含7个小题,每空1分,共32分)
17.写出下列符号中“2”的意义:
(1)2Mg 。(2)Mg2+ 。
(3)H2 。(4)2SO3 。
(5)S2- 。
18.(1)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用序号填上: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 ,把块状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
(2)化学变化中不仅有新物质生成,同时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请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
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
太阳能转变化成化学能 。
19.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其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
20.在①氯化钠;②五氧化二磷;③二氧化锰;④石灰水;⑤二氧化碳;⑥空气;⑦氧气这七种物质中:(1)属于混合物的是 ;(2)属于纯净物的是 ;(3)属于单质的是 ;(4)属于化合物的是 。(5)属于氧化物的是 。
21.根据所给的化学反应,填空: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 简答
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 溶液由紫色变成 色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现象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 负极产生气 ,正极产生 气,两气体的体积比为
22.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 。
23.蜡烛燃烧前的质量为a克,燃烧后的质量为b克,生成CO2的质量为c克,水蒸气的质量为d克,则生成物共 克,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克 。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含3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4.请分析下列两组化学反应,并根据示例回答问题。
例:在块状石灰石和粉状石灰石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前者反应较慢,后者反应较快。说明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1)氢氧化铜在常温下不能分解,但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分解。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在两只装有双氧水的试管中,一只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另一只没加。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只试管内,木条在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复燃,在另一只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3)综上所述,你可初步归纳出影响化学变化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25.在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的过程中,你可能思考过下面的问题:
(1)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2)称量溶剂的量为什么不用天平而要用量筒?
(3)简述配制这种溶液的步骤?
26.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有人认为,全球变暖将可能导致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分别从二氧化碳释放和吸收的角度回答,至少写出2项措施)
(1) ;
(2) 。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含3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27.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用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气体应选装置(填序号,下同)为 ;用固体受热反应产生气体应选 ;收集难溶性气体应选 ;收集常温下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应选 。
(2)你在实验室中用 (填药品名)制取氧气,可选用上述 装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映属哪种类型 。
28.许多薯片包装袋中常充入一种气体,看上去像个小枕头,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还是氮气
预测实验 步骤和方法 现象和结论
(1)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预测的正确性。
(2)你认为给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 。
29.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的玻璃容器里放入一粒白磷(适量),将玻璃容器固定好(见下图,固定装置已省略),放在盛有80℃水的烧杯上(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如图进行实验,试回答:
(1)实验开始时,可观察到活塞向 (填“左”或“右”)移,这是因为 。实验结束冷却后,可观察到活塞停在 刻度处。
(2)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五、计算题(本大题只有1小题,共8分)
30.在我国推广使用“清洁燃料”的过程中,2005年5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我国首台使用二甲醚为燃料的城市客车问世,这将有效地解决公交车冒黑烟的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已知二甲醚的化学式为C2H6O,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2)二甲醚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完成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92 g二甲醚完全燃烧时需要多少升的氧气?(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
(3)从上述反应可见,二甲醚和天然气一样属于 能源。
参考答案
专题1 化学造福人类
单元1 造福人类的化学
1.A 2.D 3.A 4.B 5.煤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太阳能 氢能 节能新产品
6.食物放在家中久了,会发霉 用粮食可以酿酒 炉火越扇越旺,烛火一吹就灭
单元2 迷人的化学
1.D 2.B 3.(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 (4)物理变化 (5)化学变化 (6)化学变化 (7)物理变化 (8)化学变化 (9)物理变化 (10)化学变化
点燃 加热 点燃
4.(1)镁+氧 氧化镁 (2)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3)碳+氧 二氧化碳
第2课时
1.D 2.B 3.C 4.B 5.C
6.(1)
区分方法 现象与结论 依据的性质
闻气味 有酒味的是白酒;有刺激性酸味的是白醋。 物理性质
点燃 能燃烧的是白酒;不能燃烧的是白醋。 化学性质。
(2)尝味道;取少量纯碱,分别滴加待鉴别物,有气体产生的物质是白醋,无气体产生的物质是白酒
单元3 走进化学殿堂
1.A 2.A 3.C 4.C 5.B 6.D 7.B 8.B 9.不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去闻药品的味道,不品尝药品的味道。 10.广口瓶 药匙 镊子 细口瓶 量筒 滴管
专题1 检测题
1.B 2.D 3.A 4.C 5.A 6.C 7.A 8.C 9.C 10.B 11.C 12.AC 13.D 14.B
15.1/3 16.45° 17.1/3 18.2/3 19.组成和结构 性质和变化 制备和用途 20.(1)物理性质 (2)物理性质 (3)物理性质 (4)物理性质 (5)物理性质 (6)化学性质 21. 绿 黑 水珠 变浑浊 二氧化碳 22.细口瓶 倒 紧靠 1—2 23.滴液时滴管要竖直,不能倒置,防止试剂腐蚀胶头;滴液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防止污染滴管而污染试剂;取下试剂瓶瓶塞时,瓶塞要倒放,防止污染瓶塞污染试剂 24.量筒凹液面最低处 25.瓶塞正放在桌上;标签没对手心;试管口与试剂瓶口没靠紧。 26.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酒精易燃烧 酒精汽化 酒精燃烧 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27.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 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 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现象 状态,颜色等发生变化。 生成气体,生成沉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
实例 粉碎石头,用活性炭吸附物质的颜色等。 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往锌粒中加入稀盐酸冒气泡等。
二者关系 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28.(1)小 (2)外焰 内焰 焰芯 外焰 外焰 (3)C H
29.(1)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
(2)
实验步骤 探究现象 结论
示例 用嘴吹大一个气球,将气球放在空气中 气球下沉 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你设计的方案 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木条熄灭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专题2 走近物质世界
单元1 形形色色的物质
1.C 2.D 3.D 4.C 5.氢气 二氧化碳 焦炭 氧气 石灰石 6.CE ABDFG
单元2 组成物质的元素
1.BC 2.D 3.C 4.D 5.C 6.B 7.D 8.BC 9.CD
10.O O 6O Cu 10Cu mCu
11.碳 Ca Na Al Mg Mn 汞 Fe
12.(1)空气 (2)五氧化二磷 氧气 铁 水 金刚石 高锰酸钾 (3)氧气金刚石 (4)铁 (5)五氧化二磷 高锰酸钾 (6)五氧化二磷 水
13.× 14.× 15.× 16.×
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1课时
1.B 2.C 3.A 4.D 5.D
6.(1)水分子 (2)不断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7.(1)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加剧,压强增大使乒乓球复原。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A.×B.√C.×
[课外作业]
1.(1)能 3×10-23g (2)不能 分子间有间距
2.< 分子间有间距
第2课时
1.A 2.B 3.C
4.0 6 8 23 26
5.分子本身 状态 分子 分子 分子 原子 原子 分子 原子 分子 原子
6.氧化汞分子受热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第3课时
1.C 2.D 3.B 4.A 5.Na Cl 氯化钠 6.12 2 MgO 7.C 8.17 17 7氯 Cl
9.(1)原子 分子 离子 (2)原子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3)质子 质子 中子(4)质子 元素 核外电子
单元4 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第1课时
1.C 2.C 3.C 4.D 5.③④①② 6.S 2S2-
7.(1)② (2)③ (3)①
8.①2个氢原子 ②1个氢气分子由2个氢原子组成 ③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④-2价的硫离子 ⑤2个CO2分子
9.①苯甲酸分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②一个苯甲酸分子由7个C原子、6个H原子和2个原子组成;
③苯甲酸中C、H、O的元素质量比为42∶3∶6;
④苯甲酸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7∶6∶2。
专题 2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C 2.C 3.B 4.DA 5.A 6.D 7.B 8.A 9.A 10.C 11.D 12.D 13.B 14.B
15.C 16.D 17.C
二、填空题
18.2H 3N2 2Ca2+ 4OH- CO 2H2O N 5S2-
19.(1)4 (2)A、C、F (3)D、E (4)12 12 金属 失 +2。
20.(1)质子 中子 核电荷数(或核外电子数) 中子 不相等 相等 (2)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21.1 2 H2 能
三、简答题
22.Cu、O、C、H,化合物
23.(1)甲醛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2)甲醛由甲醛分子构成 (3)甲醛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24.不真实 因为纯碳铵中N%=14÷79×100% =17.7%,达不到30%
25.(1)53 (2)Kl (3)C (4)碘酸钾
四、实验探究题
26.A 27.A 28.(1)运动 不正确 (2)快
五、计算题
29.①148 ② 400 Fe∶S∶O = 7∶6∶12
30.CO(NH2)2 ~ 2N x=96.4%
60 28
X 45%
96.4%>96% 可按一级品出售(解、设、答均略)
31.35g 80g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
单元1 多组分空气
点燃
1.(1)气密性 (2)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4P+5O2 2P2O5 (3)水进入广口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4)不溶于水无色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和磷反应
2.C 3.D
单元2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1课时
1.B 2.B 3.D
4.急救病人引发火灾
5.生物能在水中生存
点燃
6.①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燃
②镁+氧气 氧化镁
点燃
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第2课时
1.D 2.A 3.A 4.分离液态空气 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 物理 5.C
加热
6.(1)长颈漏斗 锥形瓶 试管 酒精灯 (2)B D或E 高锰酸钾 锰酸
二氧化锰
钾+二氧化锰+氧气 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 (3)A,双氧水 水+氧气 化学 分解 (4)节约药品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7.D
单元3 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
第1课时
1.A 2.CaCO3 加稀盐酸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碳酸钙+盐酸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3.干冰不是冰而是固体二氧化碳
4.都生成二氧化碳 ③不是分解反应
5.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会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出来,影响反应的进行。
第2课时
尝试题答案
1.干冰 2.a.③④;①②。 醋酸及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遇紫色石蕊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水不显酸性,遇紫色石蕊不变色 b.二氧化碳+水→碳酸 c.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碳酸→二氧化碳+水 3.CO2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2)开发新能源 4.略
单元4 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尝试题的答案
一、1.D 2.C
二、1.答: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组成中含硫、氮等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排入空气,降雨时,溶于水形成酸,产生酸雨。 农作物减产,森林死亡,土壤酸化,鱼虾死亡,腐蚀建筑物、大理石雕像。
2. a植树造林,绿化环境。b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c使用脱硫煤。 d工业废气经净化处理,达标再排放。 e推广使用新型清洁能源。
专题 3 检测题
一、1.D 2.A 3.D 4.C 5.A 6.C 7.B 8.D 9.D 10.B 11.D 12.B
二、13.①2H ②2H2O ③2Mg2+ ④CuO-2 ⑤Fe 14.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混合物 15.SO2 NO2 CO 烟尘 16.在集气瓶底部先垫一层沙子或水、防止生成的
点燃
高温熔融物落下使集气瓶炸裂、Fe+O2 Fe3O4、生成黑色固体、化合反应 17. ①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②分子间有间隔 ③是物理变化 18. ①按N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 ②相对分子量由小到大 ③都是氧化物
三、19.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煤,工业废气经净化处理,达标再排放。
20.
实验操作内容与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法一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 其中一瓶木条复燃另一瓶无现象 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无现象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二 分别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两瓶气体中 其中一瓶石灰水变浑浊,另一瓶无变化 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变的是氧气
方法三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 一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更旺,另一瓶木条熄灭 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21. 答:乙 因为溶洞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会使人窒息而死。用火把照明可以根据火把的燃烧程度及时发现溶洞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没有过量。
四、22.①红磷不足 ②气密性不好 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五、24.(1)MN:MH:MC:MO=1:5:1:3 (2)79 (3)50kg (4)合格
专题 4 探究物质变化
单元1 奇妙的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答案
1.有新物质生成,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变色等
2.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C、H,O
第2课时
1.C、H,O 2.C 3.C 4.A
单元2 化学变化的条件
巩固练习答案
1.C 2.C
3.反应条件 现象 点燃 CO CO2 氧气的浓度变大
4.温度 反应物的性质
单元3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尝试练习题答案
1.(1)客观事实 (2)质量守恒定律
2.(1)2 5 4 2 (2)2 3 2 2
点燃 通电 △
3.(1)S+O2 SO2 (2)2H2O 2H2↑+O2↑ (3)H2+CuO Cu+H2O
专题 4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A 2.D 3.D 4.A 5.B 6.D 7.A 8.C 9.D 10.B
二、填空题
11.4 3 2 铝 氧气 氧化铝 12.1∶8∶9 24 3 13.碳 氢; 氧
14.和 生成 有气体生成 加热 有沉淀生成 15.(1)E (2)D (3)A (4)C(5)B
16.不对, 因为6g硫与10g氧气不是完全发生反应,氧气过量。
三、配平方程式 17.2 5 4 2 18.2 1 1 1
点燃
四、19.2Mg+O2 2MgO 化合反应
20.Zn+H2SO4 ZnSO4+H2↑ 置换反应
点燃
21.3Fe+2O2 Fe3O4 化合反应
五、21.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得:
分解出氧气质量为:15.5-10.7=4.8g
设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3O2↑
245 96
X 4.8g
x=12.25g
∴MnO2 质量为:15.5-12.25=3.25g
专题五 初探溶液奥秘
单元1 自然界中的水
第1课时
1.D 2.D 3.C 4.C 5.A 6.⑦⑨;①②③④⑤⑥⑧ 7.(1)吸附、沉降、过滤、消毒、煮沸(2)自然沉降;吸附;活性炭;漂白粉;煮沸(3)(设计合理均可) 8.烧杯、长颈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搅拌、引流、转移(1)滤纸破了;(2)滤液面高于滤纸边沿;(3)没有用玻璃棒引流(其他合理均可)
第2课时
1.D 2.C 3.(1)水是氢、氧元素组成的;(2)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3)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其他合理均可)
单元2 溶液的组成
第1课时
1.氯化钠溶液,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硫酸铜溶液,溶质是硫酸铜,溶剂是水 2.B 3.海水中含有氯化钠等杂质,使得海水的凝固点降低,故海水不结冰 4.B 5.A
第2课时
1.50kg 2.50g,水或12.5g葡萄糖 3.(1)1.97g (2)300 mL
第3课时
1.D 2.A 3.B 
单元3 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
1.A 2.D 3.B 4.B 5.B 6.C
第2课时
1.D 2.D 3.(1)A>B>C (2)A,C (3)冷却热饱和溶液 (4)B>A>C
单元4 护水资源
1.A 2.A
专题五 初探溶液奥秘复习课
1. 氢气(H2) 氧气(O2) 2:1 分子数
2. AC 3.D
4.(1)蒸发溶剂
(2)溶解,过滤,对滤液进行蒸发。
(3)溶解,过滤,对滤液进行蒸发。
(4)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对固体进行干燥。
(5)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对滤液进行蒸发。
专题5 检测题
一、1.A 2.B 3.C 4.A 5.B 6.D 7.A 8.D 9.D 10. B11. B 12.A 13.D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4分)
14.(1)过滤 (2)活性炭 (3)ClO2 (4)煮沸。
15.(1)增加溶质、减少溶剂、升高温度 (2)20%
16.(1)b>a (2)a (3)冷却热饱和溶液
17.(1) A>B>C (2) A;C (3)冷却热饱和溶液;(4)B>A>C
三、18.A、D为不饱和溶液,B、 C为饱和溶液。
19.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温度升高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温度升高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甲试管中固体减少,乙试管中固体增加。
四、20.(1)溶液中的溶剂减少。 (2)等于
21.(1)吸附,物理变化,AgNO3+HCl AgCl↓+HNO3,+6
(2)氧气,50g(3)①pH试纸;
②FeCl3+3NaOH Fe(OH)3↓+3NaCl
③Na2CO3+2HCl 2NaCl+H2O+CO2↑
(4)禁止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
五、22.(1) 1.97 g (2) 300 mL
专题六 泛舟能源海洋
单元1 化学变化与能量
尝试练习答案
1.热量放出 化学能 热能 吸收热量 热能 内能
2.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
3.灯泡发光 干电池 酒精燃烧
单元2 燃烧与灭火
第1课时
尝试练习答案
1.A 2.B 3.A 4.A 5.D
第2课时
尝试练习答案
1.C 2.C 3.C 4.D 5.D
单元3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1课时
尝试练习答案
1.煤石油天然气煤石油
2.C,C,H,甲烷,混合物
3.(1)有利于增大煤和空气的接触面积(2)C+H2O=CO+H2
4.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第2课时
尝试练习答案
1.NO2 SO2 酸雨 2.D 3.A 4.B 5.D 6.C 7.BC
专题6 泛舟能源海洋复习课
课堂练习题答案
1.A 2.B 3.B D4.将甲烷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烧杯,烧杯壁上产生水雾,则证明甲烷中含有H元素;将烧杯反转过来倒入少许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甲烷中含有C元素。
专题6 检测题
答案
一、1.B 2.C 3.C 4.A 5.C 6.B 7.A 8.D 9.C 10.B 11.A 12.D 13.B
14.A 15.A 16.A
二、17. 可燃物 可燃物 隔离空气(或氧气) 降低温度 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8.高蜡烛 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小,集聚在容器上部 弯着腰
19.(1)减少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点燃
(2)甲烷CH4+2O2 CO2+2H2O
20.(1)③ (2)⑤ (3)② (4)②④ (5)④ (6)⑥
三、21答:加油站的禁烟标志不仅是一个环保标志,更有严禁烟火的意思。汽油是一种易挥发的可燃物,遇明火(烟头等)极易燃烧并引起爆炸。
22.答:(1)腐蚀建筑物
(2)污染水源,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
(3)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23. 答:(1)工厂排放的废气经处理排放。(2)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燃烧。或改变发动机的结构,使汽油充分燃烧。或在汽车发动机内安装转化器,加入催化剂,使尾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四、24. 600 集中供热,减少民用煤量
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一、1.C 2.B 3.A 4.B 5.D 6.D 7.B 8.A 9.B 10.A 11.D 12.C 13.C 14.C 15.A 16.A
二、17.(1)两个镁原子 (2)两个正电荷 (3)一个氢分子中含两个氢原子 (4)两个SO3分子 (4)两个SO3分子 (5)两个负电荷
18.(1)C,A,B,D (2)干电池;煤的燃烧;光合作用
19.A,B 20.(1)④⑥ (2)①②③⑤⑦ (3)⑦ (4)①②③⑤ (5)②③⑤
21.CO2+H2O H2CO3红;
点燃
C+O2 CO2 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通电
2H2O 2H2↑+O2↑ 氢,氧,2∶1
22.可燃物;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3.c+d,b+c+d-a
三、24.(1)升高反应温度能促使氢氧化铜的分解的进行
(2)在MnO2催化下,H2O2易放出O2 (3)温度 催化剂
25.略 26.略

27.(1)B;A;D;C (2)高锰酸钾,A,2KMnO4 K2MnO4+MnO2+O2↑,分解反应
28.略 29.(1)右;容器内空气受热膨胀;4 (2)白磷燃烧消耗掉空气中的氧气;空气中氧气含量约占1/5
点燃
五、30.(1)46,9 (2)C2H6O+3O2 2CO2+3H2O 134.36L (3)化石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41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
第一部分 课标对专题3的学习要求
单元 教材内容 学习目标
单元1多组分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百分数,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现象)。2.演示实验(1个):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3.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4.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
单元2性质活泼的氧气 1.化学性质(木炭、硫和铁丝的燃烧),氧化反应(剧烈、缓慢)及化合反应,用途、制备(工业、实验室)及分解反应。2.演示实验(3个):碳、硫、铁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分组实验(2个):分解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1.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3.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4.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5.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6.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单元3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 1.用途(灭火),制备,物理性质及三态变化(干冰),二氧化碳与健康、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引起)。2.分组实验(1个):制取二氧化碳。 1.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3.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4.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单元4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1.大气污染的原因(污染物涉及4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及防治,关注空气质量日报。2.分组实验(1个):模拟酸雨危害的实验。 1.了解典型的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3.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
第二部分 各单元案例设计
单元1 多组分的空气
【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的组成以及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数。
2.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能够解释“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防治大气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空气成分的探究和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数。
【教学难点】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广口瓶、带导管橡皮塞、烧杯、弹簧夹、红磷、木炭、铁丝、火柴、酒精灯、燃烧匙、镊子、药匙、品红、蒸馏水、放大镜、吸耳球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课堂巩固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们这节课学习空气。空气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就生活在空气里。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空气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呢?教师就学生的回答引导大家评价。[板书]单元1多组分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引导学生看课本第52页第二自然段,明白空气的组成成分。先介绍体积百分数概念,引导学生讨论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答:空气里有氧气,供我们呼吸;空气里有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看课本,理解记忆空气的组成成分。引导讨论得出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教师所说的比例指某气体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数,是体积比。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什么,同时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熟悉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原理。 [提出问题]空气由多种成分组成,那么各种成分占多大比例呢?这个问题科学家已经搞清楚了,就是刚才看到的课本上的描述。现在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思路,以探究氧气所占比例为例来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图3-1,逐一分析实验装置,理解实验原理。首先讨论装置,明确集气瓶底加入少量水的目的,以及集气瓶上划分刻度的目的;其次提出问题:怎样检验此装置气密性?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 让学生明白空气各组分是经过前人的科学探究得出的,学习化学也应当采取探究的态度。[学生讨论]明白瓶底加水是防止瓶子炸裂,划分刻度是为验证氧气体积;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双手紧握广口瓶,观察到水里有气泡产生或导管中水柱移动,取出水中导管时,导管内有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好,可以用来做实验;原理是:瓶内压强大,产生气泡。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水沿导管进入瓶内——理解实验原理。 问题由教师提出,但要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探究是逐步展开的,为教师指导下的定向探究。达成学习目标1。
实验探究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学生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药品,模仿录像片的操作进行分组实验。烧杯中水用品红染红,利于观察水的流动和读刻度,实验前先用吸耳球将水充满导管。 学生看录像片,观察记录,明确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用药匙取足量红磷于燃烧匙内(满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燃烧,迅速伸入集气瓶内(瓶底预先放入适量水),塞紧橡皮塞,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中水位变化。 先观察后动手,让学生逐步进入实验状态。达成目标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辩证的唯物主义教育。达成学习目标3。
打开弹簧夹前,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写出有关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 点燃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现象你能分析出哪些结论?[板书]空气成分(按体积计)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占0.03%。 现象:1.水进入集气瓶、水量约占空瓶总体积的1/5。说明:空气中能支持红磷燃烧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剩余气体约占4/5(主要是氮气)。
同时还能说明燃烧后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是: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与水不反应,不供给呼吸,氮气与红磷在点燃条件下不反应。总之,N2化学性质稳定。 为后面学习氮气的用途奠定基础。重温物质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质的用途。达成学习目标3。
课堂练习 投影课堂练习题(题目附后)。 学生练习,鼓励相互讨论,可以商量着做。 当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指导自学 上面我们探究出氧气的体积百分数,科学家的探究历程让我们感动,我们应发扬科学探究精神,学会自学。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本,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大家有没有信心自学?阅读课本52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图片,找出氮气的主要用途。[板书]二、氮气用途1.保护气2.用于制硝酸和氮肥3.液态氮用作冷冻剂工业上将液氮装在黑色钢瓶中 学生回答:有。学生产生共鸣,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学会主动学习。根据氮气在通常状况下化学性质稳定,氮气用途主要有以下方面:1.保护气例:充入灯泡,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焊接金属时用作保护气,用于保藏粮食和食品2.以氮气为原料制硝酸和氮肥3.用液态氮作冷冻剂例:医疗和超导冷却 激励自学热情,在指导和讨论中达成学习目标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3页第一段文字,并结合图片,找出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1.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的原因,稀有气体成员主要有哪些?[板书]三、稀有气体1.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而不是一种气体。2.用途:①用作保护气②在灯泡中充稀有气体制成不同用途的灯③用作冷冻剂④用作麻醉剂 原因是:在通常情况下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稀有气体是一类物质,不是一种物质,成员主要是: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等用途:1.保护气例:焊接金属的保护气2.制不同用途的灯泡例:在灯泡中充入不同的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灯光、制成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灯光内充入不同的稀有气体和涂上荧光粉灯光颜色氖气红色氖气灯管壁上涂蓝色荧光粉粉红色氖气灯管壁上涂绿色荧光粉桔红色氩气、水银灯管壁上涂蓝色荧光粉鲜亮色氩气、水银灯管壁上涂绿色荧光粉绿色3.氦、氖等可用于激光技术4.氦可用于填充升空气球以及作超导体的冷冻剂5.氙气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达成学习目标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3“拓宽视野”,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板书]四、氨的发现 启示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
师生共同探究:在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若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内水量只有空瓶总体积的1/6,试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最少三条)。对学生思考后的发言给予及时评价和帮助。 学会反向思维,巩固所学的重点。
【板书设计】
单元1 多组分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
2.空气成分(按体积计)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二、氮气用途
1.保护气
2.用于制硝酸和氮肥
3.液态氮用作冷冻剂
工业上将液氮装在黑色钢瓶中
三、稀有气体
1.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而不是一种气体。
2.用途:
①用作保护气
②在灯泡中充稀有气体制成不同用途的灯
③用作冷冻剂
④用作麻醉剂
四、氩的发现
【请你尝试】
1.教材3-1图为探究空气中氧的含量的装置图。
(1)实验前要检查 。
(2)红磷燃烧,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
(3)打开弹簧夹,观察到 ,说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通过此实验还可得出集气瓶内剩余气体(即氮气)物理性质:a ,b 。化学性质:a ,b 。总之,说明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物质能用于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 ( )
A.木炭 B.硫磺 C.红磷 D.铁丝
3.下列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都不活泼
B.都可用作焊接、切割金属的保护气
C.都可用于超导体的冷冻剂
D.都可充入灯泡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并发出色彩各异的光
4.课本第54页“实践应用”第3题。
单元2 性质活泼的氧气
【学习目标】
1.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和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了解氧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了解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
3.认识自然界氧气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区别。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讨论分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铁架台、试管、三角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水槽、集气瓶、药匙、长颈漏斗、酒精灯、玻璃片、火柴、双氧水、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棉花。
【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归纳和练习。
【第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测评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强调体积分数)2.观察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并写出有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相关物质的化学式。 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1%。2.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燃烧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燃烧化学式:P+O2 P2O5 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的性质。1.观察一瓶氧气可得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2.请举一个生活实例说明氧气能微量溶解于水。 在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水中鱼类能从水中得到氧气。 揭示新课题。达成学习目标1。
氧气的性质 教师演示木炭、硫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1.在空气中点燃木炭,观察现象后再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待燃烧熄灭后取出,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2.在空气中点燃硫磺,并观察燃烧现象后,再伸入氧气瓶内,观察现象,燃烧熄灭后,闻燃烧后的瓶内气味。3.在酒精灯上点燃缠绕着木条的弯曲铁丝,本条燃烧后将带余烬的铁丝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讨论:实验中有少数小组的集气瓶破裂,提出问题。①瓶底为什么会破裂?②采取什么方法能防止瓶底破裂 学生模仿老师的演示实验,来探究,木炭硫磺、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补充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①铁丝燃烧生成物溅落瓶底,使瓶受热不均匀而破裂。②在瓶底垫上一层沙或放入适量的水。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达成学习目标1。
化学反应的类型 1.分析课本第56页的表格中5个化学反应的共同点有哪些?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简称“多变一”的反应,反应简式:A+B C。表中5个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2.你还能列举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变化吗? 1.五个化学反应共同点是:①反应条件都是点燃。②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参加。③都有两种反应物。④都生成一种物质。五个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五个反应都是化合反应。2.纸、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都能和氧气反应。 培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找出规律,应用规律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成学习目标1。
氧气的用途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识到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哪些?2.阅读教材57页至58页内容。总结氧气的主要用途?3.列举生活中不需要氧气的事例。 3.说明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 支持燃烧4. 供给呼吸5.①食品真空保存。②蛋黄派袋内注入保护气。③钢管上镀锌。④钢窗上涂油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从物质的利弊两方面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达成学习目标1。
尝试归纳:重新设计表格,尝试重新归纳知识——氧化反应。
现 象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及相关化学式
探究活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燃烧比在空气中旺盛,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木炭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点燃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点燃化学式:C+O2 CO2黑色固体 无色气体 无色气体
探究活动2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磺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点燃硫磺+氧气 二氧化硫 点燃化学式:S+O2 SO2黄色固体 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探究活动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铁丝在空气中不会燃烧) 铁丝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点燃铁丝+氧气 四氧化三铁 点燃 化学式:Fe + O2 Fe3O4银白色固体 无色气体黑色固体
探究活动4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镁条氧气 点燃 氧化镁 点燃镁条+氧气 氧化镁 点燃化学式:Mg + O2 MgO银白色固体 无色气体 白色固体
探究活动5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白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点燃白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燃化学式:P + O2 P2O5白色固体 无色气体 白色固体
尝试练习(题目附后),让学生当堂练习,同时抽几人上黑板演算,教师巡视指导,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就黑板演算进行评价和校正。
【请你尝试】
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是 ( )
①木炭; ②红磷; ③硫磺; ④铁丝; ⑤铝箔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下列实验需在瓶底放适量水和垫上一层薄砂的是 ( )
A.木炭 B.铁丝 C.硫磺 D.红磷
3.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点燃
A.Mg+O2 MgO
点燃
B.Fe+O2 Fe3O4
点燃
C.P+O2 P2O5
点燃
D.石蜡+O2 H2O+CO2
4.物质都有两面性,即有益和有害。请你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各举一例氧气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实例。对人类有益的实例是: ;对人类有害的实例是: 。
5.请你举例说明“氧气绝不溶于水”的说法是错误。你的例子是: 。
6.用表达式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原理:
①军事工业上用点燃磷生产烟雾弹的原理: 。
②军事工业上点燃镁粉来制照明弹的原理: 。
③灯泡中放适量的红磷来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的原理: 。
【板书设计】
单元2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1课时】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点燃
1.C+O2 CO2
点燃
2.S+O2 SO2
点燃
3.Mg+O2 MgO
点燃
4.Fe+O2 Fe3O4
点燃
5.Al+O2 Al2O3
点燃
6.P+O2 P2O5
点燃
7.石蜡+O2 CO2+H2O
三、化学反应的类型
1.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四、氧气用途:
1.支持燃烧
2.供给呼吸
【第2课时】
【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尝试归纳→尝试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测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2.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3.如何检查教材第59页图3-10,图3-11发生装置(即左边装置)的气密性。 1.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2.化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3.根据教材59页图3-12的检查原理,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并双手紧握试管或锥形瓶,观察水中现象。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好,反之则不好。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导入新课 我们平时生活,呼吸空气就可以了,但在生产生活中有时要用到纯氧,如医院救治危重病人就需要吸氧,因此需要制备氧气。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两套装置来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师生共同分析出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学习的内容。先讨论图3-10装置所需学习的内容。 图3-10的装置:1.反应的药品:高锰酸钾2.反应原理: 加热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加热化学式:KMnO4 K2MnO4+MnO2+O23.所需仪器和用具: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水槽、药匙、纸槽、棉花 揭示新课题,明确制备氧气的意义。达成学习目标2。
探究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示范图3-10,边操作边说明操作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固定在铁架台上→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收集气体→移去水槽中导管→停止加热。并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分别收集两瓶氧气。学生分组做实验图3-11。 学生观察记录。学生分组做实验,学会小组内合理分工:记录员、操作员、组长等。实验结束后由组长负责交流汇报。 学会初步模仿实验室制O2的操作和集体合作实验探究。
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实验中的细节,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纠正小失误,加深理解。①为什么可采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②水槽中刚有气泡产生时能不能立即收集?为什么?③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就一定是氧气?④如何检验氧气已经收集满?⑤实验完毕有些小组造成试管破裂,你能找出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小组交流讨论出结论:①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理是氧气不易溶于水。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原理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②答:不能。原因是此时收集到氧气不纯,会混有空气。须等到水槽中气泡产生均匀时方可收集。③用带火星木条伸到瓶内,木条复燃,说明瓶内气体一定是氧气。④用带火星木条伸到瓶口,木条复燃,说明瓶中收集满氧气。⑤a.试管口倾斜向上;b.先停止加热,后移去导管;c.未冷却就洗涤;d.实验中冷水滴在试管底部;e.没有预热就固定加热。 引入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难点。达成学习目标2。
尝试归纳 现在我们来归纳图3-11装置涉及的内容。1.实验操作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收集气体。2.二氧化锰先装入锥形瓶,双氧水装入分液漏斗。 1.反应的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2.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MnO2化学式:H2O2 H2O+O2↑3.所需仪器和用具: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水槽、药匙、集气瓶、玻璃片 学会及时归纳。达成学习目标2。
学生讨论 分析讨论:1.图3-10和图3-11两套装置你认为哪套装置更好?优点是什么?2.图3-10装置的使用条件;3.图3-11装置的使用条件。实验室制气体的要求:①药品易得;②装置简单、易操作;③反应速率适中。 1.图3-11更好,优点是:①不需加热,可节省能源。②发生和停止方便,甚至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的快慢,因而可节省药品。2.①反应物都是固体;②反应条件是加热;③生成物中有气体。3.①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②反应条件是常温;③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 学会分析找出规律,为规律的应用奠定基础;学会方案的选择,掌握方案选择的要求。
学生自学讨论 阅读课本第58页,明确工业上制氧气的要求:①原料易得、成本低;②设备简单、易操作、安全;③节省能源,可持续用;④生成物不污染环境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图3-9,理解微观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工业上制氧气的原料?2.工业上制氧气的原理?3.从工业上制氧气的微观示意图,你得到哪些化学信息? 1.工业上制氧气原料是:空气。2.工业上根据空气中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氧气。①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②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不变;③当物质呈液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小;④当物质量呈气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大。 学会看微观示意图,并能分析微观示意图表示的含义。达成学习目标2。
阅读课本 第60页的“交流讨论”。 明确氧气的生成和消耗途径,产生保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达成学习目标3
课堂练习 投影出课堂练习题(附后) 学生口答后,教师给出答案,速度较快。 当堂巩固
【请你尝试】
1.下列物质燃烧会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 ( )
A.木炭 B.红磷 C.镁条 D.硫磺
2.下列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 ( )
A.氧气 B.稀有气体 C.氢气 D.二氧化碳
3.下列物质在氧气燃烧后,倒入适量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
A.木炭 B.硫磺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4.工业上采用 方法制取氧气,依据的原理是: 。此变化属于 变化。
5.下列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MnO2
A.H2O2 H2O+O2↑
加热
B.HgO Hg+O2↑
C.CaCO3+2HCl CaCl2+H2O+CO2↑
D.H2CO3 H2O+CO2↑
6.下图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的装置图(用字母填写)。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c d 。
(2)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发生装置可用装置,收集装置可用 装置;反应的表达式为 。
此装置还有一处不当,请将不当之处改正为。
(3)如果采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制氧气,可采用上图中的 发生装置,反应的表达式 ,属于 变化;反应类型属于 (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4)某生设计如下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将该生设计的装置与(3)题所选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优点是a b 。
7.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锰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有①连接仪器;②装入药品;③固定在铁架台并加热;④收集气体;⑤检查装置气密性;⑥停止加热;⑦移去水中导管。下列操作步骤顺序正确的是
( )
A.①⑤②③④⑥⑦ B.⑤①②③④⑦⑥
C.⑤①②③④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⑦⑥
【板书设计】
单元2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2课时】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的药品及原理
MnO2
H2O2 H2O+O2↑
△ MnO2
KMnO4 K2MnO4+MnO2+O2↑或KClO3 KCl+O2↑
2.装置的确定方法和使用该装置必备的条件。
排水法
3.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此气体一定是氧气。
5.验满方法:
二、工业制法
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单元3 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1.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了解在进入一些二氧化碳浓度大的场所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3.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提高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探究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温室效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广口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镊子、试管、滴管、玻璃片、高矮不同的蜡烛2支,火柴、大烧杯、石灰水、稀盐酸、石灰石、紫色石蕊试液、稀醋酸、用紫色石蕊试液染过色的干燥小纸花、蒸馏水。
【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练习
【第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测评 前面我们学习了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上节课学习了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制取氧气。采用此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试问这套装置使用的条件。 这套发生装置使用条件:①固体与液体反应;②在常温下;③生成气体。总之,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不需加热就可使用这套装置。 新知识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探究实验 前面我们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2页,找出: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原理,同时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2.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3.让学生分组实验。 1.反应所需药品: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和稀盐酸。反应原理: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化学式:CaCO3+HCl CaCl2 +白色固体 无色液体H2O+CO2↑气体2.装置确定:使用实验室分解双氧水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3.实验后完成课本第62页的“分析归纳”。 揭示新课题,学会模仿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内容来确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达成学习目标3、4。
学生讨论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63至64页,回答:1.找出CO2检验方法是什么?2.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你认为CO2该如何验满?3.根据实验室制取CO2发生装置的确定的条件,你能用桌面上的仪器组装出多少套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装置为:A.广口瓶;B.试管C.锥形瓶;D.烧瓶;E.长颈漏斗;F.注射器;G.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H.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I.酒精灯;J.水槽。①上述仪器,不需要的是哪些?为什么?②发生装置中A、H比A、E、G的优点是什么?A、F、G比A、F、H的优点是什么?③使用A、E、G发生装置制取CO2时,药品盛装的仪器各是哪种? 1.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此气体一定是CO2。2.将燃着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CO2已充满集气瓶。3.发生装置组装用字母表示:AH BH CH DHAEG BEG CEG DEGAFH BFH CFH DFH①不需要的仪器是I、J原因是a、此反应不需加热;b、C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②AH比AEG的优点是可随时向容器中添加稀盐酸。AFG比AEG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停止和反应的快慢。③先将石灰石装入广口瓶,连接好装置,通过长颈漏斗向广口瓶中添加稀盐酸。 复习旧知识建立新知识。掌握规律,扩展思维。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初步对比、分析事物间的联系。巩固学习目标3、4。
工业制法 工业上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取生石灰和二氧化碳,请同学们写出此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高温碳酸钙 氧化钙+二氧化碳 高温化学式:CaCO3 CaO+CO2↑ 拓展知识
用途 泡沫灭火器原理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碳酸钠+稀盐酸 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化学式:Na2CO3+HCl NaCl+H2O+CO2↑ 扩展知识面
尝试练习 投影课堂练习题(附后) 学生解答,可以讨论 当堂巩固
【请你尝试】
1.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确定发生装置时,需考虑的因素是 ( )
①反应物状态;②反应条件;③密度;④溶解性;⑤能否与水反应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
2.盛装石灰水的瓶子内壁有一层白色固体,这层白色固体是 (填化学式),你采用 可除去这层白膜。写有关表达式(1) ;(2) 。
3.在化学学习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例:双氧水不是水,是过氧化氢。你能模仿上例写出的另一个似是而非的实例是:

4.有如下三个反应表达式
高温
①CaCO3 CaO+CO2↑
高温
②H2CO3 H2O+CO2↑
③CaCO3+HCl CaCl2+H2O+CO2↑
请通过分析叙述三个反应的共同点是 ,其中有一个与另外两个反应不同,请指出其中一个与另外两个反应的不同点是 。
5.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 。
【板书设计】
单元3 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
【第1课时】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反应的药品及原理: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
CaCO3+HCl CaCl2+H2O+CO2↑
2.制取装置的确定。
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此气体一定是CO2。
5.验满方法:
二、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工业上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CO2。
高温
CaCO3 CaO+CO2↑
【第2课时】
【教学流程】前提测评→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信息反馈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前提测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问题:1.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收集CO2气体 2.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3.如何检验CO2是否已收集满 1.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CO2密度比空气大)。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此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3.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CO2已充满瓶子。 新知识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导入新课CO2物理性质 让同学们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颜色气味。阅读课本64页至67页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你设计实验探究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和CO2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CO2固体叫干冰,易升华。干冰不是冰,是固体二氧化碳。a.用CO2吹肥皂泡和气球,肥皂泡往下落。b.向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注入适量水,塞紧瓶塞并振荡;观察现象:塑料瓶变扁。 揭示新课题。达成学习目标1。
CO2化学性质 探究活动1:教师演示,向放有高矮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沿烧杯壁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学生模仿分组实验。 现象结论上面蜡烛后熄灭,下面蜡烛先熄灭。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O2密度比空气大。 达成学习目标1
CO2化学性质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CO2的化学性质是什么?2.CO2用于灭火利用了CO2的哪些性质。3.通过实验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在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1.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CO2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也是CO2可用于灭火的原因。3.在人们久未开启的地窖、枯井、溶洞底等场所,为了保障人的人身安全,要预先做灯火实验。 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达成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方法。
探究活动2:教师演示:将CO2气体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变红后再将试管中的红色溶液加热,又变紫色。对比实验: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醋酸中变红色。师生共同讨论分析CO2的又一化学性质。 溶液由紫色变红的原因:二氧化碳+水 碳酸化学方程式:CO2+H2O H2CO3溶液由红变紫的原因:碳酸 水+二氧化碳H2CO3 H2O+CO2↑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2.碳酸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你对探究活动2得出的结论有哪些疑虑之处。师生共同交流后,设计探究实验验证猜想,得出正确结论。探索活动如下:取四朵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a.取一朵纸花,并向纸花滴稀醋酸。b.另取一朵纸花,并向纸花上喷蒸馏水。c.取一朵纸花放入装有干燥的CO2气体的集气瓶中;d.另取一朵纸花喷水后放入装有干燥的CO2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分析结论:通过此探究实验你得出什么启示? 猜想:1.H2CO3不一定就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2.H2O也有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3.CO2有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活动现象结 论a变红色稀醋酸有酸性b不变色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不变色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d变红色碳酸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启示是:勤于怀疑,勇于探究。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发明与创造的起点。
CO2化学性质 探究活动3:教师演示:将产生的气体用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学生分小组用塑料管将呼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师生共同分析和讨论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通过上述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盛装石灰水的瓶子内壁附有一层白色固体,这层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用什么物质可将它除去,请用化学方程式回答;2.在墙上抹石灰浆(主要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墙干后变成白色坚硬的墙面(即建筑上所谓的“墙干白”)请用你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 CaCO3↓+H2O氢氧化钙 碳酸钙 水 白色固体难溶于水1.这层白色固体是碳酸钙;CaCO3+2HCl CaCl2+H2O+CO2↑2.空气中CO2与石灰浆反应生成白色坚硬固体CaCO3的缘故。CO2+Ca(OH)2 CaCO3↓+H2O
CO2的用途 阅读读本63-65页,根据对二氧化碳物质的学习,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各小组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协作完成。1.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用于灭火 人工降雨②用作制冷剂 舞台上云雾缭绕③用温室内CO2肥料④用于制饮料,合成尿素等⑤保藏食品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温室效应 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3.温室效应的危害4.温室效应的防治方法5.在人密集的沃尔玛超市,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CO2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2.空气中CO2量增大会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除了CO2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气体之外,还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也会引起温室效应。3.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加速土地沙漠化,森林死亡,农业减产。4.①植树造林②减少森林砍伐(或禁止乱砍乱伐)③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④使用绿色环保能源(例如氢能源、太阳能等)5.应注意通风换气,冬季不应长时间紧闭门窗,常把门窗打开换气。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达成学习目标2。
信息反馈 课堂练习题(附后) 学生练习 发现学生的问题。
【请你尝试】
一、交流讨论
1.试设计三种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简述操作步骤和现象。
2.试设计三种方案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无色气体?简述操作步骤和现象。
二、请你尝试
1.电视剧《西游记》中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产生这种现象使用的物质是 。
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有酸性。采用取如下措施,分别取4朵被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
①取一朵放在装满干燥CO2的集气瓶中;②取一朵并在纸花上喷上水;③取一朵并在纸花上喷上稀醋酸;④取一朵并在纸花上喷水后再放入装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
a.能看到小花变红色的是 ;不变色的是 。变红色说明 ;不变色说明 。
b.写出反应的表达式 。
c.某学生不经意把④中变红色的纸花放在太阳光下晒干后,纸花颜色又变成紫色,该现象说
明 。有关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
3.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温室效应易造成冰川融化,土地沙漠化加速等危害,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你认为防治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是(1) ;(2) 。
4.请设计探究实验检验可口可乐饮料中溶解的气体是CO2。
猜想:1.是CO2; 2.不是CO2
实验内容与步骤 现 象 结 论
【板书设计】
单元3 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
【第2课时】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气味,密度大于空气,易溶于水的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叫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CO2+H2O H2CO3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 CaCO3↓+H2O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可用作制冷剂 3.保藏食品
2.可用作温室内肥料 4.用于合成尿素,制饮料等
单元4 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学习目标】
1.认识洁净的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及污染后的空气所带来的危害。
2.了解生产、生活中哪些物质的排放会导致空气污染。
3.由于我国很多地区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因此易产生硫酸型酸雨,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充分认识到酸雨对建筑物、植物,对人和动物产生的危害。
4.通过对空气污染的危害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激发环保动机,知道采取什么措施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促使我们自觉地尽自己所能去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空气污染及防治。
【教学难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究实验。
【教学用具】空气污染来源的图片、空气污染危害的图片、瓶装SO2气体、集气瓶、水、小草、石灰石、铁片、镊子、试管、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滴管、玻璃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测评导入新课 → 讨论空气污染物 → 探究酸雨危害 → 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 → 课堂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测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温室效应。提出问题: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什么?2.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3.如何防治温室效应?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其次还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气体。2.温室效应的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加速,农作物减产,森林死亡等。3.温室效应的防治方法:a 植树造林b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c 使用清洁绿色环保能源d 禁止乱砍滥伐 复习旧知识,增长新知识,学会模仿旧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新知识结构体系。
导入新课:空气污染及危害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请看大屏幕上关于空气污染的来源。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出:1.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各小组谈一谈你身边有哪些造成空气污染的做法?3.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4.酸雨的形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组成中含硫、氮等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排入空气,降雨时,溶于水形成酸,产生酸雨。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酸雨的危害:教师演示向一瓶SO2气体中加入适量水,盖好玻璃片,充分振荡后,取所得溶液于试管A中,另取稀盐酸于试管B中,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分析结果。阅读教材69-71页,分小组完成模拟酸雨危害的探究实验。 1.空气污染物主要有: 气体 烟尘(也叫吸入颗粒或固体悬浮物)气体即有害气体主要包括:a.一氧化碳 COb.二氧化硫 SO2c.二氧化氮 NO22.空气污染实例:a.工业排放废气b.农业上焚烧秸秆c.汽车尾气d.焚烧塑料、橡胶、垃圾等e.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f.沙尘暴,水泥厂、建筑工地上的粉尘等3.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a.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b.工业上排放的废气。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A、B试管中溶液变红色。结论:说明SO2易溶于水;还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烧杯附加物质现 象11棵小草+2 mL水无明显现象21棵小草+2 mL水+2 mL酸雨腐蚀小草3石灰石+2 mL水无明显现象4石灰石+2 mL水+2 mL酸雨腐蚀石灰石5小铁片+2 mL水无明显现象6小铁片+2 mL水+2 mL酸雨腐蚀铁片以上述对比探究实验现象可分析得出酸雨的危害:a.农作物减产,森林死亡,土壤酸化,鱼虾死亡。b.腐蚀建筑物、大理石雕像。c.腐蚀金属。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达成学习目标1至4。
空气污染的防治 阅读教材71-72页,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谈一谈:1.你认为采取哪些做法可有效防治空气的污染。2.根据你所学知识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谈一谈应该如何防止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1.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a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b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c 使用脱硫煤d 工业废气经净化处理,达标再排放e 推广使用新型清洁能源2.汽车尾气的防治方法:a 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b 在排气管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c 使用无铅汽油d 使用清洁环保能源例:天然气、电力机车 培养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达成学习目标1至4。
课堂练习 投影出课堂练习(题目附后) 学生口答。 当堂巩固。
【请你尝试】
一、请你尝试
1.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可吸入颗粒 D.二氧化碳
2.下列措施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
A.工业上废气的任意排放 B.鼓励农民使用燃煤
C.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 D.焚烧生活垃圾
二、交流讨论
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列举两例,说明生活中酸雨危害。
2.结合你所学知识和身边的生活、生产实际,谈谈防治酸雨可采用哪些有效措施。
【板书设计】
单元4 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污染物
气体(主要是:CO、SO2、NO2等)
烟尘
二.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1.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2.工业废气
三.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四.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复习课
【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酸雨形成及其防治,温室效应及其防治。
2.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初步学会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主要用途,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了解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4.通过本专题学习,初步学会相关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构建此专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重点】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难点】分析所学本专题的知识的联系(即规律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尝试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复习课→复习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尝试知识的迁移。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复习大气资源和大气的保护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制法。 此专题从我们身边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物质——空气引入本专题知识的学习。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为突破口,展开学习了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本专题所学知识。1.是哪国的哪位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了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2.空气中相对稳定的成分各有哪些及其体积比?3.请列举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4.空气的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的来源、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5.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6.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7.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如何?8.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制法和用途的比较。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了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2.空气成分(按体积计):氧气O2占21%氮气N2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及杂质占0.03%3.例: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稀有气体在通常状况下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是化学性质较活泼的物质,氧气能支持燃烧。因此a.氮气、稀有气体用于作保护气;b.氮气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炸药等;c.稀有气体用于制彩灯;d.氧气可用于炼钢、急救病人等4.(1)空气主要污染物为  气体烟尘气体主要指:CO、NO2、SO2(2)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①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3)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①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经净化处理再排放;③使用清洁能源,例:H2、乙醇、天然气等;④植树造林。 复习空气的相关知识,构建空气知识的结构体系。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5.(1)酸雨的形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向空气中排放含氮氧化物、含硫氧化物,在降雨时,溶于水生成酸,产生酸雨。(2)酸雨的危害:森林死亡,建筑物、金属体腐蚀,土地酸化,农作物减产等。(3)酸雨防治方法。同4(3)。6.(1)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地表温度上升而致。引起温度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臭氧和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等。(2)温室效应的危害:地表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加速沙漠化,农作物减产等。(3)防治方法:①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增植绿地;②使用绿色环保能源。7.略。8.让学生完成下表的填写。
氧气 二氧化碳 备注
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CO2固体叫“干冰”。
化学性质 点燃C+O2 CO2 点燃S+O2 SO2 点燃P+O2 P2O5 点燃Mg+O2 MgO 点燃Fe+O2 Fe3O4 点燃Al+O2 Al2O3 点燃石蜡+O2 CO2+H2O ①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变红的试液,又变紫色。CO2+H2O H2CO3H2CO3 CO2↑+H2OCO2+Ca(OH)2 CaCO3↓+H2O
用途 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用于灭火,制汽水、尿素等,用于保藏食品,温室内CO2肥料等
制备反应药品 高锰酸钾、氯酸钾或双氧水 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 加热KMnO4 K2MnO4+MnO2+O2↑ MnO2KClO3 KCl+O2↑ △ MnO2H2O2 H2O+O2↑ CaCO3+HCl CaCl2+H2O+CO2↑
制取装置图 图3-10 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图3-11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图3-15 制取二氧化碳
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木条伸到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说明此气体一定是氧气。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此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装满。 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装满。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O2密度大于空气)排水法(O2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CO2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工业制法 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
高温
工业上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CaCO3 CaO+CO2↑
化学反应的类型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简称“多变一”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简称“一变多”的反应。
3.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板书设计】
专题3 利用大气资源复习课
一.多组分的空气
1.空气成分
2.宝贵的空气资源
3.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二.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制法
四.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氧化反应
第三部分 专题3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全卷共五大题 23小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1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2分,共24分)。
1.通过实验验证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
A.中国侯德榜 B.英国道尔顿
C.意大利阿佛加德罗 D.法国拉瓦锡
2.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衰竭,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问题,其中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是 ( )
A.CO2 B.SO2 C.NO2 D.CO
3.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下列做法,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
A.农民在自己责任田里焚烧秸秆
B.工商管理局采用焚烧方法快速有效地处理假冒伪劣食品
C.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
D.3月12日“植树节”这一天,我们全班同学到荒山种树
4.下列有关氧气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可用于治救病人 B.登高山和潜水 C.用作燃料 D.炼钢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
A.空气 B.H2O C.H2O2 D.CO2
6.以下化学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是 ( )
MnO2
A.H2O2 H2O+O2↑ B.CO2+H2O H2CO3
C.CaCO3+HCl CaCl2+H2O+CO2↑ D.石蜡+O2 CO2+H2O
7.既能表示宏观含义,又能表示微观含义的符号是 ( )
A.2N B.Fe C.2H2O D.SO2
8.二氧化碳的用途中,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 )
A.向云层上撒干冰,实施人工降雨 B.用作温室内的肥料
C.用来合成尿素
D.用来灭火
9.以下叙述能肯定硫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发出淡蓝色火焰 B.放出热量
C.黄色固体熔化 D.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下面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雾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
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D.铝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1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把所学化学知识与食品保藏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出可用于保藏食品的
气体,必须具备的要求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
A.化学性质稳定
B.无毒
C.易制取,成本低
D.只要保质效果好,价格高点无所谓,最终是消费者买单
12.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中,你认为适用的物质是 ( )
A.石蜡 B.红磷 C.白磷 D.铁丝
二、填空题。(13~15题,每空1分,16~18题,每空2分,共36分)
13.用化学符号填写:
①2个氢原子: ,②2个水分子: ,③2个镁离子: ,④氧化铜中氧元素化合价为负二价: ,⑤铁屑: 。
14.空气中的各组分是相对固定的,按体积计 占78%, 占21%, 占0.94%, 占0.03%,其他气体及杂质占0.03%,因此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15.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分为两大类,即气体和烟尘。气体主要指 、 、 等;水泥厂、面粉加工厂、建筑工地等场所易增加空气中 含量。
16.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应预先在集气瓶 ,原因是 ,用化学式简略表示此化学反应, ,判定此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此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上看其特点是 。
17.下图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微观示意图。
从上图你得到哪些化学信息(至少三条)
① ;
② ;
③ 。
18.在化学学习中,常有规律可循,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以下三例的排列规律。
①NH3、N2、NO、NO2、HNO3,按 排列;
②CH4、CO、O2、CO2,按 排列;
③H2O、H2O2、P2O5、Fe3O4、MgO五种物质的共同点是 。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9.酸雨的产生,易造成森林死亡、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农作物减产等危害。酸雨是怎样形成的?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一条防止酸雨产生的合理化建议?
20.试用三种化学方法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无色气体。简述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方法一: ;
方法二: ;
方法三: 。
21.某校野外夏令营的同学们在卡斯特岩溶地貌的山上发现一隐蔽的溶洞,为了入洞探险,同学们提出两种照明方案。
甲:用手电照明, 乙:用火把照明。
你认为哪种方案科学,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题。(共10分)
22.同学们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水量明显少于空瓶总体积的1/5,请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 ;
② ;③ 。
五、计算题。((1)小题3分,其余每小题4分,共15分)
23.右图是某化工厂生产的产品包装袋上的标签。
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含氮量:16.8%纯度: 95%净重: 50 kg
(1)计算碳酸氢铵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2)计算碳酸氢铵的相对分子质量。
(3)某农民李大伯需向自己的责任田中追施氮元素8.4 kg;
需这种氮肥多少千克?
(4)通过计算判断此产品是否是合格产品?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31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专题2 走进物质世界
第一部分 课标对专题2的学习要求
单元 教材内容 学习目标
单元1形形色色的物质 1.纯净物、混合物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2.演示实验(1个):配制食盐水溶液。学生实验(1个):闻氨水的气味。 1.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2.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3.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单元2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符号,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2.演示实验(1个):火柴梗的加热。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4.能根据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化合物。5.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单元3构成物质的微粒 1.原子及元素、分子和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2.演示实验(1个):喷洒香水;学生实验(1个):把蓝墨水滴入水中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5.能正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6.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7.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单元4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化学式、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元素之间质量关系的计算——质量比、质量分数。 1.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识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4.能求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5.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6.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的方法。7.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方法。8.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原子的个数比的方法。9.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方法,一要表达规范,二要看清化合物中某种元素原子的个数。10.掌握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化合物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第二部分 各单元案例设计
单元1 形形色色的物质
【学习目标】
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了解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纯净物、混合物,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P22-P26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并巩固 B.达成目标2并巩固 C.达成目标3并巩固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交流→达成目标1 [引言]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每天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那你知道什么是物质?你知道多少种物质呢?到十九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 000万种。第二专题将带领我们走进神奇的物质世界,并且从看得见的物质世界步入肉眼看不见的物质世界,即用化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物质。引导学生看P22图2-1和相应文字,[讲解]图中这些用品、用具,平时我们都说是“物质”,其实都属于物体或物品。有的物体由一种物质组成,如铝锅、铝片、易拉罐是不同的物体,但都是由铝这种物质组成的;大多数物体由多种物质组成,如钢笔,由金属、塑料、橡胶等物质组成。化学上就是要研究像铝、塑料等物质的组成或结构、性质和用途。组织讨论填充P23的表格“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看P25图2-4和相应文字,认识形形色色的物质。 思考看P22图2-1和相应文字组织讨论填充P23的表格“联系实际”。学生看P25图2-4和相应文字,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引发兴趣理解“物质”的含义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B.教师提示→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2→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图2-4中你认为是纯净物的是哪些?不是纯净物的是哪些?指导学生看P23图2-2和相应文字,教师演示实验“配制食盐水溶液”,认识物质的分类。[课堂练习]P27“实践应用”。指导阅读P24“拓宽视野”。 思考、判断、回答:看P23图2-2和相应文字,认识物质根据组成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再次判断图2-4中物质完成P23“交流与讨论”。课堂练习:P27“实践应用”,自读P24“拓宽视野”。 检查学生对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理解。指导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会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的学习情况。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纯净物的理解。
C.教师提示→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巩固练习 [讲解]物质组成及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了物质种类、性质和用途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物质,性质是不同的;物质组成的不同,性质的差异,使物质的用途也不同。引导学生看P26图2-6和相应文字完成“交流讨论”;看P25图2-5和相应文字,指导闻气味的方法课堂练习:P27“实践应用”2。 学生看P26图2-6和相应文字,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看P25图2-5和相应文字,学习闻气味的方法。课堂练习:P27“实践应用”2 初步了解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掌握闻气味的方法。巩固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D.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出示课堂尝试练习。布置课外作业:预习单元2。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小结课堂得失。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总结自己的得失,便于及时矫正。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落实所学知识。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单元1 形形色色的物质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二、物质的简单分类
纯净物
物质
混合物
三、初步了解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请你尝试】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空气 B.粗盐 C.纯水 D.糖水
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
A.液氧 B.冰水 C.硫酸锌 D.石灰水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食醋 B.干净的自来水
C.蒸馏水 D.过滤后的食盐水
5.在氢气、二氧化碳、氧气、焦炭、石灰石和稀硫酸等物质中,可用来充灌气球的是 ;可用于灭火的是 ;可做燃料的是 ;可用于呼吸的是 ;可用作建筑材料的是 。
6.有下列几种物质:A.自来水 B.汽水 C.二氧化碳 D.食醋 E.水银 F.空气 G.食盐水。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有 ,属于混合物的有 。
【课外作业】
预习单元2
单元2 组成物质的元素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P28-P32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2、3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看书→学生讨论→建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引入]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早在几千年的古代,中外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万物是由气、水、火、土四种元素形成的。我国早在战国末年就提出"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这是朴素的五元素说,为元素概念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板书]单元2组成物质的元素请阅读课本P28,总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讲解]研究表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同学们熟悉的碳铵、尿素、硝铵之所以称为氮肥,是因为它们都含氮元素…… 思考问题阅读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动手看书P28-P29,讨论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激疑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及能力,建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B.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和2 元素是什么呢?请看课本P29表2-1引导归纳:[板书]一、元素与元素符号1.元素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讲解]为了确认组成物质的元素,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请同学们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指导学生完成P29实验,总结结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余种,请看P145附录5,P153元素周期表,表中有几种颜色?根据颜色可以把元素分为几类?指导学生归纳:[板书]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板书]3.元素符号指导学生看课本P30表2-2(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指导学生看课本P31-P32完成“交流讨论”1和2,指导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板书]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看课本P29表2-1,并交流总结:由表中可得出: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可能会不同。不论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都是氧元素的原子;水、酒精、淀粉中含有的氢原子都是氢元素的原子,可见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观察现象,总结结论 金属元素(金字旁)元 非金属元素(石旁、气字头、三点水) 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看课本P30表2-2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宏观意义)②表示某一个原子(微观意义)注:对于a 金属;b 稀有气体;c 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学生看课本P31-P32,完成“交流讨论”1和2 通过认真分析表中信息,找出规律,学会归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学会归纳,找出规律,促进学生理解学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即背课本P30表2-2中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的元素符号。掌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学会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 单质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板书]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指导学生看课本P32及图2-9,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知道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学会区分方法讨论学生看课本P32及图2-9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自读“拓宽视野” 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方法,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化学元素之“最”,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出示尝试练习布置课外作业:课本P33“实践应用”1、2、3、4、5。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一个某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金属;b稀有气体;c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
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请你尝试】
1.纯净的水是 ( )
A.单质 B.化合物 C.氧化物 D.混合物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
A.碳元素 B.水 C.氢元素 D.氧元素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
A.氧 B.硅 C.铝 D.铁
4.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 )
A.空气 B.铁 C.水 D.碳
5.下列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 )
A.Mn(锰) B.Cu(铜) C.Ne(钠) D.Al(铝)
6.下列各组元素,其符号大写字母相同的一组是 ( )
A.钡、钙、钠 B.氯、钙、铜 C.镁、银、锰 D.铝、氯、钠
7.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氧化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 )
A.铁粉、硫粉 B.水银、氧化汞 C.水蒸气、冰 D.二氧化硫、氧气
8.下列物质中不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是 ( )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化合物 D.单质
9.关于氯酸钾、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氧化镁四种物质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氧化物 B.都含有氧气
C.都是化合物 D.都含有氧元素
10.用元素符号表示:
氧元素 1个氧原子 6个氧原子
铜元素 10个铜原子 m个铜原子
11.将下表内错误的元素符号或名称加以改正: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改正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改正
炭 C 钙 CA
钠 NA 铝 aL
镁 mg 锰 MN
贡 Hg 铁 FE
12.在五氧化二磷、高锰酸钾、氧气、铁、空气、水、金刚石七种物质中,指出:
(1)混合物是 ;(2)纯净物是 ;
(3)非金属单质是 ;(4)金属单质是 ;
(5)化合物是 ;(6)氧化物是 。
13.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 )
14.鱼能在河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 ( )
15.2H表示2个氢元素 ( )
16.空气是几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 )
【课外作业】
课本P33“实践应用”1.2.3.4.5。
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习目标】
1.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4.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5.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6.能正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7.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运动、分子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用具】硫酸铜浓氨水酚酞试液酒精注射器玻璃棒烧杯滤纸条红墨水量筒胶头滴管
【第1课时】
【教学流程】创设学习情景→前提测评→实验探究 → 讨论、交流与表达→ 思维训练→学生课堂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2.3,分三步完成:A.情景导入 B.教师引导,进行探究,达成目标1.2.3 C.巩固目标1.2.3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学生看书讨论→做前提测评练习题 [创设情景]教师在教室里喷洒香水[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引入课题][板书]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展示学习目标
布置做前提测评练习题 1.思考问题2.阅读教学目标3.做前提测评练习题 激发兴趣学生置身于特定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
B.教师提示→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2.3。 [设问]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五彩缤纷的物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活动与探究:物质的微粒性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板书]一、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讲解〕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人们已经发现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等;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铁、金刚石等;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食盐、硝酸钾等;看课本第35页图2-11第一图,说明:分子、原子等是真实存在的。[设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基本性质?活动与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板书]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讨论、猜想学生动手看书P34-P35探究实验1:(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硫酸铜晶体;(2)将硫酸铜晶体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3)将碾碎的硫酸铜晶体溶于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4)将(3)所得溶液加水稀释后,观察稀释后溶液的颜色。猜想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硫酸铜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看课本第35页图2-11第一图看课本第38页图2-13阅读课本第38页倒数第二段得出结论:分子、原子、离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埋下线索。强化观察分析能力,为局部探究。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初步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的观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提出问题〕分子、原子、离子能用肉眼看见吗?说明它们的大小是怎样的 推测一: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板书〕1.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提示]看课本第35页图2-11〔提出问题〕蓝墨水滴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能闻到浓郁的花香?推测二: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指导实验〔引导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提出假设吗?这说明什么?指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2.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在不停的运动着。〔引导思考〕既然分子等微粒在不停的运动着,它有没有快慢呢?如果有,它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推测三: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板书〕3.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体现分子运动及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的实例吗?泡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提出问题〕一杯水中放入一大块方糖,这杯水的体积会怎样? 假设猜想、讨论探究实验2: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分为两个大组)一组:在小烧杯A中加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在小烧杯B中加入20 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二组:在滤纸条上分别滴三滴酚酞试液,把该滤纸条放入试管,再在试管口放上滴有浓氨水的棉花,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思考问题,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分子等微粒是不停的运动着的。假设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3: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2/3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然后同时用胶头滴管将红墨水滴入两杯水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思考回答回答思考、讨论、猜想 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引导思考〕:将硫酸铜晶体放入水中搅拌后,硫酸铜晶体就看不见了,硫酸铜晶体是不是消失了?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水是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那么,当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分子时,分子之间是否会有空隙呢?推测四: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指导实验〔讲解〕事实上,很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除了有大小不同之外,分子间还有一定的空隙,这样,小的分子就穿插在另一种较大的分子之间的空隙里了,所以表现为两种互不反应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体积减小了。〔板书〕4?分子等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引导思考〕不同状态的物质的分子间的空隙是否一样大呢?分子间的空隙可不可以改变呢?指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4: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用量筒分别进行下列实验,事先预测结果并与记录值进行比对。(表格见《探究活动报告》)思考:10 mL酒精+10 mL酒精<20 mL,为什么会出现体积差异?讨论、分析,听教师点拨讲解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5:同学合作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得出结论:气体物质间粒子的间隔较大,液态物质间粒子的间隔较小,间隔最小的是固态物质,所以气体往往比较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学会分析的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出示尝试练习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差生。 总结自己的得失,便于及时矫正。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落实所学知识。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1.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3.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的运动速度和温度有关;
4.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
【课堂前提测评练习题】
1.日常生活中,湿衣服晾干、很远闻到氨气味、汽油库内防止烟火等,如何解释。
2.糖块能否无限地分为更小的颗粒呢?组成糖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呢?
【请你尝试】
1.品红扩散的实验证明了 (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着的
C.分子是看得见的粒子 D.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屋里喷了香水后充满香味 B.化学实验室内充满药品味
C.汽车疾驶而过,车后卷起烟尘 D.用樟脑保存衣物,衣柜内充满樟脑味
3.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是 ( )
A.冰受热融化成水
B.面粉中掺和砂糖
C.各为10 mL的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
D.打满气的气球可以被压缩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混合物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
C.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D.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糖水是纯净物
B.分子很小,没有质量
C.分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粒子
D.在水汽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6.(1)水、水蒸气、冰都是由 构成的。
(2)“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是分子 的结果。
(3)物质热胀冷缩主要是 的结果。
7.(1)为什么被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复原?
(2)湿衣服为什么有太阳晒着就干得快?
(3)判断:A.气体分子间有间隔,固体、液体分子间无间隔。 ( )
B.过滤后的天然水是混合物。 ( )
C.二氧化碳是由氧分子和碳分子组成的。 ( )
【课外作业】
1.供你自主研学:
已知在通常情况下,1滴水的体积为0.05 mL,1滴水的质量为0.05 g,1滴水中含1.67×1021个水分子,据此:
(1)能否确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填“能”或“不能”), (能则计算出结果,不能则说明理由)。
(2)能否确定一个水分子的体积? (填“能”或“不能”), (能则计算出结果,不能则说明理由)。
2.与你合作探究:
为了证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实验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在有刻度的烧杯中装100 mL的水,然后轻轻地放一块糖,烧杯中的水面上生了5 mL,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可以看到烧杯上的刻度 105 mL(填“<”、“>”、或“=”),这是因为 。
【第2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学生看资料归纳知识→学生看书并提问→教师解答→巩固练习→归纳小结总结陈词
达成学习目标4、5、6、7,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第二步:达成目标4、5、6、7;第三步:巩固目标4、5、6、7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创设情景,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看书讨论→教师提示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4、5。 [复习提问]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什么性质?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认识原子、分子的其他知识展示学习目标[板书]三、原子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所有金属、金刚石、硅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那它的内部可以再分吗?[板书]2.原子的结构[提示]教师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列出几种原子的构成。(见附录)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规律。指导学生看书P36,通过阅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并看照片,认识科学家汤姆生。[思考]构成原子的微粒中有的带着电荷,那么原子是否显电性呢?[板书] 质子(+) 原子核原子 中子(不带电)(不显电性)电子(-)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指导学生看书P38“拓宽视野” 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识记猜想看几种原子的构成,讨论总结,归纳原子结构的有关规律: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②原子核大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④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⑤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⑥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⑦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看书P36及图2-12,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看照片,认识科学家汤姆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二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看书P38“拓宽视野”,得出: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通过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道学习要求,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有的放矢通过认真分析表中信息,找出规律,学会归纳,认识原子的结构,同时锻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发展思维能力与想象力进一步学习理解,领会原子的内部结构,并识记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认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B.教师提示→学生看书讨论→提出问题→教师提示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6 [设问]在“几种原子的构成”的表格中,有一项“相对原子质量”,请问,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板书]3.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Ar)=所求原子的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指导学生看书P36-P37,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思,以及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一般化学计算中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常见的相对原子质量见表2-4,进一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 看书P36-P37,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思,以及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练习:求出氢原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演算。看书P37表2-4,进一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 能正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C.教师提示→学生看书讨论→提出问题→教师提示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6 [提问]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此外还有哪几种?[设问]原子很小,但其内部结构还可以再分,分子也很小,它可不可以再分呢?[板书]四、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2.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指导学生看课本P39正文第1、2自然段以及图2-14[讲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又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由此可知,有的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则由原子先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关系如图)。分子也很小,为了使用方便,人们用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表示分子的质量。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板书]3.相对分子质量指导学生看课本P39~P40“请你尝试”1课堂练习:P39~P40“请你尝试”2 回答思考猜想听讲,记忆听讲、理解学生看课本P39~P40“请你尝试”1课堂练习:P39~P40“请你尝试”2 引入分子的概念理清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并巩固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学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巩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D.教师提示→学生回忆复习→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示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应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现象) [板书]五、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认识理解某些概念。通过学习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的性质知识后,我们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回忆:前面我们已学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板书]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板书]2.纯净物和混合物 应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2.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E.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总结陈词出示尝试练习布置课外作业:课本P41第6题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以及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三、原子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显电性)
电子(-)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Ar)=所求原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1/12
四、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Mr)=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五、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认识理解某些概念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附录: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原 子 核 最外层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1 0 1 1
碳 6 6 6 6 12
氧 8 8 8 8 16
钠 11 11 12 11 23
铁 26 26 30 26 56
【请你尝试】
1.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
A.核外电子总数 B.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电子层数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加热后,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B.分子改变,由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去
3.原子核是 (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C.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4.根据表中信息完成表格内容
原子种类 原 子 核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1 1 1
碳 6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1 12 11
铁 26 26 30 56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 不变,仅 变了;正是由于 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 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变了,变成 ,然后 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可见,在化学反应中, 可分,而 不可分,这就是 和 的本质区别。
6.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反应实质。
【第3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看资料→学生发挥想象,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尝试练习→归纳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7,分两步完成:A.教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达成目标7;B.巩固7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看资料→交流讨论→提出问题→教师点拨→达成目标7 [复习提问]:原子的结构[引入]朗诵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运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它们相互打架吗 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板书]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1.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是分层的,也叫分层排布[讲解]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第一层能量最低,离核最近。[板书]2.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复习回忆听科普小论文的朗诵引发思考听讲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学生识记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圆圈、圆圈内的数字、弧线及弧线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a.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b.弧线表示电子层;c.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排布的电子数。 促进知识的记忆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理解记忆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板书](2)原子结构与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投影展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见附录1)[提出问题]观察核电荷数1~18的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大家找出其中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并分析讨论它们的结构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观察1~18的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完成表格内容1、2、3及7中(1)、(2)(见附录2)[引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若不是稳定结构,要趋向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设问]那么它们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粒子是什么呢 [投影展示]钠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图 (见附录3)那就是离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的有关知识。[板书]七、离子完成附录2表格内容4、5、6及7中(3)、(4)1.离子是什么?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离子的分类 阴离子(带负电)3.离子符号的写法4.离子化合物指导学生看书P39-P40及图2-15,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学生观察1~18的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组讨论,并回答交流,完成表格内容1.2.3及7中(1)(2)。总结出原子结构与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思考、回答: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或得到,从而形成稳定结构。猜想看大屏幕相互交流讨论完成附录2表格内容4.5.6及7中(3)(4)认识理解:什么是离子?离子分为几类?学会判别原子、离子(阴、阳)结构示意会写离子符号看书P39-P40及图2-15,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通过认真分析表中信息,找出规律,学会归纳的方法。理解记忆激发求知欲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理解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认识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总结陈词出示尝试练习布置课外作业:课本P41“实践应用”1—5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是分层的,也叫分层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2)原子结构与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七、离子
1.离子是什么?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
离子的分类
阴离子(带负电)
3.离子符号的写法
4.离子化合物
附录1:
附录2:
元素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1.最外层电子数
2.是否稳定结构
3.元素化学性质
4.易得或失电子
5.得失电子后显的电性
6.形成的离子种类
7.举例 (1)画出代表原子结构示意图
(2)符号
(3)画出对应的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4)离子符号
附录3:
下图表示的是钠原子结构 如果最外层上的电子失去之后剩下的部分
【请你尝试】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 )
A.核外电子总数 B.核内中子总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核外电子层数
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 )
A.16 B.2 C.8 D.6
3.镁原子和镁离子具有相同的 ( )
A.电子层数 B.质子数 C.电子总数 D.最外层电子数
4.下列微粒数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5.A、B两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是 和 ,根据元素周期表,用元素符号回答:
A是 元素,B是 元素;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名称是 。
6.某元素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该元素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最外电子层上
有 个电子。当该元素R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跟氧化合时,生成物的化学式是 。
7.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的某种原子,假如它得到一个电子,将 ( )
A.不显电性 B.显正电
C.显负电 D.无法确定
8.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为 ,该元素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有 个电子,最外层有 个电子,该元素的名称是 ,元素符号是 。
9.用序号回答: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核外电子;⑤离子;⑥原子核;⑦中子;⑧最外层电子;⑨元素中选择填空: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 、 和 。
(2)分子由 构成,原子一般又由 、 和 构成。
(3)元素的种类由 数决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数和 数决定。
(4)Mg和Mg2+具有相同的 数,故属于同种 ,又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数,故属于两种不同的微粒。
单元4 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学习目标】
1.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理解化学式涵义。
2.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原子的个数比的方法。
3.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4.能求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5.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的方法。
6.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方法。
7.掌握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化合物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8.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教学重点】化学式涵义;化学式的书写;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相关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2课时(注: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增加课时进行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用具】课本
【第1课时】
【教学流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前提测评 → 激疑,新知识探究 →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示→ 学生课堂小结→ 尝试练习,思维训练。
达成学习目标1、2、3,分三步完成:A.导入,达成学习目标1;B?达成目标2、3并巩固;C?强化练习,进行巩固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做前提测评练习题→学生看书讨论得出答案→教师提示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2。 [提问]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描述其组成和结构,从宏观角度来说,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从微观角度来说,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引入]那么,如何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呢?[板书]单元4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展示学习目标布置做前提测评的练习题[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式?[板书]一、化学式引导学生看书P42-43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给出化学式:H2O2,问你能从该化学式得出哪些信息?追问是否含氢气、氧气?理解右下角数字的正确含义。教师结合学生分组活动的情况作归纳小结:化学式表示的涵义教师结合学生活动的情况作归纳总结,明确符号表示的含义。 学生回答阅读教学目标做前提测评练习题对照课本P42图2-17,检查答案。看书P42-P43,完成交流讨论,书写化学式,并互相改正。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分别讨论下列各符号表示的意义:O、2O、O2、2O2理解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复习巩固,以导出课题。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教师的小结,让学生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涵义。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巩固旧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B.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探究→教师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4。 [提出问题]课本P43的“交流讨论”中,为什么微粒个数比是固定的,这些个数比是怎样确定的呢?[提示讲解]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研究表明,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即化合物中元素有确定的原子个数比。化学家在研究大量化合物中不同元素原子数目比值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体现这种关系的数值——元素的化合价。[导出]化合价(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板书]二、化合价1.化合价规则[指导归纳]化合价规则如下: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氢为+1,氧为-2。②金属一般显正价;非金属一般显负价,但与氧化合则显正价。③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一定为零。原子团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一定不为零。④有些元素有可变价(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应结合具体化学式来判定并标价)[布置]记忆[板书]2.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指导归纳出化合价口诀[板书]3.化合价的应用:(1)根据化学式标出元素的化合价(2)求化学式中某元素或根的化合价例题分析课堂练习:P47页“实践应用”1;P48页“专题作业”1巡视指导,解答疑难。 思考理解对照课本P44表2-5“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交流讨论,归纳出化合价规则对照课本P44表2-5“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交流讨论,归纳出化合价口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学习理解听分析,学方法课堂练习:P47“实践应用”1;P48“专题作业”1交流求原子团化合价的方法 激发求知欲让学生清楚化学式的书写不是随意杜撰的,而要依据实验事实。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对所给信息分析处理,寻找规律。以比赛的形式来记忆可提高学生兴趣,并记得快。应用化合价口诀落实求元素化合价的教学通过反复多练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出示课堂尝试练习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小结课堂得失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总结自己的得失,便于及时矫正;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 学 后 记
【课堂前提测评练习题】
1.有下列几种物质:氯化钠、铜、二氧化碳、水、四氧化三铁、氧气,请回答:(1)各物质含有的组成元素及其元素符号;(2)进行分类;(3)你能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吗?
2.指出元素符号“H”表示的意义,“2H2”能否表示氢气?
【请你尝试】
1.下列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的是 ( )
A.H2S B.SO2 C.SO3 D.S
2.下列物质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最高的是 ( )
A.Al2O3 B.MnO2 C.KMnO4 D.WO3
3.某微粒X2+所含的质子数是2,据此还不能确定微粒的 ( )
A.元素种类 B.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 D.该微粒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4.已知R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下列R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式错误的是 ( )
A.R2O5 B.HRO3 C.Mg(RO3)2 D.KRO2
5.将下列化合物按氮元素化合价由高向低顺序排列(填序号) ;
①NO ②NH3 ③HNO3 ④NO2
6.硫元素的符号为 ;2个硫离子表示为 ;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表示为 ;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为 。
7.依据下列化学符号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把符合题意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Ca2+; ②SO2; ③2H; ④2HCl
(1)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 ;(2)表示原子个数的是 ;
(3)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的是 。
8.说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2
①2H; ②H2; ③Mg; ④S2-; ⑤2CO2
9.为了防止食品腐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同时保持食品的营养和味道,我们常用的食品保鲜措施有添加防腐剂、充填气体、放置干燥剂和抗氧化剂等。春春在某熟食制品的包装袋上看到防腐剂为苯甲酸(C6H5COOH)。根据苯甲酸的化学式你能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板书设计】
单元4 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化学式
二、化合价
1.化合价规则
2.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
3.化合价的应用
(1)根据化学式标出元素的化合价;(2)求化学式中某元素或根的化合价
【课外作业】 1.背诵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
2.课本P48第4题,题目改为“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第2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3.4.5.6.7.8,分三步完成:A.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B.达成目标3.4.5.6.7.8; C.巩固B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引导复习,进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尝试练习→总结化合价应用的方法→达成学习目标3、4 上节课我们学了化合价的知识,为了更好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化合价的其余几个具体应用。展示学习目标[板书]3.化合价的应用(3)利用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正误练习:判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的正误氧化铁:FeO;氯化钡:BaCl氢氧化钙:Ca(OH);碳酸钠:Na2CO3学生先判断,教师再提示小结:判断依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课堂练习: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AgO,NaOH,CaF,Ba2SO4。(4)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讲述]客观物质的化学式是经过化学家研究测定出来的,不能随意臆造。但我们可以根据组成元素的化合价来推求物质的化学式。指导学生看课本P45,完成“请你尝试”。引导学生总结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化学式的方法。课堂练习:课本P45,完成“请你尝试”2。引导学生看课本P45“简单化合物中文命名的一般原则”。教师提示点拨,学会化合物命名方法。课堂练习:1?课本P46,完成“请你尝试”2?完成下列习题:①判断化学式正误:MgNO3 CuO2②求加点元素化合价:NH3 CaCO3 K2SO4 NaHCO3③写化学式:氯化铝、氧化钙、三氧化硫、硝酸钾 回忆上节课知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组练习,相互订正谈谈你做完题后的一点体会总结:化合价“代数和”是指用各元素化合价乘以原子个数的乘积的代数和。只有“代数和”等于零的化学式才正确。学生看课本P45并完成“请你尝试”1,再讨论完成3总结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一排顺序二标价,十字交叉要约简,得出个数再检查。做练习:课本P45“请你尝试”2看课本P45“简单化合物中文命名的一般原则”完成课堂练习学生代表上黑板练习反馈练习,纠正错误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识记、巩固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联系上节课关联的知识。学习用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是否正确的方法。学生自己先尝试学习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寻找解题方法,教师再引导归纳解题规律,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巩固练习,提高能力知识检测,掌握重点知识,反馈信息
B、教师提示→学生分组学习探究→教师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5.6.7 [讲解]化合物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我们如何表示化合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呢?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指导学生看课本P46。[提示]求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一要表达规范,二要看清化合物中某种元素原子的个数课堂练习:1?课本P46页,完成“联系实际”[补充1]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例题:79 kg碳铵NH4HC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补充2]某硝铵样品中硝铵的质量分数为90%,则该样品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看课本P46,自学:(1)求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2)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课堂练习:课本P46,完成“联系实际”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课堂练习:课本P46,完成“联系实际”2中题目,加一问“60kg尿素含氮元素多少?”听思路,学方法 培养学生看课本的习惯、自学习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当堂消化知识的习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讲练结合,反复多练的办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基本计算。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归纳总结知识点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课本P47,完成“实践应用”1、2、3、4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 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及时落实所学知识
达成目标8 [布置]课外活动 学生到实验室观看并做记录。 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以此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种类和质量分数;或收集商品的商标,进行标签识别。2.安排学生到农资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 学生分组调查,并通过计算,得出:用相同的钱购买哪种化肥最划算。
教 学 后 记
【板书设计】
单元4 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3.化合价的应用
(3)利用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正误
判断依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4)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方法和步骤:一排顺序二标价,
十字交叉要约简,
得出个数再检查。
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求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
2.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4.求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化合物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课外作业】:课本P47,完成“实践应用”1、2、3、4
专题2 走进物质世界复习课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自查→学生提问并讨论→组内解答→教师指导归纳小结→例题分析,巩固强化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示目标要求→学生达标自查 检查学生整理的知识点展示本专题目标要求:1.道物质的简单分类;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3.能用分子、原子、离子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4.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5.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周期表中1~20号元素、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元素以及碘等);6.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7.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道理;8.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知道属于化学用语中的物质组成用语;9.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10.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11.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12.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阅读目标要求,对照目标要求自查知识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看书、自主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明确本节知识内容,知道学习要求,找寻自己的知识缺憾,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便于及时矫正,有的放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B.学生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指导 巡视各组学习情况,适时给以具体指导。针对学生讨论中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根据学习实际提出问题学生分组,组内相互交流、讨论、答疑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解答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内容,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C.教师指导→整理知识结构→概念辨析 教师结合学生分组活动的情况作归纳小结。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结构(见附录)剖析概念 整理知识结构进行知识梳理 通过教师的小结,指导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会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巩固加深理解。
D.题型示例 题例分析布置作业:课本P48“专题作业” 分析解答 提高能力
教 学 后 记
附录:
1.物质的构成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区别 1 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不发生改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变化
联系 1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元素的最小粒子
2 元素和原子都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3.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 原子 离子
区别金属单质 1 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变化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都可能发生改变 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改变 在化学变化中,一种元素组成的离子不再分,而原子团则有可能再分
2 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 有些种类的原子可直接构成物质 阴阳离子共同构成物质,二者共存于化合物中
3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 原子获得电子成为阴离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4 分子不显电性 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显电性阴离子带负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带正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5 分子用化学式表示 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联系 1 三者都是微观粒子,均可讲种类,也可讲个数
2
3 分子、原子、离子质量都很小,一般都用相对质量表示;三者都在不停的运动,粒子之间有间隔
4.物质的简单分类
混合物:如空气、海水等
金属单质
单质
物质 非金属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其他
第三部分 专题2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全卷共五个大题 31小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Mg-24 Ca-40 Na-23 K-39 Cu-64 Fe-56 Cl-35.5 S-32 N-1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本大题含17小题,第4小题4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36分)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
A.氧元素 B.氢元素 C.氮元素 D.碳元素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
A.铁 B.铝 C.氧 D.硅
3.蔗糖是常见的食用糖,它的化学式是C12H22O11。蔗糖属于 ( )
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D.单质
4.下列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的是( ),既能表示某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某种单质的是 ( )
A.Cu B.O2 C.NaCl D.2H2SO4
5.下列物质中,所含碳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 )
A.C B.CaCO3 C.CO D.CO2
6.某市发布的一份环境状况公报上称:该市地下水质总体良好,但也存在轻微污染,超标项目主要是铁、锰、氯化物、含氮亚硝酸盐。这里的铁、锰、氯、氮是指 ( )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
7.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
A.N2(氮气) B.AlO(氧化铝)
C.Fe2O3(氧化铁) D.NO(一氧化氮)
8.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
A.分子和原子 B.质子和中子
C.质子和电子 D.电子和中子
9.下列物质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 )
A.磷(P) B.铅(Pb) C.铂(Pt) D.氨气(NH3)
10.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空气 B.干净的自来水
C.氧气 D.过滤后的食盐水
1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 ( )
A.二氧化锰 B.高锰酸钾 C.氧化铜 D.液氧
12.在1~18号元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B.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D.核电荷数为17的元素的原子容易获得1个电子
13.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 mL,主要是因为 (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14.按硫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物质:KHS、S、(M)、Al2(SO4)3,其中括号内的M物质可能是 ( )
A.H2S B.Na2SO3 C.MgSO4 D.SO3
15.下列有关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双氧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双氧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C.双氧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双氧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
16.已知两种不同原子,一种核内有8个质子,8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8个质子,9个中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 )
A.核外电子数 B.原子的带电量
C.核电荷数 D.原子的质量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B.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
C.Na和Na+属于同种元素,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D.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可以再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含4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8.用化学符号表示:两个氢原子 ;三个氮分子 ;两个钙离子 ;四个氢氧根离子 ;一个碳酸根离子 ;两个水分子 ;表示氮元素的是 ;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 ;五个硫离子表示为 。
19.六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分别为:
(1)A、B、C、D、E、F共表示 种元素;
(2)表示原子的微粒是 (填序号);
(3)表示阳离子的微粒是 (填序号);
(4)F中元素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有 个电子,该元素属于 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或“失”)电子,元素化合价常表现为 价。
20.(1)原子中原子核由 和 构成,质子数一定等于 数,但不一定等于数 ;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其质子数 (填“相等”或“不相等”,下同),在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负、正电荷总数 。
(2)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 决定;元素的分类由原子的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由 决定。
21.下列分子的示意图中,“○”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图1 图2 图3
请回答下列问题:其中表示构成化合物的分子是图 ,图 中的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图3中的分子化学式是 ,图1中的分子 (填“能”或“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三、简答题(共4小题,22题2分,23、24每题3分,25题4分,共12分)
22.出土文物铜器的表面都有一层铜锈,铜锈的化学名称叫碱式碳酸铜。铜锈受热之后可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请你推测碱式碳酸铜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有哪些,碱式碳酸铜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23.甲醛是居室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根据它的化学式CH2O可得出的结论有哪些?
(1) ;
(2) ;
(3) 。
24.如图为某化肥厂生产的碳铵包装上的部分广告。用你所学知识分析广告的真实性,并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碳铵(NH4HCO3)含氮量不低于30%?×××化肥厂
25.已知碘元素符号为I,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请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列空白:
(1)X的值为 ;
(2)碘元素与钾元素化合的化学式为 ;
(3)碘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 (填序号)
A B C D
(4)在食盐中加入适量的KIO3,可以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KIO3的名称是 。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含3小题,26、27题各2分,28题8分,共12分)
26.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有擦干;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A.①③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 D.③④⑤
27.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实验操作规则的是 ( )
28.探究分子的运动状态及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提出问题]:①分子是否在运动?②分子运动速度与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有何关系?
[假设猜想]:①假设分子处于静止状态;②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查阅资料]:已知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由氨分子NH3构成),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由氯化氢分子HCl构成),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大量白烟(即氯化铵固体)。
进行实验:
[实验用品]:玻璃棒、玻璃管、浓氨水、浓盐酸、棉花
[实验步骤]:(1)用玻璃棒分别蘸浓氨水和浓盐酸,如图1,
让两根玻璃棒靠近。
[实验现象]:(1)产生大量白烟。 图1
[解释与结论]:(1)浓氨水与浓盐酸并未接触,但仍发生了反应,由此证明分子是(填“运动”或“静止”),原假设正确与否。
[实验步骤]:(2)如图2,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实验现象]:(2)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解释与结论]:(2)氨分子的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的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由此可知,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填“快”或“慢”)。
图2
五、计算题:(本大题含3小题,29题3分,30题3分,31题4分,共10分。)
29.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并计算出②物质中各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①2Ca(OH)2;②Fe2(SO4)3
30.国家质量标准规定:市售尿素中CO(NH2)2的质量分数在96%以上为达标一级品。某供销社出售一批尿素,其含氮量为45%(杂质不含氮),通过计算说明该尿素可否按一级品出售。
31.100克硝酸铵(NH4NO3)中含氮元素多少克?多少克硝酸铵中含氮28克?
测验评价结果: ;你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 。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38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专题1 化学造福人类
第一部分 课标对专题1的学习要求
单元 教材内容 学习目标
单元1造福人类的化学 1.化学的意义等。2.从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实并做演示实验(3个):出示发霉的饭粒、在沾有油污的餐具上滴上洗洁精、将生锈的铁钉浸泡在稀硫酸溶液中。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2.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单元2迷人的化学 1.认识化学研究的对象,定义,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2.演示实验(3个):木条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爆炸与颜色变化;学生分组实验(1个):压碎碱式碳酸铜。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4.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5.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6.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单元3走进化学殿堂 1.实验室常规,实验基本操作。2.演示实验(5个):镁条燃烧、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用量筒取液体试剂;分组实验(2个):验证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观察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第二部分 各单元案例设计
单元1 造福人类的化学
【学习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3.初步引入化学用语,分散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用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看课本→讨论认识→初识化学用语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化学。这是初中新增的最后一门课,它跟物理一样属于实验学科,学物理的好多方法,如观察、实验、思维方式都可以用在化学的学习上。那么什么是化学?化学又在哪里? 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兴趣。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物理的学习角度来猜想化学的学习。
看课本,讨论认识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1、图1-2,教师讲述。 讨论认识:生活离不开化学。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看课本图1-3、图1-4,解释生活现象。 在工业、农业和科学研究中都离不开化学。 认识化学的意义。
看课本图1-5、图1-6,讨论认识。 化学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化学元素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小结 ⑴讨论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⑵要彻底理解上述看过的图片的意义,需要运用许多化学知识,后面的课我们将展开学习。 认识到化学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将进一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步认识化学用语 化学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应从现在开始进入化学意境。以后说到物质,除了会说名称,还要会写化学式,大家有没有信心尝试一下?⑴出示碱式碳酸铜,学生近距离观察颜色、状态;⑵加热碱式碳酸铜:①文字表达式。②各物质化学式。③观察到的现象。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⑴颜色:绿色;状态:固体。⑵①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②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氧化铜→CuO水→H2O二氧化碳→CO2 对化学用语宜从初始课就切入,让学生一开始就适应化学学习环境。这里涉及的4种物质的化学式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的,应留够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记忆。
【请你尝试】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 )
A.物质 B.运动 C.食品 D.实验
2.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但燃放会对环境造成这样的危害 ( )
①有毒有害气体污染;②噪声污染;③粉尘污染;④伤害人;⑤烟花爆竹的生产厂家有安全隐患
A.①③⑤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3.绿色化学是 ( )
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
B.颜色为绿色的无害化工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元素的产品
D.不能再生的化学产品
4.下列各项研究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内容的是 ( )
A.设计更优越的办公系统,开发人工智能
B.开发研究新能源,研制新型化学合成材料
C.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农作物产量
D.研制赛车的动力系统,提高赛车速度
5.社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化学在利用 、 、 等化石燃料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如开发 、 、 等新能源,研制和开发 。
6.以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奇妙的变化,却无法解释,不知其中的奥秘。化学能帮助我们揭开这些现象和变化的奥秘……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提出一些熟悉而又不知原因的问题,并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酒精可以燃烧,但存放在玻璃瓶里的酒精却没有“着火”;
②菜刀放在潮湿的地方比放在干燥处更容易生锈;
③ ;
④ ;
⑤ 。
单元 2 迷人的化学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4.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5.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6.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教学重点】
1.对木条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的探究。
2.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活动探究、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有关物质化学变化的图片及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举例讨论→演示实验→分析比较→当堂练习
【第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看图1-7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自然界及生活中的变化及现象。[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物质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像面包发霉变质、冰雪融化、木柴燃烧变成木炭、葡萄酿酒等,都是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变化。 看图片及多媒体,认识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让学生分类认识这4种变化,分析出冰雪融化与其他3种变化的区别:冰雪、水是同一种物质,其它3种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从常见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听课当中看课本的习惯。
举例讨论 冰融化成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像这样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冰融化成水,固态铁熔化成液态铁等。另三种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像这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其特点是: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有新物质生成。 理解冰是固态水,冰融化成的水是液态水,变化前后都是水,仅是状态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理解面包发霉变质等3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科学的概念。
演示实验 做课本第8页“请你尝试”的实验2(教师演示):压碎、分解碱式碳酸铜。(1)将碱式碳酸铜放在滤纸上,轻轻压碎。现象:仍然是绿色固体。问:这是什么变化?(2)加热分解,介绍仪器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观察物质变化前后的现象:用一个烧杯接住生成的水;试管中的物质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把一个涂过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试管口,一会儿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 观察(1)后答:物理变化。填表实验内容变化前现象变化后现象压碎碱式碳酸铜绿色固体绿色固体加热碱式碳酸铜绿色固体有水珠产生、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产生一种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意识到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的重要性。
归纳 引导看碱式碳酸铜压碎前、压碎后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多是物质外形或状态的变化,如扩散、蒸发、冷凝、熔化、粉碎、挥发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加热碱式碳酸铜,它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在物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如压碎碱式碳酸铜。化学变化:在物质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加热碱式碳酸铜。 培养学生归纳的意识和能力。
比较两种变化的异同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培养学生画表及时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变化是什么变化?(1)水沸腾(2)锯断木材(3)冰融化(4)铁生锈(5)木炭燃烧(6)食物腐败 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来判断两种变化。 及时强化训练。
讲述化学文字表达式示例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并介绍反应物、生成物概念,箭头符号、加号的含义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初步了解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小结 物质变化及其特征,详见板书。
【板书设计】
单元 2 迷人的化学
【第1课时】
1.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现象:(1)由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
(2)试管壁上产生水珠
(3)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请你尝试】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 ( )
A.化学变化速度快,物理变化速度慢
B.化学变化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物理变化不需要加热
C.化学变化有发光、放热或变色的现象,物理变化没有
D.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2.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C.爆竹声中一岁降,春风送暖入屠苏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灯泡通电发光、发热( )
(2)铁生锈( )
(3)冰融化成水( )
(4)酒精挥发( )
(5)葡萄酿成酒( )
(6)森林着火( )
(7)湿衣服晾干( )
(8)火药爆炸( )
(9)海水晒盐( )
(10)点燃煤气( )
4.找出下列各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镁条点燃生成氧化镁
(2)碳酸氢铵受热变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第2课时】
【教学流程】复习引入→举例讨论→学生实验→分析比较→当堂练习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回顾与评价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它的特征是什么? 思考、回答,写出第一堂课物质的符号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加强知识的巩固。
实验 让学生动手实验,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⑴压碎碱式碳酸铜;⑵加热碱式碳酸铜。 初步培养观察、分析、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交流讨论 [提问]在实验⑵中除了有新物质生成还伴随着哪些现象?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有些化学变化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许多现象。 引导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要科学、严谨。
联系实际 [提问]常见的变化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联系实际生活,同学之间交流。 培养学生把实际生活应用于化学中。
阅读教材 归纳总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体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不稳定性。 主动学习,理解。
练习 物质有许多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硬度、腐蚀性、可燃性、易生锈等,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属于物理性质的是颜色、状态、密度、硬度;属于化学性质的是腐蚀性、可燃性、易生锈。 能正确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许多应用是由它们的性质所决定的。交流讨论填表: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性质的类型酒精用作燃料可燃性化学性质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化学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归纳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归纳的能力。
学习化学的意义 介绍我国化学对人类的贡献。 各抒己见。 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小结 化学的定义、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
单元 2 迷人的化学
【第2课时】
1.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
2.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3.化学变化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许多现象。
4.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请你尝试】
1.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 ( )
A.状态 B.硬度 C.颜色 D.可燃性
2.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
A.葡萄用于酿酒 B.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云雾
C.氢气用做燃料 D.镁粉用于制造照明弹
3.下列叙述中,前者描述物质化学性质,后者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 )
A.凝固、变形 B.燃烧、熔化 C.易生锈、腐蚀 D.沸腾、爆炸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
A.铁制炊具 B.氢气做燃料
C.铜做导线 D.冰块用于冷冻食品
5.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
A.用途与制取 B.变化与性质 C.运动状态 D.组成与结构
6.某同学为了区分厨房里的白酒和白醋,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
区分方法 现象与结论 依据的性质
闻气味
点燃
(2)你还想到了其他的区分方法吗?
单元 3 走进化学殿堂
【学习目标】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教学重点】化学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教学难点】规范性、安全性教育,药品的取用及注意事项。
【教学手段】让学生尝试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的主题,教师的目的是诱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实验室
【教学流程】参观实验室→演示实验→小结拓展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参观实验室 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展示一些化学实验室图片,介绍一些化学家取得的成功与多次实验是分不开的,并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参观实验室,学习实验室规则和认识常见仪器。 认识到实验室是科学探究的场所。
观看课件 播放违规实验操作的课件或实物表演及造成的危害,使学生了解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观看课件。 加深对实验室规则的认识。
演示实验1 演示镁带的燃烧实验[提出问题]燃烧时使用的仪器?[展示药品]大理石(块状)、碱式碳酸铜(粉末)。演示[提出问题]1.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部,应如何操作?使用什么仪器取用?2.如何将碱式碳酸铜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内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实验,并尝试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强调]取块状药品时,一定要把试管平放,将块状药品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使药品缓缓滑落到试管的底部;取粉末状药品时,也要将试管平放,尽量将药匙伸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来。 观察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颜色、状态、硬度。(同学交流讨论)[尝试]归纳燃烧的现象: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认识药品。阅读教材,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尝试](实验探究)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2.用药匙或纸槽取少量碱式碳酸铜粉末放入试管中。(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演示实验2 [提出问题]1.回忆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小结:仰小俯大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尝试](实验探究)1.用20毫升的量筒量取15毫升的氯化钠溶液。2.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3.将量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交流实验结果。
演示实验3 [提出问题]1.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2.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如何不让试剂污染和腐蚀胶头?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巡回观察 阅读教材胶头滴管的使用,思考、交流讨论。[尝试](实验探究)1.用胶头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2.用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交流、总结。
演示实验4 [提出问题]1.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的实验事项是什么?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几部分?3.怎样熄灭酒精灯?4.怎样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提出问题]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是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是否能直接加热,为什么?3.加热后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 阅读教材酒精灯的使用,思考、交流讨论回答。[尝试](实验探究)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 s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1.烧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2.向冷的玻璃杯中加入开水,杯子很容易破裂。思考、交流、讨论、尝试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尝试](实验探究)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内焰、焰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水至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小结拓展 1.听取学生的小结汇报,了解本节课的宏观效应。2.设A、B层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口头小结:本节课认识了哪些主要仪器,练习了哪些基本操作? 尝试完成课堂作业,记录准备阅读的课外书籍。[课外尝试]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放等。 认识厨房也是我们的实验室,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进行探究实验。
【请你尝试】
1.药品是按( )来存放的。
A.类别 B.颜色 C.状态
2.要取用7 mL的盐酸,可选用( )规格的量筒。
A.10 mL B.20 mL C.50 mL
3.某学生俯视量取20 mL的水,把水倒掉部分以后,仰视读数是8 mL,倒掉的水是 ( )
A.大于12 mL B.等于12 mL C.小于12 mL
4.下列行为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 )
A.在实验室的角落堆放废纸旧书
B.把实验后的剩余药品带出实验室
C.把反应后的药品倒入老师指定的废液缸
D.把实验后的剩余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5.实验室的通风设备不好,有可能造成 ( )
A.实验效果不明显
B.大量的化学气体集聚,导致人胸闷、头晕甚至中毒
C.光线不明,对观察造成一定的影响
D.使仪器和药品上蒙盖许多尘垢而辨认不清
6.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用手拿一颗锌粒放入试管
B.用嘴品尝实验室中氯化钠的咸味
C.实验时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
D.使用量筒时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7.可用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 ( )
A.量筒 B.试管 C.滴管 D.烧杯
8.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着手心,是因为 ( )
A.防止标签脱落 B.防止渗出药品腐蚀标签
C.便于观察 D.防止药品腐蚀手心
9.为保证安全,使用化学药品时一定要做到“三不”,即“ ”、“ ”、“ ”。
10.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用 或 来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 里,取用定量液体药品需用 和 。
专题1 化学造福人类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3)认识两种变化及性质。(4)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3.过程和方法:本单元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初步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对木条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的探究。
2.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体验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区别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活动探究、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有关物质化学变化的图片及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
【教学流程】讨论提问→归纳知识要点→理解记忆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讨论提问 [提问]本专题我们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哪些? 回忆,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回忆、巩固知识。
本专题主要学习目标 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3.认识两种变化及性质。4.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5.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知识要点 [提问]1.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及概念。 [回答]化学主要研究物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
2.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区别? [回答]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加强对两种变化的区别,并能判断。
3.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区分现象和性质?并举例子。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体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不稳定性。 进一步巩固两种性质。
实验 加热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现象,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巩固了解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介绍 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及元素符号 初步了解元素符号和物质的化学式。
学习化学的意义 引导 1.学习化学的意义及其方法2.我国化学对世界的贡献 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总结 化学的定义,两种变化,两种性质,并且如何区别?
【板书设计】
专题1 化学造福人类
1.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现象:
(1)颜色从绿色变成黑色;
(2)试管壁上产生水珠;
(3)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加热
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加热
化学表达式:Cu2(OH)2CO3 CuO+H2O+CO2↑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
4.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5.化学变化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许多现象。
6.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第三部分 专题1 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酒精挥发 B.火药爆炸 C.潮湿的衣服变干 D.海水晒盐
2.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 ( )
A.状态 B.硬度 C.颜色 D.可燃性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
A.有新物质生成 B.状态发生变化 C.放热、发光 D.有气体生成
4.下列化学实验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 )
A.蒸发皿 B.试管 C.量筒 D.燃烧匙
5.量取30 mL酒精,应选用的仪器是 ( )
A.50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 B.10mL的量筒
C.100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 D.100mL的量筒
6.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为节约药品,把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B.滴瓶上的滴管用过后应立即用水冲洗
C.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一定要先进行预热
D.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取量越多越好,现象更明显
7.我国古代著名的化学工艺成就是 ( )
A.冶金、制火药、造纸 B.造纸、印刷、烧瓷器
C.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D.印刷、制火药、指南针
8.有关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正确的是 ( )
A.一定会发光、发热 B.一定会有颜色变化
C.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一定会有沉淀
9.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现象是指 ( )
A.随意观察
B.观察变化后所存在的现象
C.应从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三方面进行观察
D.观察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10.化学实验中,不慎将酒精灯里的酒精泼洒燃烧起来,你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用水浇灭 B.用湿抹布扑灭
C.跑出实验室 D.拨打火警电话119
11.下列不属于镁带燃烧的现象的是 ( )
A.生成白色固体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生成氧化镁 D.放出大量的热
12.如下图所示,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
13.固体物质受热变成一种气态物质,这属于 ( )
A.化学变化 B.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 D.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14.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托盘上的砝码为5克,游码在0.4克的位置上,指针指向最右端,所称药品的质量是 ( )
A.5.4克 B.不足5.4克 C.超过5.4克 D.4.6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5.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 处。
16.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应使试管与桌面成 角。
17.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
18.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19.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 、 、 的自然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是火的利用。
20.如何鉴别下列物质(写出利用的性质)
(1)酒精和水 ;(2)白糖和食盐 ;(3)酱油和醋 ;(4)铜和铝丝 ;(5)铁和铝块(同体积的) ;(6)涤纶衣服与纯羊毛衣服 。
21.加热碱式碳酸铜时,观察到固体渐渐由 色变为 色,试管口有 生成,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证明是 。
22.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 里,使用时,瓶盖应 放在实验台上,试管口与试剂瓶口要 。若没有说明用量,应取 mL液体。
23.使用胶头滴管滴加试剂时,从防止试剂污染、胶头腐蚀等角度考虑,使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 ; 。
24.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应当用 ,视线应与 保持水平,再读出所量液体的体积数。
25.指出右图所示倾倒液体的操作中的错误:
(1) ;
(2) ;
(3) 。
三、简答题(共22分)
26.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
(1)酒精的物理性质: ;
(2)酒精的化学性质 ;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 ;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
(5)酒精具有的用途 。
27.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请填写下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实例
二者关系
四、实验探究题(28题6分,29题8分,共14分)
28.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 、 、 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 、 元素。
29.二氧化碳是我们早已熟悉的一种气体,请仿照示例进行探究活动。
(1)针对二氧化碳,提出一个探究的问题:
示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还是小?
你提的问题: ?
(2)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探究现象 结论
示例方案 用嘴吹大一个气球,将气球放在空气中 气球下沉 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你设计的方案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17 页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专题5 初探溶液奥秘
第一部分 课标对专题5的学习要求
单元 教材内容 学习目标
单元1自然界中的水 1.净化(过滤)、三种饮用水介绍、硬水和软水、由电解水实验得出水的组成。2.分组实验(1个):河水的过滤,得出河水不洁净的结论;演示实验(1个):氢气燃烧、电解水,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3.初步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5.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单元2溶液的组成 1.由实验得出溶解、溶液、溶剂(水)、溶质的概念,溶液的性质(温度变化、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导电),溶质的质量分数。2.分组实验(1组):物质分散到水中,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溶液概念;演示实验(3个):教材P103上的实验1至实验3,明白溶液形成过程中会伴随一些现象发生;分组实验(1个):葡萄糖溶液的配制。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6.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6.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单元3物质的溶解 1.溶解性、饱和及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及曲线、结晶(方法:蒸发、冷却)、非水溶剂(酒精、汽油、氯仿)、乳状液及乳化剂实验,溶液的性质(吸放热导致温度变化)。2.分组实验(4个):课本P107上的实验1至实验3及蒸发饱和食盐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2.了解结晶现象。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5.初步学习使用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6.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单元4保护水资源 1.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净化)。2.分组实验(1个):水的净化。 1.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2.了解典型的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4.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5.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6.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二部分 各单的案例设计
单元1 自然界中的水
【学习目标】1.说出自然界中的水的特性。
2.能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常用方法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
3.初步学习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4.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
【学习重点】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
【学习难点】认识水的组成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展示问题→学生自学、讨论回答→教师继续展示问题(追加展示)→学生不断自学、讨论、总结得出结论→亲自探究实验→总结得失→巩固练习
【实验准备】:
A组:选自两组地下水井中,用来洗过菜的水。特点:水质较硬,有碎菜叶。
B组:选自10组附近地下水。特点:含有少量红色不溶物。
C组:我校附近沟河中的水。特点:浑浊、有臭味。
D组:钢厂排放出的废水。特点:颜色发黑、有臭味、混有细小的有金属光泽的沉淀物、温度较高。
其他:过滤装置、肥皂水、戴脏的眼镜玻璃片。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设问学生先自学、再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完成目标1 提问:1.自然界中水有哪些特性?2.人能直接饮用吗?为什么?3.根据下列情况,分别设计实验证明水的存在。空气中含有水分:植物光合作用有水生成: (随时关注学生的问题及答案,一一进行探讨解答。) 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自学交流讨论,得出答案。 使学生关注水的重要性,为环境保护设下埋伏,体现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的学科理念。用时约3分钟。
教师设问学生自学、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完成目标2 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经验,可知:自然界中的水含有这样那样的杂质(这里,学生会误认为只有不溶物,后面将引入杂质的另一类,即可溶性杂质,从而加深理解,同时纠正生活中的错误常识)和细菌,故人是不能直接饮用的。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教会学生科学生活,关注人类的健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时约3分钟。
出示尝试题:展示ABCD四组水样,说明各组水样的取地。提问:通过展示水样及板书,请同学们提出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先自学、再讨论,①认识自然界中的水的物理性质;②如何使浑浊的水变清?③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水;④了解你喝的水质情况;生活中是怎样做,才能使这样的水符合饮用标准?独立思考,查阅资料,阅读教材P98,拓展视野。
教师设问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师生共同总结完成目标2 4.提问:如何使这些样品变清澈,请同学们学习课本P97“请你尝试”部分,结合生活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教师巡视辅导。 自学指定内容后,分组探究(两次探究)展示实验问题:水样处理的方法出现的现象操作注意事项及失误的后果ABCD我们第一次探究用时:分钟,第二次探究用时分钟,第一次比第二次用时(填“长”或“短”),分析原因:1. 2. 3. 4. (影响探究时间和效果的因素) (分4-6人一组,每组水样分2-3份,每份提供2-3组同学完成探究活动。各组同学将水样取一部分留用。对探究过程进行计时,完成后各组进行对比,与探究成果一起进行评比,进而鼓励学生学习,同时与再次探究时间进行对比,进行总结。)用时约18分钟。
教师设问学生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 5.观察思考:经你们的处理,这些水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还存在什么情况?(AB组水样)你认为这样处理后的水,能用于做什么?能饮用吗?教师在过程中注重以“引”为主,随时关注学生的问题。 学生据实验现象和展示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问题。 用时约3分钟后了解我们日常生活饮用水的分类,及本地的水质情况。强化目标1,引出目标3的学习。
教师设问学生自学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要求对问题5再探究。教师适时指导。 学习P98对问题4再深入探究。 完成目标3,用时约2分钟。
师生共同归纳板书本节课的内容。用时约5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再次练习教师适时讲解 巩固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练习:1.报刊杂志上经常刊登一些生活小常识或小窍门,难免有些内容是伪科学的,下列说法中不是伪科学的是( )A.无色、无臭、澄清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B.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C.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 D.用肥皂可鉴别出硬水和软水2.2005年3月22日是第十三届世界水日,我国宣传的主题为“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要喝纯净水 B.人们要喝矿泉水C.污水处理后也不能再利用 D.保证水源不受污染3.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B.水约占人体质量的1/2C.水是一种氧化物 D.矿泉水是纯净物4.为了保证青少年和儿童健康成长,每天饮用水中应含有一定量的钙、镁离子,目前市售的“纯净水”因不含钙、镁离子,不宜长期饮用,故应加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微量添加物是( )A?精盐 B.漂白粉 C.钙和镁离子 D.明矾5.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海啸,灾民饮用水被严重污染,急需进行净化处理。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蒸馏  B.吸附沉淀   C.过滤   D.静置沉淀6.回答问题:①地下水②雪融化形成的水③工业废水④自来水⑤纯净水⑥矿泉水⑦冰水混合物⑧开水⑨蒸馏水,这些水 是纯净物, 是混合物(填序号)。7.张晨在西部支援队工作,他要将刚从池塘里挑回来的一担水净化成生活饮用水,水呈浑浊状,泛着些泥沙和绿藻,还有一股异味。他能找到的材料有:明矾、木炭、沙砾、纱布、漂白粉、空的大可乐瓶等,请你帮忙设计净水方案。⑴净水操作方案流程 ⑵具体措施:用 可以使泥沙沉降;用 法可除掉绿藻等悬浮物使水澄清;用 可去除异味;用 可达一般消毒效果。若要制得直接饮用的水,还需将净化后的水。⑶请画出你为他设计的净水器:8.过滤时用到的仪器有 、 、 、 ,其中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如果过滤完毕发现滤液仍浑浊,试分析其可能原因(要求写出三种):(1) ;(2) ;(3) 。 用时约11分钟后设置中考习题,对目标1.2.3综合强化。
9.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了解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用图简单的表示出该过程。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单元1 自然界中的水
一. 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物理性质
1.水的存在:地球表面、地下;江河、湖泊、海洋;动植物体内;空气中等。
2.自然界中水的物理性质:因会含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和细菌,使水有各种各样颜色和气味,熔、沸点不同,使用情况不同。
二. 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的常用方法: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1.吸附:常用明矾作吸附剂,将小悬浮物沉降下来。
2.沉淀:大颗粒不溶性杂质自然沉降下来。
3.过滤:将不溶性杂质与液体分开。
4.蒸馏:将水由液体先汽化,再冷凝成液体。
三. 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1.纯水与矿泉水的区别:
2.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第2课时】
【教学流程】展示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教师辅导→学生探究活动→再次练习→小结
【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制电解水装置:医用注射器两只(同型号)、医用点滴管一条、小铁钉、电线若干、纽扣电池(6V)、计时器。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教师辅导 课前就开始展示:电解水的实验。引入:我们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到底是什么物质呢?同学们学习本节课后,就会明白。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阅读P99探究活动:水组成的发现。完成P100分析归纳。物质条件现象结论氢气水总结:1.电解水时,连接电源正极的一端与连接电源负极的一端所产生的气体比较: 极少, 极多,约 ∶ 2.正极产生的气体用 方法进行检验,可知该气体为 气;负极产生的气体用 方法进行检验,可知该气体为 气;3.水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一种 (填“单质”“化合物”)。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自主观察探究的好习惯,使学习从被动变主动。约用10分钟。
教师巡视学生动手探究探究记录完成目标4 巡视辅导。 用自制简易电解器进行探究活动:组号现象结论总结1电解时长 正极:速度 气体体积 负极:速度 气体体积 2电解时长 正极:速度 气体体积 负极:速度 气体体积 .........小结:水通电后被分解成 和 ,正极产生 气,负极产生 气,体积比为: 。说明水是由元素 和 元素组成的一种。 利用学生自制仪器进行独立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及自我创造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加强学习的积极性。约用15分钟。
教师适时辅导,适时根据需要设置习题。强化目标4 再次尝试: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B.水是常见的溶剂C.水既可作为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氧化物2.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3.没有水,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小华与同学们为了探究水的组成,他们用如右下图所示电解水的装置进行实验,通电后两电极都有气体放出,一段时间后,A试管中气体体积是B试管气体体积的两倍。经检验A试管里的气体能燃烧,B试管里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你认为上述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事实有:(1) ;(2) ; (3) 。 设置中考题目,强化目标4,巩固成就阶段。共用15分钟。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四、水的化学性质:
电解
1.水的电解:2H2O 2H2↑+O2↑
2.水通电后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 ∶2。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
单元2 溶液的组成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认识溶解过程的吸热、放热现象,溶液形成后液体性质的改变。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观察总结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尝试题探究活动自学课本完成目标1 出示尝试题:1.下列物质分别放人水中:蔗糖、食盐、碘、植物油、土壤、硫酸铜,能形成溶液的是哪些?若能,请说出溶质、溶剂、溶液各是什么?2.分别说出什么是溶质、溶剂、溶液?3.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对溶液温度有什么影响?各举一例说明(增大、不变、减小)。教师适时引导探究溶液的形成。注重溶液的特性。 课本P101,主动探究溶液的组成。探究实验记录物质水水水水水水物质蔗糖食盐碘植物油土壤硫酸铜现象(填写溶或不溶,下表同)物质酒精水酒精汽油...物质碘紫色石蕊紫色石蕊植物油...现象...据探究现象回答问题。自学课本,讨论,总结。探究过程中,注意溶质、溶剂、溶液选定的不确定性,注重体验溶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状态特点。 形成溶液的概念。使学生探究中体验溶液组成,可以是固液组合,也可以是液液组合或气体。用时约15分钟。注重概念的自然形成,学生理解中感悟。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探究总结完成目标2 4.探讨:溶液形成过程中,除会引起温度的变化,还有其他变化吗? 课本P103,探究溶液形成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直观的学习溶液形成的特点。用时约10分钟。
自学课本P103,交流讨论,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板书。 用时约5分钟。
第二次尝试练习教师适时辅导,根据情况增减习题或变更 出示尝试题:1.列举你所知的溶液,并指明溶质、溶剂。无色溶液: 有色溶液: 2.下列液体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蒸馏水 B.食盐水C.牛奶 D.波尔多液3.请你试着用溶液形成的特点来解释:在寒冷的冬天,气温到了零度,河流、淡水湖泊都结了冰,但是大海为什么不结冰?4.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充分加热,所得固体物质冷却后与足量水混合,静置过滤,所得溶液中所含溶质是: ( )A.二氧化锰 B.氯化钾C.氯酸钾 D.前三都是5.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蔗糖C.氯化钠 D.浓硫酸 强化目标,形成知识要点。用时约15分钟。
【书板设计】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解: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的过程。
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叫溶液。
3.溶质:在溶液里,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4.溶剂:在溶液里,能溶解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5.水是常用的溶剂。
二、溶液形成的特点
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带来的变化:
1.温度的变化,
① 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生石灰等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② 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
③ 温度不变,如食盐、葡萄糖等溶于水,不会使溶液温度改变
2.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如酱油、醋、白酒等不像水那样容易结冰;沸点比沸水的温度更高。
3.导电性的改变,如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能提高水的电解速率。
4.颜色的改变,如水为无色,无水硫酸铜为白色,混合在一起,溶液显蓝色。
5.密度的改变。
【第2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 出示尝试题:通过自学讨论,请你理解加点数字的意义生活中常见标签如下,理解加点数字的意义。葡萄糖溶液(5%) ·规格:500 mL硝酸铵(NH4NO3)净重50 kg含氮量:34.3% ·xxx化学工业公司标签上的含氮量与化学式中氮的质量分数有什么不同?2.继续理解:在农业科研上,有时用10%~20%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在医疗上用0.9%的生理盐水打点滴。3.什么叫溶质质量分数?如何表示 自学课本P103-P104,讨论回答尝试题 通过用生活常见物质表示、自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基本概念。为学以致用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注重关注学生真正理解,故设计时间多,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用时共10分钟
完成目标4 尝试练习:例题变型4.要配制无土栽培番茄的营养液,4.0%的硝酸钾溶液1 000g,要如何配制?教师适时点评。 自学课本P104-P105例题,讨论回答尝试题并进行例题变型练习。 用时共15分钟。
再次练习教师适时点评并适当增减习题 再次尝试练习1.农业生产中,通常采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来选种。现要配制这样的食盐水1 000kg,需要多少食盐 2.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若要将其溶质重量分数提高到20%,应蒸发掉多少克水或加入多少克葡萄糖?3.钠元素在人体可起调节体液平衡、维持肌肉正常兴奋和细胞的通透性等作用,若缺乏,将导致肌肉痉挛、头痛等。假设钠元素全部来源于食盐(NaCl)(1)每位成人每天正常摄入食盐的质量约5g,试计算每人每天摄入的钠元素的质量。(2)某病人因为食盐的摄入量不够,需静脉输入一定量的生理食盐水(NaCl的质量分数为0.9%,密度约为1 g/mL)来补充食盐。医生给他确定每天应补充NaCl约2.7g,问每天需输入生理盐水多少mL 强化目标。用时共15分钟。
【板书】
一、溶质质量分数
1.定义:
2.表达式
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题:要配制无土栽培番茄的营养液,4.0%的硝酸钾溶液1 000 g要如何配制?
解:溶质硝酸钾的质量=1 000×4.0%=40(g)
溶剂水的质量=1 000-40=960(g)
答:要配制无土栽培番茄的营养液,4.0%的硝酸钾溶液1 000 g,需要溶质硝酸钾的质量40 g,溶剂水的质量960 g。
【第3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尝试题完成目标3。 医疗上常需8%的硫酸铜溶液来配制检验糖尿病的药剂,现需要8%的硫酸铜溶液50 g,请你现在为医生配制该溶液。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自学课本P105,自拟实验步骤,选择仪器,进行实验。实验中记录各步骤、现象及注意事项。1.计算: 2.称量:仪器选择 称量注意 3.溶解:将 放入 中,你考虑全部放完吗?为什么? 。两物接触时,你发现 你的解释是 。为使溶解速度加快,你的做法是 。最后,你得到 溶液。4.将溶液转移到指定瓶中,如何做 。用到 仪器。为保证溶液的质量分数为8%,你注意到: 。最后所贴的标签是这样写的: 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提供仪器、药品。设计用硫酸铜粉末的目的:1.白色粉末遇到水就呈现出蓝色,颜色的变化可以使学生倍感新奇,又可使学生直观体验到白色物质溶于水不一定得到无色溶液,再者,由于硫酸铜的特性,CuSO4+5H2O=CuSO4·5H2O,粉末遇水会形成晶体,粉末CuSO4为无色,而CuSO4·5H2O为蓝色晶体,故溶解时间稍长,需稍动脑思考;此时又为今后学习这部分知识,埋下伏笔,可谓一举多得。约用时30分钟。
师生共同总结板书。 约用时5分钟。
第二次尝试练习教师适时点评,适当增减习题。 再次尝试练习:1.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C.氯化钠晶体不纯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5.6 gCuO粉末②用10mL水和10mL酒精配制成20mL酒精溶液③将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加热蒸发掉25 g水,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④用10mL量筒量取8.2mL水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某溶液若干克,用到下列仪器中必不可少的一组是: ( )A.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B.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C.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D.量筒、烧杯、天平、药匙 强化目标。约用时10分钟。
【板书设计】
1.仪器的使用
2.溶液的配制方法:计算、称量、溶解、贴标签。
单元3 物质的溶解
【学习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2.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结晶现象
【学习难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结晶现象
【教学手段】探究实验,多媒体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 出示尝试题:1.将50g食盐放入100g水中,请问,溶质、溶剂各是多少?理由是什么?2.为了加深对溶液饱和性的学习,你试一试,列举生活实例加以说明。 自学课本P107-P108,进行探究实验,讨论后,再回答问题。 通过自学,学习溶液的饱和性,亲自进行实验探究后,讨论问题,然后处理实际问题。从而实验成为探究的一部分,而不是验证式的实验。通过自学、探究、解决问题1,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精髓,加于运用到问题2中,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学成果。用时约5分钟。
教师讲解 注意定义中的两个“物质”代表的含义及条件。 关注定义要点。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 3.展示图表:同温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20℃)/g>101~100.01~1<0.01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填写:20℃时几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性物质蔗糖食盐硝酸钾碳酸钠氢氧化钙碳酸钙C12H22O11NaClKNO3Na2CO3Ca(OH)2CaCO3溶解度/g204.036.031.621.50.1650.0013溶解性4.人们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试解释其原因。 自学课本,讨论填表后,提升对同温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理解。用时约15分钟。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 5.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学习下表,分析数字的变化情况,从中选取三种特殊物质,将其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对每一种物质选择至少三个特殊点,进行三点间的变化分析。物质0℃20℃40℃70℃100℃KNO312g35g65g136g250gNaNO376g88g106g134g176gNaCl36g36.1g36.2g36.8g40gCuSO412g20g30g48g78g蔗糖176g200g300g360g380gCa(OH)20.17g0.16g0.13g0.11g0.06g坐标图分析结果: 6.从上题中选取一种物质,对其100℃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你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学习过程中,注重先自学,再讨论。 通过自己分析数据来理解概念。用时约10分钟。
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用时约5分钟。
再次练习教师适时补充,巡视辅导及时讲解 1.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在该温度下将20 g硝酸钾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 )A.24.0% B.28.6% C.31.6% D.40.0%2.30℃时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6 g/100 g水。在此温度下,实验小组为制备饱和的澄清石灰水,称取5.6 g生石灰,放入1 0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冷却至30℃,过滤得到的澄清石灰水中溶质的质量 ( ) A.等于5.6 g B.大于5.6 g C.等于1.6 g D.小于5.6 g3.下列条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30℃的不饱和溶液 B.30℃的饱和溶液C.90℃的不饱和溶液 D.90℃的饱和溶液4.t℃时,向一支盛有0.1 g熟石灰的试管中加入10mL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对于试管中的上层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0.1 gB.溶液是t℃时的饱和溶液C.升高温度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下图是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X的溶解度大于Y的溶解度B.t2℃时X的溶解度等于Y的溶解度C.t3℃时X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变为不饱和溶液D.t3℃时Y的不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变为饱和溶液6.右图中M、N分别表示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表示M、N两种物质在t1℃时均达到饱和
B.M、N两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C.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两种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后,剩余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0℃时,M、N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强化目标1。用时约10分钟。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溶解性和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2.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三、溶解曲线图
溶解曲线图:用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
【第2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探究→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探究→教师讲解 出示尝试题:课本P109交流讨论3。教师巡视辅导。 自学后,进行探究活动。课本P109请你尝试实验1。归纳: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之一:结晶的条件、要点。 利用探究实验直观理解结晶方法。共用时约10分钟。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探究→教师讲解 出示尝试题:课本P110请你尝试实验2。教师巡视辅导。 自学后,进行探究活动。课本P110请你尝试实验2。[归纳]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之一:蒸发的条件、要点及蒸发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利用探究实验直观理解蒸发方法。共用时约10分钟。
教师适时辅导。 完成课本P110分析归纳。 完成目标2。共用时约5分钟。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共用时约5分钟
第二次尝试练习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1.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海水晒盐,它所利用的物质分离方法是 ( )A.溶解法 B.过滤法 C.结晶法 D.蒸馏法2.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下列哪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氧化钙 D.氯化钠3.下图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3)将t2℃时的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无溶质析出的是 (3)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 的方法(4)若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强化目标2。共用时约15分钟。
【板书设计】
1.结晶
原理: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
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
2.蒸发
原理: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方法:蒸发溶剂
【第3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出示尝试题:课本P112生活启示。 自学课本P111,探究实验:课本P111请你尝试。填写下表(填溶或不溶):溶质植物油碘溶剂水汽油水酒精现象 探究后进行归纳得知,更能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完成目标3。
教师讲解 教师点拨,讲解,强化目标。 实验后列举生活实例,加以学习。 强化目标3。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出示尝试题:课本P112请你尝试。对比:植物油分别在水中与汽油中的不同。 播放flash动画,展示乳化过程。利用图片加深理解。归纳原理:植物油在水中: 植物油在汽油中: 。 通过播放flash动画,展示乳化过程,加深学生对乳化的理解。通过对比理解溶解与乳化的不同。完成目标4。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 出示尝试题:举例说明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根据生活经验归纳。 强化目标。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一、乳化剂与乳化作用
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单元4 保护水资源
【学习目标】
1.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2.了解典型的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4.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学习重点】“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典型的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交流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 出示尝试题:1.水体污染是怎样被污染的?2.水体污染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 温习单元1的内容,观看课本P114的生活启示图片,交流讨论,水的污染及危害性。 能用剪接影片播放更佳。注意交流后,影片设置重放,进而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同时可加深记忆,再次可树立学生爱我家园,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 3、如何防止水污染? 针对污染源,进行讨论,总结。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 4.体验生活中简单处理污水的方法。 学习课本P114-P115,交流讨论各操作的原理和目的。课后自制一简易净水装置,并了解每一处的设计原理。 过滤的内容在单元1已经学习过,在这里,设为课后探究,另找时间进行设计成果展示及讲评。
第二次尝试练习教师适时点评,适当增减习题。 1.下列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做法的认识没有科学依据的是 ( )A.通常情况下,用硬水洗衣服比用软水洗衣服效果好B.从某种意义上说,垃圾也是资源,应分类回收处理C.菜刀擦干后放在干燥的地方不易生锈D.失火时,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救2.右图是采用膜分离技术的海水淡化装置。对海水加压后,只有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离子等其他粒子不能通过淡化膜。加压前后,装置右侧海水增加的是 ( )A.溶质质量分数 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强化目标。
【板书设计】
一、水污染源
1.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农业上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3.生活废水任意排放;
4.使用含磷洗涤剂;
5.油船泄露石油。
二、水体污染的危害性:
1.含重金属离子和农药等有毒化合物的污水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并通过人类饮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
2.含磷洗涤剂、化肥的大量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导致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的含量增高,促使水体中藻类生物大量繁殖,使得水生生物因水体缺氧而大量死亡;
3.石油对海洋的污染,会在海水表面形成一层油膜,阻止了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海水,影响了海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洋生物的生存;
4.热水
三、保护水资源的途径
1.革新技术和工艺,在工业生产中减少甚至消除水体污染的产生;
2.推广生态农业,科学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化肥;
3.生产和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
4.对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专题5 初探溶液奥秘复习课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
2.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3.能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常用方法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
4.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6.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1.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1.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基本网络图→学生看笔记、课本等,自己完善网络图→小组讨论完善网络图→教师评价→找出问题→讨论完善→巩固强化→突破难点→教师归纳,逐一过关→尝试练习→及时反馈→理解应用→小结、布置作业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基本网络图→复习理解→讨论完善→教师补充→巩固强化→突破难点→教师归纳,逐一过关 出示尝试题:完善本专题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见板书)注意:只展示小部分。待学生完善后,再进行补充。教师巡视辅导,关注个体发展。 独立复习理解完成知识网络结构图,再讨论进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将其延伸,使知识网络化。尽量发展细致。也可根据自己的思考发展不同的知识网络结构图。 先独立学习,以检验个人学习结果,再讨论补充自己的不足,使学习成就化。教师展示的网络图不能过多,否则学生不能深化发展。提供不同学生思维发展空间。
尝试练习→及时反馈→理解应用→小结、布置作业 1.如下图,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 ,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 ,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 ,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 相同。2.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质量改变 B.溶质质量增加C.溶液浓度不变 D.溶解度增大3.将下列物质各20 g分别放入8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A.Na2O B.KNO3 C.CaO D.CuSO4·5H2O4.分离下列混合物:(1)从食盐水中分离食盐;(2)从碳酸钾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碳酸钙;(3)从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中分离出氯化钾;(4)从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NaCl;(5)从NaCl和少量KNO3的混合物中分离出KNO3。 巩固强化重难点。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知识网络结构图: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水的用途
硬水
自然界的水 水 水污染
防止

生活中
溶液的形成
饱和溶液
溶解性
溶解度
溶液
定义
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
稀释问题
综合计算
第三部分 专题5检测题
姓名: 班级:
用时90分钟,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9分)
1.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喜欢喝纯净水,市售的纯净水有些就是蒸馏水。有关这类蒸馏水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可以通过冷却自来水受热产生的水蒸气而获得
B.它清洁、纯净,长期饮用对健康有益无害
C.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D.它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2.下列液体中,属于溶液的是: ( )
A.蒸馏水 B.食盐水 C.牛奶 D.波尔多液
3.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杯食盐水,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未必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物质溶于水时,常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D.75%的医用酒精消毒液,溶剂是酒精
4.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 )
A.硝酸铵 B.蔗糖 C.氯化钠 D.浓硫酸
5.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充分加热,所得固体物质冷却后与足量水混合,静置过滤,所得溶液中所含溶质是: ( )
A.二氧化锰 B.氯化钾 C.氯酸钾 D.前三都是
6.某溶液在恒温下蒸发部分溶剂后,有溶质析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原溶液一定为不饱和溶液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溶质的溶解度一定不变
7.已知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在该温度下将20 g硝酸钾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 )
A.24.0% B.28.6% C.31.6% D.40.0%
8.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氯化钠晶体不纯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9.T℃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后有晶体析出,由此得出下列正确的是: (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液中质量分数不变
C.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 D.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水壶中形成的水垢含有碳酸盐
B.水烧开前,从水中冒出的气体是水蒸气
C.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脱色来制取白糖
D.瓶装的啤酒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11.t℃时,向一支盛有0.1 g熟石灰的试管中加入10mL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对于试管中的上层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0.1 g B.溶液是t℃时的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
12.室温时,向饱和石灰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并恢复到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 B.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 溶液碱性增强 D. Ca(OH)2的溶解度增大
13.30℃时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6 g/100 g水。在此温度下,实验小组为制备饱和的澄清石灰水,称取5.6 g生石灰,放入10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冷却至30℃,过滤得到的澄清石灰水中溶质的质量 ( )
A.等于5.6 g B.大于5.6 g C.等于1.6 g D.小于5.6 g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4分)
14.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 。
(2)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 ,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3)自来水厂用二氧化氯消毒杀菌,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 。
(4)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15.下图是A、B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B物质的水溶液接近饱和时,可采用 、 、 三种方法使其达到饱和。
(2)t1℃,200 g A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 。
16.下图曲线a、b是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试据图回答:
(1)t1℃时,A、B两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关系是 。
(2)t3 ℃时,一定量的A、B分别溶解在100 g水里达到饱和,冷却至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3)为了从混有少量B的物质A中提取纯净的A,可采用 的方法。
17.右图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2)将t2℃时的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
无溶质析出的是 ;
(3)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 的方法;
(4)若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8.(共8分)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判断溶液在A、B、C、D四种状态时的饱和情况。
19.(共8分)如图所示,甲乙两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石灰水的饱和溶液,并都有少量固体,若向试管外的烧杯中加入浓硫酸,请分析推断产生的现象及其原因。
四、探究题(共16分)
20.小强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下图所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观察到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1)下面是小强对这种现象解释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把其余的解释内容续写完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
(2)若实验前后温度不变,则实验后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1)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大体如下图:
上图过滤池中有活性炭,活性炭起 作用,该过程发生的 变化。氯化时,通常通入一定量氯气,它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实验室配置AgNO3溶液时不宜用自来水,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理想的水处理剂,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
(2)电解水时,加入少量的NaOH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现将0.1 gNaOH溶解在99.9 g水里,接通直流电后,与电极正极相连的一端放出的气体是 ,电解过程中当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变为0.2%时,有 水被分解。
(3)如图,在河旁有甲、乙、丙、丁四座工厂,每个工厂排出的废液只含有Na2CO3、FeCl3、NaOH、HCl中的一种。某环保小组对河水监测时发现:甲处河水呈无色;乙处河水中有红褐色物质生成;丙处河水由浑变清;丁处产生气泡,河水澄清。请回答:
①甲工厂排出的废液是一种碱性物质,检验该物质呈碱性可选用的试剂是 。
②乙处河水有红褐色物质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丁处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保护水资源,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五、计算题(共5分):
22.钠元素在人体可起调节体液平衡、维持肌肉正常兴奋和细胞的通透性等作用,若缺乏,将导致肌肉痉挛、头痛等。假设钠元素全部来源于食盐(NaCl)
(1)每位成人每天正常摄入食盐的质量约5 g,试计算每人每天摄入的钠元素的质量。
(2)某病人因为食盐的摄入量不够,需静脉输入一定量的生理食盐水(NaCl的质量分数为0.9%,密度约为1 g/mL)来补充食盐。医生给他确定每天应补充NaCl约2.7 g,问每天需输入生理盐水多少mL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29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