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高考]专题五 反应热教案及练习[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决胜高考]专题五 反应热教案及练习[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05-08 23:59:00

文档简介

[决胜高考系]系列精品简介
精品简介:
[决胜高考系列]共由六大模块、二十六个专题组成:
模块一 基本概念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专题二 化学用语
专题三 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四 离子反应
专题五 反应热
模块二 基础理论
专题六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专题七 化学键 晶体结构
专题八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专题九 电解质溶液和胶体
专题十 电化学
模块三 元素化合物
专题十一 金属元素及化合物
专题十二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
专题十三 无机推断题
模块四 有机化学
专题十四 烃和烃的衍生物
专题十五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专题十六 化学反应类型 高聚物单体的判断
专题十七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专题十八 有机物的合成与推断
模块五 化学实验
专题十九 化学仪器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专题二十 鉴别、鉴定、分离、提纯
专题二十一 实验设计与评价
专题二十二 实验改进和创新
模块六 化学计算
专题二十三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二十四 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专题二十五 溶解度的有关计算
专题二十六 化学计算技巧
每一专题由课件和同步练习组成,每一模块有一份单元测试卷。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专题五 反应热
【要点精讲】
1.由于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有关能源的试题也将成为今后命题的重点。预计考查反应热的内容将不断拓宽,难度有所挺高,题型也会有新的变化。但主要考点是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理解反应热、燃烧热和中和热等概念。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初步运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识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能源的问题。
2.一般解题方法
(1)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总能量不同,这是由于各种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引起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当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新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时,反应放热;当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时,反应吸热。大多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
(2)反应中能量守恒;1840年瑞士的化学家盖斯在总结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多步完成的,其热效应总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律。从化学反应中守恒的角度理解,它是类似于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的一种守恒关系——能量守恒。可见自然科学中的许多规律是相通的.这种高度统一,异曲同工还有很多。深入理解盖斯定律有助于升华收敛思维能力。
(3)方法归纳
反应热计算的几个途径
①从热化学方程式直接计算。
②从键能估算: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化学键断裂(吸热)和生成物新化学键的生成(放热).故△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一生成物的键能之和。要注意的是,反应热与键能的换算,只适用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态的反应。
③利用盖斯定律间接计算。
④实验测定(如中和热测定实验)。
3.解题注意要点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
①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②在方程式后需注明△H的“+”或“一”及其数值(多数△H是在25℃、101325 Pa下测定,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并用“;”相隔。
③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其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因此可以写成整数或分数。
④△H需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
⑤当化学反应的方向改变之后,△H的“+”或“一”也要改变。
(2)正确理解燃烧热和中和热
①燃烧热:101 kPa时,l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中燃烧物前的计量数为1,H、C、S等元素的稳定氧化物为H2O(l)、CO2(g)、SO2(g)。
②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其热化学方程式中水前的计量数为1。
【典型例题】
[例1]已知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在下列反应中:
4P(白磷,s)+5O2(g)=2P2O5(s);△H=一a kJ·mol一1
4P(红磷,s)+5O2(g)=2P2O5(s);△H=一b kJ·mol一1
若a、b均大于零,则a和b的关系为 ( )
A.ab D.无法确定
[解析]C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红磷比白磷稳定,故红磷的能量比白磷低。根据△H=生成物能量总和一反应物能量总和,对于放热反应(△H<0),当生成物状态相同时,反应物能量越低,放出热量越少。
[例2]已知:在热力学标准态(298K、1.01×l05Pa)下,由稳定的单质发生反应生成1 mol化合物的反应热叫该化合物的生成热(△H)。下图为氧族元素氢化物a、b、c、d的生成热数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氧族元素中含有18e-的两种氢化物的电子式。
(2)请你归纳: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与氢化物的反应热△H的关系。
(3)写出硒化氢在热力学标准态下,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解析](1) (2)非金属元素氢化物越稳定,△H越小,反之亦然
(3)H2Se(g)=Se(s)+ H2 (g);△H=一81 kJ·mol一1
本题以氧族元素的生成热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理解,以及将化学信息(本题主要是有关数据)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的创造能力。
[例3]热力学是专门研究能量相互转变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则的一门科学。在热力学研究中,为了明确研究的对象,人为地将所注意的一部分物质或空间与其余的物质或空间分开。被划分出来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一部分称之为体系;而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则称之为环境。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实际上是热力学中的一个物理量,叫做焓,在化学上表示一个封闭体系中化学反应的能量和对环境所作的功的和。一个体系的焓(H)的绝对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测得,但当体系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测得体系的焓的变化,即焓变,用“△H”表示,△H= H(终态)一H(始态)。
(1)化学反应中的△H是以 的形式体现的。对于化学反应A+B=C+D,若H(A)+H(B)>H(C)+ H(D).则该反应的△H (填“大于”或“小于”)0,该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所谓键能就是:在101.3 kPa、298 K时,断开1mol气态AB为气态A、气态B时过程的焓变,用△H298(AB)表示;断开化学键时△H>0[如H2(g)=2H(g);△H=436 kJ·mol一1,形成化学键时△H<0[如2H(g)=H2(g);△H= 一435 kJ·mol一1。
已知;H2(g)+Cl2(g)=2HCl(g);△H= 一185 kJ·mol一1
△H298(H2)=436 kJ·mol一1,△H298(Cl2);247 kl/mol
则△H298(HCI)= 。
(3)Hess G.H在总结大量实验事实之后认为,只要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确定,则化学反应的△H便是定值,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有名的“Hess定律”。
已知:Fe2O3 (s)+3CO(g)=2Fe(s)+3CO2 (g);△H=一25 kJ·mol一1 ①
3Fe2O3 (s)+CO(g)=2Fe3O4 (s)+CO2 (g);△H= 一47 kJ·mol一1 ②
Fe3O4 (s)+CO(g)=3FeO(s)+CO2 (g);△H=19 kJ·mol一1 ③
请写出CO还原FeO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 (1)热能(或热量、反应热) 小于 放热(2)434 kJ·mol一1
(3)FeO(s)+CO(g)=Fe(s)+CO2 (g);△H=一11 kJ·mol一1
(1) △H=H(终态)一H(始态)=H(C)+H(D)一H(A)一 H(B)<0,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H298(H2)=436 kJ·mol一1,说明断开lmolH-H需吸收436 kI的热量;△H298(Cl2)=247kJ·mol一1,说明断开lmolCl-Cl需吸收247 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H=△H298(H2)+△H298(Cl2)一2×△H298(HCI)=一185 kJ·mol一1,所以,△H298(HCI)=434 kJ·mol一1;(3)③÷3并逆向+②÷6并逆向+①÷2得FeO(s)+CO(g)=Fe(s)+CO2 (g);△H=一11 kJ·mol一1。
【课堂反馈】
1.已知298K时反应2SO2(g)+O2 (g) 2SO3(g),△H=一197 kJ·mol一1,在相同温度下向一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SO2和1molO2,达化学平衡时放出热量为a1 kJ ;向另一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 rnol SO2和0.5molO2,达化学平衡时放出热量为a2 kJ,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
A.2a2al>197 C 2a2=a1>197 D.2a2=a1=197
2.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
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B.由C(石墨)=C金刚石);△H=+119 kJ·mol一1 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1);△H=一57.3 kJ·mol一1,若将含0.5 mol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1 NaOH的稀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D.在101 kPa、25℃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 O2 (g)=2H2O(1);△H=一285.8 kJ·mol一1
3.肼(N2H4)是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反应时N2O4为氧化剂,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巳知:
N2(g)+2O2 (g)=N2O4 (g);△H=+8.7 kJ·mol一1
N2H4 (g)+O2 (g)=N2 (g)+2H2O(g);△H=一534.0 kJ·mol一1
下列表示肼跟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2N2H4(g)+N2O4(g)=3N2(g)+4H2O(g);△H=一542.7 kJ·mol一1
B.2N2H4(g)+N2O4(g)=3N2(g)+4H2O(g);△H=一1059.3 kJ·mol一1
C.2N2H4(g)+N2O4(g)=3N2(g)+4H2O(g);△H=一1076.7 kJ·mol一1
D.N2H4(g)+ N2O4(g)= N2(g)+2H2O(g);△H=一1076.7 kJ·mol一1
4.现有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C(s)+O2(g)=CO2(g),△H=一393.5 kJ·mol一1
2CO(g)+O2(g)=2CO2(g);△H=一566 kJ·mol一1
CH4(g)+2O2(g)=CO2(g)+2H2O(1);△H=一890 kJ·mol一1
CH3CH2OH(1)+3O2(g)=2CO2(g)+3H2O(1);△H=一1367 kJ·mol一1
由此可知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燃料是 ( )
A.C B.CO C.CH4 D.CH3CH2OH
5.已知1molCO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出283 kJ热量;1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6 kJ热量;l mol 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放出890 kJ热量。
(1)写出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2)若1 mol 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水蒸气,放出热量为 (填“>”、“<”或“=”)890 kJ。
(3)若将a mol CH4、CO和H2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时,则放出热量(Q)的取值范围是 。
(4)若将amolCH4、CO和H2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 CO2气体和液态水,且CO2和水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则放出热量(Q)的取值范围是 。
6.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常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叫做反应热。由于反应的情况不同,反应热可以分为许多种,如燃烧热和中和热,等等。
(1)下列表示物质燃烧热的是 ,表示物质中和热的是 。(选填△H1~△H8)
A.2H2(g)+O2 (g)=2H2O(g);△H1
B.C(s)+ O2 (g)=CO(g);△H2
C.CH4(g)+2O2(g)=CO2(g)+2H2O(g);△H3
D.C(s)+O2 (g)=CO2 (g);△H4
E.C6H12O6(5)+6O2 (g)=6CO2 (g)+6H2O(1);△H5
D.NaOH(aq)+HCI=NaCl(aq)+H2O(1);AH6
G.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1);△H7
H.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 H2O(1);△H8
(2)充分燃烧一定量丁烷放出的热量大小为Q.生成的CO2恰好与5mol·L一1 100Ml KOH溶液完全反应,燃烧1mol丁烷放出的热量为 。
7.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也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化学反应的△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船之和的差。
化学键 Si-O Si-Cl H-H H-Cl Si-Si Si-C
键能(kJ·mol一1) 460 360 436 431 176 347
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下列两组物质的熔点高低。(选填“>”或。<”)
SiC Si SiCl4 SiO2
(2)下图立方体中心的“●”表示硅晶体中的一个原子,请在立方体的顶点用“●”表示出与之紧邻的硅原子。
(3)工业上高纯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SiCl4(g)+2H2(g) Si(s)+4HCl(g)
该反应的反应热△H= kJ·mol一1。
【巩固练习】
1.下列化学反应△H的数值(放热)最大的是 ( )
A.NaOH(aq)+HCl(aq)=NaCl(aq)+H2O(l);△H1
B.NaOH(aq)+ H2SO4(aq)= Na2SO4(aq)+ H2O(1);△H2
C.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 H2O(1);△H3
D.NaOH(aq)+ H2SO4(浓)= Na2SO4 (aq)+ H2O(1);△H4
2.已知25℃、101 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O2 (g)=CO2(g);△H=一393.51 kJ·mol一1
C(金刚石)+O2(g)=CO2(g);△H=一395.41 kJ·mol一1
据此推理所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金刚石的燃烧热比石墨的燃烧热小
B.石墨晶体中碳碳链的强度小于金刚石
C.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能量高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一定是吸热反应
3.一种化学冰袋含有Na2SO4·10H2O和NH4NO3,用时将它们混合并用手搓揉就可制冷,且制冷效果能维持一段时间。以下关于其制冷原因的推测肯定错误的是 ( )
A.Na2SO4·10H2O脱水是吸热过程
B.较长时间制冷是由于Na2SO4·10H2O脱水较慢的过程
C.铵盐在该条件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D.NH4NO3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4.参照反应Br2+H2→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正反应为吸热的 B.正反应为放热的
C.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变
D.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5.450℃时向如图所示的恒压容器中充入1 L N2和3 L H2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充分反应(催化剂体积忽略不计),反应后均恢复到原温度.平衡后容器体积变为3.4 L,向平街后的容器中充入0.2 mol NH3,一段时问后反应再次达到平街,测得此过程中其从外界吸收了6.44 k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开始充入NH3的瞬间到重新平衡前的这段时间内,混合气体的密度发生的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
B.第一次平衡中,H2的转化率为20%
C.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H=一92 kJ·mol一1
D.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H=一214.3 kJ·mol一1
6.丁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按两种方式裂化:C4H10→C2H6+C2H4,C4H10→CH4+C3H6。现对发生裂化反应后的裂化气(不舍丁烷)进行研究。
(1)探究裂化气的燃烧热值
已知
气体 CH4 C2H6 C2H4 C3H6
燃烧热(kJ·mol一1) Q1 Q2 Q3 Q4
①若44.8 L(标准状况)裂化气充分燃烧放出热量Q kI,则Q的取值范围介于: ~ 。(用Q1、Q2、Q3、Q4表示,下同)
②若将44.8L气体缓缓通过盛有足量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现洗气瓶增重33.6 g。则44.8 L(标准状况)气体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 = kJ。
(2)测量与H2加成反应后气体总体积与氢气的体积分数关系。
另取裂化气与H2混合得5 L混合气体,已知其中H2的体积分数ф(H2)=x,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V L。请列出V与x的函数关系式。
7.有A、B、C、D、E、F六种元素,已知:它们位于三个不同短周期,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与E、B与F分别同主族;A、E分别都能与D按原子个数比1:1或2 :l形成化合物;B、C分别都能与D按原子个数比1:l或l: 2形成化合物。
(1)写出只含有A、B、D、E四种元素的两种无水盐的化学式 、 。
(2)下图是A与D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的虚线表示 ,与每个“构成粒子”相邻的粒子呈 空间构型。E与D按原子个数比l :1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
(3)人们通常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链的强弱,也可以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化学反应的△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下表列出了上述部分元素形成的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F-D F-F B-B F-B C=D D=D
键能(kJ·mol一1) 460 176 347.7 347 745 497.3
①下列三种物质形成的晶体,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用a、b、c表示)
a.F与B形成的化合物
b.B与D形成的稳定化台物
c.F的单质
②试估算F单质晶体的燃烧热: 。
8.某同学每次量取50 mL 0.55 mol·L一1NaOH溶液和50 rnL0.50 mol·L一1 HCl溶液混合反应,做“中和热的测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需的玻璃仪器有:①500 mL烧杯一只;②100mL小烧杯一只;③ ;④ ;⑤环形玻璃搅拌棒。
(2)为什么选用0.55 mol·L一1的NaOH溶液而不是0.50 mol·L一1NaOH溶液
(3)在实验过程中,将NaOH溶液一次倒入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盖上塑料盖板后接下来的操作是 。再重复一次实验。
(4)设计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的表格(不必填数据),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5)已知中和反应后生成的稀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且反应前、后溶液的密度均为1.00 g/cm3,若两次实验中测得反应前后溶液的平均温度差为3.35℃,则此实验测得的“中和热”=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6)请将上述测定值与△H=一57.3 kJ·mol一1比较,可能导致这一误差的原因是 ( )
A.量取碱溶液时,仰视读数
B.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
C.由于当时室温较低,某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就打开空词器制热,实验过程中室温一直缓慢升高
D.该学生不慎错用同浓度的醋酸当作盐酸做实验
(7)根据(6)中的数据,写出此实验的热化学方程式(离子) 。
9.实验室用50 mL 0.5 mol·L一1盐酸、50 mL 0.55 mol·L一1 NaOH溶液进行测定中和热的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HCl NaOH
1 20.2 20.3 23.7
2 20.3 20.5 23.8
3 21.5 21.6 24.9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 ,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棒的理由是 。
(2)经数据处理t2一t1=3.4℃。则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 [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按1 g/cm3计算。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c)接4.18 J/(g·℃)计算]。
(3)若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测得中和热为△H1,则△H1与△H的关系为,△Hl (填“<”、“>”或“=”)△H,理由是 。
10.CO、CH4均为常见的可燃性气体。
(1)等体积的CO和CH4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之比是 。
(2)已知在101 kPa时,CO的燃烧热为283 kJ·mol一1。相同条件下,若2mol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1 mol CO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6.30倍,CH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3)120℃、101 kPa下,a mL由CO、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b mLO2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判原温度和压强。
①若混合气体与O2恰好完全反应,产生b mL CO2,则混合气体中CH4的体积分数为 。(保留两位小数)
②若燃烧后气体体积缩小了mL,则a与b关系的数学表示式是 。
11.化学键的键船是指气态原子间形成1 mol化学键时释放的能量。如H(g)+I(g)→H-I(g)+297 kJ,即H--I键的键能为297 kJ·mol一1,也可以理解为破坏1 mol H-I键需要吸收297 kJ的热量。一个化学反应一般都有旧化学键的破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下表是一些键能数据。(kJ·mol一1)
键能 键能 键能 键能
H-H 436 Cl-Cl 243 H-Cl 432 H-O 464
S=S 255 H-S 339 C-F 427 C-O 347
C-Cl 330 C-I 218 H-F 565
回答下列问题t
(1)由表中数据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①半径越小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即键能越大)————(填“能”或“不能”);②非金属性越强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 (填“能”或“不能”)。从数据中找出一些规律,请写出一条: ,试预测C-Br键的键能范围: (2)由热化学方程式H2(g)+Cl2 (g)=2HCl(g)+185kJ并结合表上数据可推知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设反应物生成物均为气态)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同的关系是 。由热化学方程式2H2(g)+S2(s)=2H2S(g)+224.5 kJ和表中数值可计算出1 mol S2 (s)气化时将 (填“吸收”或“放出”) kJ的热量。
(3)卤代烃RX在同样条件下发生碱性水解反应时,RF、 RCl、RBr、RI(R相同)的反应活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12.下表列出了前20号元素中的某些元索性质的有关数据:
元素符号元素性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原子半径(10-10m) 1.52 2.27 0.74 1.43 0.77 1.10 0. 99 1.86 0.75 0.71
最高价态 +1 +1 +3 +4 +5 +7 +1 +5
最低价态 一2 —4 —3 一l 一3 —1
(1)以上10种元素的原子中,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少的是 。(填编号)
(2)上述⑤、⑥、⑦三种元素中的某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每个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稳定结构的物质可能是(写分子式) 。某元素R的原子半径为1.02×l0-l0 m。该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 ;若物质Na2R3是一种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请你写出该化合物的电子式 。
(3)元素⑤的某种单质具有平面层状结构,同一层中的原子构成许许多多的正六边形,此单质与熔融的②单质相互作用,形成某种青铜色的物质(其中的元素⑦用“●”表示),原子分布如图所示,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
【参考答案】
1.A题中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热量表示生成2molSO3放出197 kJ热量,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SO2和1molO2,由于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生成的SO3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2 mol,则放出的热量小于197 kJ,即a1<197;在另一个相同容积的容器中,注入的SO2和O2的物质的量减为一半,着容器容积也为原来的一半,则此化学平衡与原平衡等效,放出热量为等。现将容积扩大到相同,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等,即a1>2a2,所以选项A正确。
2.C 由于浓硫酸水合放热。
3.C 利用盖斯定律;△H=(+8.7 kJ·mol一1)×(一1)+(一534.0kJ·mol一1)×2=一1076.7 kJ·mol一1。
4.C 从放出相同热量所产生的CO2的量多少思考。
5.(1)H2 (g)+ O2 (g)=H2O(l);△H=一286 kJ·mol一1
(2)<(3)283a kJ6.(1) △H4、△H5 △H6、△H8 (2)[8Q,16Q]
7.(1)> <
(2)如图或
(3)+236
【巩固练习】
1.D浓硫酸水合放热。
2.D从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可得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3.C显然两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
4.AC催化剂不会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5.AC在此条件下,向原平衡体系再充入氨气,过程吸热,说明正反应放热;又根据等效平衡知识,后充人的0.2 rnol NH3的分懈率应为70%,若0.2 mol NH3完全分解所吸收的热量应为×2=92,故C正确。
6.(1)①Q1+Q4~Q2+Q3或Q2+Q3~Q1+Q4 ②0.40Q1+0.4Q4+0.6Q2+0.6Q3
(2)当x≤,V=5一5x;当z>,V=2.5+2.5x
7.(1)NaHCO3 CH3COONa(或其他有机酸的盐)
(2)氢键正四面体 Na+Na+ (3)①a c b ②990.7 kJ·mol一1
8.(1)50 mL量筒两只 温度计 (2)过量的NaOH确保 HCl完全消耗。
(3)①用环形玻璃棒轻轻搅动溶液;②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并记录。
(4)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度差(t2 -t1)/℃ 平均温度差△t/℃
HCI NaOH 平均值
1
2
(5)56.0 kJ·mol一1 (6)ABD (7)H+(aq)+OH—(aq)= H2O(1);△H=一57.3 kJ·mol一1
9.(1)上下搅动(或轻轻搅动) Cu传热快,防止热量损失
(2)一56.8 kJ·mol一1 (3)> NH3·H2O电离吸热
10.(1)1:4 (2)CH4(g)+2O2 (g)=CO2(g)+2H2O(1);△H=一891 kJ·mol一1
(3)①0.33 ②b≥
11.(1)不能不能与相同原子结合时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共价键,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越强218 kJ·mol一1 330 kJ·mol一1
(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生成物的键能之和与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的差 吸收 4.5 (3)RI>RBr>RCl>RF
12.(1)② (2)PCl3或CCl4 第三周期ⅥA族 (3)KC8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0 页 共 10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