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吗?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1949年10月1日) (1945年9月2日) (1948年9月9日) (1959年1月1日) (1975年12月2日)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革命
二、俄国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知识回顾
俄国是什么时候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知识回顾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什么局限性?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一战”给俄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1、1914-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
2、战场上接连失利,丧失波兰、立陶宛的大片土地,伤亡数百万人。
3、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几乎崩溃。国家外债从1913年的88亿增加到500亿卢布。
“一战”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引发了革命。
了解
1、二月革命(结果:出现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3、七月流血事件(并存结束,资掌权)
你知道什么是苏维埃吗?
苏维埃是俄文COBeT的音译,意为“会议”或“代表会议”。1905年,俄国革命中出现了工人苏维埃。工人苏维埃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列宁认为它是革命政权的萌芽。1917年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是工农政权。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成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苏联最高苏维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的政权也称苏维埃政权。
了解
(一)背景:
①一战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促使俄国国内矛盾空前激化。1917年秋,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②二月革命没有解决俄国的社会矛盾,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公开镇压革命群众。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一、俄国十月革命(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冬宫原为俄罗斯帝国沙皇的皇宫,1917年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它是18世纪中叶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典范,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该馆最早是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于1917年11月7日21时45分,用炮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为十月革命的胜利立下功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为革命纪念物,是涅瓦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斯莫尔尼宫是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所在地,武装起义的战斗司令部,也是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
一、俄国十月革命(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二)经过
1、时间:
2、地点:
3、领导:
4、任务:
5、性质:
6、过程:
7、结果:
1917年11月(俄历十月)
彼得格勒
列宁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社会主义革命
笔 记
“阿芙乐尔号”的炮声作信号,攻打冬宫。
起义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笔 记
一、俄国十月革命(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三)意义
①是世界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或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②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独特之路。(以无产阶级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③为世界上的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榜样。(如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均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
④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打破了近代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进入到现代史,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德
军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退出一战
布列斯特和约
协约国武装干涉
协约国支持的白伪军
组建红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年)
资本主义经济是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少数人剥削广大劳动者的经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国家所有、社会公有的制度。(计划经济)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面对恶势力也会团结一致。共产主义者认为未来所有阶级社会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进入高级阶段
了解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二、俄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18-1921年
背景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特点 利用行政强制性手段,实行计划经济
损害了人民利益,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
消
极
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帮助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积
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危害
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农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日益严重。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煤和钢铁产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二、俄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18-1921年
背景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特点 利用行政强制性手段,实行计划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社会发展
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自由买卖
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
1921年开始
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承认市场
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影
响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与资本主义相结合
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发展经济
笔 记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1921—1922年收购粮食3800万担。
1925—1926年收购8900万担。
192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战前的水平。
1921—1924年国有大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一倍,保存了工人的基干力量。
1925年,社会主义成分在整个工业中占到81%,资本主义成分受到排挤。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的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是由苏俄的国情决定,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认识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思考:你同意材料一的观点吗?如何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是“退一步,为了进两步”?
材料二 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退一步,为了进两步。”
【思维拓展】
什么是退一步?
由原来的完全公有制经济退回到多种所有制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容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允许资本主义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什么是进两步?
进第一步: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扭转经济崩溃的局面,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进第二步:公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进行公平市场竞争,最后公有制战胜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一做法体现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
了解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
苏
联
全称“沙皇俄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917年3月止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底~1991年底止
全称“苏维埃俄国”
1917年11月~1922年底止
1991年底—至今
辨
析
三、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
(一)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理想:将苏联建立成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强国。
为此苏联进行五年计划,启动了工业化进程。
三、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一)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联强国
之路的探索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年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一五计划”
(1928—1932)
“二五计划”
(1933—1937)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笔 记
斯大林模式
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了解
苏联建设的成就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水电方面以建设第聂伯河水电站为标志。它是欧洲最大的水电站,当时全国都投入了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建设,这项工程是苏联人民最熟知和最热爱的工程,也是苏联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绩:石油开采居世界第二位、钢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煤的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讨论: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空前巨大成绩,这说明什么?
1913—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
说明了社会主义优越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上的巨大积极作用。
三、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时间和标志:
2、特点:
3、利弊: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笔 记
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
课本P8-9
在初期的建设中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这种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三、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笔 记
启示:
1、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使农、轻、重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2、政治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等。
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斯大林模式。
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时间 重大事件
1917.3
1917.11
1918--1920
1921
1922年底
1928
1936
列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苏联通过新宪法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