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石竹附校 七年级生物 导学案
3.5.1 课题: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课型:新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及产物;
2、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及产物。
【课前导学】
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如下表所示: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
实验 步骤 实验处理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一 点燃的蜡烛和小白鼠______放到密闭玻璃罩内 蜡烛________,小白鼠________ 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二 点燃的蜡烛和植物________放到密闭玻璃罩内 蜡烛________,植物正常生活
三 植物和小白鼠________放到密闭玻璃罩内 小白鼠______,植物正常生活
科学实验证明:______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金鱼藻在光下冒出气泡;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或竹签)伸入试管口,卫生香________,这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________。
三、光合作用的实质与过程
1.实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把__________和________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________),并且释放________的过程。
2.过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四_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______。如果种植过稀,会因作物没有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造成浪费;如果种植过密,植株叶片互相遮挡,影响植物的____________。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____________。
【基础过关】
1.如果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这个工厂的产品为( )
A.光和叶绿素 B.二氧化碳和水 C.淀粉和氧气 D.二氧化碳和糖类
2.人们常在清晨和下午到草地或树林中锻炼身体。下列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最多的是( )
A.清晨的草地 B.下午的草地 C.清晨的树林 D.下午的树林
3.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之间的相对平衡称为碳—氧平衡。下列人类活动最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发展畜牧养殖业
C.发展淡水养殖 D.减少农药使用量
4.将经暗处理后的植物上的一片叶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套住,瓶口密封,放到阳光下(如下图)。几小时后,将叶摘下,经酒精脱色后滴碘液,发现整片叶都不变蓝。主要是因为( )
A.氧气太多 B.缺乏二氧化碳 C.缺水 D.温度太高
5.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种植农作物应( )
A.尽量稀疏,留出空地,有利于农作物接受阳光
B.尽量密植,提高单位面积的种植量,提高产量
C.合理密植,让阳光尽量多地照在农作物上,植物间相互遮光
D.合理密植,让阳光尽量多地照在农作物上,植物间又不相互遮光
【综合提升】
6.如下图将三株相似的小麦幼苗分别置于三个装有完全培养液的相同培养皿中,并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培养若干天,以测定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请问下列哪一组对照实验属于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A.甲、乙、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甲和乙
【ip班必做】
7.(1)甲图中气体可通过 ______ (结构)进出叶片.B过程可以拉动水与 ______ 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把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装置 ______ 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这是因为该植物进行了甲图中的 ______ (填字母)生理活动.
(3)从乙图的两个装置中各剪去一片绿叶,分别置于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图中标号 ______ 代表酒精,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装置 ______ 内的叶片会变蓝.
(4)如果将乙图装置二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二必须放在 ______ 环境中.
(5)该生物兴趣小组还发现温度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探究这一问题,该小组将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如表(mg/h表示毫克/小时):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 ______ ℃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